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在清朝如何考取“秀才”?过关斩将实属不易,录取率不足1%
送交者: xiaobeng[★★声望品衔10★★] 于 2021-07-15 7:37 已读 1478 次  

xiaobeng的个人频道

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为官之道,被视为唯一的“正途”。对于科举功名,最低的是秀才,再往上依次为举人、贡士、进士。一路考下来,即便顺风顺水,也足以消磨一个人半辈子的时光。

就拿最初级的秀才来说,如何通过考试获得这一功名呢?我们以清朝为例,看看读书人要经过哪些关口,才能成为秀才。如果让你穿越回去,你能过关斩将摘得桂冠吗?

考秀才称为“童试”,包括三个阶段性考试:县试、府试和院试。在参加考试之前,当然是先读私塾,过几年“头悬梁、锥刺股”的求学生活。

晚清私塾。

财富优渥的家庭自设学塾,请得起有名望的塾师,教学质量高。比如绍兴城里的望族周家,开办三味书屋,聘请当地博学之士寿镜吾教授鲁迅、周作人兄弟,带给青少年的影响自然是积极而深刻的。

那些家境普通甚至贫困的家庭,如果孩子有很高的读书欲望,只好去读收费低廉或者免费的村塾、义塾。其塾师往往是落魄书生,水平有限,教学以放养为主。

[iframe]"[/iframe]

私塾的课程均以《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启蒙,而后学习“四书五经”、古诗词等等,练习写作八股文。此外还有一些简单的算学、天文、地理课程。

课程的量不算大,学习进度也不快,一个孩子每天以学三行为进度,一行十七个字。虽说私塾学习最注重背诵,但也要理解经义的意思,毕竟要在作八股文时加以阐发。

晚清私塾。 6park.com

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参加县试了。县试由知县大人主持,考点位于县学或县衙大堂。考试分五场,每场都是天未亮点名,日出开始答题,日落必须交卷。试题为四书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等,并默写《圣谕广训》百余字。每场考试都是淘汰赛,及格者方能参加下一场,到第五场人数已经很少了。

在此给大家录一条县试考题:李广程不试治军繁简论。你能不能写一篇700字左右的八股文?

县试被录取的读书人,便可参加府试,即由知府大人主持的考试。府试的流程和考题,与县试如出一辙,不再赘述。同样为大家录一道八股试题:而学之壮。

浙江金华府试吕秉阳的试卷。

府试上榜之人,顺理成章地进入院试。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考两场,试题是作八股文、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余字。

院试由皇帝钦命的学政主持,他在驻地考试就近各府童生(参加了县试、府试尚未中秀才,称“童生”)。这也是整个童试过程中最为严格的环节。

院试之日,童生半夜就得起床到考场等候点名,自己的保人也要一同到场。等验明身份进场,还要被搜身,以免夹带“小抄”。

清朝科举考试中考生夹带的“小抄”。

在考场上坐定之后,不许乱动,每一排都有教官监视。最痛苦的当属大小便问题。每个人的座位下都有一个小瓦盆,小便就尿在里面。

一场考试持续一整天,难免遇到腹痛上大号。如果要去厕所上大号,试卷就得交给考官,考官在卷面上盖一个黑图章,名曰“屎戳子”,意思就是此卷作废,任凭你回来继续写完,也不会给你评阅。所以,童生一旦“屎意”来袭,往往在座位上解决,拉在瓦盆或者袜子里。

据参加过院试的直隶高阳县齐如山回忆,考场上弥漫着大小便的味道,骚臭难闻,不过大家也只好互相同情、默默忍受。

在此插播一道院试八股考题:阨穷而不悯。

院试合格,就能被录取为生员(意即国家的学生),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第一名称为“案首”)进入官办的县学、府学,每月领取钱粮,但不一定去上课。

浙江海宁县学秀才名单。

考取秀才算是进入了士大夫阶层,拥有一些特权,比如免除徭役、见知县不下跪、卷入案件不会被轻易动刑等等。

到此,你以为秀才的考试就结束了?错!还有每三年一次的岁试和科试需要通关。

岁试是要考察秀才平时是否继续用功苦读,辨别优劣(分为六等),成绩太差的(五等、六等),将受到申斥、挨戒尺、甚至革去秀才功名等处罚。科试是品评秀才的学问高低,考试合格者方能参加在省城举办的乡试。

当然,岁试和科试不像院试那样严格。

晚清科试增加了算术。

秀才分文武。以上说的是文秀才,武秀才考试也分县试、府试和院试,各级考试都分四场,一是步箭,二是马箭,三是弓刀石,四是文字。不过,武秀才受重视程度不如文秀才,从略。

成为秀才这个过程难不难呢?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说它难,是因为大批读书人考了一辈子,到六七十岁连县试都没过。清朝有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行年七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就是描述那些白发苍苍而又屡试不第的读书人。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5岁通过花县县试,之后四次参加府试均名落孙山,以至于受到沉重打击,走上了反抗清廷的不归路。

说它容易,是因为有一些人,乳臭未干就考取秀才功名,令人艳羡。近代大人物梁启超、蔡锷均12岁考中秀才,可谓少年登第、名甲四方。

更关键的一点,进秀才的难易与各县的学风密切相关。每个县的秀才都有定额,大县三四十名,中县二十余名,小县十余名。在此基础上,如果学风浓厚,应考童生多,那难度就大;反之就容易。比如安徽桐城县,明朝以来尊儒重教人文荟萃,每考童子军多达三四千人,录取名额仅二十五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直隶广昌县则是一个反例,该县每次应试人数尚不足应进秀才之额,只要试卷文理通顺,考中希望很大。

据教育史学者王立刚研究,清朝童试总体录取率不足1%,比乡会试都低。广大读书人能考中秀才的,确属幸运儿,到老考不中的是大多数。

最后,参加童试所需要的费用值得一说。前文说过,穷人家没多少钱供孩子读私塾。即便上了几年私塾,能不能筹到足够的钱参加童试是个更大的问题。

县试在本县县城举行,府试和院试一般在本府府城、甚至外府进行,去应考就涉及到路费和食宿费;考试所用试卷不是官府免费提供的,按规定收白银三分(0.03两,常常加码多收);参加考试的考生在报名时须找两名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作担保,以防冒名顶替,要支付担保费;此外还有一些桌凳费等杂费,以及付给胥吏的陋规。

清朝福建上杭县前往汀州赶考路费清单。

有学者做过粗略计算,参加一次完整的童试需要大约十两白银。清朝一个工匠的年收入只有五两左右,富饶之地一个劳动者的收入也很难超过十两。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支持应试费用确实困难。

如果你幸运地考中了秀才,一笔更大的支出在等着你。此笔费用围绕着“酬谢”展开。酬谢提供食宿的老板、酬谢担保人、酬谢到家中报喜的人、酬谢塾师、设宴招待邻里亲友……这一系列费用可能会达到一二百两。光绪三十一年,湖北人朱峙三考中秀才,送礼花了二百多两,收到的贺礼则只有一百多两。

科举考试表面上向所有人开放,但实际上它本身是有金钱门槛的,堪称“富人的游戏”,穷人没有参与机会。

参考资料:齐如山《中国的科名》《齐如山回忆录》,宫崎市定《科举史》,王立刚《清代参加童试考生所用费用研究》《清代童试录取率研究》,胡玉雷《清代文童考试述论》

喜欢xiaobe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xiaoben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