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杨增新:一代新疆王的风云传奇(二)哈密之乱(西域系列之八十五)
送交者: Michaelliu888[♂☆★★铁面钟馗★★☆♂] 于 2020-08-10 12:04 已读 3228 次 4 赞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杨增新这个人,无论哪种史料,都肯定了一点,即此人没任何不良嗜好,生活简朴、不贪女色、勤于政务。

我们以前的历史读物,一直是将杨增新当做反动军阀来定位的,对杨增新极尽丑化,主要的指责无非三点。一是阴险残暴。这就是指杀李寅、夏鼎等反对派的事儿了;二是愚民政策。不办教育、不搞城市建设、不发展经济等等,让老百姓浑浑噩噩;三是思想守旧反动。不仅曾经杀过革命党、镇压过农民起义,更严重的是竟然不拥护共和。



今天我们看这三点,基本上都是瞎扯淡。

杀李寅、夏鼎这样的桥段在中国历史上那就是家常便饭,属下要砍自己的头,那自然是先下手为强了,而且杨增新才杀了几个人?咱们杀人动不动就杀成千上万的BOSS多了去了,固然杨增新当堂杀人这事儿有些过(你至少要审判一下,走走法律程序吧?)但拿这个来说杨增新残暴,没有依法治国依法治疆,未免太苛求了。

说杨增新搞愚民政策、不发展经济,基本也是无稽之谈,事实上杨增新在任期一直大力发展农业、牧业和开办各种实业,努力改善民生。比如我们现在新疆搞经济,一天到晚喊的是“一黑一白战略”吧,所谓“一黑”,指的是石油,“一白”,指的是棉花。你以为新鲜吗?人家杨增新早就搞了。王树枬在新疆当藩司的时候,就曾从俄国购买过开采石油的设备,在新疆进行石油开采,但这事儿因为新疆闹辛亥革命,停了。到了杨增新的时候,不仅招收工人派到陕西的延长油厂去学习,还从十分紧张的新疆财政中拿出钱来完善、添置采油、炼油设备,同时聘请白俄专家,在迪化城西面几十公里的油泉子,也就是今天乌鲁木齐市西山片区的王家沟一带,采油,也采出了一些油,一个月能开采3000斤,每斤7钱,但石油这事儿,最后还是因为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廉价、优质石油大量涌入新疆,这么一冲击,没搞下去;至于棉花,杨增新大力投入资金,安排李溶负责,在吐鲁番开办棉纺厂,当时新疆的棉产品就已经出口到费尔干纳盆地地区、印度、阿富汗了。除了“一黑一白”,其他的还有毛纺厂、糖厂、造纸厂等等。至于发展农牧业、救济贫困农牧民、划定草场、发展水利等等,咱们就不一一说了,那都是杨增新为之殚精极虑的。



而教育方面,一是杨增新有他的苦衷;二是杨增新的思想底子是黄老,也就是老庄哲学,追求的是无为而治,绝圣弃智。第三呢,其实他也只是反对所谓新式教育,你如果是学习采油、纺织、造纸、制糖什么的,政府掏钱还巴不得你去呢。在《广禄回忆录》里,就很清楚的记载了这一点。广禄,锡伯族,曾担任杨增新的俄文秘书,是新疆最后一个锡伯族领队大臣的儿子。当年广禄和两位同学准备从伊犁到北平求学,经过迪化的时候,被杨增新专门叫到了将军府,问他们到了北平准备学什么?广禄说他想学法政,另两个则分别说想学军事和教育。广禄记载,杨增新听了后,大不以为然,很严肃的对他们说:“新疆并不需要你们想学的东西,新疆需要的是实业。你们如果到哈尔滨去学造毛毡或者到日本去学纺织,我就给你们公费,学成回来还要重用你们。北平是制造革命党的地方,革命党是主张破坏的,新疆这地方需要兴办实业,安定人民生活,并不需要革命,你们学习革命有什么用处?”最后把几个毛头小伙子给吓得一愣一愣的,赶紧说要改学工业和农业。从这一段话,我们就杨增新对教育的看法可谓一目了然。



不过杨增新对城市建设好像的确是不感兴趣,迪化就是那么破破旧旧的几条街,除了南门外的洋行街,也就是现在乌鲁木齐胜利路的中段,因为各个洋行都在这条路上,所以宽阔整洁。其他地方,则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横流,据说一到开春融雪的时候,泥水都快挨到驴肚子上。估计杨增新觉得城建这事儿,能住人就行了,花那个钱干嘛?



