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欧洲唯一一张反对票,你知道谁投的吗?
送交者: kingshand[♂☆★★声望品衔12★★☆♂] 于 2022-07-27 10:48 已读 1913 次  

kingshand的个人频道

1971年11月15日,是中国外交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回到了联合国。

当中国重返联合国一事已成定局时,会议大厅内的中国代表团立刻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同时也是代表团团长的乔冠华在各路记者的长枪短炮前抚掌大笑,于是,一张经典的照片“乔的笑”诞生了。



然而,在潇洒自信的笑容背后,却是一段艰辛而又漫长的斗争之路。

一直以来,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的议题上,有支持我们的第三世界兄弟、有寻求合作机会的新兴国家、也有不怀好意的反华团体。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西欧打开了与新中国交流的大门,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而在重返联合国的议题上,只有一个欧洲国家投下了反对票,这个国家就是地中海岛国——马耳他。



一 “联合国斗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夕,各同盟国成立了联合国,着手建立相应的战后秩序。

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代表中国行使国际权力的是国民政府。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应属于新中国的联合国席位被蒋匪伪政权非法占据。

众所周知,联合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

但是,如果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东方大国不能成为其成员国,联合国如何谈得上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如果一个非法政权能在联大里鸠占鹊巢,那么联合国又何谈权威性和合法性呢?



为了能夺回应属于自己的席位,新中国政府开始了不懈的斗争,但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而在背后阻挠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正是中国人民的“老敌人”——美国

时间来到20世纪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苏联,在两大阵营的冷战对抗中取得了先机,而美国则深陷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天平正朝苏联一方倾斜。

为了能一改颓势,美国决定寻找能制衡苏联的“潜在同伴”,于是将目光放到了因珍宝岛战役而和苏联关系进一步恶化的中国上,向中方抛出了所谓的“橄榄枝”。

对于美国而言,要想和新中国改善关系,就要和蒋匪政权完全切割,但美国人并不想这么做,毕竟台湾是制约新中国的一枚重要棋子,完全切割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以美国开始炮制所谓的“两个中国,两个席位”。



但这种行为很快就遭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美国当局见状,只好另辟蹊径,纠集一帮和中国没啥利益瓜葛的偏远小国,来为美国当局和台湾伪政权站台,马耳他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二 依附者的前生

马耳他是一个地中海岛国,国土面积只有300多平方公里,全国人口数量仅有50万左右,但马耳他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现有的资料和相关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公元前5000年,马耳他地区就已经开始有了大规模的人类活动,该岛上的巨石庙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拼接技术建成的建筑,也是欧洲最大的石器时代庙宇遗迹之一。



然而,辉煌的原始文明并没有让马耳他出现国家组织,公元前10世纪起,腓尼基人开始在马耳他地区定居,大概过了两百余年后,希腊人来到了这块岛屿,将马耳他纳入城邦体制之中。

而随着希腊文明的没落,由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国重新占领了这片土地。

但好景不长,罗马崛起后,迦太基在布匿战争中屡战屡败。

在战神汉尼拔陨落后,迦太基人无力和罗马抗衡,最终于公元前147年被罗马所灭,马耳他也被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之中。



从罗马帝国时代开始,马耳他就沦为了地中海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各路统治者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从罗马人、蛮族、再到东哥特人,岛上的居民可能一早醒来,就发现自己要向新的统治者纳税了。

长期的依附者身份很难让当地人形成相应的民族意识,马耳他民众如一叶浮萍,在层出不穷的统治者手下飘摇不定,谁都能成为他们的“老大”。

公元11世纪,西欧已经进入到了中世纪鼎盛的宗教阶段,天主教势力如日中天,西欧大陆到处都是为宗教而战的十字军战士和雇佣兵。



11世纪末,一群来自诺曼底的佣兵进入了南意大利,他们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王国。

马耳他的本地人惧怕这个雇佣兵团的军事实力,因此同意向佣兵团司令官罗杰伯爵纳税。

罗杰伯爵去世后,其子罗杰二世接管了父亲留下的产业,并于1130年加冕为西西里国王,并把马耳他纳入到王国的版图之中。

在西西里王国的统治下,马耳他开始了军事化和天主教化,有了宗教信仰的加持,马耳他成为了十字军东征的前沿阵地,岛上居民成为了狂热的宗教战士。



时间来到了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基督教世界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威胁。

1523年,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的圣约翰骑士团移居到马耳他,和当地人一起组织了全新的宗教军队,并获得了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承认,骑士团也改名为马耳他骑士团,成为基督教世界对抗奥斯曼土耳其的先锋。

在1565年的马耳他大围攻中,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十万大军,马耳他骑士团利用坚固的海防和先进的火药武器,辅以不畏死的宗教精神,打退了奥斯曼帝国的围攻,歼敌30000余人。



