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技频道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气候变暖的神话(2)
送交者: 王文清[♂★★★棋圣★★★♂] 于 2021-11-10 23:52 已读 13768 次 4 赞  

王文清的个人频道

回答: 气候变暖的神话(1) 由 王文清 于 2021-11-09 21:21

比如雨水增多这件事,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相应的防洪措施跟不上,或者建设规划不合理,那就可能造成严重水灾。如果预期雨水会增多,那么就应该疏浚河道、加固堤防、空出河滩行洪、预备洼地泄洪、谨慎建设地下设施、完善抢险避险预案。如果这一切都做了但还是不够,那么也很简单,说明在新的气候模式下该地已经不适于人类聚居,你搬到小一点的江河旁边建新城就得了嘛,谁规定一个城市就该万年不挪窝呢。听起来工程很浩大,但是,一方面,这点成本和上一段所描述的好处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新的城市布局形成可能需要百八十年,摊下来绝对不会是经济负担,只会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比如大风增多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你坚持用木板盖房子,或者在其它设施建设中偷工减料,那也可能造成严重灾害。连三只小猪都知道,木房子没有砖房子结实,你们这些住在飓风灾害区域的美国人怎么就不知道多盖点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呢?只要相应的政策和文化做出调整,不要设置人为障碍,我相信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还是盖得起钢筋混凝土房子的,成本是会高一点,但使用寿命也长一点嘛。比如电杆这种风灾易损设施,木电杆可以换成水泥电杆,强度还不够就换成小型铁塔,难道还能被风刮倒了么?绿化种树也注意一下品种,选点根系深抗倒伏的,再不行每年飓风季前修修枝,那些年老枯死的树木及时清理掉,一场风下来也吹不倒几棵,你要自信材料过硬还可以搞风电嘛,这发电能力肯定超强。
其实风力是否会随升温而增大都还两说,因为导致风的不是温度,而是温差及其影响的气压,陆海温差产生季风,纬度温差产生环流,高度温差产生旋风。水的比热容是比石头大的,所以大陆越湿润温差应该更小才是,至少说部分种类的风应该是随全球升温而减小的。我悟到这一点还是在发现风力的世界纪录之后,知道是在哪里吗,南极!南极是全球风力最大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风极,常年刮着时速100公里以上的大风,超过12级台风的风力是家常便饭,法国南极观测站“迪尔维尔”曾记录到高达360公里/小时的大风,这也是现在的世界纪录。什么飓风、台风和人家南极风比起来都弱爆了,更不可能像南极风那样频繁,著名的大飓风卡特丽娜的最大风速才区区280公里/小时而已,你总不可能说南极风这么大是因为人家太热了。纵观整个太阳系,最炎热的金星基本也是风力最小的,而其他冰冷的气态行星上的风暴那才叫一个狂暴,就是火星风速也比地球大得多,不过这种跨行星比较涉及因素太多,这里就不展开了。从原理上来讲,只有热带气旋这种可以直接从水汽冷凝中吸取能量的特殊形式确定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很显然,水汽增多是好事,所有大陆上的生态和农业都高度依赖水汽和降雨,所以说利肯定大于弊。
气候变暖真正的挑战来自于海平面上升,但能够上升的幅度也很有限,完全在可以应对的范围之内,气候教的宣传则是完全危言耸听,因为他们有意无意地隐瞒了大量基本事实,目的就在于引起公众的非理性恐慌。我不像气候教徒那样只捡对自己观点有利的例证来讲,更不会故意抹煞对自己观点不利的事实,我总是致力于为读者呈现全貌。所以以下的讨论中,我仍然将以对我最不利而对气候教最有利的假设为前提,大家将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冷知识。
让我们从最极端的情况开始吧。
第一个问题:假设地球上所有的冰川全部都融化了,海面会上升多少?
目前标准的说法是要上升66米,用陆地冰川总量24,064,100立方千米除以全球海洋面积361,000,000平方千米,不就等于66米嘛。气候教徒甚至还绘制出了海平面大幅度上升后的地图,好可怕是不是,别担心,他们在骗你,让我来逐步揭穿这个骗术,请坐稳扶好。
首先,我要问一个问题,你知道全世界陆地最低点在哪里吗?
很多读者都会说,“嘁,我可是读过书的人,不就是死海吗,低于海平面422米。”我必须告诉你,错,而且是大错特错,全球陆地最低点是南极洲登曼冰川下方的峡谷,峡谷最低点低于海平面3500米,其谷地面积约等于墨西哥。当你知道南极冰川最厚处有4800米的时候肯定会惊叹不已,并想象如果它们全部融化会造成何等巨大的灾难,但是,如果这4800米的冰川有3500米本来都在海平面以下呢?
