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晚年曾说过,战斗力世界一流的国家有三个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送交者: hgao [♂☆★★★★声望勋衔19★★★★☆♂] 于 2025-07-04 17:18 已读3529次 7赞 大字阅读 繁体
                

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与彭德怀元帅多次交锋后,晚年接受采访时抛出一个震撼观点:全球真正称得上战力顶尖的国家只有三个——美国、俄罗斯(前苏联)和中国,其余“根本不值一提”。


这位曾在朝鲜发明“磁性战术”对抗志愿军的美军名将,甚至在败退汉城时专门留下字条:“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官致敬”。

更令人深思的是,李奇微在朝鲜战争期间曾对部下叮嘱:若迫不得已投降,务必选择向中国军队投降。理由很简单:只有中国军队会给予战俘人道待遇。这种超越敌我立场的评价,源自他与志愿军血战的亲身经历。


从战场对手到真诚敬佩,李奇微的认知转变背后,藏着现代军事强国的深层逻辑。

李奇微认知的转变,划分三强的原因

1950年冬,朝鲜半岛风雪交加。刚接替麦克阿瑟指挥权的李奇微,面对的是被志愿军打得节节败退的美第八集团军。最初他和许多美军将领一样,对新中国军队不屑一顾,认定这支“小米加步枪”的部队不堪一击。


现实很快给了教训。志愿军利用山地作战和夜间突袭优势,将美军逼退至三八线以南。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不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是性质的不同。敌人在战斗力上占有优势。”

他甚至自问:“如果军校教官问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回答?”

最让李奇微震惊的是志愿军的战场韧性。长津湖战役中,面对零下30度的极寒,穿着胶鞋的九兵团官兵用冻僵的手指攀爬冰坡,将美军精锐陆战一师重重围困。若非美军依靠空中优势空投桥梁组件,这支王牌部队可能全军覆没。


正是这些血与火的交锋,让李奇微完成了从轻视到敬佩的认知转变。他后来对西点军校学员感慨:“中国军人用意志弥补了装备代差,这是任何军事教材都无法教授的课程。”

李奇微眼中的“三强”标准绝非简单的装备堆砌,而是综合了多重维度:

美国的领先在于科技与战略投送能力。11艘核动力航母、上万架战机、全球军事基地网络构筑起无与伦比的威慑体系。但李奇微也警示:过度依赖高科技可能导致“阿富汗式困境”:耗资2万亿美元却难取胜。


俄罗斯倚重核威慑与战略纵深。6000枚核弹头与“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形成终极盾牌,李奇微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形容其底蕴。不过俄乌冲突暴露了常规部队现代化不足的软肋。

中国的崛起最令李奇微感慨。朝鲜战场上,他目睹了“炒面加步枪”的部队对抗机械化的美军;几十年后,中国已拥有歼-20隐身战机、东风导弹和电磁弹射航母。但真正让中国跻身三强的,在李奇微看来是战略智慧与全民动员能力的结合,这种优势远比武器参数更难量化。


当下三国的军力,朝鲜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改变

今年全球军力排名印证了李奇微的前瞻性。根据GlobalFirepower评估,美俄中仍稳居三甲,且与第四名拉开显著差距:

美国:军费8500亿美元(占全球40%),现役132万人,战机13000架,11艘核动力航母。

俄罗斯:现役132万人,战备坦克超1万辆,核弹头6000余枚,但海军仅有1艘老旧航母。


中国:现役203万人(全球第一),军舰总数超300艘(含3艘航母),火箭军导弹打击体系独步亚太。

值得注意的是,三强之外的断层明显。排名第四的印度虽有145万军队,但70%装备依赖进口;自诩“宇宙第五”的韩国,连战时指挥权都在美军手。李奇微“其余不值一提”的尖锐评价,在数据支撑下显得格外犀利。

李奇微晚年复盘朝鲜战争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要不是拥有那片天空,今天谈判桌对面坐的可能就是另一个赢家。”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制空权足以左右战局走向。


志愿军三次炸断水门桥,美军却靠空中桥梁空投连夜修复;美军陆战一师被围时长津湖,依赖直升机运送补给突围;甚至美军连长一听到“空中支援即将抵达”就士气大振。这些战场片段让李奇微深刻认识到:没有空中掩护的地面部队,如同待宰羔羊。

更刺痛的数据是:整个战争期间,志愿军43%运输车辆毁于空袭,非战斗减员超15万人。正是这种切肤之痛,推动中国后来全力发展空军与防空体系。如今歼-20翱翔蓝天,红旗导弹织就天网,历史遗憾终得弥补。


李奇微对中国军力的推崇,不仅在于硬件发展,更在于战略文化传承。

他曾深入研究《孙子兵法》,认为中国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融入现代国防体系。这种特质在近年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某些大国沉迷于航母竞赛时,中国发展出反舰弹道导弹这种非对称利器;当全球核武库扩张之际,中国保持最低限度核威慑;当美军深陷反恐战争泥潭,中国通过亚丁湾护航、国际维和积累实战经验。


更关键的是军民融合模式。福建舰采用民企研发的电磁弹射技术,北斗系统服务军用民用双市场。这种“寓军于民”的路径,既避免苏联式穷兵黩武,又确保技术持续创新。

李奇微的“三强论”提出半个世纪后,世界迎来更复杂的安全挑战。核扩散、太空竞争、网络战争等新威胁,要求大国承担特殊责任。

美国需反思“无限战争”模式。阿富汗、伊拉克的教训证明,再强的军力也无法轻易重塑他国。


俄罗斯则面临军工现代化瓶颈。乌克兰战场暴露其精确制导武器不足,过度依赖核威慑的战略不可持续。

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从朝鲜战场到和平年代,从“钢少气多”到“钢气兼备”,不变的是维护和平的初心。

李奇微若看到今日辽宁舰巡航西太,歼-20护航祖国空域,或许会想起板门店的那幅题字。真正的军事强国,不在于能让多少国家畏惧,而在于能否让本国人民安心入眠——这恰是咱中国给出的最好答案。


李奇微的“三强预言”已被时间验证,但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警示:军力强弱终将更替,唯有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永恒不变。

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将战机推向蓝天,当东风导弹静卧深山待命,世界该记住的不是武器的锋芒,而是中国军人从抗美援朝延续至今的信条:止戈为武,铸剑为犁。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hgao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帖主版主有权拒绝风格不合的内容和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