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抗战时期,新四军如何帮助百姓修筑“宋公堤”?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1-03-22 20:06 已读 1645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本 文 约 514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中写道:“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你们亲历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更懂得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漫漫红色征途上,曾发生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或许有一些已不被世人所熟知。但正如总书记所言,它们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应湮没在历史洪流之中。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样一段发生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佳话……


新四军战斗在大江南北

1939年,苏北地区遭受了一场特大海啸的袭击,灾情惨烈。国民党政府对救灾草草应对,本应救民于水火的海堤修复工程,变成了政府人员大发国难财的机会。耗费国帑重修的海堤,次年又垮于海潮,灾情再起,民怨沸腾,苏北人从此牢牢记住了“韩小堤”的名字。

充满戏剧性的是,新四军紧接着来到此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面对严重的财政困难和敌伪威胁,共产党义无反顾地主持再度修筑海堤。偌大的工程中,共产党人为了民众福祉尽心尽职,鞠躬尽瘁;当地民众从抗拒、疑虑到参与、拥护,最后军民间结成鱼水之情,共同进退。堤成之后,苏北根据地益发稳固,苏北从此世代流传“宋公堤”的美名。

直到今天,苏北沿海一带仍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一道“宋公堤”,一段发生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佳话,当给未来留下许多启迪。


位于江苏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 盐城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所在地。 宋公堤的故事就发生在现在盐城市所属的滨海县(当时属阜宁县)。

抗战之年,祸不单行黄海海啸

1939年,抗战形势险恶,整个江苏大部已经被日伪控制。祸不单行,8月30日夜里,黄海上发生一场特大海啸,苏北沿海首当其冲,以老阜宁县 (如今已划分为几个县,原来的面积较大)沿海地区为中心的区域被海啸席卷,民众死亡约2万人 (各种史料记载不一),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海啸过后的惨状。来源/盐城历史地理研究所

据亲历者回忆,1939年海啸来时,巨大的海潮一下就漫过了海堤,随后海堤就全垮了。船都卷到空中,摔到地下摔碎了。于是,50华里 (相当于25公里)长15华里 (相当于7.5公里)宽的地带全部被淹,经过了大概一个月,潮水才退下去。到处都是淹死的牲畜和人,以及毁坏房屋的残骸。

有些亲历者看到,很多被海水冲到堤旁的死尸,是用绳子捆在一起的。这是因为潮水来时,人们剩下的唯一愿望就是一家人能死在一起,所以就用绳子把一家人捆在了一起。还有许多人在大水中爬上了漂浮的大草垛子,结果却被蛇虫咬死,躲过了大水却没躲过毒牙。


流离失所的灾民。来源/盐城历史地理研究所

更可怜的是,田地也全部被淹,变成盐碱地不能种了。所以幸存者也没了活路,只能外出逃荒。

潮退之后,地方参事主持挖建了一个大坟集中掩埋遇难者。这次灾祸给苏北人民留下了长久的惨痛记忆。

救灾修堤,“韩小堤”再酿人祸

水退之后,当地士绅自发组织了赈灾。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沿海没有了海堤,海啸一旦再次来袭,便会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杨芷江、田厚斋等当地士绅领袖决定去向省政府请愿,请款修复海堤。

当时,因为抗战失利,国民党的江苏省政府已是名存实亡,只在兴化留了一个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军长韩德勤,代理省主席。一批阜宁等地有名望的士绅便来到兴化找韩主席请愿。

对于修堤,韩德勤起初并不愿意,但迫于群众和舆论的压力,最终只得同意,并拨款20万元 (当时20万元的币值,相当于1941年修宋公堤时候的200万)。

但是20万下来以后,韩德勤就声称,海堤的规模并不需要这么大,拿红铅笔在图纸上画了一道线,海堤便缩小了一圈,这省下了的钱自然就进了韩主席的腰包。接下来,管修堤的大员和包工头也是依葫芦画瓢。于是, 这张图纸便被画了三道红线,海堤比原设计小了三圈。


新四军干部与阜宁当地士绅合影

政府腐败丛生加上大量“行政费”的克扣,每过一个环节款子就减少几分,最后用于修堤的只有10万元。 最终修建出的海堤,土方量只有计划的四分之一,这当然只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豆腐渣工程。

到了1940年8月,又来了一次海啸。这次海啸比上次海啸小,却一下子就把这个新修的海堤冲毁了。老百姓给这个堤取了一个名字,叫“韩小堤”,因为它又矮又小又松。

开天辟地,共产党苏北建政

就在“韩小堤”被冲毁后不久,八路军一部奉命南下,在苏北建立了敌后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就改编为新四军。原八路军第五纵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供给部长宋乃德,就当了阜宁县的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