你以为南极地形是这样的。
其实南极地形是这样的。
正如你所看到的,所谓的南极大陆,大量地区都是低于海平面的,登曼冰川只是其中最深的一处,事实上这种冰下峡谷洼地至少有十几处,其中大部分都比死海更低。下面这张图是上图字母标号处的放大图,它们看起来几乎是海域图,但事实上,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面积是传统意义上南极的“陆地”,请注意,不是浅海冰架,而是内陆洼地。
那些去测量南极冰川厚度和体积的科学家们,必然早就知道这些巨型洼地的存在,因为测量冰层厚度一定会用到地震仪之类的手段。但他们不会或不能向公众宣传这些洼地的存在,他们只会告诉你,南极的冰川有多厚体积有多大,而不管这些冰川实际上是在地上还是地下。请问,低于甚至远低于海平面的那部分冰川如果融化的话,也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吗?答案显然是不会,而且海平面还会降低,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
不仅南极存在这样的问题,哪怕除开南极洲,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地方也仍然不是死海,而是格陵兰岛的雅各布峡谷,其深度在海平面以下1512米。这些深埋地下的巨大峡谷和洼地充满了冰川,但是在气候教徒的算法中,这些冰川融化后却会全部离开这些深坑,进入到海洋系统中去。
格陵兰岛真实地形
由于缺乏更详细的地形资料,我无法告诉读者这些巨型负海拔低地能够容纳多少冰或水,能够在冰川全部融化的情况下减少多少海平面上升幅度,但这至少能够说明气候教徒非常不诚实。如果非得要大致估计一下的话,根据上面的南极实际地形图,我猜可能会减少1/6--1/3的水量及上升幅度,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然后,我还要再问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开脑洞的问题,如果有外星人来把南极的陆地冰川一次性全部端走的话,地球的海平面会有什么变化?
很多人会自然地认为没有变化,但是你们又错了,海平面会降低,而且是显著降低。你认为地球是一个固体,但地球其实更接近液体,这个液体就是岩浆,而地壳不过是漂浮在岩浆之上的一层油皮而已。或者你也可以将地球想想成一个皮球,当你用手掌用力按压一处的时候,皮球就会凹陷下去,而周围的区域就会稍稍鼓起来,厚重的南极冰层对地球来说就是这只手掌。
所以,当大质量(无论是冰川还是山石)被从一地去除之后,该地就会隆起,这叫回弹效应,如果是冰川融化所导致,就叫冰后回弹。
所以,当南极冰川大规模减少后(无论是融化还是被外星人搬走),南极大陆肯定是会抬升的。当然大部分人都不会去关心南极是上升还是下降,关键在于,南极抬升的同时,其周围大面积的地壳都会降低,比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端海域。海底地面降低就意味着海洋变深了,海洋的容量变大了,相应的,海平面也就下降了,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洋虹吸(Ocean Siphoning)。
当冰川融化的时候,水注入大洋固然是会使得海平面上升,但海洋虹吸效应却会使得海平面下降,两种作用相抵消,又会大大减少上升的幅度。具体能减少多少,现在我不能拿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但可以给出两个判断的原则:首先,当星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的时候,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会更加显著,当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时候,冰川融化导致的虹吸现象会更加显著;当融化的冰川处于大量大陆地包围中时,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会更加显著,当融化的冰川处于大量海洋包围中时,冰川融化导致的虹吸现象会更加显著。道理很简单,当受力点周围都是大陆的时候,周边大陆降低根本就影响不到海洋嘛,那还怎么虹吸呢,只能是使得周边一大圈陆地都直接变矮而已。所以说今天的人类还是很幸运的,南极洲周围全是茫茫大洋,假设有一天冰川真的全部融化,真正影响最大的还是澳洲和南美洲南部地区,而其他地区受影响相当有限。
我不是神棍,所以我不会像气候教徒那样轻率地给你一个既确凿又恐怖的答案,如果你要问冰川全部融化能使海平面上升多少,我承认我现在不可能拿出一个准确数据,但真实数字一定远远低于66米。问题在于,冰川全部融化这个假设本身就是完全不现实的,那些大量流传的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图只是气候教徒贩卖焦虑营造恐怖的伎俩而已,于是我们的讨论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第二个问题,究竟温度要上升到什么程度,地球上的冰川才可能全部融化?
