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当朱元璋亲手挖下分封宗藩这个大坑时,他的江山已经注定了结局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4-05-02 16:56 已读 1894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1945年11月14日,重庆的《新民报晚刊》率先刊发了《沁 园春·雪》,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在这阙堪称近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词作中,教员点评了我国历史上5位最具盛名的帝王,分别是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以及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6park.com

很多人因为朱元璋的名字没有位列其中而感到遗憾 6park.com

俗话说文无第一,所以难免有人挑刺。其中争议最大的一点就是既然连怂得一批的“宋祖”都能上榜,凭啥英明神武的“明祖”就不配拥有姓名?

明太祖朱元璋,开局半只碗,装备全靠砍……哦不,人家不仅开创了史上唯一一个从贫苦农民逆袭成九五至尊的范例(刘邦家可是有地种的,还当过派出所所长),还完成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不世伟业。不客气的讲,只要是中国人,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得承老朱的情。

但教员在历史领域的功力可不是盖的。所以他选择了宋祖而非明祖,难道只是为了押韵?

这当然是在扯淡。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朱元璋的功过都太走极端——功就不用说了,过也有点罄竹难书的意思。

满洲人在《明史》中说“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明史·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很可能是在给朱元璋留面子。事实上要是把“神宗”换成“太祖”,也不是说不通的。 6park.com

感谢现代科技,或许给我们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朱元璋 6park.com

弄不好还很通。

比如说要不是老朱大开历史倒车,大搞特搞早已经被淘汰了上千年的藩王分封制,“闯逆”没准就闹不起来,“建贼”也不至于将曾经无敌于天下的明军官兵当龟 儿子揍。要是这样,大明朝是不是还能苟活上个几十、上百年?


01

在明朝以前,历朝历代在开国以后甭管官方口径上怎么埋汰前代旧朝,但大多是“口嫌体正直”,在典章制度和体制秩序上基本都是全盘照抄前辈们的作业。 6park.com

从秦到清的历朝历代,基本都是按始皇帝打的样儿过日子 6park.com

也就是说从始皇帝创建帝制到宋元的1500多年来,历朝历代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变化和进步当然也有,但肯定远远达不到质变的程度。

别看朱元璋出身寒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非常可能是个文盲或半文盲,但要论心气之高、学习能力之强、求新求变的意志之坚韧,他要是谦居第二的话,还真没几个同行敢往老朱前边站。

在政 治上为了加强皇权,老朱悍然废掉了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宰相传统,将一切行政 权力收归君有;在地方上为防止太守、州牧、刺史之类的主官化身汉唐时的诸侯、藩镇,他又废除了行省制,改由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这“三司”互相拖后腿;为了削弱文官及武勋集团的实力,他又强行制造洪武四大案,前后杀掉各级勋贵官员达数万人;同时为了震慑人心,朱元璋又大搞特务统治和严刑苛法——反正像唐宗宋祖们想干却不敢干或不好意思干的事,老朱都干得肆无忌惮。

在经济上,朱元璋废掉了中央财政,在地方上搞坐收坐支,直接导致了百多年前还能富得流油的宋朝,到了明朝只能穷到吃土……而且可能是出身的原因,老朱极度的鄙夷和痛恨商人,更是用一纸“片板不得入海”的禁令,直接断绝了自唐宋以来一直给中国充当“现金奶牛”的海上贸易。在自毁财路以后,日子还怎么过?这位洪武大帝想出了个妙招——发行大明宝钞。这种既没有准备金,也没有任何担 保,还不能兑换贵金属,甚至拿旧钞、残钞换新钞都不被允许的纸币,其唯一的使命就是替皇帝掠夺民财,注定的结局就是沦为一张废纸。 6park.com

所谓的洪武、永乐盛世,很大程度是建立在通过宝钞掠夺民财的基础上 6park.com

摊上这么个完全不懂经济,还没完没了的瞎搞乱搞的皇帝,大明朝没一世或二世而亡,都不知是祖上积了多大的德……

军事上,朱元璋非常羡慕隋唐的府兵制,便一改自中唐以来的募兵制,发明出了个“卫所制”。不过老朱既不舍得给军户免费分配土地,甚至连税役都不肯减免半分,导致他心心念念的强大“府兵”名存实亡。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国初如狼似虎的明军,最后沦落成饭吃不饱、衣穿不暖,连装备都配不齐、个个想逃亡的乞丐大军。

