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举人”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能比肩研究生的存在
送交者: 浩瀚宇宙[★★★★✦★★★★] 于 2021-03-04 7:00 已读 2653 次  

浩瀚宇宙的个人频道

现代学历无法衡量举人的含金量,古代科举,其实压根就不是一个给学生们熬学历的教育体系。科举的本质,还是自汉代以来逐渐成熟的,仅是为了选官的工具。

所以古代的举人,已经有了“举”之名,是能当官的存在了,除了有了当官资格外,举人已经开始享受免税、社会地位的跨越带来的福利,这种待遇,不是如今学历意义上的“研究生”可比拟的。


在学识角度来讲,自然是现代研究生的知识才能更高于古代举人,因为现代的教育知识更加广泛,举人们更讲究单一的八股文,锦绣文章。

可现代研究生,只是一个人的学历证明。有着研究生的学历,可以从事的职业会很多,也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但优势和板上钉钉的前途,那又是另一回事。在明清时期,只要是“举人”,那就是人生赢家,不仅自己受尽十里八乡的敬仰,家族门庭也因此兴旺百年,如果有空缺了,还能当官,二三品官便不奢望了,可从举人身份一路当官当到知府的,明清时代可不要太多。

“举人”这个概念,是随着朝代变化而变化的。

早在没有科举的时代,例如汉代,察举制就是“举”能士为官,这个“举”,就是推荐的意思,从下至上的推荐,把所谓的有才能的人补充进士族的队伍里,不过察举制因为“人情”味过重,裙带关系明显,也导致了社会阶级的高度固化,贵族门阀垄断所有资源渠道,平民百姓几乎没有机会被推荐。

再到后来的九品中正制,本质也是一样的。

6park.com

而举人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有了实际意义上的区分。

明清以前,宋代的“举人”是指“贡举考试”中的乡试通过者。其实这个和明清两朝的“举人”的产生方式是一样的。但宋代有个问题是,举人混得也不怎么样,两宋进士都高达近十一万人,更遑论举人者,举人太多,和宋代冗官一样,不值钱,所以宋代的“举人”就只是一个称呼,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明代吸收了宋代的教训,压缩取士。

在以往的科举制度上,再创造了一个“童子试”,童子试也分三个环节,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只有考完了这三个环节,才算是“秀才”,而秀才,仅仅是明清科举的起点,只有成为秀才,才有机会去参加乡试,通过了乡试,才成为举人。

由此可见,明清的科举体制难上太多了,光是一个秀才就等于唐宋的乡试和礼部试了,而在明清时期,仅仅只是起步。童子试若是用现代教育体系做个恰当的对比,那就是小学升初中考试、初中升高中考试、高考,只有通过了高考,那才是秀才,才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继续往上爬。


按照这个类比,那么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举人,那就等于获得了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可真的一样吗?

在结构上,举人和硕士的确类似,但本质还是不同。

因为举人是“预备官员”,在府、县的预备官员里是有档案的,而现代硕士研究生,就是一个学历,不存在预备体制内职位的分配问题。所以举人从头到尾就不是一个学历,而是一种社会地位,放在现代的考试制度来讲,想要获得和古代举人一样的地位,该参加的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而不是应试教育的“学历考试”。

举人意味着“官位”,虽然没有实封,但几乎等于板上钉钉。

如果是进士的话,往往考中了就会被皇帝封品级,就王安石和苏轼等人来说,他们当年通过了进士科,成为进士,立即就被宋仁宗封虚官,八到九品不等,这些品级是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的,虽然看起来在朝廷中无关重要,但在民间而言,已经是人上人了,这也是科举让人为之疯狂的根源所在,现代教育制度,即便读到了博士研究生,也只是文凭,没有相应的官僚品级。

不过举人一般不被封职官,但没有封官,不意味着没有好处。


没有封官,可却有着皇帝给予的优待政策,例如四十亩地不用纳税,见了一些低等级的官员不用跪拜,如果地方官空缺了,优先选用这些地方秀才、举人,而不是从进士中空降过来,所以明清时期的大多数知县,或者说县丞(二把手,副县长)都是举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那么即便没有封官,可这些举人就算在家里坐着喝凉水,那都没有生活压力。因为指不定明天就上岗当官了,社会阶级就不一样了,不说别的,光说田地免税这一条,就有足够的理由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巴结这位举人,“老爷”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若是问现代研究生能不能考中举人,那么答案应该是可以的。

研究生虽然没有古代举人那么大的现实价值、社会地位,可因为古代的“教育”仍旧属于很珍贵的资源,能读得起书的,大多数还是地主阶级。但现代教育不同,现代国家建设远超古代,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从几岁开始,孩子就要接受教育,若说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不世奇才,那么现代的“方仲永”则是遍地都是。


社会教育的进步,让学生们的智慧更高。要知道,现代学子考上研究生最少需要16年的时间(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本科),而且这十六年的时间里,还有无数在义务教育外的额外学习,这和古人的挑灯夜战,十年寒窗比,不仅没有放松,而且更加紧张,但取得的成果也是喜人的,现代旺盛的知识环境,就是来自于这样的教育成果。

当然,不管那个时候都有内卷化。

明清八股文,出现的本质就是科举的“内卷”,无奈变成定向取士,学子的思考自由度低了许多。现代教育自由度很高,在文章中学子可以畅所欲言,回到科举制度,考取进士的时候,高度自由的思想,或许才是“挂科”的根源。

科举的本质其实不是拼比学识含量的多少,科举的本质是“淘汰”。参加考试的人越多,那么科举的录取人数也会随着人数而变化,如果每一个参考者都很有学识,那也还是要淘汰,要把大部分人淘汰,这才符合科举的本质,因此,这便是内卷。


若是把现代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等同于科举,那么对于研究生而言,难度就还是存在的。我国公务员考试的难度不低,也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的制度,有着研究生的学历,有着研究生相应的学识含量,可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高淘汰率,注定大多数研究生只能被淘汰,不是他们自己能力不行,而是制度的原则就是如此。

明清时期的“举人”的历史远比“进士”的历史更加精彩,他们群体庞大,又存在于基层之中,举人群体们,才是距离我们生活更近的一个概念。近代清朝官员刘鹤年,就是举人出身的知县,刘鹤年的学生孙尚仁是进士,可见举人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不低。

总的来讲,不管是古代科举还是现代教育,本质都是人的竞争的制度,只有在一个群体中做得更好,那才能崭露头角。学识的充实那会改变生活,但是考“科举”,那是改变命运的一环。任何时代的教育的核心都是在于激发人的潜能,不管是研究生还是举人,用心方为人上人。

喜欢浩瀚宇宙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浩瀚宇宙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