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49年新中国确定国名前,一教授提议去掉两个字,毛主席表态赞同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2-10-05 8:28 已读 908 次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时代的更替,特别是新旧政权的更替,一般都需要更换国名。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新政权的新国名,之前人民熟识的“中华民国”则成了过去式。

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对于新中国这个新国名,在新中国建立前,参与建国讨论的人曾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辩,最后才定下这个名字。

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提及清华教授张奚若。他提议去掉2个字,毛主席听完后表示“我赞同”,最终才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 6park.com

6park.com

一、讨论新政权的国名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二野、三野全面渡江;24日凌晨,解放军将红旗插到南京总统府上;5月23日,毛泽东部署各野战军向全国进军……

至此,解放军赢得全国胜利已成为不可逆的定局。

新局势的变化,建立新的中国政府也成了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怎么建国呢?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关起门来自己决定,而是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让中共以外的其他人一起来共同讨论、共商国是。

这样的会议,就是政治协商会议。

1945年至1946年,为讨论抗战胜利后的重新建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呼吁下,国民党也召开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只不过,那是千奇百怪的党派团体聚在一起的会议,并没有涵盖社会方方面面的代表。其结果可想而知,会议不欢而散。

为了区别于这一失败的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倡议,努力邀请各阶级、各领域、各党派团体参加。

为此,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拉开序幕。

毛泽东致开幕词,为会议定下基调。

他说,过去的中华民国“名不副实”,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在讲话的最后,他高呼:“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6park.com

6park.com

16日,之前提出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被筹备会参会者全体通过。其中列出,筹备会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讨论拟定“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的方案。

16日当晚,筹备会一致决定在常务委员会之下设置6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其中,第4组负责建立新政府方案的拟定,董必武任组长,黄炎培任副组长。

到这时,即将要建立的新政府的国名还没有定下来,筹备会各小组所起草的相关文件初稿,使用的都是毛泽东之前在会议或文章中提到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一称呼。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小组文件里使用的这个称呼就是新中国名称了,新的名称,还有待第4小组进一步讨论。
二、有人建议使用“中华民国”

到真正讨论新政权国家名称的时候,其实负责讨论的并不只有筹备会第4小组的成员,还有其他人参与,因而,讨论之初共出现了三种声音。

再回过头来看,这三种声音均围绕毛泽东提出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一称来争辩,讨论的原因莫过于都认为它太长了,想要研究出一个更短的“简称”。

第1种声音是建议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为“中华民国”。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毛泽东提出的称呼可不变,必要的时候可以用“中华民国”这个简称来替代。

这一声音得到了重视,曾被列入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的初稿中。

第2种说法是建议去掉“共和”二字,即将新的国家名称缩短为“中华人民民主国”。

持这一说法的主要代表为黄炎培和张志让两人。 6park.com

6park.com

他们认为,毛泽东提出的名称可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主国”或者“中华民国”。

他们不仅将目光放在当下,还放到了未来,认为将来中国的发展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可再将国名改成“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

至于为何去掉“共和”二字而留下“人民”与“民主”二词,其主要依据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对译。

汉语里的“共和国”一词,系源于英文“Republic”的翻译,而“Republic”和“Democracy”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区别,“Republic”也可以翻译成“民主国”,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指的是民主的国家,后者指的是民主的政治体制,因而“民主”和“共和”没必要并列,得出了“中华人民民主国”的结论。

然而,以黄炎培和张志让为代表的第2种声音的提法是有漏洞的,他们只侧重于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对译,却疏忽了汉语中“民主”和“人民”二词含义的相似性。第3种声音,弥补了这个漏洞。

第3种声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说,这一说法虽然与前两种都强调缩短“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但解决的方法并不是简单去掉某个词,更趋向于解释其含义。

清华教授张奚若是这一说法的主张者,他主张去掉“民主”二字,将国名简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理由是:“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

简单地说,就是张奚若认为在汉语的词义里,“人民”和“民主”的含义是相似的,没必要一起使用。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这样一来,黄炎培和张志让等人提出的“中华人民民主国”一说自然会被推翻。

