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技频道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曹雪涛被指造假论文增至63篇,已有10篇确认存在问题
送交者: oldogzhao[♂☆★★声望品衔11★★☆♂] 于 2019-11-20 15:17 已读 2414 次  

oldogzhao的个人频道

原创 凤凰WEEKLY 2019-11-20 18:12:53 6park.com

作者|卢伊 编辑|孙杨

曹雪涛不会想到,就在他公开呼吁"要做诚实守正的科研人""鼓励批判、质疑精神"两天后,有关学术不端的批判和质疑便落到他身上,延烧不止。

11月15日起,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免疫医学领域大牛、新晋南开大学校长,便被传至少18篇论文涉嫌一图多用,且部分实验图片疑遭PS修饰。

此后,学术圈俨然开启了一场大型"大家来找茬"游戏,曹雪涛团队涉事论文数量不断攀升。截至发稿,已达63篇之多,其中不乏发表在《科学》《细胞》《自然免疫》等重磅学术期刊者。

11月17日深夜,曹雪涛公开回应称,正仔细重新核查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并将此列为"最高优先级"。

截至目前,已有6篇涉事论文作者回应此事,3人承认存在图片重复问题,并准备联系期刊编辑部更正。

"对涉事论文科学结论的有效性和实力,以及我们研究的可重复性,我依然充满信心。"曹雪涛坚称。

同既往国内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相比,此次涉事论文数量之多、舆论关注度之大、涉事学者学术地位之高,均属首次。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10篇涉事论文已经确认存在图片问题,4篇被勘误,1篇被主动撤稿

事件始于6天前,职业学术打假人Elisabeth Bik在推特上称,她正在看一篇中国"大牌教授"的论文,并相继贴出大量图片,请网友来找茬。

她的举报十分隐晦,既未直接点出图片问题,也未公布涉事教授姓名。但眼尖的网友很快发现,这些论文图片极为相似,这在学术研究中并不寻常。他们随即锁定Bik口中的"大牌教授",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盖子到底被掀开了。 6park.com

6park.com

几乎同时,国际知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质疑曹雪涛论文的声浪越来越响。《凤凰周刊》记者检索该网站发现,截至发稿前,包括Bik在内的多位科研人员,相继质疑曹雪涛论文存在图片异常。涉事论文多达63篇,发表时间涵盖2003-2019年,部分甚至见于《科学》《细胞》《自然》子刊等高影响力刊物。

其中,曹雪涛本人担任(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共52篇,占涉事论文总数的八成以上,这也意味着他必须对上述论文的质量和可靠性负总责。

PubPeer始建于2012年,是一个供科研人员对已发表论文进行匿名评论或质疑的网站,作者经身份认证后,也可公开释疑。

过去数年,全球闻名的学术造假事件,都或多或少与该网站有关。如2014年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论文造假事件的第一枪,就由该网站打响。有学界人士调侃称,一旦被该网站盯上,基本意味着科研生涯终结。

《凤凰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多数涉事论文均被指实验图片异常重复。如将同一张图片配以不同指标或数据,用来解释不同结果,或同一条带在不同位置多次出现,或将同一切片图片旋转、剪裁,以阐释不同结果等。 6park.com

6park.com

部分涉事论文统计图中,多处落点完全重合,疑经PS仿制图章功能改动。还有个别实验图片,甚至疑似直接"复制"自其团队的其他成果。 6park.com

2天前,一名匿名科研人员在PubPeer网站质疑,曹雪涛团队一篇论文的实验图片,与该团队另一篇论文疑似雷同。 6park.com

11月17日晚11点,曹雪涛现身PubPeer网站,公开发文感谢质疑者对其工作的关注,并对其管理团队和监督论文质量可能存在的疏漏深表歉意。曹雪涛称,已对质疑问题发起调查,"并仔细重新检查我们的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截至目前,分析仍在进行中。""一旦我们的调查显示已发表成果的最高精度存在任何风险,我们将立即与相关期刊编辑部合作。"曹雪涛在文中承诺。

