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太平公主为啥不叫“李令月”?
送交者: 陶短房[★★给猫起名权威★★] 于 2021-05-08 16:41 已读 2151 次 1 赞  

陶短房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6park.com

等着接孩子放学时随手用手机看文,发现又一位标注为“历史自媒体”的老兄,在自己的大作中悍然大书“太平公主名叫李令月”,当时脱口而出“太平公主叫不叫‘李令月’差不多可以当作文言文是否及格的认证标准题了”。有人追问“为什么”,想了想,还是认认真真写个短文谈谈吧,免得总有人吐槽我“不好好说话”——然而我好好说话,有人爱听么? 6park.com

言归正传。 6park.com

所谓“太平公主叫李令月”的说法,其实只有一个出处,即《全唐文》里的《代皇太子上食表》。该文全文如下: 6park.com

“臣某言: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诗人之作,下嫁于诸侯;易象之兴,中行于归妹。又臣铜楼再惕,常荷荫于中慈;金屋相惊,忽承恩于内辅。周官典瑞,旁稽聘女之仪;晋朝加玺,兼采纳妃之制。圣怀感尉,皇泽霑濡,愿垂扶木之光,俯遂甘芹之请。谨上礼食若干举如列。尊师四学,虽有谢于温文;问竖三朝,窃无违于视膳。谨遣某奉表以闻”。 6park.com

这篇文章的实际作者是唐高宗时的东宫侍读兼侍属文崔融,但崔融只是一个官方认可的合法“代笔”(侍属文),这篇文章的“署名作者”,是当时的东宫太子李显(后来的唐中宗),而读者则是李显的父母,即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 6park.com

文章是一篇以李显的名义向既是“君”、又是“父母”的李治夫妇呈上“礼食”即礼节性食物的表文,呈献礼食的目的,不仅仅是体现皇太子的“忠孝”,也有一个特殊的目的,即庆贺李显的妹妹太平公主出嫁。 6park.com

史载太平公主出嫁有两次,第一次为唐高宗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对象是表兄弟薛绍。这次婚礼异常隆重,据说婚车路过时发生了拆除馆墙(不然车过不去)和烧焦树木(沿途照明火把把树皮烤糊了)等事故。 6park.com

李显是太平公主同母兄,两人关系非常好,于情于理,妹妹出嫁,做哥哥的都要有所表示,礼节上作为太子也必须走各种形式,因此才会有给父母进礼食、并为这次进礼食郑重上表的象征性举措。 6park.com

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解读这篇表文。 6park.com

表中的“臣某”,指李显(而不是实际作者崔融),因为崔融是代李显上表给李治夫妇,最后的“谨遣某奉表以闻”的这个“某”,才是崔融本人——他只能以李显使者的身份,将署名权拱手让人的表文连同礼食,上呈给正沉浸在嫁女喜悦的李治夫妇。 6park.com

“臣妹太平公主妾李”,第一个“臣”,是身为太平公主哥哥、李治夫妇儿子的李显,“妾李”,则是太平公主。《说文》称“男奴曰臣,女奴曰妾”,按照周以后的礼仪,“臣妾”是男女对君主说话时的自谦之词,皇室其他成员在帝后面前“遵臣妾之道”,是最基本的礼仪,否则就是“大不敬”。《汉书.外戚传》说,王莽追究汉哀帝刘欣的母亲丁氏、外祖母傅氏罪责,罪名就是二人“前不臣妾”,即在面对王莽姑妈、太皇太后王政君时没有遵循“臣妾”的礼仪,拟定的处分是二人改葬、宗族除傅喜外全部治罪,是非常严重的。而《宋书.徐湛之传》说宋武帝长女会稽公主因为丈夫被皇帝、自己的弟弟宋文帝刘义隆迫害,“即日入宫……因号哭下床,不复施臣妾之礼”,可见“臣妾之礼”何等重要,即便身为姐姐,见到已做了皇帝的弟弟,因激愤而偶尔一次不“臣妾”,都能被史书记载下来。 6park.com

