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送交者: 浩瀚宇宙[★★★★✦★★★★] 于 2021-03-01 8:21 已读 2925 次 1 赞  

浩瀚宇宙的个人频道

赵匡胤在夺权成功后,对周世宗柴荣的四个儿子十分“优待”,优待的结果是,两个莫名失踪,一个莫名夭折,被迫禅位的周恭帝柴宗训,也就活到二十岁。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在后周的朝堂上,人声鼎沸,吵成一团,原来有传闻说契丹将联合北汉南下攻打后周,此时正值周世宗柴荣驾崩不久,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也是继位不足半年,强敌来袭,而主事的符太后是个妇道人家,一时间也六神无主。


最终,在宰相范质等人的提议下,遣派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北上御敌,但大军在行至陈桥驿时,停滞不前,众将士将黄袍加于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原本是后周禁军高级将领的赵匡胤,借此机会夺了柴家江山,之后,赵匡胤返回开封,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让,赵匡胤登基,是为宋太祖。

周世宗柴荣在驾崩时,尚留有包括周恭帝柴宗训在内共四个儿子,而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虽说留有碑训,口口声声说要“善待”柴家子孙,但事实上,柴荣的四个儿子,一个夭折,两个失踪,包括周恭帝柴宗训,也是仅仅活了二十岁。

虽说赵匡胤登基后并没有对柴荣后人有什么不利,但很多史料也表明,这几个人最终的结局,与赵匡胤脱不了干系,柴荣的四个儿子,三个都没有留下子嗣,唯独有一子,据传闻被大将潘美收养,但也是在赵匡胤的授意下进行的,此子虽然改姓潘,但也算是柴荣硕果仅存的后人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世宗柴荣算是给赵匡胤打了一辈子工。

柴荣原本只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侄子,但因郭威的儿子被后汉隐帝杀害,因此柴荣便被郭威收为养子,并在其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柴荣。

柴荣称得上一代明君,在其登基后,制定了“三个十年”计划,即“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对内积极任用贤明,对外亲自领兵打仗,因此,后周在柴荣的手里,逐渐壮大,大有一统中原的趋势。

如果按照当时的局势发展,极有可能就不会有宋朝的存在,但世事难料,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英年早逝的他,将皇位传给了年近七岁的儿子柴宗训。

此时的后周,主少国疑,皇帝只是一个年仅七岁的黄口小儿,而军政大权则掌握在赵匡胤、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的手中。 6park.com

这其中,以赵匡胤最为势大,当时的他,时任殿前都点检和归德军节度使,并且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还是周世宗柴荣在世时,火速提拔上来的。

原本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柴荣的的妹夫张永德,因为这个位置,是禁军的最高职位,掌握着实权,因此一般都由自己的亲信担任,所以,作为柴荣的妹夫,在柴荣登基后,身为亲信的张永德,则一直担任殿前都点检。


但就在柴荣驾崩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事,让柴荣将张永德直接给撸了下来。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契丹,在回来的路上,发现一个韦编袋子,命人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面写道“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就让柴荣心里犯起了嘀咕。

木板从何而来,因何写了这五个字暂不重要,但重要的是,这五个字让柴荣坐立不安,要知道当时的都点检,正是张永德,按照木板上的意思,分明以后的天子会是他。

真假且不论,但这足以让柴荣对张永德起了疑心,与此同时,柴荣又在归途中一病不起,因此,为了消除隐患,不久后,张永德便被免去了都点检的职位,改任检校太尉。

但作为禁军的统帅,都点检这个位置不能老空着,因此,向来深受柴荣信任的赵匡胤,便在一夜之间,从禁军的一个普通军官,成为了最高统帅,出任殿前都点检。
“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宋史.太祖本纪》

若是柴荣知道木板上所写的都点检指的是赵匡胤,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地拍大腿?

