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了主持人李静做的一档关于更年期的纪录片。她分享了自己在工作时,突然被更年期「硬控」的经历——在一次活动中,她和女明星一起做直播,在现场忽然感觉自己像进了桑拿房,浑身都是大汗。对方注意到她的异常,投来关切的目光,她却只希望那目光能赶紧挪开,好让自己悄悄擦去汗水,不被察觉。这次突如其来的经历,狠狠打击了她:更年期症状的早早到来,不只是生理上的冲击,更让她开始怀疑自己还能不能胜任主持人这份工作,害怕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许就此终结。在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网友留下了很多质疑:「更年期有那么大反应吗?是不是夸张了」「几岁就更年期,太早了吧?」「我都 47 岁了还没什么事呢」甚至有人认为谈论更年期会助长焦虑:
这些留言反映的观念,正是李静想拍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在今天,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对更年期的了解仍然非常少。她们不知道它何时来临、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习惯了它总是被轻视、被忽略,甚至不被鼓励说出口(被大声说出来时,常常用于骂人或自嘲)。对于更年期,大众的印象往往只有几个模糊的关键词:出汗、脾气暴躁、变老;面对更年期的女性,会劝她们「想开点,别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事情上」。 而从这个视频里,大家有机会获得一个重要的真相——更年期不是一件应该被转移注意力的事情,身为女性,对更年期的态度并非只有等待和忍耐,那些症状是可以被预防和治疗的;在窗口期内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女性中老年阶段的生活质量。从妈妈那辈开始被严重忽略的更年期,值得现在三四十岁甚至 20+ 的女性提前认识它。更年期不仅仅是「妈妈的事」,也是我们的未来。
图片来源:《俗女养成记》很多女性对更年期一知半解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绝经的过程——从有月经到没月经——似乎只是一瞬间的事;更年期也只是绝经前后的一个短暂的、波动的时期。但实际上,它是一段漫长、复杂且高度个体化的生理与心理过渡期。绝经不是一个瞬间,影响可能长达 10 年或更久女性从性成熟期向老年期过渡的阶段,生活中大家习惯称之为「更年期」。在医学上,1994 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围绝经期」(perimenopause)一词替代「更年期」(menopause),来定义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女性月经永久停止后一年内的这段时间[1]。其中,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最直观的表现包括月经周期不规律、月经量变多或变少、间歇性出血等等。通常女性从 40 岁左右(最早发生在 30 多岁)开始进入围绝经期,中国女性进入围绝经期的平均年龄为 46 岁、约 90% 的女性在 45~55岁之间绝经,围绝经期为 10~15 年[2][3]。在这个漫长的过渡期中,女性身体和心理上经历的不是单一症状,而是由激素波动引发的连锁反应。绝经前后的一系列相关症状统称为「绝经综合征」。绝经综合征的症状,不止于盗汗、暴躁还包括:肌肉骨骼关节疼痛: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乏力虚弱:日常活动易疲劳,休息后仍感觉乏力;睡眠障碍:夜间频繁醒来、入睡困难,导致白天疲倦;血管舒缩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突发性面部、颈部发热;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阴道干燥,性欲减退,容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体重变化:腰腹部脂肪增加,相同饮食运动量下更易发胖。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以「潮热出汗」为例,持续时间的中位数长达 4.5 年[3]。围绝经期甚至会增加抑郁风险雌激素和孕酮水平的波动、荷尔蒙变化会影响包括大脑在内的各个器官,这会导致焦虑和抑郁风险的增加。根据美国妇产科医生协会的数据,10 人中有 4 人会出现易怒、精力不足、悲伤或注意力难以集中[4]。抑郁症状会在围绝经期晚期达到顶峰,在此期间出现抑郁症的女性中,16% 是一生中第一次经历抑郁症[5]。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女性的情绪,还会影响她们的人际关系和日常工作生活的表现。更年期带来的巨变,并不会随着绝经戛然而止许多人以为绝经意味着更年期结束了,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女性在绝经后进入了激素失调的长期新常态,这个阶段持续到女性的余生。正如《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一书所说:没有「经历」更年期这回事,只有「进入」更年期,并一直停留在绝经状态中。尽管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肌肉松弛等症状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但对于女性而言,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从更年期开始提前启动的,而不仅仅是衰老带来的结果。更关键的是:越早了解、越早开始积极管理,越能减少未来的健康风险,提升中老年阶段的身体状态与生活质量。
不分年龄
图片来源:《俗女养成记》还远远不够月经初潮、怀孕生育、更年期,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生理转折点。然而与前两者相比,更年期往往被忽视甚至刻意回避。在来月经前、怀孕前,大多数女性都会接受明确的指导、教育或体检,但面对更年期,许多女性几乎是零准备地进入。这意味着,当突如其来的症状发生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正经历的是什么,更不清楚该如何应对。英国一项针对 4000 名女性的调查显示,45% 的女性从未与医生讨论过她们的更年期相关症状,31% 的人在多次就诊后才获得正确诊断[6]。国内,女性因绝经相关症状主动就诊的比例同样较低,2020 年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症状者中仅 25.97% 主动就诊[7],众多女性未得到充分指导和治疗。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里也提到,尽管医院更年期门诊的普及率已接近 50%,但很多女性依然会选择忍耐,或在出现症状时不知道这是更年期引发的症状,跑错科室,难以获得对症、有效的治疗。为什么更年期会被如此忽视?这背后不仅是科普的缺失,更有文化层面的深层原因。