对于李治夫妇而言,李显兄妹是亲生子女,当然更要“臣妾”,怎么“臣妾”呢?李显是表文的名义作者,要“称名惶恐”,即称呼“臣显”,并在文末书“惶恐”,或文中清晰表达惶恐之意。由于文章系被收录,李显后来也当了皇帝,名字需要避讳,这个“臣显”就被改成了“臣某”(但当时的“原稿”必然是“臣显”);而太平公主是被哥哥在表文中提及,“称姓不称名、不惶恐”,就写成“臣妹太平公主妾李”,其中“臣妹”表示自己和太平公主的关系,“太平公主”是封号,“妾”是身份,“李”是姓氏,而这个姓氏之后,也不会再有名字。如果上表的是太平公主,表中提及的是她某位兄弟,则笔法就会颠倒过来,这个弟弟会被写作“妾弟某王臣李”。 6park.com

西晋时的蜀汉故臣李密著名的上晋武帝司马炎《陈情表》,将自己的祖母刘氏称作“祖母刘”而不名,正是这种“称姓不称名”的笔法,至于未替祖母向皇帝称“妾”,则是刘氏系自己祖母,不便僭越,且刘氏并无官诰封赠,因此只剩下关系代称和姓氏。这也表明,身份次+姓氏的写法,在表文中是常态,而非某些“历史大V”所谓“不合情理”。 6park.com

那么,“令月”是什么? 6park.com

“令”的意思是“美好”,“令日”是美好的一天,“令旨”是美好的含义,“令月”自然是“美好的岁月”或月份。上表的目的是庆贺妹妹出嫁,自然要把这个日子形容得花好桃好——要知道择日的可是阅读表文的读者,也即他们的父母李治夫妇。 6park.com

“令月”的用法在古代表章、贺词中屡见不爽,如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上始元服与群臣上寿》,就说“令月吉日,始加元服;进御帻结。以章天休,臣妾万国”,这里“令月”是和“吉日”对偶,表示“美好的日子”,因为上表的目的是庆祝皇帝成年;东汉大科学家兼文学家张衡在《归田赋》中也说“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用“令月”指代阴历二月,认为这是春暖花开的一年中最好时段。《礼记.仪礼.士冠礼》则说“令月吉日”,同样把“令月”和“吉日”并称。 6park.com

《代皇太子上食表》中是怎么写的? 6park.com

“令月嘉辰,降嫔公族”,“令月”和“嘉辰”对偶,“嘉辰”指“美好的时刻”,和“令月”都是用于形容太平公主出嫁之日的喜庆吉祥,并暗赞父母给妹妹选了个上上大吉的出嫁日。全文则用标准的骈文书写,即多用四言、六言句和对仗对偶句式,辞藻堆砌,显得华丽。骈文自六朝至唐初为流行文体,中唐后散文后来居上,但案牍、章奏等官样文书仍常用骈文体例,以示郑重,这种规矩一直延续到清代,士子们参加科举虽以散文体的八股文为主,但也要考“试贴诗”和“代拟判词”等内容,后者主要就是公文体的骈文,《聊斋志异》中《胭脂》一篇,篇末就有蒲松龄本人(他考了一辈子科举,晚年援例拔贡)代拟的判词,正是一篇典型的公文体骈文,和《代皇太子上食表》对照印证,就明白个究竟了。 6park.com

认真说,“令月”是和“嘉辰”对应的贺表套话,而非和“妾李”相连的人名,文言基础稍好者就算一时看不明白,多看几遍也就明白了,自称“文史达人”者倘一直在这个问题上硬拗,若非这个头衔“注水”,大约只能解释为面子上过不去,死活不肯承认“俺如此大才也会犯错”罢。 6park.com

一句题外话,太平公主第二次出嫁是周武则天天授元年,即公元690年,此时李显早已被贬为庐陵王轰出京城,不可能再以皇太子身份上表。而《代皇太子上食表》的题目,则是为崔融编纂文集者给起的,表章递交给李治夫妇时,只能叫《上食表》。

喜欢陶短房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陶短房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陶短房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