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张格尔之乱(三)伊犁将军松筠(西域系列之一0四)
送交者: Michaelliu888[♂☆★★铁面钟馗★★☆♂] 于 2022-01-26 10:15 已读 1774 次 2 赞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原创。西域一把刀 6park.com

松筠,姓玛拉特氏,蒙古正蓝旗,出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三十七年(1752)20岁的松筠踏入仕途,主要担任翻译、文秘等工作,也就是秘书出身。乾隆四十八年(1783),因得到乾隆赏识,破格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按今天的说法就是礼部的副部长,31岁就身居高位。后来松筠先后被派往东北处理对俄贸易、派往西藏处理边境事务等等,工作都得到了乾隆肯定,虽然中间也曾因为与和珅不睦,受到一段时间的打压,但最终还是一路坦途,历任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吉林将军、户部尚书、陕甘总督,加太子少保衔,位高权重。




松筠像

 

嘉庆七年(1802),松筠升任伊犁将军,松筠一共当过两次伊犁将军,这是第一次。在新疆期间,松筠兴修水利,大力垦荒,成绩不错,但因为滥杀所谓“宁陕降匪”而被降职处分,降职为参赞大臣,但不久后再次被重用,任两广总督、吏部尚书等。嘉庆十八年(1813),授御前大臣衔,第二次出任伊犁将军。嘉庆晚年到道光时期,松筠的官职是起起伏伏,一会儿被降职到六品,一会儿又恢复到三品。道光十四年(1834),松筠以都统衔退休,次年逝世,享年八十二岁。赠太子太保衔,按照尚书之例赐恤,谥号文清,入祀伊犁名宦祠。

 

松筠的后代改为汉姓“言”,后来京剧中有个“言派”,就是其后代开创的。

 

一般对松筠的评价,都是称其具有不错的工作能力、对外善于斡旋,对内做事果断,所谓“政绩颇著”。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松筠的职场生涯的话,就会发现,松筠的能力的确是有的,但其最大的特点则是善于揣摩圣意,为了自己的仕途可以不择手段、残忍狠毒。换句或说,对于松筠这样的人说,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着自己的仕途,服务于其往上爬的欲望。

 

这一点,从松筠于乾隆五十二年“绞杀伪皇孙案”和前面提到的 “杀宁陕降匪案”中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简单的说,所谓“绞杀伪皇孙案”,是当年乾隆第四子早逝而无子嗣,谁知十几年后在乾隆一次南巡归途中,冒出来一个僧人带着一个孩子,声称是皇四子履郡王永成早年所生,寄养于民间。经过初步问讯,乾隆对此事将信将疑,因为当年永成的确生了一个儿子,时间也对得上,只不过自己接到的报告是这个孩子出生后就出痘死了。

 

因此乾隆便将孩子带回京城让大臣们判断,并让履郡王永成的侧福晋,也就是这个孩子所认的妈来辨认。而侧福晋则声称当年那个孩子就是出痘死了。虽然永成的侧福晋这么说,但是宫里的太监、宫女们却并不这么认为。按照当时宫里的传言,当年这位侧福晋生子,被永成的另一位侧福晋所嫉恨,因此暗地里派人用一个死婴调了包,真王子则被丢弃野外。

 

没错,不用怀疑,这就是一出真实的宫斗大戏,比现在的清宫剧还狗血。而诸大臣审定的结果,是认为这个孩子是假冒王子,因此最终僧人被杀,孩子被发配伊犁,但这个孩子即使是在发配中,仍坚称自己是“天家骨肉”。乾隆随后又将这个孩子改为发配到黑龙江,途径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时,遇到了在库伦任办事大臣的松筠,未曾想松筠一见到这个孩子,立即斩钉截铁的认为这个孩子是假冒王子无疑,并以这个孩子索要财物为理由,下令将孩子绞杀,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大戏。此事先斩后奏报到京城后,是“举朝大骇”。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松筠此举却得到了乾隆的高度肯定,赞扬松筠“明决”,即明察秋毫又行为果断。而松筠之所以冒这个风险,就是揣摩透了乾隆的心思。乾隆虽然对这个孩子难定真伪,但内心则很清楚:这事儿如果是真的,其实就是一起皇室丑闻,就算这孩子是真王子,也不会认,杀了之后,一了百了。