这样的兵将,谁敢指望他们保家卫国?于是就出现了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53名倭寇在80多天的时间里横行浙、皖、苏3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20余州县如履平地,最后甚至直逼留都南京城下的一幕。对此明军沿途卫所根本无力抵抗,被人家干掉了近5000人不说,还捎带奉送了1御史、1县丞、2指挥和2把总……

连区区倭寇都打成这个熊样,更何况实力百倍千倍于此的闯逆、建贼?

而朱元璋之所以未像以前的开国之君那样照方抓药,而是放开手脚一通大搞,最终大部分施政措施变成了瞎搞乱搞,也有他的不得已之处。

从夏商周到唐宋元,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基本都出身高贵,最差的也是个小地主或部族长,因此他们在跳出来搞事情时很容易得到当时社会主流势力的认可。所以他们在建基立业后只要接受像贵族、世家、豪族以及士大夫的投效并予以优待,就能很自然的稳定统治基础,让自己及子孙后代快快乐乐的坐江山。 6park.com

开局那只碗既奠定了朱元璋的功业,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6park.com

但朱元璋却不行。

因为出身寒微,哪怕老朱已经显露出霸主之姿,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仍然瞧不起他,更不会认可他。比如在后来跟朱元璋一起被吹嘘成君臣相得典范的刘基(即刘伯温),前者两次屈尊求贤而遭拒,另一位大儒宋濂更是让他白跑了5趟。最后逼得老朱出动大兵以半绑票的方式,才将包括刘基、宋濂在内的“浙东四先生”弄进了自己的幕府。

这还算好的。曾在元朝担任过户部尚书的张昶,朱元璋不惜以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样的高爵厚禄赠之,张昶却毫不领情,公然在他面前宣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明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再如曾在元朝当过五品学官的大儒戴良,更是死瞧不上老朱这个泥腿子,不但数次拒绝征召、宁死不食“明粟”,最终哪怕被气急败坏的朱元璋抓进监狱也死不悔改,反而在写下了大把慷慨悲凉的怀念故元的诗作后自裁而死。

这样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造成的结果就是“明初文人多不仕”(《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

最终把朱元璋逼急了,干脆霸 王硬上弓——谁不跟老子干,那就去死吧: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御制大诰三编·苏州人材第十三》)


02

虽然用刀子把瞧不起他的士大夫逼出来做官了,但这样“强扭的瓜”自然无法取得朱元璋的信任。 6park.com

文官武将都不足以令朱元璋信任,是他大搞藩王分封的根本原因 6park.com

文官不可靠,那么武将呢?对这帮跟自己一个锅里搅过马勺的老兄弟,朱元璋不止怀疑他们马下治天下的能力,连他们的忠心都觉得靠不住。

于是乎大明朝的开国公被他以各种理由宰了6个(包括袭爵的常升、邓镇),开国侯弄死了近50个,斩尽杀绝到他的大孙子朱允炆打算跟朱棣死磕时,大草包李景隆都成了其麾下最能拿得出手的将领……

文臣武将都信不过,老朱按照他标准的农民思维,觉得还是自家人靠得住。

而自家人里最靠谱的,当然还是他亲生亲养的大儿子啦。于是朱元璋欣然从历史的垃圾堆里翻出了藩王分封制这件老古董。

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若是泉下有知,想必会露出玩味乃至嘲讽的笑容吧。

宗藩分封制这玩意最早起源于西周,在当时还是利远大于弊的。为啥?因为生产力及技术水平的低下,使得当时的周王只能控制国都附近巴掌大的地盘,剩下的地方都被一帮口服心不服的诸侯和夷狄控制。一有个风吹草动,人家分分钟就翻脸,回头就灭了你,连个缓冲的余地都没有。不信?你去采访一下帝辛同学……