此战过后,奥斯曼帝国终止了向西欧扩张的计划,马耳他则成了守护基督教世界的英雄。

然而,成功保护基督教世界远离战火的马耳他,并没有得到欧洲世界的尊重。

1798年,拿破仑率领大军远征埃及,命令远征舰队在马耳他靠岸寻求给养,此举破坏了马耳他保持中立的原则,骑士团大统领自然反对法国舰队靠岸。

拿破仑遂以此为借口,命令军队强登岛屿,驱逐岛上的骑士团成员,正式强占马耳他,将其变成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外扩张的桥头堡。

又一次沦为附庸让马耳他人意识到,要想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要么有足够强的实力,要么有够粗的大腿。所谓的中立,就像古代皇帝赐给大臣的丹书铁券一样,和空头支票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对于马耳他而言,变强可谓是天方夜谭,抱大腿才是王道。

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被反法同盟终结,随后新政府签署了《巴黎条约》,马耳他被划分给了英国。

马耳他从此抱上了日不落帝国这条大腿,成为大英通往印度的地中海要塞,不仅安全得到了保障,还在航海贸易中赚了个盆满钵满,小日子渐渐滋润了起来。
三 新时代的依附者

但是,马耳他的贵族饭也没能吃太久,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一地鸡毛,只能依赖马歇尔计划为自己续命,各殖民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1947年6月,英国迫于压力,颁布了《蒙巴顿方案》,确定了印度的独立地位。



没有了印度,马耳他失去了经济中转站的意义,但军事意义尚存。

英伦四岛游离在欧洲大陆之外,对欧洲的归属感不高,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英国一直奉行所谓的光荣孤立和欧洲大陆制衡战略,因此需要一颗楔在地中海地区的钉子。

而马耳他处在地中海中心,东临土耳其海峡,西靠直布罗陀,其战略地位可想而知。

因此对于英国来说,无论如何,英国都需要把马耳他紧紧抓在手里,从而保护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

对于马耳他人而言,没有经济中转站带来的巨大收益,继续抱英国的大腿已经没啥意义,不如效仿其他殖民地,先跟着兄弟们闹一手独立再说。



众所周知,英国人从来不做亏本生意,殖民地若想独立,要么爆发民族革命,将英国人完全驱逐,要么就老老实实坐下来跟宗主国谈判,签订一些不平等的独立条约。

马耳他地少人稀,在军事上无法与英国对抗,只能选择第二种方式。

经过数年的讨价还价,英国人终于从马耳他手里拿到了不错的价码。

1964年,英国政府和马耳他签订了共同防御与援助协定,该条约规定:马耳他的国防将由英国军队全权负责,同时英国国防部还会协助马耳他进行军队和警察队伍的建设,提供军事和贷款援助。

此条约的签订对英马两国都有着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失落的大英帝国而言,该条约有利于维护英国国际战略地位和在地中海沿岸的利益。



首先,共同防御协定把新生国纳入到了英国体系之内,同时也纳入了西方阵线。这有利于保证新生国家不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而转入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之中。

第二,原殖民地内部保留的军事基地有利于英国控制国际战略与交通要道。有利于英国在各地采取军事行动,进行武装干涉,战后英国利用马耳他的军事基地,对中东和北非进行了30多次不同规模的军事干涉。

对于马耳他而言,此协定把他紧紧绑在了西方阵营的战车上,让马耳他失去了为自己做选择的权力,政府官员和政客们失去了自主交涉的意图,只能让国家沦为西方势力的马前卒。



自上世纪60年代英国工党势力崛起后,英国内部开始盛行一股反思风潮,并采取战略收缩的外交政策,对于英联邦成员国和前殖民地的援助大幅度缩减,此举令马耳他当局大为不满,决定在“市面”上寻找一位新的金主。

而这位金主,就是正与苏联“激战”正酣的美国,彼时美国也想要接管这个被英国抛弃的小弟,双方一拍即合,美国许给马耳他大量“利益”,而马耳他也不出意外的,在国际事务上一直坚持为美国站台。

这种背景下,马耳他成为了美国帐下的一条忠犬,在在联大会议关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议题上,马耳他暗自揣摩美国的意图,投下了欧洲唯一一张反对票。



在投下反对票的一干国家里,除了诸如日本、澳大利亚等美国的“铁杆盟友”外,其余国家都和马耳他一样,是清一色的边缘小国。

而这也充分说明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大势所趋,马耳他的反对票不过是以美国为首反华势力的最后挣扎。

而在新中国成功重返联合国后,马耳他政客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昏聩操作,美国人许给他的利益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自己变成了任由人摆布的棋子,还在国际议题上得罪了一个拥有广阔市场的新兴国家。

而随着英马两国防御协定的到期,马耳他决定不再与英国续签,选择没有霸权主义倾向的意大利作为新的国防合作对象。



并一改往日的跟随者形象,采取独立自主且中立的外交战略,并向中方伸出了橄榄枝,近年来,中马两国的关系稳步发展,双方在经贸、医疗等方面的合作愈加紧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效果。


参考资料

1、央视网:《1971重返联合国》

2、中国报道网:《中国是这样重返联合国的》 6park.com

来源:倾城之殇
喜欢kingshand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kingshand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