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红色记忆之党中央进驻延安
送交者: 牛员外[♂☆★★★★湖边健走★★★★☆♂] 于 2023-10-13 1:49 已读 2105 次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延安古城(1937年海伦.斯诺拍摄) 6park.com

延安,旧称肤施,夏,属雍州。商,属鬼方。古城始建于战国,称“高奴”。秦汉属上郡,隋唐设延州、丹州、敷州等。宋属永兴军路,升为府,是边陲重镇。元代置延安路,明代改设延安府,沿至清代。

古城延安“三山对峙”,宝塔山、清凉山和凤凰山;“二水”指南河与延河,在宝塔山下汇合,流经延长,在罗子山汇入黄河。

延河是黄土高原一条极普通的河流和山间耸立一座雄伟的宝塔山,同根同源相伴为生。称中国革命的母亲河和革命圣地的象征和标志。

1937年1月13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

,国民党东北军撤出延安,中央派红一团接管延安城。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一支从吴起镇到瓦窑堡,又到保安城的中央军委机关正式迁驻延安。拂去一路征战的烟尘,走进黄土高原的舞台,在历史的长河中吹响了中国革命的号角。从此,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首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既是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运筹帷幄,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日下午,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经过两天徒步170公里到达延安。从杨家湾进入北门,当中央机关、军委的队伍进入延安城,欢迎的队伍从北门到大砭沟,从四面八方簇拥的人群,举着五颜六色的三角旗,上面写着“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欢迎抗日领袖”等,口号声、欢呼声、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震耳欲聋,响彻整个山城。朱德总司令带着全副武装的队伍提前来到人群中,毛泽东衣着十分俭朴和战士一样,头戴八角帽,身穿黑色棉衣,外披灰色补丁的粗布大衣。牵着一匹小红马,微笑地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

14日上午,由城防司令部和抗日救国会主持,在延安南关大操场召开军民欢迎大会。由部队官兵、机关工作人员、各界人士和群众,气氛非常高涨。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郭洪涛主持并致辞,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他号召延安军民团结一致,抗日救国;加紧生产,支援前线;加强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抗日救国会副主任马生有代表延安人民讲话,商会向党中央及红军战士赠送慰问品。 6park.com

中央红军进驻延安城(1937.1.13) 6park.com

从此,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成就了中国革命。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版图上,一个响亮值得自豪、骄傲的地方,成为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成为照耀中华民族前进的灯塔,用鲜血和汗水锻造出延安精神,指引我们走向新的征程,创造出新的辉煌。

1937年,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沉重、最弱小的时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已处在水深火热,流离失所,被大屠杀之中。大好河山将被沦陷,惨遭践踏,到了亡国灭种危在旦夕的时刻。

这一年,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全面揭开抗日战争的序幕;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儿女掀起爱国高潮,积极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1937年3月23~31日,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六届扩大会议。讨论西安事变和国民党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听取张闻天、毛泽东的两个报告讨论的结论:讨论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彭德怀等30多位代表,揭发和批判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张闻天做了总结讲话,给张国焘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指出他错误的性质和主要内容。肃清张国焘错误路线在党内军内的影响,启到了决定性作用。4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告全党同志书》号召全党“为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力,实现对抗战而斗争……”16日,张国焘出逃边区,在武汉投靠国民党特务集团。18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 6park.com

延安凤凰山下革命旧址(1937.1~1938.11) 6park.com

1937年1月13日~1938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部、作战研究室、红军总参谋部、中共中央机要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迁驻凤凰山麓下的李家窑后又搬到“吴家窑”,这里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

这里曾是当地有名的乡绅,吴鸿恩的私宅。他特意将整个院落让给中央红军办公,居住。我轻轻地踏在错落有致的石板路上,脚下被风雨侵蚀,透着岁月斑驳沉淀的记忆。偶尔,发现石缝中钻出几棵嫩草,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我径直迈进南面幽静的一处旧居,院落对面是三孔砖石混合的窑洞,窑门檐上方刻有“泰伯贻谋”几个字,意思是子孙继承祖辈“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的家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举行一次拉练活动,在延安接受红色教育。第一次走进这个院落,看到这几个字,就知道这家主人姓吴。泰伯自号句吴,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为春秋吴国始祖。我的始祖是泰伯的弟弟季历,我和这家是同根同族。

