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爽又不明说,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送交者: 【摄影部落】 [★★★声望勋衔14★★★] 于 2025-04-06 13:53 已读 1089 次 大字阅读 繁體閱讀
                

手机屏幕显示午夜零点。

丹妮的心彻底凉了。

今天她的生日,男朋友小马却连一句“生日快乐”都没说,更别提礼物和大餐了。

丹妮满心委屈,但她什么也没做,气鼓鼓地关掉手机睡觉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丹妮没有提起小马忘记生日的事,却变得非常冷漠。

跟男朋友说话也非常简短。

“哦好。”

“都行。”

“你自己看着办。”

小马感觉到了她的不对劲,问她是不是生气了,丹妮却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没事啊,你想多了。”

结果,两人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僵。

小马觉得她无理取闹,丹妮觉得他不够关心,最后谁都没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我不高兴,但我不说”的状态,让彼此都很痛苦。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沟通困境。

心理学上称这种行为为“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ve),即个体在不满时选择用间接、含蓄甚至冷漠的方式表达情绪。

它背后的心理动因往往是害怕冲突、害怕被拒绝或是不知道如何健康表达自己的需求。

那么,这种“不爽又不明说”的沟通方式,会对关系和个人情绪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改变?

PART 01

好的沟通 VS. 不好的沟通

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更是一种让彼此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

好的沟通能促进关系,让双方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而不好的沟通则可能带来误解、疏远,甚至伤害彼此的感情。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良性的沟通方式,以及哪些沟通模式会让关系陷入困境,从而帮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01 -好的沟通

好的沟通,是为了促进理解和善意,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提出的“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理论。

NVC 强调通过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四个步骤,避免指责和防御,以温和、明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例如,与其说:“你根本不关心我!”不如换成:“今天是我的生日,但你似乎忘了,我感到很失落,也很难过。因为我真的很想和你一起过生日。”

这种以“我”为主语的表达方式,不仅减少了攻击性,还能让对方更容易理解你的真实需求。

02 -不好的沟通

回避(Avoidance)

行为表现:逃避问题、含糊其辞、冷暴力、阴阳怪气。

焦虑回避型依恋(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的人,往往对冲突和不认同有强烈恐惧,因此选择用回避来保护自己。

短期来看,回避似乎减少了冲突,但长期会导致问题堆积,关系紧张,甚至加剧内心怨愤。

研究表明,长期回避沟通的人,压力水平和焦虑指数普遍更高。

疏远与敌意(Hostility and Distancing)

行为表现:讽刺、指责、标签化、威胁。

愤怒、防御以及缺乏沟通技巧,使得一些人在表达不满时,选择带有攻击性的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婚姻研究显示,持续的敌对沟通是导致关系破裂的强烈预测因素。

敌意和疏远会逐渐摧毁信任,让彼此越来越难以敞开心扉。

更多心理学内容请关注

穿自闻的心灵漫游

心理学、教育学双硕士。每周1-2次更新,陪你一起聊心理。

4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PART 02

好的沟通需要哪些要素

好的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自我,更是为了建立互相理解的桥梁。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三个要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果断而尊重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清晰具体地提出需求。 

当我们掌握这些沟通技巧,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加顺畅、高效。

01 - 和解目标(Mutual Resolution)

好的沟通不仅是为了表达自我,更是为了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肯尼思·托马斯(Kenneth Thomas)和拉尔夫·基尔曼(Ralph Kilmann )提出的冲突模式中强调“合作性冲突解决”(Collaborative Conflict Resolution),即通过开放讨论,共同寻求双赢。

例如,在职场中,同事对任务分配产生分歧。

与其各执己见,不如一起分析问题,合理分工,确保彼此的需求都被考虑。

02 -态度果断(Assertive Communication)

果断的沟通,是在表达自己需求的同时,尊重对方的权利。

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强调,果敢表达不仅能提升自信,也有助于建设健康的人际关系。

例如,“我觉得最近我们沟通有些紧张,我希望我们能坐下来聊聊,找到一个让我们都舒服的相处方式。”

03 - 明确表达需求(Clear Requests)

含糊不清的期待,往往导致误解和失望。

马修·麦凯(Matthew McKay)等人提出的信息完整性模型(Information Completeness Model)指出,清晰、具体地表达能减少猜测,让对方明确你的需求。

例如,“我今天加班很累,能请你帮忙买晚饭吗?”

