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技频道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除两点外,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何保持不变?经典存在的意义在于被颠覆论证之七
送交者: bpcart[☆★声望品衔8★☆] 于 2020-02-01 15:11 已读 1489 次 2 赞  

bpcart的个人频道

根据科学测量,地球在近日点距离太阳为1.471亿千米,远日点为1.521亿千米,除了这两点及其附近外,地球离太阳的常年距离是1.496亿千米,为什么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可以年复一年的精确保持不变? 6park.com

一、几点前期准备 6park.com

在“万有引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经典存在的意义在于被颠覆论证之五”的贴文中,介绍了《行星公转和自转的原理》一书对太阳和地球之间相互吸引的有效物质区间的描述,也就是,太阳对地球施加吸引力时,并不是太阳的全部质量参与吸引地球的行为,而仅仅是从太阳的质心向地球采用中心投影,在太阳的表面对应一个小园,以该小圆为弧形顶,太阳的质心到弧形顶为高(即半径),太阳的质心就是圆锥体的顶点,仅这个倒置的圆锥体中的物质(M太地)产生的吸引力对地球行施作用力。同样地球对太阳的吸引力,也是遵循同样的中心投影规则,得到地球对太阳的有效吸引力圆锥体的物质区间(M地太),仅仅是这个倒置的圆锥体中的物质对太阳产生吸引力。 6park.com

在“万有引力仅产生于物体的质量吗?—— 经典存在的意义在于被颠覆论证之三”的贴文中,介绍了该书作者的研究结果,物体的热量也是形成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得出: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热量两者共同协力产生了万有引力,而且物体的温度对吸引力的贡献比物体的质量对吸引力的贡献要大。 6park.com

在“科学研究不循序渐进埋下的恶果 —— 经典存在的意义在于被颠覆论证之六”的贴文中,介绍了书中扯分两个物体之间拥有吸引力的问题后,从一个物体的吸引力特性为研究起点,由易到难,得出两个物体之间首先是各自引力场之间的相互排斥,然后才是一个物体的引力场对另一个物体物质的吸引。这种引力场之间的排斥性和引力场对出现在引力场中物质的吸引性,就构成了客观上表现出来、看似矛盾的吸引力与排斥力并存的二重性。正是这个二重性,提醒人们引力场和吸引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引力场是独立存在的物质,吸引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6park.com

二、热气球为什么会升空 6park.com

在上面3篇贴文的基础上,作者给出了热气球为什么可以升到天空的全新解释。热气球由于内部充满了热空气产生了很强的引力场,热气球的引力场对地球的引力场产生排斥力,一旦这个排斥力强大到可以把热气球本身以及下面吊装的所有重物一起提离地面,那就达到了热气球升空的目的。此时是以热气球的质心为灯源,向地球照射,得到地球的整个圆形,此时所对应的,在热气球的表面形成一个圆形,以此园为顶,到热气球的质心形成一个圆锥体,该圆锥体内的热空气质量(或称为部分容积内的热空气质量)即是(M热射) 。(M热射)中的物质(空气)质量和空气具有的热量组合构成了热气球对地球的吸引力,方向指向热气球的质心。 6park.com

以地球的质心为灯源,向热气球照射,得到热气球的整个圆形,此时所对应的,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一个较小尺寸的圆形(应该与热气球对地面垂直投影接近相等),以此圆为弧形圆顶,从地球表面该投影圆到地球的质心距离为高度,形成一个弧形圆顶的圆锥体,该圆锥体的质量即是(M地射) 。(M地射)中的物质质量和它们具有的热量共同生成了对热气球的吸引力。只要能让引力场间的排斥力和(M热射)有效物质区间对地球产生的吸引力(与地球的吸引力方向相反)之和,大于地球对热气球整体的吸引力,热气球就可以离开地面升到空中。地球对热气球的吸引力,必须要大于热气球中(M热射)产生的反向吸引力与两个引力场之间的排斥力之和,才可以阻止热气球脱离地面。对热气球而言,只要双方引力场之间的排斥力,加上热气球对地球的吸引力之和等于地球对热气球的吸引力,热气球此时就会悬浮在空中任意一点。当双方引力场的排斥力加上热气球对地球的吸引力之和小于地球对热气球的吸引力,热气球不仅升不起来,还会使已悬在空中的热气球垂直降下来。 6park.com