所以周王就把姬姓的亲戚,主要是兄弟和儿子分封出去当诸侯。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有二,其一是护卫京畿,省得那些异姓诸侯和蛮夷动不动就跑到大周朝的京城来撒欢;其二是用自己人实现真正的开疆拓土。 6park.com

分封制在先秦时代是个伟大的创新 6park.com

西周的宗藩分封非常成功,不但安享国祚800载,地盘也不再像夏商两朝那样只能围着半个河南打转转,而是东北抵辽东,西北达陕西,向南跨过了长江。

不过凡事兴一利必生一弊。随着分封日久,王权一旦衰落就避免不了诸侯做大,而面对权力的诱huo哪怕父子兄弟也难免变成冤家,更何况几百年前的亲戚?所以从春秋战国起诸侯便开始了大乱斗,谁还管彼此姓不姓姬?

始皇帝一统天下后,立刻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就是吸取了这个教训。

后来接手了始皇帝家产的汉太祖刘邦出身也不咋地,还是个学渣,所以想当然的认为前秦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搞分封。所以当包括他在内的异姓人起来造 反时,秦二世胡亥才成了孤家寡人,惨遭群殴致死。

既然知道了病因,那就得治啊!所以刘邦不但逼着一众跟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发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还遍封自己的兄弟、儿子为藩王,跑到各地坐镇,跟西汉的姬姓诸侯王基本没区别。

刘邦觉得自己想出来的这个天才主意很顶很妥很赞,可是接了他班的儿孙们却有苦自知——那帮讨厌的亲戚不敢造您老人家的反,难道还不敢造我们的吗?

事实上确实如此。刘邦一死,大汉朝最大的隐患并非匈奴也非勋贵,而是宗藩。这帮刘姓诸侯王拥兵自重,独霸一方,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du立王国。这还不算,到了欲壑难填时,他们还想过把当皇帝的瘾。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反,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反。到了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因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王之乱。 6park.com

只要哪朝搞分封,就必然会弄出个七王、八王或靖难之类的内讧 6park.com

为了彻底消除宗藩的威胁,汉武帝刘彻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这个被后人称作“史上第一阳谋”的政令,基本消除了宗藩对于朝廷的威胁,也使得刘邦推行的分封制在事实上名存实亡。

后来司马炎篡魏立晋,也产生了跟刘邦一样的错觉,于是也搞了把分封。然后呢?现世报来得更快——他刚死1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直接把司马家的大晋朝祸祸没了一半,剩下那一半也半死不活,成了史上最窝囊的朝代,几乎没有之一。

有刘邦和司马炎在前边打样,此后的历朝历代谁还敢再搞什么宗藩分封?

直到冒出个不信邪的朱元璋。

而不知是否为巧合,老朱刚驾崩1年,燕王朱棣就搞起了“靖难”,没几年就把他心爱的大孙子朱允炆给玩崩了。

历史没有巧合,一切都是注定的。


03

但实事求是的说,朱元璋搞的宗藩分封,在当时看确实没啥毛病,而且还挺有必要。这一点也是比较受认可的:

“明祖初定天下,分封诸子于各省、各府,盖仿汉、晋、六朝及有元之制而参酌之。外以壮藩卫而实无事权,其有才者,如燕、晋诸王,或统兵以镇边塞,然不为例;其分封内地者,不过设三护卫,不致有尾大不掉之患。其用意亦深远也。”(《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史》)

啥意思呢?就是大明朝刚开国时,大半个天下都是对老朱家坐江山不服不忿的乱臣贼子,那些跟着朱元璋马上打天下的武将们看上去也成天想造 反。所以这位新鲜出炉的大明皇帝要想不混成真正的孤家寡人,只能在家靠自己,出门靠儿子。 6park.com

老朱别的不多,就儿子多 6park.com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除了早早被册立为太子的朱标,以及早夭的老九朱杞和老幺朱楠外,剩下的23个熊孩子统统被他封为亲王,然后打发到各地就藩。

而这些皇子的去向,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被老朱认为比较猛、能打的,就都封到北方边境去,“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说白了就是发配边疆,替国戍边去了,所以这类藩王又被称作“塞王”。