至于思想守旧反动,镇压农民起义之类,首先我们要区别对待,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我读咱们天朝的历史书,最烦的是无论什么阿猫阿狗起来闹事,都是农民起义,都无比伟光正。事实上中国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农民起义大多都是破坏性的,有些甚至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愚昧而残忍——比如义和团,现在还余孽犹存,不信你去看看砸日本车的那些货色,便是。而且,这其中还有很多根本就不是什么农民起义或者反抗封建统治——这个,就不多扯了。

话说回来,杨增新有历史局限性是肯定的,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去苛求。因为我们有更重要的东西要看。

我们要看一个历史人物,其实首先要看的是他是否能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其次要看经济社会是否得到了提高进步?第三要看是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这三点特么比什么都实在。而后一点就新疆而言,更为重要。



杨增新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不仅未丢失新疆的一寸土地,而且还因为他,才保住了阿勒泰(要不然现在你还能去喀纳斯玩?玩个毛啊?!)不被外蒙所吞并,仅此一条,便可彪炳史册。更何况,在杨增新治下,新疆未发生此前和后来都常见的民族动荡,(新疆的同学应该更能体会这一点),而且就像现在口号所喊得那样“各民族团结的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他在防所谓新思潮的时候,一并打击泛突厥、泛伊斯兰主义,那也是毫不含糊的。

所以,直到今天,在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提起杨将军来,还是满怀崇敬之情。



时至今日,咱们天朝上邦对杨增新的评价也逐渐摆脱了过去的所谓历史观,对杨增新的评价日趋正面,公正客观了。

那么杨增新当年因为和陕甘总督升允不和,在老上级王树枬的推荐下,调任新疆。一开始是担任什么职位的呢?1907年,杨增新刚到新疆担任的是新疆陆军学堂总办和法政学堂监督,当时联魁在迪化开办了一个三年制的陆军学堂,分甲乙丙三个班,每班招收学生七十名;同时将新疆原来的课吏馆,也就是干部上岗培训基地,改为了法政学院,搞新式教育。这两个学校,一文一武,都是杨增新负责。

正在这个时候,清朝政府让各个省推荐大清国的优秀后备干部,再经吏部,也就是当时的中央组织部考核后,登记造册,作为大清国储备的干部梯队。而当时杨增新,已经担任阿克苏兵备道,也就是阿克苏军分区司令。联魁就推荐了杨增新,于是杨增新又跑到了北京,接受吏部的考核,也就在这一次,杨增新和袁世凯搭上了关系,袁世凯当时已是朝中重臣,和杨增新很投缘,于是专门将杨增新引见给了皇上光绪和皇太后慈禧,让慈禧和光绪亲切接见了一下杨增新。

当时吏部给杨增新的鉴定是怎么写的呢?说他是“年力精强,才识干练”,同时说他在偏远的基层工作多年,很有声望,而且熟悉边疆工作,有大局意识:“洵称关外得力要员”——实在是边疆地区的好干部啊!

