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中国的“禁洋”运动:没有能力的外国人,一律被遣送回国
送交者: 浩瀚宇宙[★★★★✦★★★★] 于 2021-03-06 7:35 已读 1808 次  

浩瀚宇宙的个人频道

公历1811年,也就是清嘉庆十六年。按照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计算,这一年是辛未羊年。不知是不是巧合,自这个羊年开始,中国从东方的雄狮沦为任列强宰割的羔羊。
“西洋人现在住居京师者,不过令其在钦天监推步天文,无他技艺足供差使。其不谙天文者,何容任其闲住滋事?著该管大臣等即行查明,除在钦天监有推步天文差使者仍令供职外,其余西洋人俱著发交两广总督,俟有该国船只到粤,附便遣令归国。其在京当差之西洋人,仍当严加约束,禁绝旗民往来,以杜流弊。”

这道谕旨,是五月嘉庆亲自颁布的。


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份相当典型的限外令,与满清贯彻始终的对外方针不谋而合。谕旨的内容大意为:

“时至今日留居在京城的洋人,除了那些在天文领域颇有建树的,其余的洋人都成了闲杂人等,他们没有一技之长,逐渐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为了确保京城的社会治安,责令相关部门逐个排查这类‘闲杂人等’,除了那些在天文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洋人之外,其余一律遣散回本籍。即便是那些在天文部门有职务的洋人,也要严加看管,防止他们与旗人来往,避免旗人沾染洋人的不良习气。”

这道谕旨看起来貌似起到了宣扬国威、抑制洋人的作用,但却也显露了清廷外强中干的本质。谕旨看似普普通通,却处处表现出统治者已经失去了“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心理极度失衡。此外,我们还能在谕旨中读出当时中国的洋人数量急剧增长,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非但洋人变得司空见惯,而且,洋人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6park.com

天子之怒,在旧社会还是颇具震撼力的。

这道谕旨颁布后没多久,西洋堂(负责管理洋人的相关机构)便对驻留在京城的外国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人口普查。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总算是将京城的洋人数量清点完毕,随后西洋堂事务大臣福庆将调查出来的情况汇报给嘉庆皇帝。

在这份报告中,福庆给出的指导性建议是:将贺清泰、吉德明这两位给清朝做出巨大贡献且年事已高的洋人,加上通晓算法的毕学源,此三人可以留在京城继续效忠大清。至于高临渊、颜时莫、王雅各伯、德天赐这四名洋人,因为他们学术不精,在天文历法领域没有丝毫建树,所以应当遣送回原籍。

当福庆将奏章呈递给嘉庆后,嘉庆对清查的人选进行了批阅,认为:贺清泰、吉德明、毕学源的确学有所长,所以授予留京居住证,准许他们长期留居京城。然而,对于要被遣送的四个洋人,因为他们学无所长,对满清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批准将其遣返回国。为了确保这些洋人能够切切实实地回到祖国,嘉庆委派步军统领衙门派人将私人护送到良乡,随后再交由直隶省护送,将洋人送到南方的行政区域,一路如此直到广州。等到广州有方便的商船或官船,再委托他们将四个洋人送回故乡。

除此之外,嘉庆还额外强调,在护送这四名洋人期间,严禁沿途的中国人与之往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洋人破坏了中原淳朴的民风。


如果说,上面的谕旨嘉庆对洋人的排斥态度尚不明显的话,同年七月十六日清廷颁布的新法令中,嘉庆对外国人的敌视就已经相当明显了:
“嗣后西洋人有私自刊刻经卷,倡立讲会,蛊惑多人,及旗民人等向西洋人转为传习,并私立名号,煽惑及众,确有实据,为首者意当定为绞决。其传教煽惑,而人数不多,亦无名号者,著定为绞候。其仅止听从入教,不知悛改者,著发往黑龙江给索伦达呼尔为奴,旗人销除旗档。失察官员降级调用。在钦天监任职的西洋人必须严加约束,禁绝与旗民往来,以杜流弊。其余的西洋人俱遣令回国,如有在境逗留者,立即查拿,分别办理,以净根株。”

嘉庆对外国人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十分令人诧异的,不过是区区几个来自海外的“夷人”,堂堂九五之尊何必要跟他们如此较劲呢?又是颁布严厉的科条,又是严加惩戒,又是遣返回国。站在一个大国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


那么,为什么嘉庆会如此有失体统呢?