 

而“杀宁陕降匪案”,则是嘉庆十一年(1806)初的时候,驻扎在陕西宁陕镇的士兵,因为军饷问题,引发哗变。而这支队伍的领导则是杨遇春和杨芳,二人当时分别任固原提督和宁陕镇总兵,上下级关系,但当时因杨遇春的母亲于嘉庆八年去世,请假回籍丁忧守孝,便由杨芳代理其职。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人,正是日后平定张格尔之乱的两个重要人物。

 

杨遇春的母亲是嘉庆八年去世的,怎么到了嘉庆十一年才去回乡守孝呢?其实还是因为杨遇春太忙,嘉庆八年的时候,朝廷本来给了杨遇春四十天丧假,但杨遇春还没来得及回家呢,白莲教的一支余部再次起事,清军连连失利,没办法只好让杨遇春先别休丧假了,打完了这拨再说。这样,到了嘉庆十年(1805),终于彻底平定后,杨遇春才被“诏许回籍补持母服百日”,就是把前面的丧假补上,而且还给了一百天。但是当杨遇春前脚刚走,宁陕镇这边就闹了起来。

 

驻扎在陕西宁陕镇的这些士兵,原本是因平定白莲教而招募的乡勇,白莲教平息后,大部分都被遣散,而这些留下的,则是从众多乡勇中筛选出的精锐,共5000人,编入了清军的正规军序列,纳入了清政府的正式编制。




宁陕的位置

 

当时的情况是杨遇春回家完成丧假,杨芳代理杨遇春的固原提督,宁陕驻军则暂由副将杨之震统率。然而这些驻兵却因为当地的财政官员——布政使——停发军饷,以玉米充饥等问题群情激奋,副将杨之震于是强行予以压制,结果导致矛盾激化,全军哗变,杨之震等军官被哗变士兵所杀。

 

也就是说这场哗变是在杨遇春和杨芳都不在军营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哗变的时候,杨芳的夫人还在军营之中。但是因为杨芳平时对属下们甚是关心爱护,这些反叛的兵士对杨芳颇为爱戴,因此不仅没有加害杨芳的夫人,反而将杨芳的夫人龙氏一路护送出军营,送到了二十里外的石泉镇。

 

也正因为此,事后杨芳被认为“平日驭兵不能严明训练,一味姑息,以博宽厚之名,致令兵丁不知军纪,桀骜者纠众倡乱。”而被革职发往伊犁,只不过很快在第二年就又被重新启用,任守备、千总。而杨遇春,则一方面因为“战功较著”,另一方面任固原提督后“并未到任”,“皆非伊任内之事”,因而“量予从宽”,但即使如此,也是降职为宁陕镇总兵,也就是杨芳前面的职位。

 

宁陕镇哗变发生后,清廷立即组织兵力进行征讨,杨遇春则还没走出陕西呢,也只得掉头回来平叛——反正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看来这个孝是守不成了——然而这些士兵都是从乡勇中筛选出的精锐,身经百战,非常能打,攻城略地是异常彪悍,清军连连受挫,就算是急忙赶回来的杨遇春和杨芳,率领着其他清军征讨,也反被自己带的兵打败,而且杨芳还在救援陕西鄠县的战斗中臂部受伤。当时是“鏖战终夜”,打了一晚上,等到天亮,这些哗变的士兵才发现对面的是自己的老领导杨芳,所以“自引去”,自行撤退,给了老领导面子。

 

不管怎么样吧,由此我们也能看出,至少杨遇春和杨芳平日对士兵的训练还是练的不错的,打起仗来还真没问题。所以《清史稿》记载:“贼锐甚,兵交数失利”。

 

那么后来这些哗变士兵,远远望见了战场对面的杨遇春,是“下马遥跪,哭诉营官蚀饷状”,就是向杨遇春哭诉被逼造反的情况。杨遇春一看,有戏,这样看来完全可以对这些士兵进行劝降啊,于是便与杨芳商量对这些士兵进行招抚,杨芳也认为可行,但当时的其他将领则心里没谱,杨遇春下令“按兵缓攻,令芳单骑入贼营谕之。”就是派杨芳单骑只身,前往兵变营中劝降自己的老部下。