这样,到了1911年,新疆的巡抚换成了袁大化,而杨增新则被任命为镇迪道兼提法使。



1911年, 请注意这个年份,这一年的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而杨增新新任的镇迪道兼提法使是两个什么官呢?镇迪道,是当年的乌鲁木齐地区,但却不能等同于今天的乌鲁木齐地区,因为当年的镇迪道要比今天的乌鲁木齐地区大的多。其实不光镇迪道大,当时新疆的所有道都大,因为新疆当年只有四个道,除了镇迪道外,另三个是阿克苏道、喀什噶尔道和伊塔道。看出来了吧,比现在新疆的行政划少的多(那时候阿勒泰地区除吉木乃县归塔城外,还不属于新疆)。那么当时的镇迪道除了今天的乌鲁木齐外,还都包含哪些地方呢?包含了今天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和塔城地区的乌苏、沙湾等部分(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沙湾,沙湾是后来杨增新主政的时候新设的)。提法使呢?则负责全省的公检法工作。所以杨增新即是镇迪道的最高领导,又是全省最高的司法长官。



杨增新1911年从关内返回新疆,刚到哈密,就接到了巡抚袁大化的命令,要他先在哈密解决当地的骚乱。这等于是省长给杨增新交办的第一项工作啊。

那么哈密当时发生了什么骚乱呢?

原来是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和哈密回王闹起来了。



哈密回王又是个什么来历呢?

如果你看了我此前发的关于噶尔丹的故事,那么你就会知道,清廷在和噶尔丹互砍的时候,哈密的统治者是额贝都拉,维吾尔族。不过当年还没有维吾尔族这个名字,维吾尔族这个名字直到盛世才时期才被正式定下来,清代一直将维吾尔人和回族人都统称为回人,因为你们都信伊斯兰教嘛,而伊斯兰教,则被称为回教。直到今天,貌似台湾那边还是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但是维吾尔族和回族毕竟不同,那具体怎么区分呢?

具体区分是将今天的回族人称为汉回,因为长的和汉族人一样,而且语言文字也是汉语。维吾尔族则称为缠回或者缠头,因为维吾尔族是用头巾缠着头的嘛——这个缠头在今天是具有侮辱性的,不能叫,但是当年没有任何歧视色彩。这一点很像“支那”这个词,最初也是没有歧视色彩的,五四很多中国文人还自称是支那人。但是后来因为日本人而变成了侮辱性称呼。



顺便插播一个知识点,在新疆,和缠头这个词演变情况类似的,还有一个:契丹(Kitai)。

在维吾尔语里,最初是将汉人称为契丹的(在俄语里也是:Китай),听起来像是“ki太衣”或者“黑大爷”。我小时候就听过汉族人和维族人吵架,汉族人说维族人是缠头,维族人说汉族人是黑大爷。

其实之所以将汉族人叫做契丹,是因为当年耶律大石在新疆和中亚一带建立的西辽王朝太牛掰了,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而西辽的一切典章制度又是高度汉化的,所以对中亚地区的各个民族,乃至西亚、欧洲来说,契丹人就是汉族人。

但是契丹这个词渐渐就演变成了对汉族人侮辱性的称呼,和缠头这个词可谓难兄难弟。



继续说额贝都拉。

额贝都拉因为一直不堪忍受准噶尔人的统治,所以在昭莫多之战,噶尔丹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毅然倒向了清廷,然后遵照康熙的指示,对噶尔丹残部严防死守,还将噶尔丹的儿子给活捉,送到了京城。所以康熙就册封额贝都拉为扎萨克一等达尔汗。扎萨克实际是个来自蒙古的官职,意思是执政官。但是当时清政府以为新疆的回人(维吾尔族)和蒙古人差不多,所以就按照蒙古的盟旗制度来册封和管理,虽然清政府没搞对,但是盟旗制度在战争状态下,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率的组织模式,便于随时砍人。



这样,额贝都拉就成为了第一世哈密回王。但严格的说,那时候额贝都拉的爵位,离封王还远着呢。而哈密瓜也是额贝都拉在康熙三十七年年底,进京面圣的时候第一次带到了北京城,所以康熙和大臣们,在康熙三十八年的元旦国宴上一吃:我擦,天底下还有这么好吃的瓜?叫什么名?

