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吗? 这真值得研究
送交者: 香椿树1[★★★声望勋衔13★★★] 于 2023-05-21 21:12 已读 3933 次 1 赞  

香椿树1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蒋经国与蒋介石, 蒋经国一家与毛福梅照片 6park.com

蒋介石2妻2妾, 只原配毛福梅留下一根独苗蒋经国。 传说中蒋介石不能生育可能不是假的, 不管是被狗咬了JJ还是嫖妓梅毒,总之生育能力值得怀疑, 蒋经国是不是蒋介石的亲儿子 这本来不应该算是问题的问题就值得研究了。  郑州李爷曾经考证过, 蒋经国乃是蒋介石留学日本的三年中出生的。 蒋介石是1908年初到日本, 1910年末结束留学。 (这个日期不准确, 蒋介石在应该是1907年7月进入振武学校, 1910年冬季进入陆军实习, 按正常程序1911年结束实习,然后进入士官学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就退学回国, 没有进入士官学校)。  而蒋经国的出生日期则是1910年4月27日。  按怀胎10月计算, 蒋经国的种子需要再1909年初。  可是蒋介石在日本留学, 毛福梅又没有去日本,蒋经国的种子到底是谁播下的? 6park.com

当然,这天大的漏洞蒋家不可能不修补解释。 这是我看到的维基百科上的解释。 6park.com

【1909年,蒋中正由日本回国,滞留上海,蒋母与毛氏前往上海。蒋母痛责儿子不孝,并以死相胁,闹著要到黄浦江投水。蒋中正见母下跪恳求,发誓不再与妻争吵,并邀好友张静江、戴季陶劝解担保,并留毛氏在上海居住,不久毛氏有了身孕。1910年3月18日生蒋经国】 没能力考证蒋介石1909年为啥会回国,并且回国后为啥滞留上海而不是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但是公费留学时间仅仅3年, 回国探亲时间不可能太长。  蒋介石的妈妈还要上演投水自尽,好友从中斡旋调解, 然后才能把毛阿福送到蒋介石的床上, 其中浪费的时间肯定不少。 换句话说蒋介石的播种能力和毛阿福的生育效率应该相当相高, 必须一枪中靶。 可是, 蒋介石与毛福梅的结婚时间不短, 并且刚结婚的时候, 蒋中正并没有讨厌妻子, 并且蒋介石虽然生育能力不怎么样, 但是性欲似乎还是有的。 更何况十八九岁的男孩。 维基百科:【1903年,蒋中正去奉化凤麓学堂读书,携妻同行,并将毛福梅送进奉化女子学堂。1906年4月,蒋中正东渡日本,毛福梅回溪口侍奉婆婆。而后蒋毛两人感情日渐不睦。】 换句话说, 蒋介石看不上糟糠之妻是东渡日本见过花花世界和服美女之后。 奉化学堂两人同居3年怎么就生不出孩子来。 所以,蒋经国是蒋介石亲自播种而生的可能性真不大。 蒋介石乃是独子, 蒋介石的母亲又是寡妇, 想尽办法弄一个孩子延续香火也是正常行为。 在当时民俗也都认可。 —————————————————————— 6park.com

蒋经国
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字建丰,俄语名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 6park.com

蒋介石留学日本三年, 吃够了耳光, 打下了基础

蒋介石曾经有过去日本留学三年的经历,在其日后的回忆中也经常提及,那蒋介石在日本留学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

日本振武学校成立于1903年7月,地点在东京河田町,是日本为中国专办的一所陆军预备学校,受训期为3年,课程大部分与普通中学相同,实际上等于是军事中学,对体操技击比较注重,毕业后分发日本国内各日军联队实习18个月,然后再进士官学校学习,从士官学校毕业后方能得到正式文凭,但是要在这里想学到什么军事战略战术是不可能的。

蒋介石是1908年初到日本,公费留学,从1908年初到1910年冬,在振武学校,被分在炮兵专科。蒋介石在振武学校学习3年,在学校没学到什么,后来去高田实习,才锻炼了蒋介石的体魄和忍耐精神,那段实习期也是真正使蒋介石成长起来的时期。

高田镇地处日本本州西北部,是寒冷多雪的地方,冬天雪深丈余,冷不可挡。日本军中士兵生活极苦,特别是中国南方去的留学生更觉难受。蒋介石在联队,每天清晨起来,除了迅速收拾自己服装被褥外,还要给拖炮的马匹洗澡。晚上操练回来,又要为下级士官的靴子刮清污泥,可谓备尝苦难和屈辱。

洗马、喂马、擦马是蒋介石在高田实习的主要课目,真正学到的军事科技几乎没有。

当时蒋介石23岁,初入伍是二等兵,处于连队最低层。按日本“武士道”的规矩,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二等兵之上是一等兵、下士、中士、曹长、特务员,然后是正式军官,都要层层服从和伺候,稍不如意,就会受到斥责,甚至挨打。可以说,蒋介石刚入伍时,上面官阶累累,压迫重重。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但是迫于无奈,只能忍气吞气,逆来顺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蒋在适当时候会毫不留恋的离开。