宋乃德(摄于1940年代)

面对这个号称属于人民的政府,当地人将信将疑。秋天,宋乃德召开了个耆绅座谈会,会上杨芷江、汪继光、田厚斋等人就提出这个修堤的问题。其实,他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为了试探共产党是不是真心为了老百姓。

宋乃德听后,当即表态:这事儿一定要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发展抗日力量,所以其意义不光是防灾。会上他做了详细的笔记,会后就带着几个人,沿着海边走了一遍,做了实地考察。


1940年,八路军第五纵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前排右三)同部分领导干部的合影

工程技术上,宋乃德请了江国栋任总工程师。江在修建“韩小堤”时便担任工程师,收到邀请后,他欣然受命,积极张罗组织技术人员。有一个工程师对此不理解:“你过去认识新四军么?这回你可以分到多少钱?为何这样卖力?”江国栋耐心地向他解释,共产党确实是为了大家做好事。


刘少奇在苏北的留影

工作准备好,宋乃德给新四军总部拍了一个电报。当时刘少奇、陈毅等正在开会。机要员送来电报,刘少奇一看,当即决定立刻讨论修堤的问题。他告诉大家:“新政权刚刚建立,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应该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


陈毅在苏北的留影

陈毅也说:“宋乃德的报告说得很清楚,阜宁县的海堤修与不修,直接关系到我们在苏北能不能站住脚,人民政府能不能巩固,共产党是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军队是不是真正的抗日救国的人民子弟兵等等根本问题。因此,这个海堤不仅要修,而且一定要修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支持,我们的部队一定要大力支援!”

一波三折,北堤艰难开工

1941年2月,阜宁县召开县参议会,由田厚斋等人向会议提出了重修海堤的议案。然而,许多议员却不支持修堤。有人认为修堤只造福沿海,内陆不受益,钱却是一起出,这不公平。也有人提出治淮、剿匪等更为要紧。会议从下午3点,一直开到晚上11点,修堤议案未能通过。

第二天接着开会,宋乃德协调各方达成了两个协议:修堤的钱,不额外向民众征收,改为发行公债,以盐税作保。另外保证,修完堤之后再治淮。这样,议案终获通过。


1941年4月,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发行的“建设公债券”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当时谣言四起,说共产党不是为了修堤,而是为了骗钱来的,骗到100万他们就走了。受此影响,公债发行不力,原本计划发行100万,却只卖出10万。原本打算是收到40万开工,但宋乃德决定,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开工,否则修堤可能办不成了。

刚开工的时候,招募到上堤的民工只有1000人。有谣言说,新四军根本就不是修堤,是要抓壮丁,到堤上肯定就被抓壮丁了。结果老百姓一看,真是去修堤的,谣言不攻自破。到修堤结束的时候,一共到了2万多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粮食。应该筹到40万斤粮食才能开工,当时只筹到了12万斤,只够维持几天。后来,新四军三师把自己的12万斤军粮运到了堤上,修堤才得以进行。


位于盐城泰山庙的新四军军部旧址,新四军于皖南事变后在此重建军部

民工是由修堤委员会直接招募的,所有经费都直接发给每一个民工。工地上都有告示牌,每天收工的时候,每个民工挖了多少方土,每一方土多少钱,都在牌上写得清清楚楚,民工可以自己核实,公开透明,避免了包工头从中盘剥牟利。所以民工最后拿到的工资,是修“韩小堤”时的三倍。后来民工们都说,这次修堤很出乎我们的意料,真是做梦也没想到。

北堤开工到结束,一共用了20天,实际修堤只用了10天,修得很顺利。 大家一致的想法就是一鼓作气,立即把另一段南堤修完。但这时候,天气却变了。

血洒海滨,宋公堤铸就丰碑

北堤修完后已经进入夏天,梅雨,蚊虫叮咬,还闹瘟疫。修堤委员会便打算停工,等秋天再说。宋乃德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表示不能停,一旦停工,谣言肯定又会四起,再要开工就麻烦了。大家讨论后同意继续修。

可没想到,接下来几天连续阴雨。一开始挖出来是一锹土半锹泥,后来根本就挖不出土了,地上已经水深两尺。而且还闹了时疫,民工大量减员。

工地给宋乃德打电报,说干脆停吧。此时宋乃德正好得了疟疾,听了这消息,硬撑着骑马赶去工地。一路上,水没到马肚子,他自己又发烧,走着走着就从马上掉到水里,人家扶他起来接着走,就这样赶到了堤上。

堤上的技术人员和民工大都是当地人,看到宋乃德如此尽心尽力,都说:“修海堤是为我们自己谋利,人家一个外地人,跑那么远,来帮助我们打鬼子,帮助我们修海堤,我们怎么能躲得远远的呢?”于是,大家决定一定要把这个堤修成。


