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老连长独特的持枪动作,押俘虏原来大有讲究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7★★★★♂] 于 2022-11-18 0:02 已读 4165 次 11 赞  

wwwyu的个人频道

张明孟老人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亲身参与了初战克节朗、飞兵贝利小道和攻占德让宗等战斗,又亲历了1967年亚东边境两次反击战斗。在高原生活、战斗的经历非常丰富,回忆的细节尤为珍贵,此前所写的参战回忆,已授权发布在公众号《阳光灿烂照天山》。今年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胜利60周年,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我把平日向张老请教的内容整理成文,以此向张老和他的老战友们,以及所有当过兵的前辈和朋友,致以节日的祝贺。

英雄县的新兵入列红军师主力团

张老的入伍参战经历,绝对会让和平年代的人难以理解。

几百名新兵7月份从四川入伍,进藏途中遭遇泥石流又耽误了一段时间,10月份部队已进入临战状态,因此新训没完成就下了连队。开赴战区前,新兵只在拉萨河滩上每人打了三发子弹,扔了一颗手榴弹,就拉上去了。

战争永远不会等一切准备好了才到来,开战前的紧张状态,在张老的记忆里留下了很多书本上看不到的真实细节。比如,一般认为,62年中国军队换装了56式枪族,对印军有“代差”优势。张老说,在扎木曾见到藏字419部队的154团,当时拿的还是53式枪械。对照当时随军记者蓝志贵拍摄的154团从打垄宗得胜撤军的照片,完全得到证实。实际上,55师的老兵也回忆过,55师也是战后才换的装。

张老回忆,当时一个步兵班是11到13人,由此可知当年临战缺编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对印反击战唯一一个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英模集体“阳廷安班”,全班只有8人,7人在战斗中牺牲,这还是尖刀班。今后如果要拍摄对印反击战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细节希望能引起编创人员的重视。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背后,是西藏平叛尚未全部结束即发起对印作战时,驻藏部队后勤保障和部队建设的真实状态,惟其艰难,才令后人敬仰。

张老感觉最苦的,不是高原缺氧,也不是长时间吃不到一口热饭,而是那场载入军史的250公里大迂回,七天五夜飞兵贝利小道,让他这个刚出校门的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那个累呦,太恼火!” 6park.com

张明孟 6park.com

11师大迂回成功,把印军后路截断,1962年反击战最大一场胜利已经牢牢在握,而疲惫已极的部队不能休息,要继续向德让宗攻击前进。路上连续两次轻装,大部分人仍然掉了队,张老拼着体力极限不落人后,随队冲到德让宗与印军隔河交火,谈到第一次实战射击,张老说的是:“当时没想别的,就是恨不得把四个子弹盒赶紧打光,身上的装备减轻一点是一点,印军跑得太快,排长不让打了。”

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的雪山冰河上,张老亲眼看见年近五十的老师长余致泉,也和战士一样在徒步跋涉。老部队官兵一致、团结友爱的好作风,让张老至今感念不已。

11师的荣誉是兰州战役打出来的,张老参军后分到31团,当年是10师30团,32团、33团是原31团、32团。沈家岭血战青马,一野4军打出了两个英雄团,张老所在的31团是“长攻善守英雄团”,32团是“勇猛顽强英雄团”,建国70周年大阅兵上,双双进入百面战旗方队。

有位当年的老连长回忆,这批新兵真是好样的,冲锋号一响,冒着印军的炮火就往上冲。张老说,我们中江是个人口大县,国民党当年抓壮丁也抓的最多。中江人不怕苦,不怕死。

中江,是黄继光的故乡。

56式枪刺和抱枪押俘

56式半自动步枪,在实战射击时,刺刀应该处于打开还是折叠状态,张老非常肯定地说,只要处于使用状态,必须打开剌刀,包括平常训练、站岗,这是规定。只有行军或是宿营才可折下刺刀。56式半自动的刺刀可以拆下作匕首用,没有专用工具拆不下来。正常作战没有人拆过。拆了刺刀要影响射击精度,枪口段重量减轻,平衡性就差了,作战时不准许拆刺刀。

