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报界宗师张季鸾:风骨与正义并存,病逝仅留10元钱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1-03-18 15:43 已读 1543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张季鸾

《岳阳楼记》中这样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文人墨客对于国事的忧虑。在漫长的文人议政阶段,新闻人往往最能体现时代的变迁。

在新闻界有这样一位大师,他的文章议论就是时代的活历史,反复研读后依旧历久弥新,在他的文章中热情与理智并存,思维与人格共舞。

在革命年代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更是成为新闻行业从业者的精神偶像和最高标杆,他便是一代报界宗师张季鸾。

幼年坎坷求学路

1888年,张季鸾出生在山东邹平。在13岁那年,他的父亲意外离世。他和母亲以及妹妹一同跟随扶柩回到老家榆林。

此后他的妈妈一人扛起家庭重担,日子举步维艰,异常困窘。但终是事与愿违,在16岁那年,母亲也离他而去。 6park.com


张季鸾从小体弱多病还有些口吃,但受父亲的影响他十分好学。延榆绥道道员陈兆璜见他家境贫寒但十分勤学,小小年纪却能出口成章,便让他跟随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学习。

14岁那年,在陈兆璜的资助下,张季鸾成功的在关学大师刘古愚的烟霞草堂就读,这段时间的学习也为他之后的新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过程中,他自学了《明鉴》《文献通考》等书籍,在一遍遍地熟读背诵中每一本书籍的独到之处都在他的心里慢慢浮现。

之后他又在宏道学堂拜读了几年。1905年,17岁的张季鸾作为官费留学生到日本开始了深层次的学习。

当时日本相较于国内更开放的言论环境深深影响了张季鸾。至此张季鸾决心做一个只讲事实的新闻媒体人,做一个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媒体人。


张季鸾

新闻人之路道阻且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就此掀开历史的帷幕。当时还在担任民立报记者的张季鸾在报社社长于右任的举荐下成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协助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宣誓就职宣言》,发出了近代报业史的第一份新闻专电。

1912年,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成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走向失败。

而后袁世凯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合同,张季鸾凭借《民立报》记者的身份将袁世凯与侵略者的肮脏交易大白于天下。此举一出,举国上下无不义愤填膺,张季鸾也因此面临着牢狱之灾。


出狱后,张季鸾相继担任《大共和日报》《民信日报》《新闻报》《中华新报》等多家报刊的编辑与记者。

而后好友将他推荐到了陇海铁路会办工作,在所有人看来,这是一个“油水”丰厚的官职,在当时的条件下,没人会拒绝这个职位。

但张季鸾干了一个月后便拂袖而去。对他而言新闻一直是心之所向。1926年张季鸾与新闻行业好友一起接手了停刊已久的《大公报》,真正的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新闻人之路。

坚持原则,成为报界宗师

作为一个新闻人,张季鸾一直秉承着自己的"四不原则"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不党即以普通公民的立场发表看法,不偏袒任何一个党派;不卖即不接受任何政治方面的资助帮扶以避免言论与金钱交易的存在。


不私即任何言论皆无任何私心,除报道新闻外没有其他意图;不盲即不盲即在未清楚事情真相前,不盲目跟风,不胡捏乱造;

短短八个字的"四不原则"以及张季鸾的切身实践让他成为近代新闻报业的一代宗师。

成为《大公报》总编辑之后,张季鸾身先士卒,不畏强权。代表认为做最早发声的第一人。三骂事件也成为他作为媒体人恪尽职守的最好体现。

一骂吴佩孚欺压百姓,成为人人喊打的地头蛇;二骂汪政府狡猾善变,撕毁合约,置人民于水火之中;三骂蒋政府不顾战事吃紧,在后方谈情说爱。

三骂字字珠玑,立场客观,不偏不倚,展现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风骨与正义。正因如此,《大公报》成为风靡全国的报纸,成为新闻报业的行业标杆。


张季鸾

那时的张季鸾也算得上功成名就了。张季鸾私下里为人厚道,但当他拿起笔时,就感觉仿佛变了一个人。

他的社评不会过于偏激给人以压迫感,也不会太柔弱以至于读者感受不到力量。这也正是他人格魅力的所在,私交时他是为人温和的朋友。

面对工作时,他恪尽职守,讲最真的话,揭开最真实的真相。“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这是他对自己行文的概括,也是他报道新闻一以贯之的宗旨。

在看完张季鸾的社评后,读者无不被他清晰理智的行文思路,简洁有力地概括,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所折服。

在张季鸾自己看来,只有自己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才能真正倡导读者在面对实事时保持理智的头脑,真正的实现公众非情绪化的理智能力的提高,真正助力社会健全判断力的形成,最终以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


在《大公报》前期核心同仁相继被统治者迫害后,张季鸾越是艰险越向前,抨击当局针针见血,丝毫不为当局留面子。

收到当局的“人情款”后,他当着全报社同仁的面将这笔钱原封不动的还了回去。

正是他的刚直不阿与坚持,《大公报》内部高度团结,齐心协力将报纸做到了最好。最终《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

张季鸾也成为那个年代新闻工作者眼中的一代宗师。天妒英才,1941年9月份,张季鸾在重庆病逝。

但生前最后的时光里,他时常和报社的同事坐在防空洞里与自己的新闻事业共生死。

病逝时,在他的身上人们仅发现10元钱。就是这样一个将新闻事业作为毕生奋斗目标的一个人,在53岁便离开了世界。


就像他的第一任社长于右任评价的那样“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在动荡的年代,不畏强权,提着脑袋针砭时弊。在他逝世后,蒋先生两度致以祭奠;毛主席第一时间发出唁电;整个新闻行业无不悲痛万分。

古语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战火连天,动荡不定的年代,张季鸾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黑暗的人民带去一丝丝光明,以尖锐理智的监督与批评为利剑,求得社会的一点点进步前进。

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终其一生与外国侵略者的不耻行径相斗争。民族第一,国家至上;抗战第一,胜利第一;这是他毕生奋斗的目标。


正是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职业保持无上的责任感与敬畏感,张季鸾才能创办出一流的《大公报》。

如今,我们不需要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但作为一个工作者,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职业保持责任感与敬畏心,用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工作。

除此之外,坚定的爱国主义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只有两者兼得,才能真正无愧国家,无愧时代。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