额贝都拉多聪明啊,赶紧说:这个瓜的名字嘛,没有,这个瓜的名字嘛,皇上给起给。

康熙一听,好,既然是你哈密进贡来的,那就叫哈密瓜吧。

其实什么哈密瓜伽师瓜的,在维吾尔语里都叫甜瓜。



到了额贝都拉的孙子,第三世哈密回王额敏的时候,额敏协助清政府攻打准噶尔部(那时候准噶尔部的掌门人是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喇布坦),积极响应清政府号召,在哈密屯田,为清军提供军粮,保障后勤,被康熙的儿子雍正册封为镇国公,两年后又升为固山贝子。



这里要必须说一下清代的爵位。否则你后面就搞不懂哈密回王都被封了些什么级别。



清代的爵位一共有十二级,六级以下的我们就不说了,就从辅国公这个爵位说起。

辅国公是清代爵位的第六级,也叫奉恩辅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下面还有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

往上第五级就是镇国公,也叫奉恩镇国公、入八分镇国公。

第四级是贝子,全称是固山贝子。

第三极是贝勒,全称是多罗贝勒。

第二级是郡王,全称是多罗郡王,到了这一级,才是王。

第一级是亲王,全称是和硕亲王。

当然细分还有什么双亲王,如果是蒙古人,那么亲王上面还有个汗的爵位等等。



搞清楚了爵位等级我们再往下看。



到了第四代哈密回王玉素甫,因为协助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功勋卓著,所以再被加封为贝勒。也就是从玉素甫开始,清政府对哈密回王家族的信任与日俱增,在玉素甫之前,清政府实际上对哈密回王家族从心底里还是提防的,但是到了玉素甫,因为其忠心耿耿,乾隆皇帝对他是非常看好,完全信任,评价甚高,甚至将玉素甫绘像入紫光阁,列为五十功臣之一。



这个将功臣画像绘入某某阁,在中原王朝一直是有传统的,比如西汉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绘入云台阁的云台二十八将、唐代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我们熟悉的尉迟恭、程咬金、秦琼等都在这个里面)等,这可是无上的荣誉了,意思就是把你的画像留在这里,名垂千古。

因此,最终玉素甫被封为郡王衔贝勒,也就是相当于郡王的贝勒、准贝勒,或者按现在的话叫享受郡王待遇的贝勒。这就已经离封王只有半步之遥了。



到了第七世哈密回王伯锡尔的时候,赶上了张格尔之乱,浩罕国入侵,伯锡尔还是和其祖上一样,维护国家统一,协助清军作战,在哈密开渠屯田,被清廷册封为正式的郡王。这才是哈密回王成为王的开始。随后,伯锡尔又被加封为亲王衔郡王(相当于亲王的郡王、准亲王)。

而其后,伯锡尔又遇上了所谓陕甘回乱(当今天朝历史书叫陕甘回民起义,后来西北的马家军就是这次开始发迹的),这次变乱波及新疆,导致全疆震荡,狼烟四起,伯锡尔当然是协助清廷积极镇压,但最终兵败被俘,伯锡尔被俘后,对方以《古兰经》劝降,但伯锡尔宁死不从,最后被五马分尸,活活扯成了几截。清政府为此伯锡尔大力表彰,加封为正儿八经的亲王:和硕亲王,这样,哈密回王就成为了新疆回部八王公之首。



伯锡尔死后,儿子迈哈默特世袭,是为第八世回王,但是迈哈默特下身瘫痪,所以大权其实一直在他的妈妈,伯锡尔的老婆迈里巴钮手中,这个迈里巴钮很有才干,处理各项事务也是有条不紊,被清政府册封为亲王福晋。但是当时新疆的战乱还没结束呢,因为阿古柏掺和了进来,新疆更乱了,所以后来迈里巴钮被阿古柏俘虏,五年后,阿古柏被左宗棠给干掉了,迈里巴钮才结束了俘虏生涯。

