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粟裕晚年评孟良崮,认为不宜过度抹黑蒋介石,张灵甫并非孤军冒进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7★★★★♂] 于 2022-10-16 20:43 已读 6624 次 6 赞  

wwwyu的个人频道

1981年,粟裕突发脑溢血,虽然抢救回来,没有生命危险,但愈后情况并不好,脑子反应变慢了。不幸中的万幸是,他的回忆还是基本清晰的,纵然有时候反应慢一起,但仔细想一想,还能想起当年的事。据粟裕夫人回忆说,他病好之后最着急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赶紧把战争回忆录写完。那时他已经无法执笔,便只能口述,让工作人员记录。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粟裕以惊人的毅力,对解放战争中几次最关键的战役作了清晰的回忆与判断。尤其是对孟良崮战役的回忆,有些细节与大众理解很不一致。

一、蒋介石的战略并无问题

粟裕曾经批评过一些人,对以往军史理解出现形而上学的倾向,把战役胜利说成是我军最高指挥员一开始就成竹在胸,一开始就把陷阱设好了,敌人傻傻地钻进来。

其实哪有这样傻的敌人?

就以孟良崮战役的大背景来看,蒋介石的战略安排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1947年三四月间,莱芜战役硝烟尚未散尽,蒋介石便安排了几件大事。

第一,迫使黄河归故。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黄河向东南奔流从江苏入海。此时蒋介石下令沿黄诸省把河流堵回故道,重新从山东入海。这么做的目的是把晋冀鲁豫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隔离开。

第二,把在河南河北与刘邓缠斗的王敬久兵团调入山东。其中的重点是把邱清泉第五军调入山东,第五军与刘伯承大战数次,在刘邓大军中落了个“逢五不战”的所谓“美名”,其实并非刘伯承怕了这个邱清泉,而是该部几乎全美械,一旦与其正面对垒,极有可能被其咬住,造成两军主力决战的态势。故而刘伯承主张慎重决战,遇到第五军尽量不与其硬拼。 6park.com

6park.com

第三,撤销徐州、郑州两个绥靖公署,设立国防部徐州指挥所,统一指挥河南山东两省的国军,克服以往国军分区过多、多头指挥的问题。

这三条,可以说大方向都没有任何问题。

再往深里说,蒋介石也抓住了全国战略的重点。

金角银边草肚皮。

重点进攻的两大方向,一个陕北,一个山东。两个地方都属于相对靠边的位置。陕北虽然西有新甘宁青,北有内蒙,但再往外走都是人烟稀少之地,陕北可算一个边角。山东是沿海省份,受攻方向少,不像河南河北两湖和安徽属于四战之地。

中共在这两大根据地下力极大,对其他战场的支撑亦大,进攻也颇费精力。

蒋介石敢于把中原兵力调入山东,足见其战略眼光不弱,分出了轻重主次。

当然也有人说,蒋介石攻城夺地,把他有限的机动兵力都用到固守城池上,减少了进攻的力量。这是智者之所为吗?

这事其实要分两面看。战争胜利的一大标志就是夺取土地。养兵征税维持政府运转,哪一样不需要土地、不需要人口?我们所说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只是相对来说,丢不丢土地是讲究先决条件的。

从蒋介石角度讲,在他的根本重地没有受到任何威胁,进攻兵力又足够多的情况下,去争夺更多地盘是合情合理合乎战争规律的。

换了谁在他这个位置也是这么干,没有什么疑义。

说完战略,我们再看看战役层面的安排。

二、国军的打法也没有错

莱芜战役后,蒋介石召开了一个检讨会议,修改了战法。

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自恃兵多将广,对解放区往往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法,但往往被我军各个击破。 6park.com

6park.com

莱芜战役时改了打法,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但又因南北夹击,被粟裕抓住北路弱点,破其一路而导致全盘崩溃。

因此进攻孟良崮时改为,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就是说,不分兵了,把所有进攻兵力集中起来,一步一步往前挪,让粟裕无隙可乘。

当时国民党军投入山东战场的兵力多达45.5万人,其中25.5万人是机动进攻的兵力,另外20万人分别驻守于徐州、济南、兖州等地,构成外围坚固的支点。

华野当时主力共九个纵队,约20万人,彼此实力相当。但同等数量兵员下,国民党军的装备、后勤供应显然要优于我军。从这个角度看,国军的进攻安排也没有错。

莱芜战役国军南重北轻,结果北面军队被吃掉,为防此悲剧重新上演,国军把最强的三个主力军(师)分别放在三个兵团中,张灵甫整编74师在第一兵团,胡琏整编11师在第二兵团,邱清泉第五军在第三兵团,每个主力师左右翼又配置几个战斗力稍次一些的主力师,就像带刀护卫一样,簇拥着三个主力密集开进,让粟裕无从下口,任你想单独吃哪一路,都必将遭遇死战。

