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82毫米迫击炮有多猛?曾击毙日本中将,日军遇见此炮便匆忙回避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0-09-02 8:46 已读 1238 次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在抗战过程中,我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将侵略者们赶出我们的祖国。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支武器成为我军抗击日本的利器,它便是一度让日本人生畏的82毫米迫击炮。

二战在大家的印象中,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力极强,似乎在每一场战斗中,我军都鲜有胜仗。

日本在二战中的战斗力确实强,尤其是在军械上,要远超我军的配置。

但是两军作战,除了武器比拼之外,正义感、气势、意志力都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

日本在二战中虽然胜多输少,但是也有被我军击败、击退、阻击、甚至是歼灭过。


诱敌深入,炮击敌军中将,82毫米迫击炮显神威

日军与八路军无数次作战的过程中,就有一支侵略者队伍被八路军歼于雁宿崖地区,这支日军队伍是独立混成第2旅团第1大队。

这场胜利来自于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的手笔,作战英勇,战斗素养极高,给了日军沉痛一击,导致该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怒不可遏,企图进行反扑。

这位日军中将被称为“名将之花”,他之所以敢嚣张的带兵对我军进行反扑,因为他确实具备山地作战的丰富经验,加之日军军械优于我军,助涨了他的嚣张气焰。

阿部规秀中将,来势汹汹,晋察冀军区八路军也悍不畏死,准备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决一死战。

与阿部规秀中将的傲慢不同的是,我八路军指挥官沉着冷静,避免用自己的短处与敌人的长处正面硬刚,采取诱敌深入,进而围击的策略。


1939年11月5日,日军反扑的部队进军至张家坟、雁宿崖、三岔口一线,我军且战且退,完成预先设置的战略部署。

与敌人一直保持“接触”佯败的队伍是第1军分区游击第3支队和第1团各部,在整个抗击日军的过程当中,我军战士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节节抗击,有节奏撤退,引诱日军步步紧逼,一步步走入八路军为他们设置好的“口袋”当中。

6日,日军主力来到黄土岭,距离我军包围圈设置区域仅差一步之遥,这一天我军积极部署兵力,确保万无一失。

晋察冀军区第1团、25团截断日军退路;第3团占领敌军南部,上庄子一带;第2团负责尾随敌人,随时寻找时机占领战斗有利地形;第3支队则埋伏在涞源与黄土岭之间的通道上,防止敌军逃窜,同时侦查敌人援军。

1939年11月7日,日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缓缓进入我军埋伏圈,最终逃入上庄子附近的一条长沟中,这条长沟长一公里,宽数百米,1500余人的日军龟缩其中,面对我军第1团、第2团、第3团、第25团,以及随之而来的第120师特务团的围攻,日军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


尽管我军有100余挺机枪压制日军于狭窄长沟中,但是日军依然负隅顽抗,并且稳住阵脚,开始发挥火器优越的优势,尽管日军伤亡惨重,一时间却也无法将其歼灭。

就在战斗陷入僵持阶段之后,我军第1团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在战场不远处,有一户人家院子内聚集了一些日军,我军战士敏锐的在激战中捕捉到这一重要信息,在报告上级领导之后,得到一个炮击的任务。

这一次执行任务的战士是炮兵,他们使用的武器便是82毫米迫击炮。

82毫米迫击炮,是一款优秀的曲射步兵炮,炮身重量仅有69公斤,而且整个炮身采用了可拆卸组装的设计,三个部件当中,最重一个仅有30公斤。

82毫米迫击炮的便携设计非常适合我军打游击,可以跟随步兵快速移动,切实能够做到打一炮换一个地方的战术配合。

而且,82毫米迫击炮有一个绝佳的优点,可以使用在战场缴获的81毫米迫击炮炮弹,随时补充弹药。


82毫米迫击炮的打击距离达到了2850米,可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不知情的敌人进行炮击。

我军第1团的炮兵战士,在瞄准院落当中的敌人时极其精准,一发炮弹发出以后,便精准命中了日军的中将,直接导致其重伤不治阵亡。

炮兵战士在完成炮击任务之后,悄然完全撤离,值得一提的是,82毫米迫击炮发射的炮弹,在命中日军中将的同时,隔壁的群众没有受到半点伤害,不禁让人感叹,老一辈军人的优秀作战技术。

群龙无首的日军,在当天夜里突围高达十次之多,最终在日军支援来的援军、轰炸机支援下,才狼狈逃走,八路军此战共歼灭日军900余人,同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在这一战中,八路军取得胜利并不容易,总共牺牲了500余人,由此看来,利用82毫米迫击炮击毙日本军官是此战获胜的关键,如果阿部规秀中将不死,战果恐怕也能以扩大。