对于张奚若的提议,第4小组负责人董必武给予了支持,毛泽东听完后表示“我赞同”。
三、一锤定音

在定国名方面听到三种声音后,第4小组在6月18日召开了第1次全体会议,广泛交换意见,并让张志让等7人组成筹备提纲委员会,为讨论国名作提纲准备。

6月23日,筹备提纲委员会召开第1次会议,董必武开门见山,将之前的3种声音提了出来,让与会者进行讨论。 6park.com

6park.com

7月8日,第4小组召开第2次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同时也提到了国名的问题。

8月17日,第4小组召开第3次会议,全体通过了《政府组织法初步草案》,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被定为国名。

后来,董必武在政协第1次会议上对定国名的事进行了解释,他的这个解释比张奚若的更为深刻。

董必武说,“共和国”指代我们的国体,“人民”包含了“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及爱国民主分子”,“人民”和“共和国”组合到一起,就直白表明了新中国的民主性和国体,至于“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的“民主”二字,则没必要再使用,其含义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尽管董必武到第1次政协会议才解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称呼的缘由,但早在8月中旬和9月初,毛泽东就开始使用了,说明他是支持使用这个称呼的。

8月18日,为邀请新疆的代表来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毛泽东在给阿哈买提江的信中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称;9月2日,在给新华社发表社论时,毛泽东再次提到这一名称。

9月7日,周恩来也直接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给即将要参加新政协会议的代表作报告时,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中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然而,到这时只是决定了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新中国的国名,对“简称”等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有许多人提倡使用“中华民国”这个叫法。
四、到底要不要“中华民国”?

9月21日,筹备已久的新政协第1次会议正式在北平拉开序幕。

在提交上去审议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中,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同时,也见到了用小括号括起来的“简称中华民国”字样,也就是说,“中华民国”仍被使用。

许多与会者反对这么做。

其实,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也曾支持沿用“中华民国”称号。

他说,新政府取代旧政府,中国共产党是在救中国而不是灭亡中国,反对蒋介石却不反对孙中山,因此,不是新国家取代旧国家。 6park.com

6park.com

后来,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站出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里也有“中华民国”所要表达的含义,是继承而不是消灭。

听到这些,毛泽东陷入沉默,算是默认了何香凝的说法。

既然毛泽东也曾支持沿用“中华民国”,那一些想要沿用这个称呼的人自然就不会沉默了,特别是支持孙中山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左派民主人士,他们对“中华民国”这个叫法有很深的情感。

因此,政协会议一开始,仅沿用“中华民国”称号一事,就出现了支持与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在新政协会议的第6天,即9月26日上午11点半左右,周恩来特别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盛宴,邀请20多名政协代表过去一起讨论。

受邀的大多是70岁左右的老者,司徒美堂、张澜、黄炎培、沈钧儒、张元济、何香凝、马寅初、林伯渠等很有名望的人都在其列。

宴会一开始,周恩来就在开场白中直奔主题,说要和他们一起商讨到底用不用简称“中华民国”的事。

作为简称“中华民国”的倡议者之一,黄炎培率先发言,说无论是教育程度还是感情上,中国老百姓习惯了“中华民国”这一称呼,一旦直接去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先留个简称,两三年后再去掉亦无不可。

曾是前清进士的周善培刚听完黄炎培的阐述,就站出来反对。

辛亥革命后的38年里,他一直过着隐士般的生活,这次参加政协会议,势必是相信中国共产党以及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群众对“中华民国”毫无好感,这一称号更是被蒋介石和反动政府弄得不堪言状,不用也罢。

德高望重的81岁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听完黄炎培和周善培的发言,也主动站出来说话。

他听不懂北方话,这次参加政协会议,依赖他的秘书来翻译,听秘书翻译完两人的讲话,他很支持周善培。

他说:我尊重孙中山先生,我也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但我对“中华民国”这4个字绝无好感,那是中华的“官僚之国”,和“民”毫无关系。 6park.com

6park.com

发言到最后,他相当激动地说: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辛亥革命是不同的,如果大家都这么认为,那应该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抛掉“中华民国”这个烂招牌。为什么要三年后再改?是要昭告天下“名不正言不顺”?