在明初当过塞王的,从东到西分别是韩王朱松、沈王朱模、辽王朱植、宁王朱权、齐王朱榑、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棡、安王朱楹、秦王朱樉、庆王朱栴和肃王朱楧。这些塞王的封地,像一条锁链般将大明朝的北疆囊括在内,不但可以稳稳的防御残元南犯,还可以随时出兵塞外,揪住蒙古人就暴打一顿。

曾在北平(今北京)当过20年塞王的朱棣,到死都念念不忘那段快意恩仇、可以在大漠草原上肆意撒欢打滚的岁月。

而剩下那些被朱元璋认为比较废柴的儿子,则被分封在内地。当然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老朱也没有把他们随便打发出去,而是集中安置在塞王防线和南京之间,形成了又一条联系紧密、分段把守的锁链。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在万一塞王防线被突破的情况下,给京师再打上一道保险;二来则是一旦南京有变,内地藩王可以迅速回援,在平时也可以给那些野心勃勃的文武官员们形成强大的心里震慑。

23个儿子,没一个浪费,再分别配上三护卫(大约15000人左右),朱元璋都把他们安排在了最合适的位置上。 6park.com

朱元璋用分封儿子的方式,给自己打造了两条坚不可摧的防线 6park.com

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确立下的京师及13个承宣布政使司中,除了京师外,只有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的境内没有藩王。为啥?因为“敌从北方来”已成思维定式,浙、赣、闽、粤诸省完全没有防御的必要。而桂、滇两省在当时还是人人闻之色变的烟瘴之地,老朱既舍不得儿子去送死,即便想送估计也没人肯去。

哦对了,朱元璋在广西封了个侄子朱守谦为靖江王(传13代16王,存国280年),黔国公(沐英的子孙)一系也世镇云南达279年,都是名副其实土皇帝,在某种程度上比真正的藩王还牛。

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异常强大。因此在终明一朝,上述诸省中除了江西外,包括后设的北直隶、贵州都再未实封过藩王。而到了明中期以后,南直隶(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逐渐发展成经济最发达、百姓日子过得最好的地区。

为啥?因为没藩王啊!不信你让朱家皇帝打发几个宗藩过来,甭管“包邮区”的老少爷们多能干、多会赚钱,保证你分分钟生不如死,穷到吃土。


04

其实在明初时,藩王根本算不上啥负担,还于国大有裨益。就算有负面效应,那也只是对除朱元璋以外的皇帝而言,所以无论朱允炆还是朱棣提起宗藩都是一脑门子的官司,成天嚷嚷着要削藩。 6park.com

实封的藩王除了对开国之君无害外,对所有人都是祸害 6park.com

毕竟朱元璋就实封了23个亲王,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人均禄米10000石/年而已。据史料记载,洪武十 八年(公元1385年)的时候朝廷一年的税粮收入就达到了2089万石,给藩王的这点支出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可能有人不认同——封王就得给人家修王府,还得赏赐金银土地等财货,还有三护卫的军费支出,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啊!

可问题是哪怕在对宗藩最苛刻的宋朝(藩王们都关在京城里),就不给人家修王府、不赏赐金银土地了?那些大明官兵要是不给朱家王 爷当护卫,难道就不发饷了?

这些钱无论如何都得花,而且都是一次性或常规性支出,是哪朝哪代都避免不了的,并非明朝在搞特殊。

而且朱元璋还借鉴了汉朝《推恩令》的经验,规定爵位只能由嫡长子来世袭,亲王其他的没资格袭爵的儿子们的爵位只能降等为郡王,下一辈再降等为镇国将军,以下依次降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直到降等为最低级的奉国中尉才算降到底,没像汉朝那样一口气降到平民去。

而且随着爵位的降等,待遇也大幅下降,像郡王的禄米就跳水般直降到2000石/年,最低级的奉国中尉只有“区区”100石而已(详见下表)。 6park.com

宗藩每年还有布帛等其他实物收入 6park.com

(明朝1石约150斤,1斤约590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90公斤。)