问题仍出在洋人身上。

这些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洋人有些热情过度了,他们总是希望将本土宗教灌输到中国,给东方古国的老百姓带来所谓的“福音”。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外交,让嘉庆相当不满意。偌大的天朝上国,已有佛教、道教等传承已久的宗教,何必需要所谓“福音”?这些不懂规矩的蛮夷之人,还是哪来的回哪去。

然而,虽然嘉庆有如此考虑,但清朝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这些“蛮夷”了。

当时的中国,可以缺了洋人的商品,但却需要洋人的天文技术,钦天监尚需借助洋人的观测、计算来修整历法。因此,即便嘉庆打心眼里讨厌洋人,但他仍不得不启用洋人。嘉庆如此拿洋人当回事,说明此时嘉庆心目中的“天朝上国”已无法带给他足够的自信心。只有心虚了,实力不如外国人了,才会心生畏惧。


仔细梳理一下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我们就能发现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从称谓上来看,古代中国人习惯称外民族为“蛮夷”,蛮族大多代表南方少数民族,而夷说的就是“其他”少数民族,其中,就包括外国人。后来为了加以区分,又在“夷”之前加了一个“洋”字,变成了“洋夷”。再到后来,又“简化”成“洋人”,进而出现了“洋鬼子”等蔑称。直到近代,才出现了“外国人”这一叫法,以及引申而来的“老外”。

可以说,在这些称谓的变化中,外国人并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我们中国人。可以说,这些称谓的改变,就是中外发展落差的体现。古中国向来自诩“天朝上国”,既然是“上国”,其他国家自然是“下国”,没有资格与中原王朝平起平坐。洋人的外交态度并不会太过矜持,也不会等待“天朝上国”上门取经,他们的文化传播是强制性的,完全是“送去主意”。他们意识里的“救世良药”,如天主教的诸多“福音”,全部被外国人“己所欲施于人”。

但外国人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以神权巩固政权的把戏,是中国的老祖宗早就玩够了的。像嘉庆这样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皇帝,根本不吃洋人的那一套,所以洋人自然碰了壁。况且,嘉庆并不是第一个拒绝了洋人的皇帝。


早在大唐贞观年间,洋人就已经带着他们那一套“福音”前来充当救世主了。在当时,外国传播来的宗教名曰“景教”。只可惜,当时的中国万国来朝如日中天,根本不需要这些“旁门左道”来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大唐虽然本着兼容并包的态度,包容了景教,但发生在唐会昌五年的灭佛运动也捎带着灭掉了中国的景教,掐断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可能。

元朝时期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外国人再次带着基督教企图敲开中国的宗教大门。然而,当朱元璋推翻蒙元之后,基督教也随之被驱逐了。利玛窦得以在中国传教,并不是因为此时的基督教有多么贴合满清的发展观,完全在于传播者的个人能力。清廷虽然与利玛窦交往匪浅,但对于基督教的看法依旧不变。

康熙有云: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显然,神文圣武的康熙皇帝早已洞悉了洋人传教的初衷。美中不足的是,康熙虽然目光如炬,认知却相当有限,以至于,制定了错误的对策。

康熙五十六年,清廷颁布南洋禁海令,禁止内陆的商船前往南洋进行商贸活动,并勒令南洋的华侨归国。嘉庆的“限外令”,其实,就是这种狭隘思想的传承。


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帝都有着相当狭隘的地域观,对海洋提不起足够的重视。这种对海洋的漠视,每个皇帝又不尽相同。

明初朱元璋颁布禁海令,是出于小农意识;

而康熙帝的禁海令,就是纯粹的目光短浅了。

可以说,这些施行了禁海令的皇帝,将祖宗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海洋资产全部拱手让人,让中国在世界的大航海时代中逐渐落伍。偏偏康雍乾之后的皇帝皆非治世明君,即便他们因形势所迫看到了海权的重要性,也已无力回天。

所以说,满清的苦果完全是自己亲手种下的,不但要断送数百年国祚,还要让所有老百姓都蒙受耻辱。

参考资料: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四百八十六》、《中国古代的海禁政策》】

喜欢浩瀚宇宙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浩瀚宇宙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