随后2天内,6名涉事论文作者相继在该网站上回应,其中,包括曹雪涛在内的3名作者承认,"不小心用错了图(misused by accident)",并准备尽快向期刊编辑部提交修改申请,其中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6park.com

11月19日,曹雪涛团队一篇被质疑论文的第一作者Hua Zhang,在PubPeer网站承认存在错误用图问题,并展示论文 6park.com

此外,也有10篇涉事论文经作者本人解释和(或)多位匿名科研人员支持,暂时洗清"罪名"。但据《凤凰周刊》记者统计,目前共有10篇涉事论文经作者或(和)期刊社确认,存在图片问题,其中4篇论文已发表勘误说明,1篇论文被作者主动撤稿。勘误与撤稿均集中在2014年至2015年。

仍有43篇涉事论文,至今未获回应。

对此,Bik称,她已注意到作者对其质疑的解释,并认同部分重复用图仅是作者"诚实的错误",应联系期刊社勘误。"其他论文面临的问题更复杂,一些流式细胞仪的重复图像不大可能出自简单的疏失。"Bik强调,这些质疑亟待作者出面回应,或由机构调查,该过程或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肯定会调查(曹雪涛的有关问题)"。
举报人:5年前开始举报曹雪涛论文问题,当时仅1篇被处理

此次论文风波的举报人,是职业打假人Elisabeth Bik博士。这位现年53岁的荷兰女学者,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任职15年,是一名微生物学家。

早年间,由于不满他人严重抄袭其论文,Bik走上业余打假之路,但直至3年前,她才决定全职搜寻和举报全球生物医学论文中,疑似图像重复、人为剪辑和学术不端行为。

据美国《科学家》杂志介绍,Bik打假仅靠肉眼观察,有时也会借助图片扫描和标记工具,寻找图片中的可疑重复。过去5年里,她打假时长超过5000小时,找到约2000篇问题论文,她均向期刊社进行了报告。

但举报曹雪涛,仅出于偶然。在她眼里,曹雪涛甚至"没什么特别之处,除了他很著名,并刚做了一个有关科学诚信的报告"。

Bik回忆,早在2014年,她便发现曹雪涛团队论文有问题。当时她与两名合作者共同筛查了2万余篇论文,发现782篇存在图片不当重复问题,并将这一分析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协会出版的学术期刊《mBio》上。曹雪涛署名的一篇论文,正是其中之一。

此后,当她在查阅这批涉事论文作者的其他论文时,又意外找到两篇曹雪涛署名的论文,亦存在类似图片问题。

2014年3月,她向3篇涉事论文所在的期刊举报,但最终,仅1篇被勘误处理。该论文于2005年发表于《临床肿瘤研究》。据Bik统计,举报前,该论文存在至少14张"(人为)加工的图片(manipulated photos)",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发表杂志由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主办,是国际肿瘤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近几年影响因子均在10左右,学术影响力较大。

时任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的曹雪涛,为该文通讯作者。论文发表2个月后,曹即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直至2015年,该期刊才发布修改声明称,曹雪涛团队论文中,8张图片出错(iccorrect),均由作者更正。同时被改动的,还有一份图说中的3项数据。

"这些修改并不影响该研究的解译或结论。作者对该错误表示遗憾(regret this error)。"声明称。 6park.com

6park.com

类似处理并不鲜见。Bik做过统计,2014-2015年间,她共找到近800篇涉事论文,但仅7%的问题论文被撤稿,1/4被勘误。

"这意味着还有2/3的问题论文未获处理,(导致)其他研究者或花费大量时间来重复(论文可能存在瑕疵的)结果,这令我非常沮丧。"Bik说。Bik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她坚信该论文应被撤稿,并曾公开指责期刊编辑"软弱无力(weak),犯了严重错误"。

上周,Bik继续在PubPeer网站指出,该论文仍存多项图片问题,应被撤稿,并由此决心对曹雪涛署名的更多论文来一次"全面排查",一下找到更多问题。

目前,Bik仍在检查曹雪涛团队的论文。
 涉事论文出版方独家回应:刚察觉这些问题,暂不评论

相比舆论对曹雪涛学术不端的指责,Bik反复强调,她从未认定任何涉事学者学术不端,只是将所有可能存在问题的图片和论文标示出来。但此次涉事论文之多、时间跨度之大,已难让人相信这仅是曹雪涛团队的偶然之失。 6park.com

