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技频道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美国真的是疫情最嚴重的国家吗?
送交者: nowhere1[♂☆★★✦娱乐人生✦★★☆♂] 于 2020-07-21 1:29 已读 1217 次  

nowhere1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2020-07-20 14:21:28 6park.com





CCHLQLZ100 6park.com


6park.com


記得2020年6月初, 上了一次小學同學的微信群, 看到他們正在嘲笑美國疫情嚴重。

身在美國的我,當時并沒有感覺到美國的疫情像中國國内老百姓描述的那樣嚴重。是什麽導致認知上的差距呢?

每天观看世界疫情通报数据。有一段时间了, 美国的感染人数第一, 死亡人数的总数也第一。相反,中国不通报检验数据与结果。至今, 中国只有八万人感染, 四千人死亡。中国好像疫情不严重, 伤亡也不严重。那么美国真的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吗?

美国科技水平先进,国力强,有能力进行全民大规模检测。这就自然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压倒性的檢測數量與相应的檢測準確率。 美國在三月中旬, 川普總統廢除了FDA的繁瑣審批手續, 使檢測技術在十二天内更新了六代。并保證準確率95% 以上。正是大规模的檢驗能力, 隻過了半個月, 到了四月5號, 美國的檢測人數就達到了一百七十萬。到了四月三十號。 監測量六百三十萬, 二十五天内測了四百六十萬。五月底, 總檢測人數爲一千七百萬。一個月檢測了一千兩百四十萬。到了六月底, 檢測總數爲三千五百萬, 一個月檢測了兩千兩百多萬。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週六(7月18日)又發布了緊急使用授權,允許Quest Diagnostics實驗室能夠對多達四個人的樣本進行「群組測試」(Pool Testing),來混檢Covid-19是否呈陽性。 從而將使得檢測數量還會更大, 更快。

巨大數量的檢測,精確的檢測結果,透明的數據公佈系統,這就使美國的染疫人數高居世界榜首。就在今天,巨大的三百八十萬染疫數字是挺嚇人。但是我們不妨用小學生的通分方法比較一下,也就是使用同一個分母,看一看到底美國的疫情是否比別的國家嚴重。

我們要用的分母就是人口,看一下各国每百萬人口中,染病人數是多少, 再看一下,各国每百萬人口中, 死亡人數是多少。

第一張與第二張圖表的數據源自www.worldometer.org [1]是 2020年7月17日的數據。

第一張圖表是全世界前三十名的每百萬人感染率的國家。 美國在17日時排名第12位。

通過圖表,我們可以看出,感染率高的是亞洲和歐洲各國。根據過去幾個月的疫情分佈情況,可以得出結論,亞洲及歐洲染疫率高是因爲亞洲及歐洲疫情傳播的早。北美及南美的疫情還在上升階段,感染率還會上升。通過數據來看,美國在世界範圍内,得病人數是相對的多,但不是最多。检测越多,阳性的人数就会多。美国阳性人数还会不断上涨。

第二張表是每百萬人口的死亡率。美國目前排名第九,前面全部都是清一色的歐洲發達國家。相比同样医疗发达的欧洲各国,美国做得不差。

我們在圖表一中看到的感染率高的亞洲國家,其死亡率并沒有感染率相對低的歐洲國家高。一種原因是數據報告的準確程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歐洲的人口相对亚洲人口老齡化程度高。老年人面对病毒抵抗力弱,是欧洲各国死亡率高的原因。

另外一個染病與死亡原因,是不同人種對病毒的不同反應。根據美國CDC的數據統計[2], 美國印第安人的感染率最高, 其次是非洲裔的美國人。印第安人和非洲裔美國人的感染率是美国亞裔和白人的四至五倍左右。欧洲各国没有美国所特有的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人口比例。 病毒对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裔美国人的致命程度相对白人和亚裔要高, 也是美国疫情死亡率高的另一个原因。

我刚才提到的感染率排名靠前的所有亚洲国家的死亡率并不高,这并不是说明那些亚洲国家的医疗水平高,而应该说明的是,病毒对亚裔的致命性没有像对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裔美国人的致命性高。

对比了各国的感染率与死亡率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相对于正常年代,过去的几个月里,美国的死亡人数是否增加了呢?是以什么样的趋势在增加, 或是在减少?