而且哪怕是这点看似微不足道的支出,朱元璋也锱铢必较。

其实最开始时,老朱给他的23个藩王儿子定下的俸禄是50000石/年。不过大明刚开国时百废待兴,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没过几年财政开支就捉襟见肘了。于是老朱精兵简政的第一刀就砍在了自己的儿子头上——不但将亲王的禄米降至10000石/年,而且在北伐残元、朝廷日子最难过的那几年,像肃、辽、庆、宁、谷等几个封地偏远,运输困难的藩王,老朱干脆每年就打发给500石米,保证他们不至于饿死就算拉倒了。

等到朱棣靠靖难上位后,对他的藩王兄弟更不客气。像秦、鲁、唐等关系还不错的诸王每年还能给发个5000石粮,像辽、韩、伊等关系一般的就剩下2000石,相当于郡王待遇了。至于像肃、庆等关系不咋地的干脆只给700石,如果能把他们饿死那就再好不过了……

所以说在中晚明时每当朝廷想削减宗藩的待遇,后者就会立马举起的那块名为“祖制”的金字招牌,其实就是扯犊子。朱元璋可是个处 女座的细节控,怎么可能让人捉到这么大的把柄?他在制定宗藩制度时,大概曾成天成宿的打过算盘,觉得确实没啥后患,这才定为祖制予以实行的。

可惜老朱没听说过一个叫做“人口 爆炸”的理论。


05

如今我们都知道,一个地区的人口基数若是低于一定的水平,增长将会是非常缓慢的。可一旦突破了某个临界值,就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绝对是一不小心,就能吓人一跳。 6park.com

在人口问题上,我们今天仍在犯错误,何况明朝 6park.com

洪武初封之始,全国宗藩加一块仅58人,至永乐年间也才127人。到了开国150年后的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在册宗室总数也不过2980人而已。

可在不到10年后的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宗藩总人口就暴增到8203人,再到25年后的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更是猛涨到了19611人。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河南巡抚栗永禄、巡按杨家相联合礼科都给事中张国彦共同上书内阁,痛陈宗藩问题已成国朝难以承受的负担:

“国初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今则玉牒内见存者二万八千九百二十四位,岁支禄粮八百七十万石有奇,郡县主及仪宾不与焉,是较之国初殆数百倍矣。”(《明穆宗实录·卷五十八·隆庆五年六月》)

这还没完,到了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宗藩规模突破8万,这还没算什么公主、郡主、县主等女性宗室以及她们的老公。到了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6万,直到明亡的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时,后世估计全国宗藩总数超过了30万人。

现在网上流传的明末百万宗藩肯定是夸大其词了,但被30多万寄生虫盘踞一身的大明朝,也足够被敲骨榨髓、吃干抹净了。 6park.com

若非宗藩太能吃,李自成也不至于被裁员 6park.com

在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之前,明朝的税收一向以实物税为主。在朱元璋以祖制的方式确定了全国各地的固定税额以后,每年的税粮收入大概在2800万石上下晃悠。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收入。遇上像朱棣这样特别能刮地皮的,年入能超过3200万石。而成化之后随着吏治日益败坏、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愈发下降,2800万石的征收目标根本就无法完成,只能欠着。到了嘉靖年间,一年下来能收上来固定税额的七、八成,内阁和户部都得烧高香。

这些钱粮收上来,大概有以下几项用途——占大头的是边军的粮饷,大概占年度总收入的40~50%,其次是内地卫所的开支,占15%左右,再次是皇帝及宗藩的开销,占10~15%。最后给官员们发完工资和奖金,如果还能剩下点仨瓜俩枣,朝廷才能有底气去干点正经事,比如征战、治河、赈灾或是搞点工程什么的。

比如征战,朱元璋在位31年间共发动了13次北伐,每次出动兵马少则数万、多则十几万;朱棣在位22年,5次亲征漠北,最多一次出动大军50万;之后的朱瞻基3次巡边,朱祁镇发动过麓川之役、4次北伐(虽然最后一次被抓了俘虏),朱见深不但搞过成化犁庭,还打过搜套之战和暴揍都掌蛮;哪怕是以荒唐著称的朱厚照,也曾亲率5万大军痛打蒙古达延汗,而且很可能还把后者给弄死了(达延汗死于应州大捷不到两月后,很可能是死于战伤感染)。