三个兵团自临沂、泗水、泰安一字排开,形成一个大弧,步步为营,企图把华野压缩进沂蒙山深处,逼其在此决战。

起码从这个阵势上看,国军足可立于不败之地。

三、粟裕调动敌人未奏效

面对敌人这种密集阵形,我军惯用的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等经典战术无法再用,敌人太密集,咬不动。

毛泽东注意到山东战场的空前压力,给陈毅粟裕发电报说,一定要保持耐心,集中足够主力。 6park.com

6park.com

粟裕本来把三个纵队分散出去了,想在鲁南制造假象,迫使敌主力回援保卫徐州。但国军在徐州有一个整编师,足以卫护后方,顾祝同严令前方三个兵团一兵一卒也不要受敌干扰,一心向前。

粟裕不得不命令三个纵队停止南进,最南面的六纵就在隐藏在鲁南不要动,还未南下的两纵回归防地,不再南下。

局面越来越紧张。

粟裕不得不在西起泰安、东至莒县的狭小空间里来回闪转腾挪,频繁调动兵力,企图挖出敌人一个主力整编师吃掉,标志性的有两次,一次胜,一次未果。

胜的是围攻泰安的整编72师。当时华野主力撤出泰安,敌72师随即进占。粟裕派出四个纵队包围泰安,企图吸引敌人来援,但国军学乖了,坐视72师被包围歼灭,始终不出一一兵一卒救援。

另一次是半月之后,粟裕有意放弃新泰县城,吸引胡琏整编11师进来。整编72师是次等部队,国军主力大可不管,任由粟裕吃掉。整编11师是五大主力,蒋介石的心头肉,国军各部不可能不来救。果然,粟裕4个纵队刚围上来,附近的第二兵团司令官王敬久便指挥大队人马赶了过来。粟裕自忖4个纵队不一定能攻下新泰城,一旦被粘住就糟了,于是速令撤退。

这其中透露着什么信号呢?

第一,国军学乖了,能够识破粟裕的招数。

第二,国军有备而来,胡琏被围后,立即就有友军跑来救援,这个很可怕。

也正是这次没有达成的围歼战,令粟裕充分提高了重视,打这几二十多万国军必须高度重视,必须留足充足的打援兵力,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直到此时,相信大家都能明白,粟裕遇到空前的危机了。

怎么办呢?真不知道该怎样打破僵局。

从毛泽东与陈毅、粟裕来往的电报,就能看出局面之困难。

1947年4月15日,毛泽东电告陈粟,忍耐等候不骄不躁,可以寻得歼敌机会。

5月4日,毛泽东感觉华野似乎没有太好的破敌机会,让刘邓在中原想办法,协力击破顾祝同系统(指徐州指挥所下属部队)。

同是这一天,毛泽东再致电陈粟,把之前说过的方略拓展了一下说:

第一,陈粟可以一直退,诱敌深入,甚至可以把沂蒙山根据地全放弃掉,退到胶东、渤海。

第二,要有极大耐心。

第三,不要分兵。

第四,不要过早惊动敌人的后方,诱使其放胆北进。

5月6日,安慰粟裕不要因为青驼寺未歼灭敌人灰心,一定要集中主力,同时说,没料到汤兵团北上。

5月6日再电,让粟裕试攻昌乐、潍县(今山东潍坊市),诱敌深入。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直接转移作战方向了,或许因为过于离奇,粟裕没有执行。不执行也是对的,毛泽东也在电报中说了,行不行你们前线自己商量着办。

5月8日,毛泽东再电华野,让集中27个旅的兵力,做好歼敌准备。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恕笔者才疏学浅,没能分析透,大概是传达中央的态度吧,不能松懈,不能灰心,坚持坚持再坚持。

直到5月12日,顾祝同下令各兵团同时进攻,毛泽东感到机会终于来了,致电华野说:第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聚精会神打好一路。

也就是临战前这封电报,毛泽东才稍有兴奋激动之感。

一个月之中,华野东奔西走,为了吸引敌人调动走了不少路,部队没打上痛快仗,光走路了,难免有牢骚,著名的“陈司令的电报嗒嗒嗒,小兵的脚板扑扑扑”,就是这个时候将士们传出来的。

四、粟裕胜在何处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哪里呢?