听完司徒美堂老人的发言,与会者无不热血沸腾,给出了最热烈的掌声。

何香凝接着发言,她的态度比较中立,就是“照旧使用”是好事,如果大家都不赞成,那也就不再坚持己见。

法学专家沈钧儒的发言最有威力,一语就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他从法学的角度和国家利益层次出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群众要用“中华民国”,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不必明令禁止;二、国家文件应当严肃严谨,在国名上加上使用括号了的简称“中华民国”,这是法律上的一大漏洞,同时也不符合法律观点,不应这么做;三、纵观全世界,他国需要用简称,那也是英文的缩写,而不是容易带来误会的其他称呼,如果坚持要用简称,那和别国签约可能会带来误会。

基于这些因素,沈钧儒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反对使用简称“中华民国”。

他们表达完自己的观点,马寅初、张澜、沈钧儒等16人也都站起来说话,都反对使用简称。

宴会结束后,周恩来将大家的意见汇集起来,然后报给政协大会主席团作参考,由他们来作最后的决定。

9月27日下午,新政协会议一致决定:不再使用简称“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中国的法定名称。

在这之后,“中华民国”不再出现在大陆官方的文件上。

透过这些事,许多人认为是因为张奚若的倡议,新中国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名,万分感谢他。

其实不然,他并不是这一称呼的首倡者。
五、张奚若并非新中国国名的首倡者

最早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字的,不是张奚若,而是中国共产党人。

一些学者认为,中共在1947年12月的会议中提出了组建中央政府,因此,这段时间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字最早出现的时间,不会有更早的了。

比如,1948年1月12日,任弼时发表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在文章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全国范围建立”。 6park.com

6park.com

只不过,更深入研究后,近些年来学术界有了新的看法,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8年前就已多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讲话、文章等相关文献里。

1937年6月10日,在《牺牲救国》周刊所发表的社论《牺盟会在新形势下的新工作》里,提到了“应在实现一个真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让“抗战最高领导机关”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能凝聚人民意见的“集体领导的机关”。

种种这些都在说明,张奚若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提出者,这个名称或概念,在更早之前就已被提出。

由此可以看出,那就是张奚若建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不反对,倒感觉说的很有理,其实毛泽东早已经对这个叫法有很深刻的认识了。

再往深里研究,毛泽东不仅很早就可能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概念了,对他多次提及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也深有研究。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后面的这个概念居然不是他提出来的。

有学者发现,“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最早是由王明提出的。1936年,在《为自由独立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一文中,他说:“中国共产党赞成建立统一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不过,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无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的名称,它们被提出来,并非是深入研究的结果,真正让它们富有含义的人是毛泽东。

1947年7月,国内战争局势越来越对人民军队有利,因此,中共在中共七大上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目标——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0月,解放军总政治部提出了“解放全国”的口号,毛泽东则在“十二月会议”后说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称呼,并在多次谈话中提及。

1948年下半年左右,毛泽东除了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称呼外,还提到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两者不断被交替使用。

大约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在毛泽东的各种谈话与报告中,“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占据上风,并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使用频率。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之所以强调“民主”,意在加强与民主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合作。比如,为回复民主党派在“五一节”给中共发表的联合电报,毛泽东指出了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往后,毛泽东不断交换使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只不过,前者比后者多,这就形成了前者比后者流行一时的现象。

1949年后,特别是召开新政协筹备会议后,毛泽东对这两个称呼的使用固定了下来,那就是更多在谈话或文章中提及“人民共和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则很少使用,直至不用。 6park.com

6park.com

结语:

一个概念的形成,总是有循序渐进的历史阶段的,不会一蹴而成,也不会是脑子一热、双手一拍,这个概念就形成了。

历史上,一些王朝的建立,其王朝名称就有一定的历史。比如:刘邦建立汉朝,他之前的封国为汉;杨坚建立隋朝,他成为皇帝前被封为“隋国公”;李渊建立唐朝,他做皇帝前被封为“唐国公”……

可以看出,汉朝、隋朝、唐朝等称呼的由来,是有一定历史联系,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称呼的出现,也有相似的历史。

在革命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曾多次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这个称呼也就成了新中国的国名。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