而在柴荣驾崩后,身为禁军最高统领的赵匡胤,自然而然地也掌握了最大的军权,成为了后周朝堂上的国之重臣,这也是为何在传闻契丹侵犯时,众人会推举赵匡胤领兵北伐的主要原因,毕竟从明面上来讲,赵匡胤行伍出身,军事经验丰富,并且还是统帅,是在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陈桥驿兵变,就是在这种对赵匡胤极为有利的情况下发生,在赵匡胤带兵征讨所谓的“契丹入侵”时,大军行至陈桥驿,就地驻扎休息,众将士便开始议论,大部分人认为皇帝年幼,自己战死沙场也没人知道,不如先拥护赵点检当天子,然后再北征。

于是,众人便派代表李处耘向军师赵普传达了大家的意思,而赵普对这个想法表示十分的赞同,因此就安排一切,顺便通知了负责守卫开封城的石守信、王审琦,要求其在必要的时候,见机行事。

次日一早,赵普便来到赵匡胤的营帐中,把昨晚的意思向赵匡胤简明扼要的进行了表达,并着重强调了,外面的将士们已经说了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了,如果你不答应,那么后果自负。


还没等赵匡胤反应过来,守在帐外的将士们,就将一件黄袍加在他身上,就是这样,赵匡胤“免为其难”地接受了众将士的请求,随即率军返回开封。

因为赵匡胤的“免为其难”和众将士的“苦苦相逼”,所以,在史料中是找不到“陈桥兵变”这件事是由赵匡胤主使的,虽然最终的受益者是他,但几乎所有的史料都说是众将士贪图富贵,再加上以命相逼,才使赵匡胤“被迫”答应。但无论事实究竟如何,赵匡胤还是当上了皇帝,后周柴家的江山,也即将改姓为赵,而柴荣的儿子们,命运也因此被强行改变。

周世宗柴荣一共有过七个儿子。

为什么要说有过呢?早年间,柴荣在跟随姑父郭威南征北战时,就已经娶妻生子,但因后汉隐帝猜忌郭威,便将柴荣和郭威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部诛杀,郭威的原配夫人以及三个幼子,也因此殒命。

郭威登基后,为柴荣寻了一门亲事,娶的正是符氏,符氏为柴荣共育有四子,分别是周恭帝柴宗训,以及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四人。

首先是周恭帝柴宗训,其退位后,活到二十岁去世,死因不明。

周恭帝柴宗训,在赵匡胤登基称帝时,年仅七岁,少不经事,虽说上有符太后,但也改变不了大局,最终是被迫禅让,将皇位让给了赵匡胤。

柴宗训退位后,赵匡胤将封其为郑王,并出居房州,在开宝六年,也就是公元973年去世,享年二十岁。

关于柴宗训的死因,历史上没有记载,史书里也只是用一个“卒”字代替,可能是因病,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柴宗训死的时候,没有留下子嗣。

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赵匡胤究竟是何居心了,虽说他口口声声地说,要善待柴家后人,并还为此立碑留训,要求后世儿孙也要对柴家后人优待,但柴宗训直到死,也没能留下一儿半女。

不是他没这个能力,而是赵匡胤不给他这个机会。

优待柴家后人,赵匡胤确实做了,没有过多为难柴宗训,但不让他留下子嗣,就是为了日后防止其后人出现能干之人,与拥护后周的势力相结合,从而产生对赵宋政权的威胁。

所以,好吃好喝地供着你柴宗训,至于娶妻生子,想想就行了。

其次就是柴熙谨

柴熙谨比柴宗训小两岁,生于公元955年,周恭帝柴宗训登基后,其年方五岁,同样也是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

关于柴熙谨的史料,比较简单,其在柴宗训登基之后,被封为纪王,不过这个王爷没当多久,在乾德二年十月,同样是“卒”,享年十岁。

柴熙谨也没有注明死因,总之就是早早就夭折了,毕竟当时连曾经当过皇帝的哥哥尚且不能自保,更何况他这个小孩子了。

然后就是柴熙让和柴熙海,他们二人,才是最大的谜团

关于柴熙让和柴熙海两兄弟的结局和下落,在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中,有四个字为此解释,那就是“不知所终”。
“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欧阳修《新五代史》

要知道,柴荣留下的四个儿子,这可是在史料中白纸黑字都写得清清楚楚的,并且,赵匡胤在登基后,至少在明面上,没有加害于柴家后人,并且,包括柴宗训和柴熙谨,不管其因何而死,但都在史料中有明文记载。

最重要的是,在赵匡胤登基前后,开封城没有发生过什么动乱,政变也就杀了个大将韩通,并且在兵变前,赵匡胤还严令士兵不得侵扰和乱杀,这种情况之下,两个活生生的皇子,怎么会不知所踪呢?