面前是三间坐北朝南,阳光充足的堂夹房,中间是会客室,两边是卧室。右面是1937年4月初周恩来,从西安返回延安,朱总司令将卧室一侧让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居住,在这里周恩来曾七次外出同国民党谈判。进入房间,靠窗户是一面火炕,炕上放着一张炕桌,靠墙是炕柜,上面摆放着一个手提褪了色,磨损严重的皮箱,炕席上两床简单的被褥。对面是一张简易的桌子和两把木椅,桌上放着一盏小煤油灯。

左面是朱德总司令和夫人康克清的卧室,里面的摆设与右面大体一样。这里陈列着朱德当年用过的一条旧毛毯,上面布满了补丁。在此期间,朱德参加南京国防会议、洛川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并开往抗日前线,领导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 6park.com

朱德、周恩来在凤凰山下旧居(19371.~1938.12) 6park.com

1937年1月,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的陕北之行深受感动,她亲眼目睹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中共领导人不在乎个人安乐、财富和权力与士兵一样的艰苦生活,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受到百姓的拥戴与国民党的宣传有着天壤之别。第一次来到延安,经过二十多天跋涉后,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总司令等人。

1890年,史沫特莱出生在美国,1918年参加社会党和世界产联,积极争取言论自由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1929年来华,在上海结识鲁迅、茅盾等人,积极参加进步文化运动。为外国报刊撰写报道中国苏区革命斗争和见证了一个被载入史册的事件“西安事变”。当天采访朱德,在史沫特莱的文章里是这样描述朱德:他刚五十岁,带着一张和蔼的脸,面部已经有了皱纹,他宽大的嘴不停地说:“欢迎、欢迎……”,双手向我伸出来,我双手抱着他的脖子,然后在他的两颊各亲了一口。

那时,史沫特莱穿羊皮大衣,貂皮帽子,高筒马靴,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别有一种女性的美。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出现在延安的街头。她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抗日前线采访,详细介绍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生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真实情况。而对朱德这个热情的见面礼,延安人从来没有见过,更是中国革命队伍里也从来没有见过……

面对单纯、亲切、平易近人的朱总司令,史沫特莱在翻译传递的交谈中发现他很有个性,谈吐、素养和生平深深被吸引,决定为朱总司令写一部个人传记。朱德惊讶地问道:“为什么呢?”她的回答是:“因为你是一个农民,中国人十个有八个是农民,而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向全世界谈到自己的经历,你是第一个开口的农民……”朱总司令真诚、坦率,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伟大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人生道路。 6park.com

史沫特莱采访毛泽东、朱德及中央领导人(1937.1) 6park.com

史沫特莱运用自己外国记者的身份,帮助中国因战争流离失所的民众争取国际援助。国际红十字会医疗救济和世界各国的捐款,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白求恩就是受她的影响来中国的。中国是史沫特莱的第二故乡,后因病返回美国并出版了许多中国抗战时的书籍,并为中国的抗战筹募了资金。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她就溘然长逝,临终她对家人说:“若有中国朋友来看我,请在我遗体面前唱一曲中国国歌,如有可能,请把我的骨灰葬在中国大地,唯有在那里,我的心灵才能得到安宁。”

她为异国他乡付出了所有,她笔下的抗战奋斗史《中国在反击》、《中国的战歌》、《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等,是史、是传、是文学巨著,是很有影响的书籍,客观、朴实、发出正义的声音。她不是中国人,但她是我们的亲人。遵照她生前的遗愿,将她的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奔走了半生的她,值得我们感激。“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这是对她最高的评价。

1955年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出版问世。这本书记录了朱德六十岁以前所走过的路,生动展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走进西面是两个院子,红军总参谋部作战研究室和机要部门旧址。坐西朝东是参谋长彭德怀、刘伯承、滕代英、肖劲光等人曾在这里居住过。洛川会议结束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奔赴抗日前线。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中央军委成立了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肖劲光任留守处主任。后改为留守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毛泽东要求肖劲光抓好这支来自各方面队伍的建设,要训练出打不烂,拖不跨,战斗力很强的正规兵团。

在举行留守干部会上,毛泽东做了指示:“同志们,党中央决定在西北立足,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靠谁呢?在前方靠英勇作战的部队,在后方就要靠你们留守兵团。军队是根据地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武装力量,你们把留守任务看的同前线抗日救国一样重要。”毛泽东拍着肖劲光的肩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大家说:“我在延安就靠这位老兄,靠你们留守兵团……”大家都笑了。毛泽东当晚写下了“任务重于生命”六个大字。肖劲光在延安留守兵团8年,胜利完成了保卫党中央的任务。 6park.com