这说明啥?起码说明在正德年间以前,朝廷每年收到的那2800石税粮是够花的,还能结余出来一部分用于打仗。 6park.com

嘉靖年前明军还能南征北战,那是因为财政还没被宗藩吃垮 6park.com

可仅仅30多年后,达延汗的孙子俺答就把大明朝的京师给围上了。被堵在城里的朱厚熜赶紧呼叫镇守九边的大军回来勤王救驾,但是有个前提——自带干粮,朝廷可没钱管你们的吃喝拉撒。

从嘉靖年间开始,明朝对蒙古基本就只守不攻,而且经常连守都守不住了。不是明军的战斗力突然间就拉垮了,而是因为囊中羞涩掏不出来军费——皇帝不差饿兵,不给足钱粮,谁还肯替你卖命?

而这一变化,与宗藩数量的突然暴增基本上是同步的。


06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御史林润——就是后来扳倒严嵩父子并将“小阁老”严世蕃置于死地的那位,曾给朱厚熜上疏直指宗藩之害已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

“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各藩禄米,至八百五十三万石,即无灾伤蠲免,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年复一年,将何以支?”(《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史》)

我们前边说过,明朝的军费支出占财政收入的六成左右(这个占比并不离谱,在北宋甚至高达80%以上),宫廷开支占一成,这都是雷打不动必须按时、按量花的钱。现在剩下的那不足三成的钱粮全用来打发宗藩都不够,那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6park.com

脑满肠肥的宗藩吃掉的不仅是官员的俸禄,更是明朝的根基 6park.com

那就是满大明的官员们,尤其是倒霉的京官连续十几年发不出工资。

当然能在大明朝当上官的,大多不差钱。比如林润就出身福建世家,扣扣搜搜的朱家皇帝开出的那点俸禄,怕是都不够他零花。可这只是钱的事吗?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这是个态度和心情的问题!

所以嘉靖末年的大明官员特别能战斗,尤其是特别擅于喷皇帝,不是没有原因的。

后来朱厚熜也被喷得受不了了,不得不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颁布了《宗藩条例》。其核心有两条,一是限 制藩王妻妾的数量并提高审核标准,非妻妾所生子女不予赐爵;二是酌情减少俸禄,削减王府开支。

这一看就是在糊弄鬼呢。

为啥?起码在解决朝廷财政危机的角度,宗藩问题的核心并不在藩王身上,而是在那些乱七八糟的将军、中尉上。

比如河南是藩王的重灾区,有明一朝共实封过11个藩王,嘉靖年间全省年存粮94万石,而需要支付给宗藩的禄粮就超过了190万石,缺口在100万石;而山西只有3个藩王,年存粮190万石,可需要支付给宗藩的禄粮就超过了300万石,缺口还是100多万石。

根据规定,藩王年给禄粮1万石,终明一朝陆陆续续共实封过66个藩王,其中超过半数还因各种理由被除国。所以朝廷财政实际上花在他们身上的钱粮,是微不足道的。 6park.com

宗藩越多,地方越穷,民变越多 6park.com

可问题是这些藩王在国初时还有正经事干,比如打蒙古人啦、治理地方啦、替皇帝老子收拾乱臣贼子啦什么的。可自从朱元璋一死,藩王就成了皇帝的眼中钉,一轮轮的削藩下来,兵权没了,治权没了,连出趟封地去隔壁走个亲戚都有谋反的嫌疑。那他们还能干点啥?吃喝玩乐,还有就是下崽儿呗。

他们有多能生?源出晋王系的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一辈子生下了44个儿子和53个女儿,合计97人。消息传到京师,让只有一子的弘治皇帝朱佑樘羡慕得眼泪从嘴角滑了下来……

而朱钟镒的儿子朱奇浈更能干——在女儿数量不详的情况下,光儿子就足足生下了整100个,让当年见多识广的文坛盟主王世贞都惊呆了:

“庆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长,自封长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镇国将军。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而人皆隆准,极异事也。”(《皇明盛事述·卷一·庆成王百子》)

