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历史上,“束水攻沙”究竟有没有用?为何靳辅治河后仍灾害频发?
送交者: MyNarcissus[♂★★★声望勋衔13★★★♂] 于 2022-11-25 14:37 已读 858 次 1 赞  

MyNarcissus的个人频道

最近热播电视剧《天下长河》中陈潢的“束水攻沙”之策,深得康熙青睐。但是历史上,真正提出“束水攻沙”的是明朝的潘季驯,而且必须指出,潘季驯“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方略,就治黄本身而言,其有相当的科学道理。



1、“束水攻沙”究竟有没有用?



若水流真的能将黄河中的泥沙全部带走,河患无疑要少得多。但沙重水轻,在现实中,无论水流如何湍急,总会有一部分泥沙沉淀下来。 6park.com

6park.com



据统计,黄河的流量为每秒5000立方米,每秒带来的泥沙500立方米。

如按1米厚度铺开,每年覆盖2520万亩的面积。这些泥沙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全部被冲刷入海的。即使清水的中力极强,黄河也仍然不断地处于淤垫之中,使底不断升高,更为复杂的是,水势无常,强弱非人所科,刷黄与灌清,常形影相随。

明清两代河臣最大的错误是把保运、治河等多重目标的实现集中于清口一地,先天注定其治理工作繁而无功,没有尽头。

史载:

“夫黄河南行,淮先受病,淮病而运亦病。由是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施工之勤,糜帑之巨,人民田庐之频岁受灾,未有甚于此者。盖清口一隅,意在蓄清敌黄。然淮强固可刷黄,而过盛则运堤莫保,淮弱未由济运,黄流又有倒灌之虞。”

史称:

“淮自南阳平氏下达清浦,迤逦数千里,受七十二山河之水,汇聚于洪泽湖,源远流长,诚巨浸也,”而其去路,只有清口一线为会黄入海门户。“夫承纳若彼其广也,而吐泄乃如此其窄,是其性已屈郁不舒矣。”

黄河水高涨,其水位高于洪泽湖水位,黄水倒灌入湖之事,极为常见。

刷沙治河根本不可能长期见效,这样一来,湖水入黄越来越困难,反而常被黄水倒灌。唯有人为地提高湖水水位才能勉强地刷淤,就这样,潘季驯所筑的高家堰在一代又·一代河臣们的努力下不断地加高加固。

本来,即使蓄积全部清水已不可能把泥沙全部冲走,而有些河员对清水的分流,更加剧了泥沙的沉积。

万历二十一(1593),洪泽湖大堤决口20余处,次年,洪泽湖水位急升,淹没了泗州和明祖陵。据左给事中张企程与工部尚书杨一魁等亲临祖陵勘察:

“果见长淮激湍,洪被汨流,寝殿沉沦,松楸渰枯。而下马桥以东、东闸以南,一望汪洋万顷。…回视泗州,若水上浮盂。而盂内之水又满,室庐漂荡,民人筏居。旧时桑田化作萑蒲,气象之惨淡,景物之萧条,且使戾夫视之,当必流涕。”


6park.com

6park.com

张企程等认为:

“今日之役,以开周家桥、武家墩为急救祖陵第一义。其或有梗运道,随为区画;有伤民产,随议蠲赈;有损盐灶,随议减额”。

可见,为了保护祖陵,明臣连运道、民产、盐课也在所不惜了。



2、祖陵的政治代价



万历二十三年(1595),郎中詹在泮等修筑了武家墩泾河闸,并建高良涧、子婴沟、周家桥减水石闸,以疏泄淮水。

本意不外乎减少洪水对祖陵的威胁。“而周桥之开,遂为后世厉阶焉。”

由于明臣治水把护陵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无法对水灾进行综合整治,予人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感。这显然与潘季驯的治河思想相矛盾,由此造成明朝的治河实践极其紊乱。

换句话说,开周家桥等减水坝,使得水流减缓,泥沙沉积加快,黄河河床迅速增高。以后为了维持运道,冲刷黄河淤垫,反过来又要提高洪泽湖的水位,使泗州被淹没的速度变快。因此,明祖陵的政治地位,使得明后期的治河思路前后脱节,矛盾重重。

因此,在明代,对潘季驯的治河方法加以更改的河臣,并非出于更科学、更合乎水文规律这一原则,而是出于对明祖陵这一政治制高点的考量。对淮北而言,这种朝行夕改的治水方法,绝非改良,实乃改恶: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3、一再加高的高家堰