Bik在推特上强调,她并未指控任何人涉嫌学术不端,并提醒部分图片重复问题或出于诚实的错误。 6park.com

尽管所有涉事论文中,曹雪涛均非第一作者,这意味着涉事论文和图片不大可能出自曹本人之手。一位学界人士推测,即使有图片确经人为加工,但直至事发,曹雪涛也极可能不了解具体情况。

Bik也有类似判断:"他可能不是亲自操作图片的人,但他可能给学生带来极大压力,要求其在特定时间内作出特定结果,或他并不(直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作为论文质量的总负责人——通讯作者,论文无论出现何种瑕疵,曹雪涛都难辞其咎。

曹雪涛也意识到这一问题。11月17日,其在PubPeer的回应中直言,在监督研究质量和实验室领导方面的疏忽,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你关切的问题再次提醒我,作为导师、主管和实验室领导,我的角色和责任有多重要,以及我可能有多少不足。对我现在和以前的学生们,我的职工、同事、同行,乃至学术圈,我都备感心情沉重和非常抱歉。"曹雪涛称。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涉事论文从提交到备受质疑,最长已有16年,其间经数以万计的研究者下载和引用,却未曾发现几张明显相似的图片。这些现在看来显而易见的问题,甚至骗过堪称论文学术质量守门人的同行评阅人。

据专业人士介绍,同行评议是在论文发表前,由一位或多位同领域研究人员审核,评判论文初稿质量,并决定能否发表的过程,是目前多数国际学术出版商的通用做法。

一位曾在多份高影响力国际学术期刊担任评阅人的青年学者告诉记者,同行评阅时,审稿专家不仅要对论文打分,判断其是接收、有待修改或拒稿,还要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此外,评阅人还需向期刊明确回答,论文是否符合期刊要求,是否具有创新性,方法与结论是否客观,标题、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是否准确,语言是否通顺等10余项问题。

但有无图片重复出现或被人为修饰,并非硬性评审项目,需评阅人自行确定。

Bik认为,曹雪涛涉事论文存在问题的图片,本应在同行评阅过程中被发现,"但多数评阅人并未意识到论文图片是可以被不当重复使用的,他们也未被训练过如何发现(图片)问题。"

前述青年学者则提出另一种可能:同行评议过程可能被人为干预了。

该学者介绍,多数时候,编辑掌握着审稿人的决定权。许多学术期刊都拥有审稿人数据库,包括院校、职务、邮箱地址、研究领域等信息。一般来说,每篇文章编辑都需要从数据库中找到并通过邮件联系至少2名同领域的审稿人。但有时为节省时间或数据库不完善,期刊社也会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推荐部分审稿人,并提供其联系方式。

"若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与其存在利益关系,或要求编辑甚至主编指定这类审稿人,那论文发表概率将大大增加,许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被忽视了。"该学者透露,其所在领域中,就有不止一位在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任职的中国学者,通过指定和推荐评阅人,帮助"关系户"发表论文。

值得关注的是,曹雪涛事件中,共有7篇涉事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和分子免疫》上,是涉事期刊的重灾区之一,还有超过三成已确认存在图片问题的论文,亦发表在该刊上。据了解,该期刊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曹雪涛本人即为该期刊的联合主编。

目前,尚未有任何证据显示,曹的主编身份与涉事论文存在利益关联,有待进一步调查核实。

记者就此联系涉事期刊采访,未获回应。 6park.com

6park.com

随着曹雪涛事件越闹越大,涉事论文所发表的学术期刊和出版商的下一步动作,如是否主动发起调查,要求曹团队作出说明,或是否撤稿,甚至撤下曹的主编职务,正日益成为关注重点。

针对上述质疑,自然出版集团一名负责人独家回应记者称:"我们刚刚察觉这些问题,目前无法进一步评论此事。"

喜欢oldogzh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oldogzh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科技频道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