 

杨芳到了对方军营后,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声泪俱下的说:“吾与若曹戮力数年,同患难生死,今对垒如仇敌,吾不忍见若曹罹族灭祸,请先杀我。”

这样,这些哗变士兵的心理防线终于被攻破,杀了起事的头目投降,杨芳当天晚上还住在了对方的军营中。变乱平息后,这些士兵“遣散者三千八百余名,仍归伍者二百二十四名”,也就是还有224人继续当兵。

 

但对于这样哗变后再投降的士兵,清廷肯定是不放心,至少也是属于历史上有污点的人,当时就有人建议,不如以新疆换防为名,将这些人送往新疆,等到了南疆后,再全部宣布他们为奴,分给各城伯克。但嘉庆考虑来考虑去,不同意。嘉庆认为这样做岂不是等于朝廷的话不算数吗?失信于天下。这样的小计谋实在不够光明正大。因此最终将这224人分成几拨后遣戍新疆各地,“分赴各城,充当戍兵,永不换回”。




伊犁将军府

 

而当时松筠便在新疆任伊犁将军。松筠的做法是,嘉庆十四年(1809)正月,首先以“聚谋不轨”的罪名,将发到塔尔巴合台(今塔城)的三十一人处斩,接着下令,将其他发往各城的所有人,统统调往伊犁,然后全部在赴伊犁途中,以“殊不知惧”、“任意索食”、“强赊强买”,也就是没有显现出害怕、悔改的样子、吃饭不给钱、买东西的时候耍横等理由诛杀,是一个都没剩。

 

在松筠杀了第一拨三十一人时,嘉庆还认为做得不错,等到了二月,接到松筠又杀了第二拨的时候,嘉庆觉得有点不对了,立即下旨,批评松筠杀人的理由牵强,一再要求松筠不可草率,谁知道圣旨还没到呢,松筠的奏报就已经到了,是全部杀完。

 

嘉庆这个气啊,怒斥松筠是“草菅人命,暴戾残忍,荒谬已极”,下旨“松筠不胜伊犁将军之任”,不胜任伊犁将军,撤职,“交部严加议处”。但是很快,嘉庆就回过味来,领会了松筠对自己的一片良苦用心,一个月后下旨,称“松筠办理此案,并非滥杀无辜。”至于那些士兵,从松筠后来的辩解来看,也的确有不少问题。“姑念松筠平日操守尚好,熟悉新疆情形,著加恩赏给头等侍卫,授为喀什噶尔参赞大臣。”

 

其实松筠后来的所谓辩解还是老一套,所说的完全没有实证,根本没什么新鲜的证据,即使松筠所说的都是实情,也完全够不上杀头。

 

与“绞杀伪皇孙案”一样,松筠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揣摩准了皇帝的心思。这些哗变的士兵,虽已投降,但对皇帝来说,总是不放心,是个隐患、是不稳定因素。但是你又不能名正言顺的去杀这些人,朝廷失信、道理上站不住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后再有类似事件怎么办?你还叫不叫人家投降?

 

而松筠正是抓准了这一点,干净彻底地解决了皇帝的这个心病,既消除了隐患,又没让皇帝失信于天下,做了皇帝想做又不能做的事。

 

其实像松筠这样的干部,自古至今,比比皆是,只不过少有像松筠这样既善于揣测领导意图,又胆大心狠,敢于冒险的,倒也真的符合乾隆对其“明决”的评语。


嘉庆十八年(1813),松筠在先后担任了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等一系列官职后,兜兜转转了一圈,再次被任命为伊犁将军。毫无疑问,这样一个人,对新疆的治理,对萨木萨克的的态度,自然是非常清楚的了。正因为如此,当松筠到任之后,很快便在南疆炮制了两起大案,不仅严重削弱了乾隆一朝在南疆打下的根基,更是为其后张格尔入侵铺平了道路。

(待续)

喜欢Michaelliu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