清代河臣基本继承了潘季驯的治水方略。 6park.com

6park.com

靳辅治水时,创建周家桥、高良涧、武家墩、唐埂及古沟东、西减水坝6座。后又于周家桥之南改建为唐埂3坝,茆家围2坝,夏家桥1坝,称为“高堰六坝”。

康熙四十年(1701),堵闭高堰六坝,政为三座石坝。乾隆十六年(1751),高斌在高家堰添建两座石坝,与前三坝一道被定名为仁、义、礼、智、信五坝(又称“山盱五坝”或“上五坝”),每坝宽60丈,以减洪泽湖水势,由于减水较快,运河各坝则显得泄水太慢。

乾隆二十二年(1757)添建南关新坝,改建昭关坝,加上南关大坝、五里中坝、车逻坝,亦有5座石坝(又称“下五坝”),与高堰五坝遥遥对接心,以防运河暴涨。

1696年,清朝再次大修高家堰。两年后,建清口东西钳口草坝,从此,清口成了洪泽湖水节宣的关键。

1700年,大修高家堰,白小黄庄自古沟全部砌新石工,间段甃砌古沟至林家西新石工,并更新武家墩至小黄庄石工。

此时,高家堰石工的长度已占全堤的80%一90%。康熙中后期,总河张鹏翮督修高家堰,同时堵闭六坝,建南、北、中滚水坝3座,筑运口拦湖新堤,修迤南旧堤至武家墩,加高武家墩至棠梨树子堤,并加高棠梨树至秦家冈一带堤工。

自此高家堰土石工程益臻完固。1723年,重建清口东西坝,以御黄蓄清,后发帑百万,拆御小黄庄至古沟旧石工,另行甃砌,使得高家堰更加坚固。1750年,江南总河高斌主特大修高家堰,帮宽以10丈为率,在山阳信坝以北,改建石工,信坝以南至蒋家坝,建石基砖工。后又大修武家墩至小黄庄及古沟以南石工。乾隆后期,因黄河水位越来越高,为了敌黄,对高家堰大堤全部用石加高,高于平地1丈7尺6寸。 6park.com

6park.com

嘉庆十年(1805)两江总督铁保的言论基本上代表了清代中后期河臣对河务问题的认知:“河防之病,有谓海口不利者,有谓洪湖淤垫者,有谓河身高仰者。此三说皆可勿论。惟宜专力于清口,大修各闸坝,借湖水刷沙而河治。湖水有路入黄,不虞壅滞,而湖亦治,”

嘉庆十八年(1813),山盱五坝损坏,河道总督黎世序建仁、义、礼三坝于蒋家坝,并挑引河,改设三河于此。

嘉庆年间(1796一1820),高加堰被迭次加高,连大堤上的子堰也已加到5尺以.上。1825年,高家堰再加高3次。至此,洪泽湖水位常达2丈以上,但黄淮问题,已病入膏肓,无术施治。蓄清刷黄之策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4、为何仍灾害频发?



在人为的治理下,原来河道顺畅的淮河变成了驼峰状的河流。据民国初年江淮水利测量局测量,淮河中游安徽灵璧、泗县、五河等县,地势均低下游江苏徐州各县。

据1914年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报告:

“淮扼于洪泽湖。近年迭测,洪泽湖与张福河底高于废黄河底三尺余,高于五河上下淮河底六尺余。”

到了20世纪20年代,经测量,颍口淮河河底高于上游三河尖将近1丈,而下游的蚌埠也并不比三河尖低,洪泽湖底高于淮河中都河底达1丈数尺。洪泽湖变成了淮河下部一道高高的门坎。

张謇写道:

“至明大筑高堰,而黄淮遂并而不复,为患益剧。陷泗州、浸虹县、废临淮、逼徙清河、邳州。时复旁溢徐海,下侵高宝。前清开国二百余年,几无宁岁。”清末有人把淮北作为其他地区的乱源,认为“今之淮徐,系天下安危尤甚。盖在古淮徐,不过风气,今则风气而尤关利害。今之高堰,横截其下流,又失旧道,而上下两江,胥受荼毒”。


6park.com

6park.com

进而认为:

“淮徐治乱,关系天下安危。而无识浅夫,张皇补苴于高仰之黄,为扬汤止沸之计,施一切倒塘筑堰小术。其技渐穷,其无形之祸已成,而仍执迷不悟,不思解絃而更张之,可为痛哭者此也。”

喜欢MyNarcissu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yNarcissus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