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形状的逻辑推测——重新认识地球之二

送交者: bpcart [☆★声望品衔8★☆] 于 2019-12-30 21:56 已读 4263 次 4赞 大字阅读 繁體閱讀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根据事实分析:

      我们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地壳阶段,横波、纵波传输速度正常,在莫霍界面,两者同时发生明显变化,在古登堡界面,两者又同时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在这里横波彻底消失。这表明在地壳部分,固体物质可以看作一致不变,在地幔部分,两种波也是以正常的速度传播,也可以认为,在地幔部分,物质和物质状态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情况。我们知道在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火山口,岩浆是来自地幔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波的传播处在正常状态,而把地幔部分认为都是固体岩石高温液态化后的熔融状物质。也就是说,横波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的地幔熔融物质中是可以正常传播的,而不仅仅是只能在通常意义下的固体中才可以传播。这个推论只是本人依照事实进行的逻辑推理,没有经过实验室实测验证,或者已有验证结果,但本人不得而知。

二、      延续目前的思路继续分析

               依照前一小节的事实分析,我们是无法得出地球内部完整形状和结构的,必须有进一步的分析补充,才能够完善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形态的整体拼图。按照目前已有的理论框架,人们利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地球总的质量,约为5.965×10??kg,测出地球表面固体和地幔岩浆的密度,然后计算出地壳和地幔各自的质量,用地球总的质量减去地壳和地幔的质量,得出一个剩余的巨大的质量值,这个巨大的剩余质量,就成了古登堡界面以内地球球心这个核心小球体的质量。在这个模子下,为了满足古登堡界面以内可以容纳这么巨大的物质质量,就塑造出了内核是高密度物质来填充。因为地球有磁场,利用电磁可以相互转换的原理,把高密度内核物质指定成铁镍合金,以便利用铁镍合金的特性产生电流和磁场。但是由于要满足在古登堡界面横波需要消失的事实,科学家们就在铁镍合金固体球心的外层又包裹了一层液态物质,以阻断横波的继续向内传播。这样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科学家在厨房做花卷馒头一样,想在哪一层放什么材质的面,就放什么材质的面,想在哪两层面之间加什么佐料,就加什么佐料,随心所欲,全靠臆想。“科学厨师”爽够了,接下来面对现实的时刻,让全体科学界都得了地球磁场狂想症,因为在这个球状花卷馒头一样的地球内部结构中,没有一个科学家可以给出地球是如何自我操作,发出如此强大的电流,产生这么强大的地球磁场,如果有哪一个科学家可以给出让同行们认可的合理解释或者理论,那么让他连得两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应该都有人赞同。这个让科学家们都得了狂想症的病根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的事实这里开始往下分析。在古登堡界面以下,由于没有了横波,我们从实验数据上不能够认为下面一定是液体状态的物质,因为下面如果是液体的话,那么它们的稀稠程度应该远比岩浆的熔融状态来的更稀释,而且这种岩浆与熔融岩浆还要泾渭分明,既要充分上下接触又要彼此不同,并且绝对不能彼此渗透,否则横波就不会突然消失而是逐渐的消失,请问哪一位富有想象力的科学家可以给大家一个满意的说法,例如像鸡尾酒分层一样,但它们之间必须是无论怎样相互运动,都不会混合在一起。横波的消失,除了遇到了液体状态的物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遇到了空气,使横波完全失去了赖以传播的介质。这个空气,是我们科学界至今仍然无视的一个死角。如果古登堡界面以内是空气的话,那么由此逆向回溯分析,就会得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地球总的质量,远没有目前得到的数据约为5.965×10??kg这么大。那么在什么情况或者理论下,古登堡界面以内会是出现空气一般的无物呢?我们继续进行下面非传统理论的分析。

三、全新理论的客观分析

               对地球内部形状的逻辑推测,仍然遵循《行星公转和自转的原理》一书中的四条基本原则,对于第一次看到这个帖子的网友,我在这里简单重复一下:第1条:太阳是在银河系中运动着的;第2条:吸引力吸引的是对方物体中的电子;第3条:物体具有的热量是构成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4条:物体的引力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矢量场,方向指向本物体质心,引力场对处于本场中的电子通过吸引力发生作用。

               如同第二小节一样,我们也从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的事实开始往下分析。

               该书中,对地球(物体)引力场强度大小的定义是该物体的质量与该物体自身温度的某一个高阶函数式的乘积成正比。书中解释说,由于物体自身温度对引力场强度大小的贡献,要远大于物体自身拥有的质量对其引力场的贡献度,所以该作者认为要选取可以放大温度权数的一个函数式取代直接的温度数值。这一点可以从太空小火球实验中,小火球之间相较于本身质量大小,表现出的强劲排斥力和吸引力能量反映出来。返回正题,依照该书对地球吸引力的解释,地球对其他物体发出的吸引力,也是由地球自身拥有的热量的某一个函数式与地球本身质量的乘积来生成。当地球的吸引力是一个被测出的定值时,那么地球本身的温度只要达到某一个高度,这个温度的那个函数值与地壳和地幔两者质量相加之和的乘积,就可以达到目前地球吸引力所具有的强度。这个解释的画外音就是:目前地球自身的温度,支撑了地球在古登堡界面以内是没有可见物质的空心状态。如果地球内是空心的,那么空心的内腔是什么形状的呢?

               该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小实验,用一个透明塑料球,装水到50%?80%满的程度,然后让这个球旋转起来,操作者就可以看到这个水球内,会出现一个贯穿上下,中间空心的漩涡状空心轴。装不同的水量,选择不同的旋转速度,水球内的漩涡空心轴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但这个漩涡空心轴始终存在,上下出口始终存在,上下出口的中心点始终不变。该书作者认为,这应该就是地球内部真实状况的模拟缩小版,地球内部浅层的莫霍界面,就是小实验中的塑料球外壳与内部水的接触面;塑料球的塑料厚度,相当于地球的地壳,约有33千米的厚度;运动中旋转水的厚度,就是地幔熔岩的厚度;漩涡空心轴的壁就是古登堡界面,相当于2885千米的地球深度。地震波中的横波在传播到古登堡界面后就突然消失,是因为古登堡界面往下进入了空旷的漩涡空心轴,没有任何可供横波传播的熔融物质媒介,所以横波就消失了 。通过这个小实验,大家应该可以解开地震横波在古登堡界面消失之谜,而且在地球不同的纬度地区,人们所测得的古登堡界面深度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将所有同一经度的古登堡界面深度测定点连接起来,应该形成一条大体上平滑的曲线。将许多这些成条状的古登堡界面上经向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应该是地球内部漩涡空心轴的外形,或者叫古登堡界面立体图。在解开了古登堡界面之谜后,人们就可以很容易计算出地球的真实质量。在了解了这本书给出的地球内部形状和结构后,作者立即就把许多数百年解不开的地球之谜昭示于公众面前,例如:地球为什么会磁场;地球为什么会有极光;地球磁极的反转为什么是一个假象;甚至还可以揭开火星和水星没有磁场的秘密。

喜欢bpcart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bpcart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

bpcart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主贴被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