邓颖超和蔡畅、夏明、刘英在延安(1938) 6park.com

对面坐北朝南是作战研究室,红军参谋部下设:作战局、情报局、通信局和管理局。进入室内对面墙上挂着三张地图:“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形势图、陕甘宁边区略图、日军进攻卢沟桥示意图”,里间是情报接发电台室。

后面院子是中央机要科驻地,这里是党中央、军委十分重要的工作部门,是党的咽喉命脉。中央的号令、作战战略、文件等都是通过这里传向各个方面。科长是从中央苏区就担任机要科长的邓颖超负责,后来由叶子龙接任。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后迁移到八路军总部王家坪。

最北面的院子是毛泽东的旧居,分前后两院,前院是机要室、警卫室、厨房。后院是坐西北朝东南的三孔石窑洞,这里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1937.5~1938年毛泽东在这里接见曾参加秋收起义、井冈山部分同志和宁都起义同志谈话的地方。迈进中间的厅堂,墙上挂着毛泽东与白求恩谈话的照片,中间靠后墙陈列着当年木质隔开的屏风,里面是简易的厨房,前面是一张木质的桌椅和玻璃柜,展示当年毛泽东用过的一床网套。墙上挂着一幅毛泽东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和南京考察团长涂思宗,偕侍从参谋杨蔚拜访毛泽东的照片。右面是毛泽东办公和卧室,火炕上摆放着一张小炕桌和两床简单的被褥,左面是毛泽东的书报室,土炕上放着简单的木板床,周围堆满了书籍,地上放着一张简单的木桌和书柜。 6park.com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旧居(左);毛泽东在凤凰山旧居的书房(右) 6park.com

我轻轻地抚摸着,凝视着八十七年前,毛泽东废寝忘食地在这张木桌、木椅和一盏小煤油灯下,旁边一方跟随他几十年的砚台、毛笔,在这孔普通的窑洞里,毛泽东完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四篇著名文章。在日本飞机轰炸声中,在防空洞里又写出《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先后在这里完成并发表了16篇文章。

1937年5月17日~6月10日,在延安召开了白区工作会议,论述当地一系列政策和策略原则,是由“左”的错误向正确路线转变的重要标志。并完整制定并提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38年春,受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罗瑞卿搬进毛泽东的隔壁,埋头笔耕完成一部20多万字,书名为《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详细介绍了人民军队开展政治工作经验的书,帮助抗日前线的干部士兵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政治宣传工作。 6park.com

毛泽东在凤凰山旧居接见世界学联代表团柯乐曼一行(1938.7.2) 6park.com

1938年7月2日,毛泽东在凤凰山旧居会见世界学联代表团柯乐曼等一行人,并回答他们提出:关于边区在中国的意义和作用。毛泽东认真、详细地指出:边区是一个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把抗日战争与民主制度联合起来,以民主制度的普遍实行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他的意义,就是全国人民懂得这种制度是抗日救国。作用就是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主要任务是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有独立民主的政府,有一个代表人民的国会,有一个适合人民要求的宪法。这个国家各民族是平等的,经济向上发展的,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的完全自由。这样的国家,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政府,也不是苏维埃政府,乃是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与不破坏私有财产原则下的国家与政府。

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东亚问题研究专家,曾担任美国政府的东亚政治经济顾问。1928年来中国,1937年6月访问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的风采。将见闻、图片、拍摄的大量珍贵照片、影像,用铅笔采访记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论和奋斗实践的同时,为世界了解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艰苦努力,并为共产党人精神魅力和信念,转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从一位西方学者客观、真实的视角,记录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的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而艰辛的历程,有力的证明。毕森在笔记上这样写道:“延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中充满了高尚道德情操。在那个环境里,个人私欲必须向崇高的理念折腰”。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一代革命领导人会顽强不屈奋斗着、坚持着,这种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精髓,拼搏奉献,积极进取,是我们党的血脉和红色基因,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研究的。 6park.com

英国著名记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日记《1937,延安对话》加拿大华人作家李彦整理,翻译并出(2019.1) 6park.com

正如1937年10月,英国记者贝特兰在这里拜访毛泽东后,在日记里这样写的“我遇到的人当中,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使我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智慧的能量……”

注:毕森《1937,延安对话》一书,曾英文出版,当时没有引起关注而石沉大海。2019年1月,旅居加拿大华人作家李彦,经过翻译,整理后。尘封八十多年的笔记,在中国才得以出版发行,该书具有党史价值和现实主义的一本好书。

2023年3月18日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喜欢牛员外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