迈哈默特不久去世,但是因为他下身瘫痪,没子女。这下麻烦了,哈密回王这一系没有男性后裔,断了。这时候,迈里巴钮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人选:沙木胡索特。这个沙木胡索特是伯锡尔当年手下的一个台吉的儿子,是在伯锡尔的时候,为躲避战乱,跑到了天山里,被一个牧羊的老大妈抚养成人,现在被福晋迈里巴钮给挖了出来,继承王位,同时迈里巴钮还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他,这样,沙木胡索特就以伯锡尔的女婿的身份继承了回王爵位。

清政府呢,则不仅承认沙木胡索特继承王位,而且还继续加封:双亲王,可谓到顶带冒尖了。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第九世回王:沙亲王。



这个沙亲王,就是所谓的末代哈密回王。哈密至今还有一棵柳树分了九个枝干,被称为九龙树,在今天哈密市西八十公里的沙枣泉。民间传说,哈密回王传九世而终,就是因为这棵树——有兴趣自己去看吧。



沙亲王因为血统不是那么纯正,所以在哈密的维吾尔族中,威望就打了折扣,哈密的维吾尔百姓不服。这里面还有个原因,就是沙亲王比较汉化,据一些外国人的文字记载,他平常穿的就是长袍马褂,而且还娶了一个汉族老婆,这一点,也让很多维吾尔人不满,然而沙亲王呢,不仅不笼络人心,反而加重了对哈密维吾尔人的徭役。

按照传统,哈密的老百姓每个月每人要抽出三天时间去耕种回王的地,到了沙亲王这儿,他改了规矩,三天变成了五天甚至七天,而且还动不动就抽老百姓给回王府干其他杂七杂八的公差。

回王府这时候摊子也大,可以说是历任回王中排场最大的。回王府内设大台吉一人,负责内政、交涉、仓库、军队、生产、水利等;小台吉一人,负责宗教、民事纠纷、摊派、审判、婚姻、王府内部事务等,同时还有掌教大阿訇一人、汉族师爷一人、亲随参谋二人等等,其他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头目,有专门负责采购的,有专门负责收租的,有专门负责教育的等等,这些人仗着回王府,对老百姓也是作威作福。

回王府当时有多少资产呢?

光是直接管辖的维吾尔族农民就有三万多人,耕地34200亩,坎儿井25道(这可是命脉啊),果园16处,羊15万只、牛7200多头,其他还有磨坊、煤矿、商队等等。



沙亲王这个人最大的特点一是统治严酷,二是千方百计巴结满清政府,比如慈禧喜欢吃哈密瓜,那就往北京送,只要老佛爷喜欢。其实他这么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他出身不正,血统不对啊,所以一方面要用严酷来树威,另一方面一定要强调自己的合法性,怎么样才能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呢?那就只有死死抱着清政府这棵大树,义无反顾的维护现有体制。

但是沙亲王将三天的公差增加到了五天,哈密的维吾尔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了,找沙亲王说理,那是找死,吊起来抽一顿鞭子都是轻的。找地方官,也就是哈密的县令投诉,也没用。

这个哈密的县令姓李,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有两种记载,一种说他不仅不管,而且还推波助澜。为什么呢?因为哈密回王在当地权势太大,官府基本也节制不了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官府的权力差不多都被哈密回王挤占的没多少了。于是李县长当然乐于让老百姓去闹。另一种说法是,这个李县长干脆就是和回王府穿一条裤子,站在回王这一边。

总之无论哪种情况,反正这事儿就越闹越不可开交,于是哈密的维吾尔老百姓就聚集了上千人到哈密王府去闹事。他们闹事的方式也很特别,是用石头土块将哈密回王府的大门给封死了,不让你出门。

而维吾尔老百姓提出来,要“改土归流”。



什么是“改土归流”呢?我们知道,中国的官员一直都是流官制,所谓流官制,就是你地方官员的任命是不能世袭的,都是中央政府任命的,任期到了或者升迁,或者调走,或者退休,出了问题当然也就免职。我们到现在也是流官制,而且还要加上籍贯回避制度,山东人不能在山东当省长,河南人也不能在河南当省长,要和你的原籍回避。这就是“改土归流”的“流”。

