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技频道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如何看待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二)
送交者: 大号蚂蚁[☆★★我佛慈悲★★☆] 于 2019-05-07 0:27 已读 1363 次  

大号蚂蚁的个人频道

如何看待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如何看待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6park.com

来源:2019 年 4 月 30 日 News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当选名单出炉,哈佛大学教授锁志刚、洛克菲勒大学教授 Jue Chen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6park.com

145 个回答

6park.com

一)

关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我最早知道的一个评选是王晓东,他做出准诺奖级的工作,让我知道美科院院士的份量。

曾有学生问王晓东:
“做出那种的科学发现的时候,是不是神仙般的感觉呀?” 6park.com

“不是。”

王晓东用他一贯慢条斯理、富有磁性的声音说,
“它是……原来当神仙的感觉,也不过如此呀。”

他上课也颇不同寻常,慢悠悠的,PPT不多,但每一张片子都讲得极为透彻,让你知道一个领域的核心脉络到底是如何发展的,玄关洞开,醍醐灌顶。丘成桐曾说,做数学第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数学”,我想王晓东能展示的正是这种taste层面的东西,对青年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当时唯一诧异的是,为何我们这些刚入学的研究生都被反复强调处处引述来源的重要性,而王晓东的片子讲着讲着就好像都没有reference了?课后看资料啥的才发现,那一系列领域的关键工作原来全都是他自己做的……惊掉下巴的感觉。



后来我知道的一个是蒲慕明的情况。他在00年代很多届神经所年会上的主题发言每每一出来即成为国内各大高校BBS疯传的热门内容,为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奉为圭臬,简直是做入门科研的武功秘笈(不过其中所谈的境界多数人一辈子也达不到) [190505]。其中一讲贴一点给大家看看:
“你所在领域的文章不要出一篇读一篇,一下从电脑里下载一百篇,把你的领域所有文献全部下载,整天坐在那里读。对初学者来说,这种大量的阅读对你的健康是有害的……”

#我都记得蒲后来在另一次讲座中提到这个观点的时候一群研究生都笑傻了:) 不过不开玩笑,对习惯了应试教育,进入科学院开始接触真正的科研的新人而言,认知到这一点非常关键 

另外蒲慕明有一句格言,展示了其物理学背景带来的惊人的insight,带来与生物学界的常规思维反向的认知方式,我一直非常佩服:
“In biology, any mechanism you can imagine, as long as it is useful to the organism and doesn’t violat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inciples, is likely to be utilized by the organism.” (Poo' s Dictum)

他的入选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有人觉得他做了多个方向,却不够有深度。实际上蒲慕明的确做了很多方向,不断做新的方向是他的风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工作不够水准,领域内的科学家都知道蒲慕明是“an expert of many fields”,其论文读起来要花费的精力比一般CNS论文要多三倍,因为都是重要、艰深的原创性工作。当然最终蒲慕明当选了,而这跟更让我知道美科院院士的份量——连蒲慕明这样的大神也只是刚好过线。



再如谢晓亮、庄小威、杨培东等,也都是开宗立派的天才人物,符合我对美科院院士的认知。



二)

其它的有许多不够了解,不好评价(去年入选的文小刚据说当年强大到“摧毁了一代人做物理学的梦想”—— 如果你是他的同学,就问你怕不怕),但我想结构领域一直以来颇受争议不是没有原因的,无论发文章、找教职,还是评选荣誉,多少有些inflation的成分在里面。这也不奇怪,因为做热门的东西而得到更多的机会是学界一直以来的常态。

只是热门的并不总是重要的,希望有志于科学的青年有一份冷静的平常心,致力于(你历经沉思认为)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别人都觉得)看起来重要的问题。因为光环终将散去:“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三)

对这中间错位状况的解读,我想知友Batman对美国科学院院士与外籍院士的区分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何看待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www.zhihu.com

巨牛改变世界,众生在被改变的世界里做一个机会主义者,科学界也大抵如此。机会把握的好,做得漂亮,并不意味着是能做局的人。

一个高赞回答说的,很多人的确干任何领域都可以成功,好像很有道理,但我总觉得这种弥漫着成功学的味道在这里总是有点不对劲。取得成功的能力当然很重要,在很多行业中有它就可以做到极致,但科学是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再有能力的人也比不过为之疯狂的人,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能力者会遍历文献、到处去听会议,找到捕猎的契机,好像也收获满满,如那位高赞所言因为目的性、竞争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只有如王晓东这种则会一直潜入无人的深海、直上空寂的云霄,为大家寻找不为人知的猎场,才能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如蒲慕明那样“与自然对话”,伸展灵性的触角,听得见生物们在说些什么,而不是生物学家们在说些什么,才能像猎人海力布一样遇见不世的珍奇。而骆利群,他会针对各种最危险的猎物制造一件件鬼斧神工的独门利器,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自己却只会认为这是“一连串的意外事件”。至于袁钧瑛,她会直接去灭最危险的猎物,艰难搏斗,经年累月……当CNS的编辑都急着找她约稿的时候,她却总是不动声色,只管低头继续做……于是她做了很多的工作,发了很少的文章,结果就是她的每一篇文章本都可以拆成好几篇CNS发出来的那种——这在喜欢数CNS论文的群众眼中一定匪夷所思,但学界是清楚的,袁钧瑛文章的引用率长期仅次于王晓东。

科学界真有人是为了拼诺奖做研究的,也有人真拼到了,但不见得就做出了第一流的工作,要知道诺奖之间的水准能差100倍不止。科学的殿堂中少不得各色人等的贡献,但如果没有真正想要成就科学、而只是仅仅把科学当成一种可替代的成功学之路者,则科学就不成其为殿堂了。

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什么真正伟大的科学突破竟然是由对科学没有真正沉浸式的激情的人做出来的,因为与真正在无尽的地平线开疆拓土的巨人相比,任何目之所及的目的性、人群之间的竞争性,都只坐落在被巨人的足迹和眼界划定的时空疆界之内,跳不出五指山 。

观望与守望,看到的东西终究是不一样的。
6park.com


贴主:大号蚂蚁于2019_05_07 0:29:55编辑
贴主:大号蚂蚁于2019_05_07 0:35:37编辑
喜欢大号蚂蚁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大号蚂蚁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科技频道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