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刘邓大军兵强马壮,付出巨大代价,为何没在大别山站稳脚跟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7★★★★♂] 于 2022-05-23 23:19 已读 1539 次 2 赞  

wwwyu的个人频道

作者:莫孤烟

1947年8月4日,主席针对全国最受关注的山东战场,一口气下了六道命令:

一、原胶东军区所辖新编第5、6、7师整编为华野13纵队,周志坚任司令员;

二、原华野9纵副司令员聂凤智升任司令员;

三、以韦国清2纵、成钧7纵、聂凤智9纵、周志坚13纵组成华野东线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由华东局饶书记统一指挥;

四、华野其他部队组成西线兵团,由陈毅、粟裕负责指挥。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相邻区域则由刘邓统一指挥;

五、刘邓立即南下大别山;

六、晋冀鲁豫野战军王秉璋11纵隶属华野指挥,加强华野西线兵团。

这六道命令中,刘邓南下大别山是核心,其它所有部队的行动,包括山东兵团的成立,都是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执行这一重大战略任务。 6park.com

刘邓首长 6park.com

解放战争爆发以来,处于四战之地的晋冀鲁豫解放区负担最重,迫切需要把附近的蒋军调走,同时让部队进入人口稠密、粮食相对充裕的河南去发展,好让不堪重负的老百姓喘口气。自蒋军向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后,晋冀鲁豫部队主力加地方武装有40万之众,自卫有余,也有能力支援兄弟根据地。因此,打出去成为必然。

三天后,冀鲁豫野战军6个纵队12万人不顾一切南下大别山,至8月27日全部渡过淮河,进入了涵盖24个县的大别山区。 6park.com

刘邓大军过黄泛区 6park.com

自1947年底蒋军发动对大别山的总攻以来,中野十战九负,难求一胜,以至于某些桂系军官宣称“一个团可以包打刘伯承一个纵队”。中野在大别山苦苦支撑了四个多月后,包括司令部所在地新县在内的大别山地区所有县城已全部被蒋军占领。而1947年底确山战役的失利,使得原计划令粟裕、陈赓威胁武汉,迫使白崇禧从大别山抽出主力的愿望完全落空。

1948年1月15日,邓政委致电主席,表示要扭转大别山战局,至少要歼灭桂系一个军才行,但以中野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因此不得不考虑撤出大别山。

主席回电,表示准备让粟裕率所部渡江南下,要求中野在大别山再坚持两个月。1月22日,粟裕发出了那封著名的“子养电”,同时该电抄送刘、邓,明确表示不同意渡江南下作战。同日,刘、邓复电粟裕,表示理解粟裕之顾虑,但认为中野在大别山已处于极大困境,亟需友军协助。

2月7日,主席复电刘邓,同意中野撤离大别山。中野各部面对胡琏18军以及桂系各部的围剿封锁,不得不化整为零,闪转腾挪,直到3月下旬方才撤出大别山。至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落下帷幕。除去部分留守地方武装人员外,中野全军只剩不到6万人。 6park.com

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 6park.com

兵强马壮的刘邓大军,为何不能在大别山立足呢?除去桂系集团战斗力强悍、白崇禧用兵狠辣这些客观因素外,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则是刘邓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江西苏区的第二大红色根据地,从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以四方面军为老底子的刘邓大军重回故里建立根据地,按说群众基础应当不成问题才是,但残酷的现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刘邓进入大别山后,除了敌情十分严重、补给相当困难外,还要面对多如牛毛的土匪和保安队的骚扰。但这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可怕的是,被蒋军“杀怕了”的当地群众,早已没有了当初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情,对自己的子弟兵显得很“无情”,既不能也不敢提供任何帮助。这一情景,在电影《大转折之挺近大别山》中有真实的再现。 6park.com

影片中的刘邓 6park.com

当初吴焕先、徐海东率红25军离开鄂豫皖后,留下高敬亭率红28军继续打游击,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高敬亭在当地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他后来被冤杀,也是造成大失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反,桂系在大别山地区已经营多年,早已兵民一体。

桂系在广西实行民团制度由来已久,由省主席兼任全省民团总指挥,在每个行政专员公署成立区总队,每个县有民团联队,县长兼任联队长;每个乡镇有民团大队,每个村寨有民团中队,村长、乡长兼任指挥官,甲长、保长兼任班长、排长。桂系规定所有18至45岁的男子,不分贫富、职业,必须参加民团训练,全民每周必须有一天轮流接受军训。训练当天,农民免交地租,工人正常发薪。有敢违令者,以违抗军法论处。 6park.com

桂军是最具战斗力的地方军阀部队 6park.com

桂系统治大别山时期,便将这一套民团制度原封不动移植过来,而许多桂系官兵也都在大别山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当中野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安徽主席李品仙立即下令整个大别山地区施行坚壁清野,全民皆兵,也来了个“人民战争”。

失去群众支持,就不可能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源、粮源都成了大问题,伤员也无法妥善安置,导致部队减员无法补充,再加上来自四面八方的围剿,中野在重压之下自然无法立足。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付出了巨大代价,却站不住脚跟,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大败笔,但纵观全国战局,这一行动所带来的战略价值则是巨大的。

刘邓南下,立即牵动了中原地区几十个旅的蒋军机动部队,加上陈赓兵团的策应,钳制了最为凶悍的桂系,同时在河南攻城略地,增加根据地人口四千多万,为淮海战役打下了基础。 6park.com

6park.com

随着中野十几万大军离开晋冀鲁豫,老区也缓过劲来,避免了经济崩溃。而留守部队在徐向前的指挥下以弱胜强,拿下了整个山西。陈赓部在豫陕一带的东挡西杀也使得胡宗南南北受敌狐疑不决,最后不得撤出延安。而北面的彭德怀部趁此良机发起连续进攻,震动关中。

华野七月分兵后,在南麻、临朐、济宁、藤县等地连吃败仗,但自从山东蒋军主力尾随刘邓而去后,华东压力明显减小,陈粟跳出山东进占豫皖苏,许世友部也开始收复山东失地。到1947年底,全国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几个月反攻消灭蒋军54个旅和100个保安团,共75万人。

所以,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确是雄才大略的手笔,刘邓部付出的牺牲最大,但却取得了可观的战略价值。因此,官方史书把挺进中原当作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正确的,而网络上长期流行的“大别山败笔”说则是完全错误的。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