极有可能,是因为一些不方便说出来的原因,才让欧阳修用这种春秋笔法,来含糊其辞。

不过,在北宋诗人王巩所著的《随手杂谈》里,有这么一则故事,提起并说到了关系柴熙让和柴熙海的下落。

说是在赵匡胤登基后,来到皇宫时,有两个嫔妃抱着两个小孩前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就问这小孩是何人,身旁人回答说这是周世宗柴荣的两个幼子。

当时随赵匡胤进宫的,还有大将潘美以及范质、赵普等人,赵匡胤就侧身问该如何处理这两个孩子,赵普等人均说杀了就得了,以免后患。

但大将潘美,却站在一旁默然无语,赵匡胤问他为何不说话,潘美支支吾吾半天才说,他和赵匡胤曾经都是柴荣的臣子,如今若是同意杀柴荣幼子,对不起柴荣,但若是不同意,又怕赵匡胤对他起疑心,所以十分为难,因此就沉默不语。

赵匡胤听了,长叹一声,说自己也不忍心,于是,就下令将其中一子让潘美收为侄子,进行抚养,此子在长大后,用名潘惟正(一说为潘惟吉),至此,算是给柴荣留了个后。
“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王巩《随手杂谈》

但这个被潘美收养的孩子,究竟是柴熙让还是柴熙海却无从知晓,同时,王巩在写成此书时,已经是距离大宋开国足足有一百四十多年,因此,这些史料,也只能作为参考。

最重要的是,这个记录里有两个很大的问题。

其一,就是记载中潘美只收养了一个孩子,无论这个孩子是柴熙让还是柴熙海,也就一个,那么另一个去了哪里,是也被收养还是死于非命,均无任何记载,仿佛另一个孩子凭空消失一般。

其二,收养的关系,自古以来,收养子的不在少数,包括柴荣就是从侄子变为儿子的,但收侄子,还真是少见,这恐怕也是赵匡胤的“突发奇想”。

另外,王巩所描写的细节,仿佛是亲临其境,说得清清楚楚,他又是如何得知其中的情况的呢?他给出的解释是,柴家后人口耳相传,他与其中一人交好,因此而得知详情。

但这些都没有可供参考的真凭实据来佐证,不过能够得出一点信息就是,赵匡胤给柴家留了个后人,让柴家延续了香火,不至于柴荣无后。

但这个后人,却在赵匡胤的要求下,被迫改姓,不再姓柴而姓潘,而之所以要安排潘美收养,里面也是有很大学问的。

首先,如果赵匡胤登基后,对柴家后人大肆杀戮,那显然就不利于他所打造的仁义名声,但若是放任不管,又怕形成隐患,杀又杀不得,放又放不得,找个人信任的人收养,自然是最合适的办法。

其次,之所以找潘美,是因为潘美非义社十兄弟之一,因此目标较小,同时潘美与赵匡胤关系匪浅,并且忠心,值得赵匡胤信任,所以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最后,收养的关系不是养子而是侄子,同样有讲究,毕竟这个孩子是周世宗的儿子,潘美虽然收养,但让旧主的儿子喊自己爸爸,别说潘美不答应,赵匡胤也不会答应,万一喊得时间长了,老潘有什么想法,那就。。。

小结:

因此,赵匡胤对柴荣的后人,进行了分而治之,周恭帝柴宗训目标太大,只能好吃好喝供着,但是不能留下子嗣,柴熙谨早早地就得“夭折”,而剩下的柴熙让和柴熙海,消失一个,另一个安排人收养并监视,这样一来,不仅成全了赵匡胤的好名声,又做到了他登基之后制定的“优待”柴家后人的碑训,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高,实在是高!

喜欢浩瀚宇宙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浩瀚宇宙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