直至2020年7月19日, 美國被病毒奪取生命的人已經到達十四萬三千人,下面,讓我們再用這個數字比較一下從2017年以來,美國每年、每個月、乃至每個星期的死亡人數。 看一看自從疫情以來,每個星期的死亡人數與過去的三年有多少區別。

圖三是美國CDC 统计的从2017年到2020年7月初,每個星期的死亡數值, 藍色垂直棒体爲每個星期的死亡人數。 此圖表説明,从2020年三月下旬到六月中旬, 也就是在图的最右端,美國每個星期的總死亡人數超出了閾值,就是超出了图上的那条黄线。那么超出的具体数字是多少呢? 请见表四。

表四的数据表明, 从2020年的3月28日那个星期开始,美国的死亡人数急剧上升, 在整个四月里超出了正常死亡人数的30% 以上。 但是从五月开始, 死亡人数开始下降至比正常年代多20% 左右,六月的数值更在进一步降低至5% 左右。目前,CDC的数据还在不断地完善中.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都明显地在降低。正像最近报告所指出的,40%的阳性者无症状。

美国的疫情在四月份曾经相当严重。基于目前美国强大的检测手段,我相信检验结果呈阳性的人数仍然会增加。但是死亡人数会明显下降,逐渐趋于正常年月的人数。美国可能还会排在世界疫情排名表的首位,但是,目前美国不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正是有财力才会有全民不收费的检测,正是因为科技发达才会有高效高准确率的检验结果。正是由于透明的社会机制,才能准确地公布染疫和死亡数字。正是这种机制,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武汉病毒对美国人民健康与生命的危害。

目前,媒体上有一种心态,就是嘲笑美国的疫情。那么,谁是嘲笑美国的先锋?首先是中共。然后就是与中共遥相呼应的美国左派媒体。

判断一个政府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否珍视生命。武汉肺炎病毒源自中国武汉,中国政府不为自己制造的灾难承担责任向全世界道歉,反而要嘲笑被病毒伤害的国家与人民。

美国是个联邦制和开放性的社会。把民众封在家里,只有州长有这个权力,总统没有这个权力。而且,美国人民坚信自由。美国腹地的九个州,根本连居家令都没过下过。州长们有权也不用。州长们明着说:“我没有这个权力不让人们从家里出来。”

前两天《纽约时报》登了一篇文章,嘲笑美国疫情严重;嘲笑欧洲打开边界但是不让美国人进入。《纽约时报》写那篇文章的人首先是一位叛国者,他不为自己的国家被细菌战病毒摧残而悲哀,不去指责制造病毒的罪犯,反而要嘲笑自己的国家无力控制病毒。作者在文章里夸赞新西兰防疫做的好。作者不明白的是, 新西兰像台湾一样是岛国。目前防疫效果好的多是岛国。因为只要禁飞,就封了边界。新西兰是2月2号禁飞的。比美国的1月31号还晚。可作者也没有明白,病毒是封不死的。只要重新开启国际飞行,开启社会活动,病毒就会再一次繁衍传播。虽然目前新西兰和欧洲疫情暂时稍退, 一旦重启社会活动,病毒还会卷土重来。果然, 昨天就报道了重新开启的比利时,西班牙,甚至东欧小国新近感染的人数暴增,不得不暂停开启。