到朱奇浈晚年,其孙辈有500多人,整个庆成王府里有爵位的就达千人以上。

而王盟主更是一时兴起,统计了一下隆庆年间全国宗藩的情况——这几乎是今天我们能找到的最详实完整的数据了。(详见下表) 6park.com

2万多宗藩吃掉了明朝三成多的财政收入,据此推算6万宗藩就足以灭国了 6park.com

不过王盟主看待问题的角度实在是刁钻,居然被宗藩像猪一样能生所感动,高呼“固千古所未有也,于乎盛哉”(《皇明盛事述·卷一·宗室之盛》)。真不愧为大明第一马屁精,怪不得张居正死活都不肯重用他。

但王盟主记录下的数据却很有用。从中我们可以轻易的总结出如下几个结论:首先,在中晚明激化的宗藩问题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他亲手分封出来的宗藩到隆庆年间已经繁衍出21063人(还没算上因《宗藩条例》颁布弄出来的599个私生子),占总数的92%;其次,真正把大明朝财政吃垮的不是那些藩王,而是占宗藩总量99%的将军、中尉和军饷主们。别看他们俸禄不高,但架不住人多啊,人均分个3、4百石,大明朝廷年收入的三成多就没影了……

另外,山西、河南、陕西三个穷省实在是太惨了,一共要养活18302个宗藩(占比80%),地皮刮三尺都凑不够钱粮,所以明末时这里的老百姓才动不动就造 反,是真活不下去了;最后,其实从宗藩数量增长的速度,就可以推算出明亡的时间了。

原因很简单,隆庆年间宗藩的人口突破两万,禄粮支出就已经超过明朝财政收入的三成,造成的结果也“不过”是让在京的官老爷们十几年发不出工资而已。可要是人口再翻个一番呢?

所以崇祯年间的大明官兵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遇敌能降绝不跑,能跑绝不打就很容易理解了,毕竟连军费都被姓朱的占用了嘛。

所以即便没有闯逆建贼,这样的王朝也没有不亡的道理。


07

我们都知道,在吴三桂没投敌前满洲人从未突破过山海关。即便偶尔在长城上挖个洞钻过去,也得赶紧烧杀抢掠一下就往家跑,否则就有被明军包饺子的危险。 6park.com

靠满洲人自己的力量,基本看不到突破山海关的希望 6park.com

事实上只要明朝自己不出问题,满洲人基本没有入主中原并取而代之的可能性。虽然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成天被人家揍得满头是包,但以满洲人的攻坚能力想突破重重关隘冲出辽东,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没抱指望。

所以明朝之亡,是亡在了自己身上。说得更直接点,就是亡在了姓朱的手里。

这不是在点名朱由检。这位崇祯皇帝虽然脾气坏、能力差还小心眼、疑心病,但大明朝比他还糟糕差劲的皇帝多了去了,但人家怎么都苟过去了,偏偏朱由检就不行?

当然他也算倒霉——从爷爷、爹到兄弟一个赛一个的不靠谱,麾下的文武百官大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偶尔有几个像样的他也识别不出来。还有像阉党遗祸、东林乱搞,以及小冰河、水旱蝗瘟什么的都让他赶上了,也不知道是上辈子缺了多大德才遭的报应。

但哪怕上述问题都不存在,轮到朱由检上岗的大明朝其实也熬不下去了。

原因还是宗藩问题。

前边扯了一堆宗藩的危害,说得大多是在财政方面的压力。但其实这个问题并非无解,而且自万历中后期起就解决得挺不错。

咋解决?拖欠呗。

反正连最要命的边军军饷都敢拖欠,再跟宗藩耍个无赖又何妨?反正这帮已经被养成猪的家伙除了叫唤两声,还能干点啥?