女性在更年期获得的有效支持当更年期被描绘成「女性身份的丧失」,它就成了一种耻辱羞耻感,是许多女性回避谈论更年期的关键原因。如果将女性价值等同于青春、容貌、生育力和稳定的情绪,更年期就变成了「衰退」的代名词。它意味着失去月经、失去生育力、失去性吸引力,甚至失去被认同的女性身份。正因如此,一些女性会尝试通过无科学依据的偏方,来延迟绝经、恢复月经周期,只为逃避衰老的标签。这些做法不仅无益于健康,反而可能让她们错过科学应对的关键窗口。对「更年期」的污名化加剧了沉默与隐忍大众媒体、影视剧、网络语言中,还会强化对「更年期」一词的污名化——「你是不是更年期了?」代表的并不是关心,而是一种对人格的指责。在这样的语境里,更年期成了情绪化、失控、无理取闹、不可理喻的代名词。它可以被用来否定一个女性的理性、能力、判断力、进取心,是一个专为女性打造的、万能的贬义词。
图片来源:《俗女养成记》「她」一旦表现出强势、愤怒或失控,就被贴上「更年期女人」的标签,从而取消她表达情绪的正当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不仅羞于表达自身的不适,也更容易将问题内化自我否定责。更年期不只是生理挑战,也是人生重压的交汇口更年期出现的 40~50 岁,恰好是许多女性责任最重、压力最大人生阶段。这时候她们需要在职场上稳住位置,同时照料年迈的父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还要应对与伴侣之间由性欲变化、情绪波动带来的关系挑战。绝经后性问题不仅涉及生物学变化(如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阴道干涩、性欲减退等),还受到心理、关系、文化观念和教育等因素影响;更年期带来的易怒、疲惫、脑雾和焦虑等症状,会影响更年期女性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8]。而这些生活中的压力,反过来也会加剧更年期的不适,让女性陷入身心双重负担的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男亲女爱》
图片来源:《请回答1988》从正视它开始当我们开始直面更年期,才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转折点。比起被动地等待与忍耐,更年期更需要女性主动:预防、治疗、重建生活节奏。预防:身体发出信号时,不要忽视它40 岁以上女性在 10 次月经中,相邻两次月经的周期时长相差 ≥7 天的情况发生过 2 次以及 2 次以上,即可认为,该女性已经进入围绝经期[9]。同时,伴随月经周期改变,如果还识别到自己出现情绪变化、睡眠障碍、潮热、关节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就需要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与治疗。在 40 岁之前,规律锻炼、维持健康体重、增加膳食钙摄入、保持心理健康等,都是帮助女性提前储备体力、骨密度、肌肉的有效方式。治疗:抓住窗口期,别错过最好的干预时机目前,对适宜人群,绝经激素治疗(MHT)是唯一能够全面解决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导致的健康问题的医疗措施。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治疗,既可以缓解绝经相关症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避免中老年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3]。这项治疗存在窗口期,在绝经 10 年内、60 岁以前治疗,获益更明显[3][10]。遗憾的是,很多女性并未意识到这段时间的重要性,或是对激素治疗存在误解,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时机。重建生活节奏:身体、心理与关系的协同建设积极地应对更年期,不止于就医或吃药,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活调整与自我重建。身体准备:有规律锻炼地运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可以维持肌肉量和骨密度,延缓体能下滑;心理准备:了解激素对情绪的影响,学会接纳变化而非责怪自己;生活节奏调整: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优化睡眠质量。更重要的是,搭建情绪和信息的社会支持系统。不要怕大声地说出你的更年期困境。不论是找到值得信任的医生,还是和同龄的朋友、伴侣、子女、母亲进行交流,都会让这个过程不那么孤独难熬。公开谈论更年期的家庭,家庭成员间还会形成更牢固的联系,出现更少的误解[8]。
科学应对更年期更年期,可以说是女性人生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十年之一。它带来震荡,也带来重塑。在母亲节这个日子,谈论更年显得格外重要。你是否想过,自己的妈妈正处于更年期的哪个阶段、她曾怎样默默承受那些难言之隐?又是否有一个人,温柔地问过她的感受?作为女儿,我们终将走到她曾经站过的那个路口。而当下,我们已经有了更多选择,能够去改写自己与妈妈余生的路径,有机会坐下来与她谈谈更年期,谈谈后半生的规划与愿景。这是我们直面更年期的意义所在,不是为了强调痛苦,而是为了掌握主动权。更年期并非只有失去,它也可以意味着一种解放——摆脱了激素和性别期望的驱动,更专注地选择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安稳地穿越更年期的风暴,还有许多宁静的风景在前方徐徐展开。
图片来源:《你好,李焕英》如果你身边有正在 / 即将经历更年期的妈妈、阿姨、姐妹,请不要吝惜你的转发 ,让她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图片来源:《俗女养成记》你是否打算提前为更年期、变老做好身心准备?
今日互动
喜欢【摄影部落】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