武汉病毒不是肝炎或艾滋病毒,不是你不做什么事情你就不会得。目前连医学界都搞不清楚病毒的具体传播方式与有效治疗方法。没有有效的疫苗,人类是无法摆脱武汉肺炎病毒的。

所以,不要过早地嘲笑美国, 不要嘲笑任何一个疫情严重的国家。

表一: 每百萬人口染病率,世界前三十名。美国第十二位,




表二: 每百萬人口死亡率,世界前三十名。美国第九位。




图三:美国CDC 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美国每星期死亡人数统计




图四:美国CDC 2020年3月至6月过量死亡人数及百分比。




6park.com


6park.com


ncpga 发表评论于 2020-07-20 23:04:58 6park.com


agree with Hummingbird7. 6park.com


北美平民2015 发表评论于 2020-07-20 22:18:43 6park.com


觉得今后中美之间的旅行没有这么方便了。 6park.com


Hummingbird7 发表评论于 2020-07-20 20:52:21 6park.com


有人误认为如果州长是共和党人或者是红州,那下面的卫生部门就归共和党人领导。在美国各州和县的卫生部是独立的官僚机构,州长没权问责,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好多county的卫生部就由民主党人控制,而最近所谓的疫情大幅反弹基本上都出自民主党人控制的counties.
民主党控制的CDC把所有的死亡都算成新冠死亡,不管是死于癌症,心脏病,中风还是车祸,只要这个人新冠检测呈阳性或是疑似病例。在美国14万所谓新冠死亡中,真正死于肺炎的只占三分之一。
新冠病毒比流感的传染性强好几倍, 美国每年平均有两千多万人患流感, 没有理由不相信美国早已有几千万人感染了新冠(各地的新冠抗体抽查也证实了这点),完全取决于想测多少这几千万没症状的人。现在民主党控制的各县的单日检测量比7周前增加了600%,大量新增的确诊病例不是因为疫情变差了,而是把以前没测的人给测了,
现在CDC每天发布的确诊数据只有38%测试确认呈阳性,其余的62%都是没测试确认的疑似病例(Probable Case)。就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前,必须有症状才给测试,没症状的不给检测,现在检测能力大幅提高,却180度大转弯,有症状的疑似病例一个都不检测确认,而却要大量测试没症状的人呢?因为不检测有症状的疑似病例,每个疑似病例都算一个新病例,如果检测了, 阳性率也就10%左右,90%都不能算成新病例。
民主党人还通过改变统计方法夸大数据, 现在她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叫revolving counting method, 一家4口只要有一人新冠阳性,全家人自动全算成新冠感染,即使阳性者已经隔离。
她们甚至直接作假, 最近佛罗里达有三分之一的测试点阳性率达98%甚至100%,有记者觉得可疑就逐个测试点查询,结果发现没有一个测试点阳性率超过10%,被地方媒体曝光后,民主党控制的州卫生部谎称是human error.当然她们控制的全国性主流媒体绝不会报道此事。
民主党人还通过把同一个新冠阳性病人count好几次了夸大确诊数量。每个新冠检测阳性的人都要有3-4次follow up测试, 现在每次follow up她们都统计成一个独立的新冠病例, 即使是同一个人。
民主党人控制的媒体最近还试图用医院和ICU床位做文章来误导民众,她们说有些地方住院率和ICU接近饱和,但没告诉你有多少是因为COVID-19又有多少是因为其他疾病。例如最近纽约报道说因疫情住院率和ICU患者增加了48%,但仔细看数据你会发现她们说的增加是指所有的疾病, 82%和COVID-19没有一点关系,是因为前几个月好多疾病和手术因疫情被推迟,现在放开了,人们又陆续回到医院做应有的治疗和手术。
民主党人为了影响选举,不择手段夸大疫情,世界上200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国家从来都没lockdown,只有美国一个国家疫情过拐点后确诊人数让民主党人增加了好几倍。民主党人为了达到她们的目的,把疫情数据大量注水,不惜让几千万人失业,几百万小业主失去生计,把整个国家拖垮,足以证明她们不是for the people, 是for themselves.
6park.com


astra 发表评论于 2020-07-20 19:05:56 6park.com


美国死亡人数就是多,这个是事实。有什么好辩护的?
作者批评别人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美国做得很好? 那这10几万死去的人该谁负责?
6park.com


westshore 发表评论于 2020-07-20 17:53:53 6park.com


那是你没有生活在疫情严重的地区,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美国毕竟是很大的国家,各地的疫情也不一样,我们这个村子算是本县第二严重地区,但也就是几十人确诊,一个人死亡,但这是乡下,距离大城市有二十英里,村里才有四万人的小村(在加州算是很小的)。
另一个表现疫情严重的现象就是ICU的病人人数,美国是世界上医疗设施最好的国家之一,ICU病床很多,但现在南部的几个周的热点地区ICU已经满了,需要等床位,也就是等前面进去的人死了。
这些都是公开报道的内容,如果看地方小台,有医院内部的情况,非常混乱。我也进过ICU,单没见过这样混乱的,病人那样密集的摆放根本就没见过。
多数人最终是没事的,一个月后会基本恢复,但对于老人就是致命的。
我们家三个人可能都感染过,但至今也没有机会检测,我们这里一个月只检测100人,确诊率非常高,也就是除非是明显发病需要入院的,否则没有机会检测。
6park.com


注册很麻烦 发表评论于 2020-07-20 17:05:53 6park.com


不可思议,如果还有人相信美国在处理新冠这件事上做的很好只能无语!无法理解今天美国感染新冠人数不计其数,且因新冠死去了无数的倒霉人,而所谓的民主自由的美国人民却无动于衷,竟无知地归功于是因为检测人数多,这愚昧的思维,及其天大的笑话!如果说首发地在武汉封城前数据不准确,封城后的数据是绝对准确的,不信的人只是在自欺欺人而已。 6park.com


别烦我 发表评论于 2020-07-20 14:57:53 6park.com


中共国的感染人数肯定是最多的。当然中共掩盖真相,为的是欺骗老百姓和世界各国。 6park.com


登录后才可评论. 6park.com



喜欢nowhere1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nowhere1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科技频道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