那么“改土归流”的“土”呢?就是可以世袭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比如哈密回王,就是。因为最早改革的是西南地区的土司,所以就叫“改土归流”,把这样一个个的世袭政权全都取消,改成正常的流官制。



一般来说,一个中原王朝在刚建立政权的的时候,都会采取让当地少数民族领袖继续管理当地的方式,因为这样会比较稳,不会出什么乱子,一切都维持现状:马照跑、舞照跳、股照抄,你博彩业继续赌,脱衣舞也继续脱。但是往往中原政权时间一长,这个“土”的弊端就会暴露出来,和中央争利啊、争权啊、胡作非为啊、阻碍发展啊,甚至拥兵自重造反等等,都有。因此就必须要改土归流。

清朝一开始搞改土归流的是雍正,当时他最得力的大臣鄂尔泰任云贵总督,鄂尔泰就从云贵地区开始改,改了九年,全部改完。那么现在,哈密的维吾尔百姓因为觉得回王的徭役太重,因此也嚷嚷着要改土归流。

现在这件事刚好就让路过哈密要去迪化的杨增新给赶上了。

既然省领导袁大化给他下了命令,杨增新就赶紧投入工作。我们知道杨增新是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所以他才不会听回王府或者地方官的一面之词,所以他要调查民意。但问题是杨增新不会维吾尔语啊,怎么个搞法呢?



这时候,杨增新发现,就在回王府不远,有一条街叫镇番街,就是今天哈密市的中山南路,有一个商店,还开的挺大,三间店面,这规模,在哈密当时算是第一大超市了,而且店铺的招牌还是维汉两种文字,叫“福盛得”。

杨增新就转悠进去了,一边顺便买点东西,一边就和商店里的小伙计聊天:你们是杨柳青过来的吧?



这里面还有个知识点,就是新疆最早的经商者都是天津杨柳青人,这些津商最初是跟着左宗棠平定阿古伯之乱的时候随军而来的,后来就都在新疆扎下了根,越做越大,成为新疆第一大商会,所以乌鲁木齐有津商八大家之说,财力雄厚(关于津商,在新疆也有很多故事,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所以杨增新一张口就问你们这是津商吧。

谁知道小伙计说:不是,我们掌柜的是维吾尔族。

这下杨增新就有点好奇,因为当时是见不到维吾尔族会开这样的商店,换句话说,很高端的一个店。这时候,店掌柜就从后面钻出来了,杨增新一看,很年轻的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儿,不仅会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还很会来事。杨增新就和他聊,觉得这个维族年轻人不错,有见识,举止也很得体。

杨增新和这个维吾尔族掌柜聊了聊,就走了,这个掌柜呢,也没当回事。谁知道第二天,哈密县政府忽然来了个人,一见面就问这个掌柜:你认识杨大人?

这个掌柜一头雾水啊。什么杨大人?不知道啊。

来人说了:这样,杨大人呐,叫你现在去回王府,去给他当翻译。

杨增新为什么要找一个外人当翻译呢?因为杨增新很清楚这时候的哈密官府不可靠,官府安排的翻译,就是把白的说成黑的自己也不知道啊。而这个掌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就专门派人将这个掌柜叫到回王府当他自己的翻译。由此也可见杨增新心思是非常缜密。

这样,这个会一口流利汉语的维吾尔族小掌柜就跟随者来人,来到了回王府。



而当时的杨增新和这个维吾尔族年轻掌柜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掌柜,后来会成为新疆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哈密王——尧乐博斯。

这个尧乐博斯,将在杨增新之后,两次左右了整个新疆的历史轨迹,最终被王震击败,逃至台湾,留下了众说纷纭的传奇一生。



那么,尧乐博斯能否顺利的完成杨增新交给的翻译任务?杨增新又将如何处理这场骚乱?再过几个月就要爆发的辛亥革命,又会在新疆产生怎样的动荡?杨增新和新疆巡抚袁大化之间,又是如何完成一省之长的权力交接呢?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喜欢Michaelliu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