华野不断北退,一退再退,莱芜、泰安、蒙阴、新泰等新夺取的还有老早就占据的县城,全都放弃了。

蒋介石、陈诚、顾祝同一致判断,华野疲惫至极,已无力抵抗,目前正处在退却之中,因此速令三个兵团全线发起进攻。

粟裕当时正准备制造机会,围歼处于最东边的桂系第七军,这个军位于国民党军整个阵线的最东端,有分割包围的可能性。但粟裕素来知道桂系第七军是白崇禧多年经营的王牌,装备可能不如中央军五大主力,但这支部队打仗狡猾,又能打硬仗,不一定好啃。

正当粟裕犹豫不定时,汤恩伯率领张灵甫等部队扑上来了。

于是就有了那场著名的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之战。

其实,张灵甫整编74师当时并没有冒进,其左右翼的整编25师、83师与其就保持着5公里左右的距离,强行军也就半小时。与此同时,两个带刀护卫25师、83师的侧翼,又分别跟着两个整编师。

也就是说,汤恩伯用了7个军(整编师)的兵力,互相咬合,像一个齿轮一样,让你无法插进。

唯一疏漏,可能就是张灵甫与83师李天霞、25师黄百韬,素来配合的不是很好,两个带刀护卫并不是真心护卫。

粟裕就是抓的这个空隙,把整编74师围住吃掉了。

我们反过头来看整个过程,想一想蒋介石、顾祝同、汤恩伯、张灵甫这四个层面,究竟哪个环节做错了呢?

蒋介石管的是战略层面,把重点兵力投入山东,这是对的。

顾祝同身为亚战略层面的指挥官,对山东战场的调度也基本没有错,包括命令三个兵团全部进攻,也是没有错的,毕竟粟裕在一直后退,你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粟裕跑掉吧!这种局面,相信易地而处之,让粟裕坐在顾祝同这个位置,也会追击。

汤恩伯层面呢?就稍稍有点问题了,粟裕反复在西线泰安附近造势,打下泰安,又袭击新泰,让胡琏出了一身冷汗,所以王敬久兵团、欧震兵团都有点小心谨慎,发起进攻时没有让第五军和整编11师快速前进,而是始终提防粟裕会不会掉头咬自己一口。所以当孟良崮之战爆发时,西线两个兵团不能快速到来。

但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汤兵团有十几万人,七个军对解放军八个纵队,无论如何也不至于马上溃败。大不了打不赢,等另外两个兵团来援救呗。

真正的问题出在战术层面,也就是张灵甫,有点急躁了。

华野白跑了一个月的路很急躁,张灵甫空坐了一个月,也很急躁。等到真正开战了,有点急不可耐了。本来可以和两个带刀护卫保持更近距离的,有点立功心切,稍微拉开了一点点,但绝不是孤军冒进。试想,五公里,枪炮声相闻,半小时就能互相救援到,这对军级作战单位来说,和同床共枕、大被同眠几乎没有区别了,毕竟一个军级单位的防御线就可以拉开几公里到十几公里。

而粟裕,抓的就是战术层面这一点点空间,强行把局势逆转过来了。

简单的类比一下,就像两个武功绝顶的剑客比武,武功相当,兵器相当,体力相当……几乎所有的条件都差不多,谁也不敢说谁能打败谁,比到最后,可能就是一剑刺出细微的方向差别,有一点点劲没用准,虽说并不会致命,但绝顶高手就可以抓住一点点破绽,抓住打,令你无法调整姿势,无法续力,无法扳回局面,眼睁睁看着本来是均势的局面变成一边倒。

粟裕大将的指挥功力,真乃绝顶也!

也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粟裕在《战争回忆录》中这样说:

“在这里我想指出,在后来的若干材料中,把我军捕捉孟良崮战机,说成是敌整编第74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既没有反映敌军的作战企图和动向,也没有反映我军的预见和战役决策。由于敌人拟对我实施中央突破,敌第74师的态势势必稍形突出,但在战役发起前敌两翼部队距74师仅四至六公里。上述说法,可能是由于不了解我们创造和捕捉战机的过程的缘故,从我军通常采用的传统战法出发来臆想战场情况,这未免是削足适履,而且也把敌人想得过于愚蠢。”

不抹黑敌人,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