按日军的武士道的规矩,下级要服从上级,哪怕是命令错了也要执行。日本人对于下级士兵出现的错误的简便实用惩罚是打耳光,而且要打的响亮才合格。

中国汉族对打耳光的惩罚仅仅只有父母亲才或直系长辈才有资格对晚辈实施,一般性的晚辈出错以打屁股为主要惩罚手段。打耳光是相当悔辱人格的事情。中国人将脸面看的非常重要,俗话说:打人不打脸。对中国人来说,打耳光是如同世间最大的悔辱。

如果在吵架中,一方打了对方一个耳光,对方立即可以玩命的冲上来,不惜以命相博。如果不是以命相博,周围的人就看不起这人了。所以,耳光是人们不能承受之生命之重。

但是日本人发现这种方法很适合教训下级,尤其是在军队中,上级打下级的耳光有时可以捏造理由,有时甚至只是为了自己爽一下。每一级的长官为了打下级的耳光时,首先要准和狠,其次要打的风度潇洒,还要不能打的自己手痛。

为此,相信每一级长官都可能在家中绑个沙袋类的东西经常练练铁砂掌,以便达到准狠和潇洒的动作,又不会自己手痛。而被打耳光的下级,必须要立正,在被打之后要发声“嗨,嗨”,其含义有二:一是承认上级打的对,自己做事情错了该打;二是表示自己可以接受更多的耳光。当然,打耳光也是能收到一些效果的,那就是部下学习成绩飞快。

这下蒋介石就有些惨了。因为蒋介石父亲早亡,母亲极其爱护,而且家中经济状况还行,读了些古书,中国的礼仪廉耻之类的无所不知,但是对吃耳光确实没有什么体会。现在到日本就麻烦多多了,因为自己还不会喂马,洗马,整理内务等等事情,只能从头学起。这下这个二等兵有得耳光吃了,可以说周围的人谁都能打他的耳光,其中可能混有专门练打耳光的身眼手法技巧之流的日本人。

可怜的蒋介石在叙述中说到养马洗马的种种不易,也说到给上级擦鞋服伺上级,凉水洗澡,整天吃不饱之类的话,惟独不说吃耳光的事情。不过,相信蒋介石能将工作做的很好,因为做不好有大把的耳光在后面如饥似渴的等着他。每天晕头涨脑的工作还要不断的吃耳光,脸上的老茧怕是有了,肚子又饿,还没有热水洗澡。

想来蒋介石吃了不少的耳光,以至于当陈其美打电报来说希望他能回国参加革命,蒋介石立即向上级撒谎说有事要请假,上级只准许了48小时假。于是蒋介石撒腿就向外奔去,急急忙忙的回国,宁愿抛头撒血战死疆场也不愿意在联队待了,或许也跟实在吃不消每天若干个大耳光子有些关系。 在蒋介石看来,一个国家要想军队精强,必有几个要素不能缺少。 第一,军队官兵须认为服从国家的命令是军人天经地义的义务。因之,他乃能严守纪律,执行命令。如果他不知服从法令,严守纪律,那结果肯定是一盘散沙。这样没有纪律的官兵,临到作战,没有不失败的道理。 第二,是政治训练和强调信仰的重要。凡是一个军队的官兵能够勇敢坚强,就是他对于政治与伦理的认识彻底。尤其是要使他对本国历史地理有正确理解,从而增强其对国家的责任心。军队里面一般士兵有了这种政治训练和信仰,他到了战场上,能够不惜牺牲,不怕危险,能够忠勇奋斗,达成使命。 第三,士兵在军队培养出来的军事技能和思想毅力,有助于整个军队素质和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内部互助功能。发生在军队里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凭着自身的力量完全可以解决。

从上述意义上说,蒋介石在日本军队中的阅历,实际上也是对日本大和民族的细致入微的体察。一般说来,军队所具备的应有形态,往往汇集了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的特性。日本军队的生活内容就反映出日本民族的严纪律、高效率、苦意志、增团体的特性。所以这一时期的蒋介石对日本军队的点点滴滴都是抱着惊诧和羡慕的心态去学习的,但是每天要必吃的大耳光迫使蒋介石不愿意再呆下去。

事与愿违,即使蒋介石总结的这几条经验在他的统兵中也没有得到好的实践。第一,有好多部下不听命令,致使失败连连。第二,有些高级将领还是怕死。第三,党风不正,所以士兵之心涣散。

所以,其实蒋介石在日本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战争方面的东西,倒是在看人、用人、与人相处方面增加了很多阅历,学到了很多,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贴主:香椿树1于2023_05_23 21:21:11编辑
喜欢香椿树1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香椿树1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香椿树1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