1958年,时任国家轻工业部党组书记的宋乃德

因为下雨,大家决定把堤往西移一段,避开积水。但那里有个龙王庙,当地的老乡对龙王非常崇敬,不让拆这个庙。宋乃德就做他们的工作:“ 1939年的海啸,龙王保佑你们了吗?没有。靠谁来保卫我们?是靠我们自己,不能靠龙王,得靠人王。现在有2万多个人王爷来保佑我们,你们怕什么呢?”老乡听后深受感动,自己把龙王庙拆了。

定完线以后就要堵口钉桩,就是把河口堵住,拦住河水,这样才能修堤。要堵的最大一个河口是五丈河河口,又宽又深。堵口钉桩只能在退潮时,也就是半天不到的时间。堵口时,把土包扔到水里,一下就被冲走了,怎么也不行,后来就靠人跳到水里,拉成一道人墙,把扔下去土包用腿压住。


宋乃德1965年日记封面

宋乃德在当天的日记里记载:“五丈河合龙时……平潮竟几成回潮时之急湍,三次卷去沉包,而天又突然大雨。……至最严重关头,监工员贾长瀛乃奋不顾身,挟两包跳入水内,水深已达胸口。好多民运队员跳下水去了,部分乡保长见情况如此紧张,亦率工夫相续挟包跳了下去。大家一面抛包,一面以两足压包至地,更彼此两臂连环,两腿合龙,互相支持,以阻水冲击。一层工夫不够,又跳下一层,如此凡三四排,终将水力挡住。” 其实当天,宋乃德也亲自跳下水里去了。

南堤工程一开始下了20天雨,宋乃德到堤上以后,非常奇怪,天居然就晴了十多天。趁此机会,大家将南堤的工程一举建成。老百姓迷信,就传说这是宋先生感动了上天。

当地匪患一直严重,一些土匪因自身利益,或是受日伪和国民党方面的利用,与新四军为敌。南堤刚开工,就发生了“尖头洋惨案”。县粮食局局长陈景石被冒充新四军的土匪杀害。宋乃德为稳定人心,发表了《为尖头洋之事告工人书》。修堤委员会的副总指挥陈振东也对群众说:“我们不怕子弹,不怕刺刀,一定要把这个堤修到底。”民工看了非常感动,不但没有引起堤上的恐慌,反而激起了大家修好堤的决心。


陈振东像

在南堤快要完工的前两天,又发生了第二次尖头洋惨案。陈振东和于欣、阎为易、吕惠民等几位修堤干部被叛变的警卫班长绑架,送到了匪首顾敦扬处。陈振东身受酷刑,坚贞不屈,英勇牺牲,年仅24岁。就义前陈振东还说:“我为修堤而来,你们要杀我,带我到堤上,我死而无憾。”

各方势力都明白,谁修好这个堤,这里的人心就是谁的。南堤快修成时,汉奸派了飞机到堤上,一开始是从堤上低空飞过,老百姓很恐慌,干部们镇定指挥继续工作。第三次敌机带着炸弹准备炸堤。结果飞到堤上,飞行员发现有两万多民工在修堤,便没敢扔炸弹。


宋公堤全长45公里,北堤长28公里,底宽18米,顶宽2.5米,高于地面3.3米;南堤全长17公里,底宽19米、顶宽6米,高于地面3米。

如同天意, 南堤修成的第二天,1941年8月23日又来了一次海啸,这次海啸比1939年的海啸还要高6寸,时间要长20分钟。结果新海堤经受住了这个考验。当时老百姓非常高兴,把这个堤命名为“宋公堤”,以纪念宋乃德的功绩。

当地群众特地在堤上立了一块“宋公纪功碑”,并写诗赞颂:“范公已往宋公继,拜罢先贤拜后贤。”宋代范仲淹当年也在江苏修过一个海堤,人们把宋乃德和古人先贤相提并论。直至 今天,苏北沿海一带仍流传着一首歌颂宋公堤的民谣: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 ”


如今竖立“宋公纪功碑”的亭子

工程完工后,修堤委员会向参议会汇报,发行的60万公债,实际只用51万多,而且第二年就由政府全部还清。宋公堤工程在当时影响很大,使共产党和新四军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执政合法性,为抗日民主政府在苏北根据地打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这段往事已很久无人提起,宋公堤也已经悄然退役。如今,一条现代化的混凝土海堤替代了宋公堤,守卫着这一方的安宁。但是宋公堤所承载着的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如今现代化的混凝土海堤代替宋公堤守卫着一方平安

END



丨陆聆江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