更何况少了朝廷发的这俩钱,除了对最低级的将军、中尉们可能有点影响,对那些亲王、郡王们恐怕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在前文中,这些地位最尊贵、权力最大的藩王因为数量太少而显得有些无害。但事实上这帮玩意对大明朝的祸害,才是最凶最狠的。 6park.com

如果说将军、中尉们还是癣疥之疾,藩王就是致死之患了 6park.com

具体来说,这帮朱姓藩王除了忙着造人,就关心两件事,一曰发财,二曰欺民。而这两件事又可以合二为一,那就是侵占土地。

比如朱翊钧的弟弟、潞王朱翊镠,光是结个婚的花费就接近白银200万两,其中还包括挪用的边军军费90万两;修个王府又花了近70万两,就藩时安家费又要了30万两,路过保定府时仅接待费又花了米28000石。

光要些浮财又岂能让朱翊镠满足?他又跟皇帝哥哥要4万顷(1顷等于100亩)土地,结果在跟大臣们讨价还价后得到了2万顷。就藩后他又瞧上了景王朱载圳名下的4万顷地,可问题是景王因无子而被除国,那些地早就还给老百姓了,还怎么给他?

可朱翊镠不管,满地打滚耍赖。最后在朱翊钧的勒令下,卫辉府只好强行抢夺百姓的土地交给潞王府,结果朱翊镠还不满足,居然继续讨要朱载圳死后这些年未收的地租以及房课、盐税……

别觉得朱翊镠有多无chi和贪得无厌,这些事在明朝的藩王界只算是常规操作。谁不这么干,才丢人。 6park.com

无须指责朱翊镠,在藩王中他干的那些事只算基操 6park.com

事实上通过奏讨(即除了正常分封外额外向皇帝讨要)、纳献(即士绅把土地转让给藩王,已获得免税及特权)以及夺买百姓田产,藩王成为了明朝最大的地主。其占有的土地总量根据不同资料给出的说法,占全国的10~40%之间。

比如晋王府仅在太原一地就有庄田7200顷,兴王府的庄田在14000~20000顷之间,陕西的7个藩王就占有了全省17.3%的土地,周王府名下的土地占开封的半数,号称“中州地半入藩府”。

当然这还不算最牛的。成都70%的土地都是蜀王府的,而云南一省49%的耕地都落到了黔国公的名下……

而大明朝又是实行固定税额的,藩王名下的土地又是免税的,这意味着什么?哪怕这些朱家藩王个个遵纪守法、爱民如子,但只要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就意味着平民百姓就得交更多的税。占得越多,税就越重,欠的就越多。直到最后朝廷入不敷出,百姓却民不聊生。

于是乎遍地烽烟。

更何况这帮玩意怎么可能不祸害百姓?比如那个朱翊镠,居然无师自通的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规定封地内的新婚女子必须先跟他睡一宿才能嫁人——就像我们在电影《勇敢的心》中看到的那样。

更要命的是,藩王再怎么为非作歹,但只要没谋反或得罪皇帝,就没人管得了他们:

“处宗藩之法,莫厚于本朝,而亦莫不便于本朝……二百年来,椒聊蕃息几二十万,食租衣税,无所事事,而薄禄斗粟不足糊口,遂至有怀不肖之心,亲不韪之行者矣……至于不肖者,椎埋亡命,无所不至,有司不敢诘,行旅不敢抗也。”(《 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三》)

在电影里,威廉·华 莱士替未婚妻复了仇。在大明的现实世界里,朱翊镠却得了善终,还被葬在了被考古专家惊叹为“艺术宝库”的超豪华陵墓里。 6park.com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一幕,曾在明朝的藩王手中真实上演过 6park.com

不过他的儿子朱常淓哪怕乖乖投降,还是没逃过满洲人的当头一刀。

明亡后,无论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其他不知名的起义军领袖以及满洲人,只要逮到姓朱的往往都不吝于以各种残酷的手段干掉,几乎将朱元璋的子孙斩尽杀绝。前些年有人通过科学手段溯源,推测在今天仍在繁衍生息的朱明后人还不到20万,基本跟明末时差不多。

于是就有人拿这个结论推导出明朝宗藩其实没那么多,危害更没那么大。

对这个结果,如果朱元璋或朱棣泉下有知,可能会感到痛苦、愤怒或者遗憾,我们这些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后人可能也会产生类似的情绪。但对那些曾生活在朱氏宗藩的巨大阴影下的大明百姓们呢?

他们可能会说,这就是报应吧。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