贝利小道上临时宿营,张老就是因极度疲劳,站岗时打了个瞌睡,被手里的枪刺扎伤了右颊。七天五夜里,全体干战只能用背包靠在岩石或山坡上略作休息,集合口令一下起身就走,直到打下德让宗结束搜剿,才感觉能躺下来睡一觉,真是“美妙的享受。”

很多参战老兵的回忆里,都提到当时有个勇敢的四川新兵,在白刃战中一刺刀捅进一个印军大块头的胸膛,因为刺后一拧的技巧不熟练,刺刀拔不出来了,急得直喊,“班长,咋个子办啰?”班长上来抓住枪,一脚把印度兵踹了出去。这个小战士是谁?张老揭开了谜底:他们说的是我们中江的吴含忠,我们是一批兵,这事都知道。 6park.com

6park.com

尽最大可能记录细节,特别是纪录表现出色的指战员的姓名,应该是今后军事报道等纪实类作品的重中之重,以前受条件所限,有太多的某战士,某连长等等,战场上的胜利来自广大指战员的智慧和勇气,不应让勇于为国征战的人默默无闻。

张老还讲了一位他的老连长,停战后,连队负责从邦迪拉往回押俘虏,要纵穿西山口-邦迪拉战役的狭长战场,11月底的天气已经很冷了,而且越往北走海拔越高。战士们长时间端着枪会很疲劳,连长给全连教了一个独特的持枪动作,抱枪。要领是:右手握枪托,枪身搭在左臂臂弯处,随时可以进入射击状态,又不致把手冻坏,枪和身体始终近于垂直角度,就算出现紧急情况,对方只能抱住人,别想把人枪一起抱住。

张老说,这种持枪动作是教材上没有的。连长是抗战初期入伍的山西老兵,名叫李栓奎。

修建中尼公路

藏南战场归来,31团在江孜休整,在藏北剿匪的3营归建后,张老调入3营机炮连。

张老:1964年的4月,我所在的31团机3连奉命开赴日喀则定日县境内,修筑中尼公路。

一天下午刚收工回到住地,连队集合完毕正要开饭,某友邻连队在没有预先通知情况下就点火放炮,顿时,石块,冻土块像无数的麻雀向我们的帐蓬区飞来。我被一块约3X2公分的石块砸在左眼眉毛处,眼前金花一闪,头里嗡的一声,便倒地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时,卫生员已给我进行了包扎。鲜血浸透了我的军帽和军衣。左眼看什么都是一片红,什么都看不见了。右眼也只能看大点的物体。

营部的医助来给我作了检查。由于工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建议立即送日喀则八医院。部队协商后调来一辆翻斗货车,卫生员与另外一位战友连夜将我护送到日喀则八医院时,天已亮了。医生给我作了全面检查,询问了受伤经过。

由于两顿没吃饭,肚子是饿的。护士给我做了青霉素皮试,当时有一些反映(青霉素不过敏)不明显。医生决定注射。打了针不到两分钟,全身奇痒,长丘疹,心里难受。我给医生说了感受,他们立即给我打了针解药,才慢慢地平静下来。给我的伤口进行清洗缝合敷帖。诊断结论:脑震荡,头部外伤。

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照料下,伤口愈合很快,视力慢慢恢复,大脑慢慢平静,疼痛也减少了。

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精心护理,拿药打针,端饭送水。还嘱咐注意事项。为了恢复视力,她们给我找来解放军画報,大众电影让我看。大约一个月吧,我伤愈出院,回连队休养。走时有些恋恋不舍。

时至今日,回忆起那件往事,心里还是感觉特别愉快和难忘。

那时医生,护士把患者当亲人、当战友!感情是真心真意的。

我为中尼公路的修筑也出了汗,流了血。那枚沉甸甸的"修筑中尼公路纪念章"珍藏至今。 6park.com

6park.com

高原军旅生活

张老说,在德让宗吃的蟒油炒印度大米饭,是战场上最香的一顿饭。

贝利小道上只能吃凉水就糌粑炒面。11师在藏南实施远距离战役迂回,没有后勤保障条件,牦牛队跟不上来,粮弹全靠自身携行。携带的干粮,很多人没到拉洪就吃完了,张老食量小,后来干粮袋也见了底。这就意味着,11师如果不能拿下印军的补给基地,或遭敌优势兵力反击,将面临弹尽粮绝的境地。从中可见当年这一战役部署的风险,也反映出上级对11师是怎样的信任。战前,军委作战组组长刘伯承元帅曾做过战术指示,重点强调的就是迂回部队必须具备独立作战能力。 6park.com

