[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明代风气很压抑吗?新闻倒是蛮自由,皇家秘闻、国家黑幕都能见报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0-08-06 12:21 已读 623 次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卖报儿童

报纸一直是人们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现在所说的报纸都是西方式的报纸,它是近代列强侵华的产物,可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了报纸——邸报,但限于印刷技术的制约,这种报纸不能广泛流传。根据《中国报学史》所说,邸报汉代已经出现,这种邸报不归中央统一管理,而是由各郡驻京使馆——“邸”的官员,根据各自感觉写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大事,然后发回本郡,让本郡官员了解京城大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至明代时,邸报体系完全成立,展现了中华帝国灿烂的制度与文化。


光绪年间《申报》

一、明代邸报发展的原因

虽然现在学界公认汉代已有邸报,但这只是通过《汉书》的记载,汉代邸报具体什么样,还没有实物见证。上世纪初,在敦煌曾出土了唐代邸报“进奏院状”,这是世界上出土最早的报纸,可惜被英国抢走了。但通过此物大致了解了唐代以前邸报的范式,在唐代,邸报的发行已经被纳入中央政府统一管辖。


敦煌出土的《进奏院状》

到了明代,邸报发展尤其迅速繁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就是明王朝追求正统性的需要。唐宋都是正统王朝,邸报行业较为发达,蒙古入主中原之后,邸报业遭到严重破坏。朱元璋为了显示自己王朝是跟随正统王朝唐宋的,首先就恢复了邸报行业。邸报业作为国家政权正统性的象征之一,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朱元璋

其次,明代集权程度较高,皇帝和官员的矛盾也就较为严重,报业有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宣传。为了给皇帝歌功颂德,必须加大邸报的发行,让地方官员了解皇帝的苦心。

第三、唐宋的邸报发行权在进奏院,这个机构就是收发官员奏章的地方,进奏院第一时间能接触到奏章和政令,他们凭借消息优势,把邸报发展了起来,但此机构隶属门下省,是个二级机构,权限较小,地位也不高。到了明代,进奏院被改为通政使司,这个机构是中央一级机构,地位较高,权限也较大,接触信息更多,传递出的信息也就更多。


皇宫大内

第四、邸报的读者广、需求大也刺激了邸报业的发展。按照黄宗羲《明儒学案》所说,明代文武官员超过10万,这么多官员,其实大部分都是候补的,这些候补官员挂职在各衙门,但又没有实际工作可做,为了了解国家政局,就迫切需要阅读邸报。

第五、和明代加强集权相比,明代的社会压力很小。不要单方面地看清人史书,就认为明代社会暗无天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其实和清人的文字狱相比,明代文化气氛是十分宽松的,从《万历邸钞》来看,明代邸报基本保持了新闻业自由,除了记载皇帝政令等国家大政方针外,官员之间的相互弹劾,朝廷的黑幕、各地天灾,甚至皇室秘闻,都能被揭露出来。这在清代是不可想象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舆论的监督,反过来促进了邸报的发展。


《武林外传》中讲述的明朝社会

二、明代邸报的内容编写和审查

明代废丞相后,中央一级机构是六部加通政使司、大理寺、宗人府。其中通政使司长官正三品,职责是“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传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通俗地讲就是宣传口的,《职官志》还说,通政使司的具体办事流程是:中外四方的所有奏本通政使司先看,看完之后,原本上交皇帝,同时节选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抄成副本传递六部。这就将重要信息进行共享,进而成了邸报内容之一。


明代高官

同时,因为奏章涉及天下各事,分属六部,所以根据皇帝对奏章的批示,六部都要派出属官会集一堂,将皇帝批示的奏章编辑抄录,形成邸报原本。《明会典》就说:“前陈奏毕,就于奏本后批写旨意,送该科给事中收,转令该衙门抄出施行。”我们可以认为,明代邸报的原始文本是六部合作撰写的,不存在某个部门独自包揽的情况。

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见于邸报,适当的限制和审查也是必要的。比如明思宗时期,天下大乱,人心不安,如果再揭露自然灾害等,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所以明思宗就亲自拒绝了当年的天文消息,即“火星逆度两次……特谕,此发谕也,不发抄”,所谓火星逆度寓意的是天命已断,这么反动的消息,怎么能被大众所知。


明思宗朱由检

三、明代邸报的发行

同今天的每日新闻一样,按道理来说,明代的邸报也是每天一期,让官员了解大事。但古代碍于通讯技术的影响,注定不能做到帝国全疆域接收消息的同时性。所以明代的邸报发行分京内和京外两大部分。

京内就不用说了,有地理优势,能做到每天收到一份邸报。六部合写好邸报定好版面后,马上让秀才抄写,对,你没看错,是人工抄写!

顾炎武就说,直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开始将活字印刷术运用到邸报行业。所以在这之前,只能是人多力量大,多征集点在京秀才,然后抄写个千百份儿。这些邸报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到在京各衙门。


活字印刷术

京外嘛,因为和京师距离远近不同,所以得到的消息就有快有慢。能收到京城秀才抄写的第一版邸报的京外官员,只有地方的一级衙门,比如地方的巡抚、总兵。因为这些人在京师都有办事处和办事员——提塘官。第一版邸报就被交到提塘官手中,他们摘选和本省有关的信息进行二次编写,然后通过官方邮政发回本省。

官方邮政是免费的,但有快有慢,较慢的陕西巡抚,传递日期达86天。因此,外省官员想要每日一报是不可能的,只能挑选和自己辖区有关的内容,以扩大发送时间。

如果地方二级官员,比如知府、更低级的知县等人想看邸报,那就得有自己的门径,因为邸报发送的消息是公开的,不存在隐私性,所以只要这些人有钱,自己在北京也弄个办事处、办事员,中央也是同意的。但中央不会给他们的在京机构发邸报,所以说他们想看邸报还得自己想办法,抄录的内容也根据自己的要求随意抄录。但这特别费钱,抛开驻京办的花销不说,仅抄写和邮递二项,按照《保定府志》所说,保定驻京办发回保定的邸报竟需要白银72两!这个还不能凭发票报销,得知府自掏腰包。


外省的在会馆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府、县级官员不去省里,看巡抚的邸报?别忘了,省级邸报只会摘录本省的内容,本来就是个二手报纸,不能满足私人的八卦需求,如果官员有钱,为了满足好奇心或为了真实性,选择设立私人驻京办,摘录一手邸报也是不错的选择。

文史君说

邸报在明代还是很受官员欢迎的,虽然碍于技术手段,不能广泛普及,但是明代官员甚至武官都养成了读报的习惯。比如辽东的李成梁,通过邸报了解了“仇人已去”的消息,得以安心驻守辽东;南明的史可法,也通过邸报得到了平定“川兵妄逞”的消息,才安然渡江。明代邸报的真实性有保障,如实摘录当前大事。比如《明史·何孟春传》中就有远在云南的巡抚何孟春,就是通过邸报了解的大礼议的详细过程。从这点来看,中国的报纸行业历史可谓悠久又发达。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

《万历邸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黄宗羲:《明儒学案》,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