把上面复杂的关系可以简化为:两个引力场之间的排斥力设为A,热气球对地球的吸引力设为B,地球对热气球的吸引力设为C。如果A+B > C,热气球升向天空;如果A+B = C,热气球可以悬停在空中任意高度;如果A+B < C,热气球不会离开地面。 6park.com

三、空间距离锁定 6park.com

热气球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的示意图,参见(图3) 6park.com

6park.com

从(图3)热气球与地球相互吸引和排斥的示意图可看到,除了两个物体各自引力场之间的排斥力之外,在热气球对地球的吸引力中,圆锥体的角度( Ω热) ,要大于地球对热气球的有效吸引力物质中圆锥体的角度 (Ω地),即:Ω热 > Ω地。这是因为地球的直径要远大于热气球的直径所决定的,这也就决定了热气球对地球的吸引力作用面积,要远比地球对热气球的吸引力作用面积大的多。就是说,地球对热气球的吸引力(方向指向地球),是靠占有绝对优势的吸引力强度来吸引热气球,其吸引力作用面积仅仅是热气球对地面的近似平行投影面积。而热气球对地球的吸引力(方向指向热气球),是依靠更大的面积对地球产生吸引力,吸引力作用面积是整个地球的可视面积,这无数个弱小吸引力之和,就能使包括引力场之间排斥力在内的总吸引力达到与地球的反向吸引力相抗衡的结果。 6park.com

相同的道理,把热气球看作是地球,把示意图3中的地球看作是太阳,就可得到示意图4。热气球升空的主要变量是热气球内空气的温度,导致热气球具有的引力场和对地球的吸引力之和大于地球对热气球的吸引力,使得热气球可以升空。在太阳和地球两个引力场之间的排斥力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方向指向太阳),其有效吸引力对地球产生作用的最大区域,仅仅是地球面向太阳,约半个地球正对着太阳近似平行投影的面积。而地球对太阳的有效吸引力(方向指向地球),其发生作用的最大区域,则是接近太阳的半个球面。在地球距离太阳约1.496亿千米(1 AU)的某一处,地球对太阳的吸引力(方向指向地球),加上太阳和地球引力场之间的固有排斥力之和,与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方向指向太阳)两者力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地球就悬停在了此处,就像热气球在地球的上空悬停在某高度一样。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小于1.496亿千米时,也就是地球接近太阳时,地球对太阳的吸引力中,圆锥体的角度(Ω地) 增大的速度,要大于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中,圆锥体的角度( Ω太) 增大的速度,所以地球对太阳的吸引力(方向指向地球)增加的量,比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方向指向太阳)增加的量要大,加上引力场之间的排斥力也会同时加大,也就是最终结果地球对太阳的排斥力增加了,所以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小于1.496亿千米时,地球就会通过迅速增加自己的排斥力,而使自己(地球)返回到与太阳的吸引力相平衡的距离。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大于1.496亿千米时,也就是地球发生远离太阳的情况时,地球对太阳的吸引力中圆锥体的角度(Ω地) 减少的速度,要快于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中,圆锥体的角度(Ω太) 减少的速度,所以地球对太阳的吸引力(方向指向地球)减小的量,要比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方向指向太阳)减小的量要多,加上双方引力场之间的排斥力因距离增加而减小,也就是最终结果,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相对增加了,所以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大于1.496亿千米时,太阳就增加了对地球的吸引力,就会拉着地球向自己(太阳)靠近,直到地球对太阳总的排斥力迅速增加到可以抗衡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为止,也就是在1.496亿千米距离时,两个星球引力场之间的排斥力,加上两个引力场各自向对方发出的吸引力几方因素综合相平衡,地球就可以安稳的悬停在此处,该书作者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这个综合二力平衡时稳定的距离称作“空间距离锁定”;把两个星球靠近时,在没有第三者可以改变这两个星球中任何一个运动状态的条件下,由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排斥力必然会达到平衡,因而产生空间距离锁定的规律称作“空间距离锁定法则”。这个法则把太阳和地球捆绑在了一起,并保证地球与太阳之间始终维持在1AU的距离上,也正是这个法则,构成了地球(行星)围绕太阳公转两个基本力中的一个基本力。 6park.com

(本篇贴文有些枯燥且不够简单易懂,因为原书此部分有一些数学表述,用简短文字说明不易。) 6park.com

贴主:bpcart于2020_02_17 0:18:16编辑
贴主:bpcart于2020_02_17 0:19:37编辑
喜欢bpcart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bpcart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科技频道首页]
bpcart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