无独有偶,多次击毙日本军官,82毫米迫击炮迫其退避三舍

日军这一次在八路军手中吃了大亏,从此以后,日军的部队在与我军交战时,如果遭遇到迫击炮的炮击时,都会选择匆忙回避,在确认是否遭遇我军主力后,才会继续下一步军事行动。可见,82毫米迫击炮对日军的打击十分沉重,致使他们不得不小心应对。

其实,造成日军这种反应并非是日军吓破胆,反而是日军最正确的选择,因为,除了击毙阿部规秀以外,我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当中,曾利用82毫米迫击炮完成“斩首”任务多次。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拉开帷幕,在日本侵略者第一一六师团中,有一位名为布上照一的日本军官也参与对常德的攻击。

布上照一率领日军第一一六师团主力第一0九联队,如同一头凶残的饿狼一般,扑向守卫雾气河流域的中国军队,然而这一次猛攻却遭到了第四十四军一部的迎头痛击,撤退下来的布上照一面目狰狞,在当夜便组织了一次偷袭行动,只不过这次行动再次失败,被四十四军炸毁堤防,淹死日军不少人。


布上照一一向自负,哪吃过这样的亏,于是很快开始组织下一次对中国军队的冲击,准备一雪前耻,并且在战前开了一次动员会议。

就在布上照一骑着高头大马对日本兵进行激昂的动员时,一队炮兵已经带着82毫米迫击炮悄然而至,利用82毫米迫击炮射程远,携带方便的优势,将布上照一笼罩在射程之内。

中国守军一发迫击炮弹发出,稳稳命中目标,炸死了布上照一及联队作战系参谋田原弘夫中尉。

这件事情在战后被记载在日本编纂的《昭和十七、十八年的中国派遣军》中,成为日军永远也抹不去的心里阴影,他们也永远记住了82毫米迫击炮。

无独有偶,在1944年的衡阳战役中,日军120联队长志摩源吉中将也在一线战斗时,遭到了我军的82毫米迫击炮攻击。


当时志摩源吉中将见战事吃紧,由于心急前往前线指挥,哪知道被我军的侦查人员发现,利用82毫米迫击炮容易调整射击方向的优势,瞬间一炮发出,将志摩源吉中将击毙,随后几发迫击炮弹随之而来,志摩源吉中将就这样死在了侵略的路上,甚至连尸体归乡也成了奢望。

82毫米迫击炮为何能让侵略者屡屡付出惨重代价?

82毫米迫击炮的前身是法国布朗德的1930年81毫米迫击炮,而81毫米迫击炮不仅是法国的首选,更是欧洲国家的统一选择。

日本也采用81毫米迫击炮,虽然有一定优势,但也具备一定劣势,比如日本的94式81毫米迫击炮超过150公斤,牺牲了便携式的优点,无法像我军82毫米迫击炮由步兵携带,机动灵活。

最后日本改进94式81毫米迫击炮为97式81毫米迫击炮,重量一度降低到了22.4公斤,在重量上有了具体提升,主要用来针对我军的机枪阵地以及战壕等。


我军对82毫米迫击炮也几度升级,在抗击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我军为何不使用81毫米迫击炮呢?其实,放弃81毫米改用82毫米的举动,也尽显我军智慧。

关于迫击炮的口径问题,不得不提到公制计量单位、英寸制与磅位制的不同,难免在描述迫击炮口径的时候需要互相转换,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比如传统的81毫米迫击炮,其实是3.2英寸,而80毫米迫击炮则是德国人的公制口径,至于我国使用和生产的82毫米口径,就包含了另外的智慧在其中。

82毫米口径的存在,是为了能够兼容81毫米迫击炮的炮弹,这样一来,在战场缴获敌军的炮弹就可以直接应用。


有的老兵经验丰富,知道82毫米迫击炮使用82毫米炮弹会影响准确性,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一层纸张包一下81毫米的炮弹,增加炮击时的准确度。

反过来看,敌军缴获我军的82毫米炮弹却无法使用,有的老兵想到用锉将炮弹磨薄一些,其实这样做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是因为82毫米炮弹的撞针与81毫米撞针结构不同,很难使用81毫米迫击炮击发,否则82毫米迫击炮就不会在苏、中得到广泛使用了。

直到1947年时,我军的82毫米迫击炮已经达到1100多门,是我军一个重要的火力点,这也难怪日本会将其作为辨别我军主力的火力标志,成为他们不得不小心应对的“杀器”。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死于82毫米迫击炮的日本入侵者不计其数,军官也有许多被它击毙。

如今,当年的82毫米迫击炮已经躺在博物馆中,但是它们的辉煌战绩,将会一代又一代传播下去,勿忘国耻,寸土必争。

致敬,中国军人!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