6park.com

很多人没听说过军用粮票,这是张老保存的一张。在兵站,军供站,友邻部队,只要在西藏军区内,可用于军人就餐。

1965年以后,部队长时间驻防亚东边境,吃的还是脱水菜,新鲜蔬菜要从江孜运上来,无非是土豆、萝卜、圆白菜,就这老三样也时常吃不到。

张老:刚入伍那时的津贴是每月12元,因为我们是12类地区。那时的服役期是三年,在三年义务期内每月都是12元(内地部队每月6元)。

满三年后,上等兵13元,下士15元,中士18元,上士21元,超期服役增6元。

以我为例:满三年就是12元十6元=18元十下士军衔2元=20元。那时又号召减薪,20元减1元=19元。65年6月废除军衔制。就只算超期服役期每年增加6元。我超期3年,就是18元加义务期的12元=30元。

如果满6年以后,就评级了。分1,2、3,4级。1级32元…4级64元。当时的军官副排级53元。我领了一个月的32元就退伍了。

那时物价低而长期稳定,每月的津贴除了买日用的牙膏,牙刷,肥皂,香皂,信封信纸,擦脸油等,有吸烟的买香烟,吃糖的买糖果或需要的东西。只要不是战斗和执行特殊任务,军人服务社就会将商品在星期日用车拉着送到连队来卖。

其余的钱就寄回家去,身上留一些,不能多留。因部队流动性大,也不好保管,每个人的私人物品不能过多。真是那句歇后语所言:乞丐捡到银子一一没处放。

张老没有留下穿55式军装的照片,张老说,当时入伍就参战,后来不是在施工,就是在边防一线,没有哪个条件,也没注意这些琐事。

一个参战老战士眼里的战后撤军

张老在参战时,走过了战区的丛山峻岭和主干公路,对当地的地形,气候、海拔和交通状况,有最直观的感受,而且是从驻藏军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关于62年战后撤军的看法,当然要符合实际的多。我请张老谈谈,张老很快就做出了答复,也是打出字来发给我的,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为本文结尾。

张老:没有去过那里的同胞,不会知道那里的艰难。达旺及藏南那块地方海拔高度已低于隆子县和错那县。如果要在那里长期驻军,困难是非常之大。

首先要修一条能正常通车的公路,工程难度相当大,当时国力和技术无法支撑。如果要靠那条战时的简便公路,也不行,部队的后勤保障要在当年11月底之前,把半年的所有物资储备够。12月后就大雪封山了,一切往来都无法开展,骡马也无法通行,次年5、6月份才开始解冻。

如果人工来身背肩扛回隆子,错那进行运输的话,往返至少一星期以上。恐怕没有一支专职人力运输队是无法完成的,还不说武器装备和弹药的补充。也不可能用一支部队作长期人力运输,调西藏民工组建运输队在当时也做不到。就会眼睁睁地看着驻守那里的部队冻死饿死。

直升飞机也不可能完成。那时我军还没有直升飞机呀!就按平时的部队供给,西藏一个兵需要内地7个同胞才能供养。那时部队的供给本就不够,粮食是定量的,蔬菜副食还得自己开荒,种地,种菜,喂猪,养牦牛养羊等等,来改善供给不足的困难。还要备战,执行剿匪,中尼勘界,修路,营建等任务,没有时间搞生产。遇到这些任务的部队就更苦。

11师33团在藏北剿匪缺稂几十天,凭看部队顽强的意志才熬过来。部队基本没有像样的营房,不是旧寺庙就是简便土坯房,夏天还漏雨,一切困难都是部队自己克服,解决。中央明确规定,不能给西藏人民增加任何负担,不能损害西藏人民的利益。必须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那时内地的人民也不富裕。

西藏部队在那样的环境下,凭着对党,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的一颗赤诚的心,完成了那场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不愧为伟大的人民,不愧为伟大的军队“,是当时中央给西藏军民的极高赞誉。

战后,如果硬要去守那片土地,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中央是英明的,毛主席是英明的!!!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