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慈禧太后下诏勤王,抵御八国联军,李鸿章:此乱命也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1-03-06 15:24 已读 2088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被外国势力长期压迫的慈禧太后,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她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向十一国列强同时宣战。


虽然慈禧勇气可嘉,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八国联军的部队从大沽口一直打到了紫禁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两宫西狩,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6park.com


最后北京城被八国联军抢掠一空不说,清朝还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光战争赔款就高达4.5亿两白银,如果算上利息更是达到了9.8亿两。为何偿还这些赔款,清朝和民国政府在后面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都在给洋人打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八国联军的战争中,清政府其实并没有出全力。因为在此期间,一直都是京畿的清军和义和团在和八国联军打。入京勤王的地方部队,只有从甘肃赶来的甘军董福祥部这么一支。至于坐拥重兵东南各省督抚一直都是无动于衷,选择作壁上观。

6park.com

特别是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其驻守的山东与直隶那就挨着的,而且袁世凯手里还掌握着新建陆军,颇有实力,可他就是按兵不动,坐看直隶挨打。

要知道慈禧当初在向列强宣战的同时,诏书也是下达到了各地方的。结果东南各省的督抚大员们,依旧是拒不奉诏。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更是直接表态:“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张之洞则更豪横,直言: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要知道这可是以天子名义下发的诏书,如果是消极怠工还可以理解,如此不给面子的直接拒绝,那就是属于大逆不道了,那可是要杀头甚至于灭族的大罪。而且对于慈禧所在的清廷而言,此时几乎就是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结果东南各省督抚却在一旁隔岸观火,这和叛变有啥区别?


李鸿章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乃是因为早就和洋人有了协议。大致意思就是,你们八国联军在北方怎么打都可以,我们不会管。但是不能将战火引入长江,祸及内地。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当时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的地方督抚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以及安徽巡抚王之春。由于这些地方督抚辖区大都在东南各省,故称东南互保。此外,像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这些人,虽然没有参与进来,但他们是支持东南互保的。


要知道清朝一共才八大总督啊,这里就出了五个抗命的,这还不算那些巡抚们。可想而知,当时慈禧该是多么的无助。

那么问题来了,李鸿章他们作为清朝朝臣,为何要置皇帝太后的生死于不顾,转而去和洋人们做交易,搞出东南互保这么一个东西?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李鸿章已经回答得很好了,就四个字:此乱命也。没错,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就是“乱命”,毫无理智可言。


当初八国联军之所以要揍慈禧,起因在于义和团。源其于山东地区的义和团,本身只是一个穷苦百姓组成的民间团体。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以民间名义与洋人对抗。他们打砸教堂,驱赶洋人,令当地的洋人们非常头疼。

当时的慈禧太后,因为长期遭到列强压迫,一直都在苦寻对策。尤其是戊戌变法后,其囚禁光绪,大肆捕杀维新派,导致列强对其十分不满。慈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一直都想要驱逐列强势力。但是慈禧缺乏借口,更缺少实力,所以一直拿洋人没有办法。


义和团的出现,让慈禧发现了翻身的机会。她将义和团放入京城,让他们来对付洋人。义和团在京城不仅仅是烧教堂,还砸使馆,许多洋人也在动乱中受伤。而慈禧把持的清政府对此却镇一直用闭一只眼,因为这正是慈禧想看到的。她以为洋人会因为当地的局势混乱,撤离本国人员。结果人家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就出兵了,于是大清招来了八国联军。

对此,慈禧自然是不甘心的,尤其是当她听说列强此次前来,将会推翻其统治,扶持光绪的时候,那更是坐不住,然后就有了大清朝向十一国宣战的神操作。不得不说,当时的慈禧有些飘了。


不过,清廷里面的大多数人都还是清醒的。尤其是像李鸿章这些办过洋务的人,他们见过洋人的坚船利炮,清楚清朝和列强之间的差距。平时打一国都够呛,这一次却是要对付十一国,那可以说是毫无胜算可言。他们更不认为拿着长矛大刀的义和团,能够斗得过八国联军。

张之洞直言:
“从无一国与各强国开衅之理。且拳匪乃乱民妖术,无械无纪,断不能御洋兵”

在他们看来,这其实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必输无疑,百害而无一利。而且他们也知道列强此时进攻,志不在瓜分中国,无外乎多要一些利益罢了。于是李鸿章他们决定不跟着慈禧瞎闹腾,而是选择和列强谈判,保护十一国侨民的人身安全,与八国联军互相不攻击,以此来换取各省的安定与和平。


表面上,这种违抗皇命的行为是大逆不道,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非常正确的选择。

从结果来看,东南互保虽然对于慈禧的权威有些影响,但是于国于民不失为一件好事。首先对于老百姓来讲,因为东南互保,他们免于遭受八国联军的战火侵袭。而对于清政府而言,东南互保让清朝的财赋重地免遭战祸,朝廷这才有钱去继续维持表面上的统治。

总而言之,东南的安定,确保了清廷继续苟延残喘。换句话讲,要是没有东南互保,八国联军把军舰开入长江,东南各省免不了遭受一场浩劫。

正是因为对清廷确实是利大于弊,才会有那么多封疆大吏冒险参与其中。如果说东南互保仅仅是李鸿章、袁世凯这些汉臣参与,我们还可以将其理解为维护自身利益。但是当时参与或者支持东南互保的大臣里面,可是有着像广东巡抚德寿,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还有荣禄这样的八旗高官,那可都是正儿八经的八旗子弟。


清廷有难,他们前去勤王可以说是义不容辞,可是他们也都选择支持东南互保。这就非常说明问题了。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他们有保存实力的想法,但客观上他们确实让那些地方的百姓免受战争洗劫风险,这一点是需要值得肯定的。

当然了,之所以会有东南互保,长远的战略考虑只是一方面,关键还得要有实力。毕竟是违抗皇命,得罪慈禧太后是必然的。日后该如何迎接慈禧的秋后算账?而且他们还要和洋人谈判,人家凭什么和你谈?

虽然说清朝是中国历朝历代中央集权的巅峰,但是这前提都是建立在和平时期。一旦步入乱世,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力那就要大打折扣了。晚清时期,因为有着太平天国、鸦片战争等等一系列的内忧外患。


清廷对于统治这个国家的,已经是有些力不从心。他们不得不将权力下移给地方重臣,去借助地方士绅阶层的财力和人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我们看到了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汉臣成为中兴大臣,看到了湘军、淮军这些地方乡勇成为国防主力。

长期的权力下放,使得清朝地方的实力急剧增长,而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小。许多事情都是督抚说了算,而不是朝廷说了算。如此一来,李鸿章他们搞东南互保也就有了底气。

这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慈禧在事后不敢过多报复。甚至于还要表扬他们“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慈禧如此和善的态度,将朝廷的虚弱乏力表露无遗。


事实上,这也表明朝廷已经彻底失去了对大部分地方诸省的实际控制。是故,十余年后的辛亥革命才能凭借武昌的一声枪响,让南方十八省纷纷宣布独立。可以说,东南互保虽然帮助大清王朝续了命,却也为其灭亡埋下了伏笔。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