明确表达,不仅减少误会,更能有效满足彼此需求。

更多心理学内容请关注

穿自闻的心灵漫游

心理学、教育学双硕士。每周1-2次更新,陪你一起聊心理。

4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PART 03

沟通中,怎么才能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不是天赋,而是一种可以练习的能力。 

许多沟通问题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表达不清、情绪积压或缺乏倾听。

要让对话更顺畅、更有效,我们需要学会清晰表达、及时沟通、尊重彼此的情绪,并给予积极反馈。

当我们掌握这些方法,就能减少误会,化解矛盾,让关系更加融洽。

01 - 明确表达需求,避免模糊和暗示

期待-违背理论(Expectation Violation Theory)认为,当我们的期待被打破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而很多时候,沟通中的问题就出在“期待没说清”。

比如小睿生日那天,一整天都在等女朋友艾米送个惊喜。

结果等来的只是“生日快乐”四个字。

他很失望,但又没直说,只是冷冷地回应:“哦,谢了。”艾米一头雾水,两人因此冷战。

其实,瑞克从来没告诉艾米自己期待一个特别的庆祝。期待落空,却怪对方“没懂”,这种不明说的沟通方式,很容易引发误会。

正确做法:使用“ I 信息”(I-Statement)表达需求。

比如:“我希望我们一起庆祝我的生日,这对我很重要。”

用这种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又不会让对方觉得被指责。

02 -学会说“不”,设定清晰边界

自我肯定理论(Self-Affirmation Theory)指出,人需要通过维护自我完整性来保持心理健康。

而模糊边界、不敢拒绝,往往会损害自我。

阿凯就是个典型例子:

每次同事拜托他加班,他嘴上说“好”,心里却极度不情愿,最后累到筋疲力尽,还觉得被占便宜,满腹怨气。

正确做法:坚定而礼貌地拒绝。

比如:“很抱歉,这周我真的太忙了,帮不上忙。”

拒绝时不需要过度解释,但可以表达理解:“我知道这件事很重要,希望你能找到合适的人帮忙。”

03 - 及时沟通,避免问题积累

情绪积压效应(Emotional Bottling)指出,压抑情绪不说,只会让负面情绪越滚越大,最终爆发。

娜娜和男朋友吵架后,总是选择冷处理。

但她的不满积累太久,有一天终于忍不住大吼:“你从来不在乎我!”

结果对方一脸懵,根本不知道她早就不开心。

正确做法:使用非暴力沟通法(NVC)冷静后及时表达。

“当你忙工作忽略我时,我感到被冷落。我希望我们能有更多沟通。”

这种方式既表达情绪,又提出需求。

04 - 保持坦诚,减少误解和信任危机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为:隐瞒和扭曲信息,会让人产生认知失调,引发内在冲突和焦虑。

曼迪最近恋爱了,但对象是好朋友讨厌的人,她怕朋友不高兴,一直瞒着没说

最终朋友知道真相,觉得被欺骗,两人关系降至冰点。

正确做法:勇敢表达真实想法。

在尊重对方感受的前提下坦诚:“我之前没说是因为担心你的反应,但其实我已经和他在一起了。”

05 - 避免防御反应,倾听并肯定对方情绪

罗杰斯的积极关注理论(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认为:真正的倾听不是为了反驳,而是为了理解。

小西因为误解和姐姐大吵一架。

姐姐没有立刻辩解,而是温柔地说:“我知道你很生气,这件事让你很受伤。但你能听我解释吗?”

正是这种肯定和理解,让两人关系得以修复。

正确做法:使用同理心倾听,回应对方情绪。

“我能感觉到你很难过,能告诉我具体发生了什么吗?”

06 - 给予积极反馈,强化正向行为

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指出,积极反馈能强化行为,增加它出现的频率。

比如,你的伴侣帮你洗了碗,不妨说:“谢谢你,真贴心!”

同事帮忙时,也别吝惜赞美:“有你帮忙,事情顺利多了!”

正确做法:具体、真诚地表达感谢。

越具体的赞美越有力量:“你这次做的方案思路很清晰,真的帮了我们大忙。”

沟通是一座桥梁,搭建它需要耐心、理解和善意。

我们常常低估了语言的影响,一句话无心之失可能带来误解,一次敷衍回应可能拉开距离。

而真正的交流,不在于说得多,而在于能否让彼此听见、看见、理解。

好好说话,是一种选择。

选择共情而非指责,选择倾听而非喧哗,选择理解而非误解。

在这个节奏快速、情绪容易失控的时代,会说话是一种能力,而好好说话是一种判断力和自律。

愿我们都能练就这份能力,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建立联系的机会,而不是制造隔阂的利器。

毕竟,有时候,一句真诚的话,比千言万语更能让人释然。

友情提示:本文主要观点及事例参考自《胡思乱想消除指南》、《你不爽,为什么不明说》,并非本人杜撰。

喜欢【摄影部落】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摄影部落】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女性频道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主贴被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