我们就直接来讨论南极洲吧,反正其他地方的冰川肯定都融化在南极冰川之前,现在我们要用到一张之前的老图。
可以看到,两次南极冰盖冻结的温度都在4度左右,这当然也是融化的温度,4度不是南极的温度,也不是全球的温度,而是北冰洋的平均温度。选择北冰洋的原因在于动物化石多,有机物沉淀状况好,且相对稳定破坏因素少,所以便于科考测量,并不是说歧视其他地方。目前北冰洋的年平均温度在-15度到-20度之间波动,一切条件都选对我最不利的,我们选温度高的年份,-15度到4度有19度的差距。也就是说,气温还要上升19度南极冰川才能全部融化,全球平均气温差不多要到34度才行,还记得前文讲的要使温度上升有多难吧,就算把地球表面的有机物全部烧光,也达不到19度,更别说34度了。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算法,即看看南极最冷的地方当年最高温度到0度还需要多大的努力,南极最冷点的温度统计不好找,我们就用全大陆平均温度替代,而且是用历史最高温。请注意这又是一个对我的观点极端不利的替代,已经很体贴地为气候教徒的立场考虑了,想不通为什么的读者可以先休息一下,把这个逻辑捋清楚了再回来。
第一行12月那一列,历史最高温-12.3度,这就是还需要至少上升的温度,考虑对我不利的极端情况嘛,当然就要用最高的温度啦。世界的平均气温需要上升12.3度,也就是上升到到29.2度,南极冰川才可能完全融化,然而这明显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狂热的气候教徒也不敢预测这样的温度升幅。看来要消灭南极冰川只有把全世界所有的核弹都投向南极了,但恕我直言,即便这样也做不到,你算算现在的核弹总当量和冰的熔化热就知道了,这个计算当作家庭作业。所以说啊,人类这种生物就是容易狂妄自大,居然拿极地的低光照和极夜不当一回事儿,膨胀到觉得人类可以毁灭南极冰川,你以为极夜就是天黑请闭眼啊。
结束纯粹理论的推演,让我们来看看学者们关于冰川和海平面的具体研究成果吧:据他们研究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三维卫星图发现,过去20年平均每年有2670亿吨冰川融化,这个报告于2021年4月28日刊登在《自然》杂志上,那是相当权威了吧。但是呢,我这人偏偏是个数据控,于是我就简单计算了一下,平均每年2670亿吨,20年来就应该是53400亿吨,而地球海洋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这一除下来不得了,居然才使海平面上升15毫米。
15毫米这个巨大的数字无疑是令人震惊的,但大家震惊的点可能不一样。大部分人所震惊的应该是,“就这?天天嚷嚷冰川消失海平面上涨,结果20年就上涨了15毫米?”但了解气候议题的人所震惊的应该是,“气候教徒说现在平均每年海平面要上升3毫米,20年下来就该是60毫米,那剩下的45毫米从哪里来?”问题出在哪里?显然不可能是低估了冰川融化的量,因为他们采用的方法是相当可靠的三维图像计算,而且研究者都是气候教徒,他们只有夸张的动机,绝对没有瞒报的动机。
在气候议题领域,真相总是令人尴尬,就和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只是个弟弟一样,冰川融化在海平面上升中也只是一个弟弟,而且有可能还不是二弟,而是三弟。同样学界公认但媒体从来都不宣传的是,目前的海平面上涨主要驱动因素是海水受热膨胀,冰川融化所造成的上涨量上限不超过25%。还有一个因素也会造成海平面上涨,那就是超采地下水,地下的水都顺着河入海了,当然海平面也就升高了,不同学者推测的地下水入海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率为6%-8%不等。
既然海水升温膨胀才是现代海平面上涨的主要原因,为什么气候教徒不着重宣传这个呢,这也应该属于气候变暖的范畴嘛。那是因为海水受热膨胀的物理机制过于明确,不好做文章,经过我用水的热膨胀系数、海水总量、海洋总面积计算,温度每上升1度,海平面上升的上限是75毫米。为什么只能给出一个上限,不能给出准确值,那是因为不同深度的海水温度不一样,而不同温度的水膨胀系数又不一样,0到4度的水升温时体积甚至是收缩的,我就简单粗暴,统一按照最大的膨胀可能来计算,所以叫做上限。
一切问题只要归结为物理问题或者数学问题吧,神棍就只能绕道了,因为没法危言耸听了,就像一个炒作题材失去了想象力一样,那就很难涨得上去了。他们怎么忽悠嘛,就算将来气温上升10度,海平面也就最多上升75厘米,其实肯定还没这么高,因为这是大幅度放松条件之后的上限。气温上升10度已经非常不可能了,而75厘米的上涨还远不如涨个潮,完全不能引起大众恐慌嘛,所以讲这个没用,不讲也罢。
但事情还没有完,因为即便算上海水的热膨胀和地下水超采,各种因素加总还是达不到20年60毫米的涨幅,仍然存在显著缺口,如果按照某些神棍宣称的那样每年上升4毫米,那缺口就更大了,毕竟过去270年来升温能贡献的涨幅上限也就75(毫米/度)*1.2度=90毫米而已。而且请不要忘记,在温度升高的大背景下,空气中的水汽必然是增加的,不断增多的降雨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又是一个不利于海面上升的因素。在不断放宽条件的计算下,最后数据还是合不上,那问题就严重了,气候教徒们还能从哪里找点水来倒进海洋里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地质运动导致海岸地区沉降,不是海平面升高了,而是沿岸陆地自己降低了。从大跨度的地质时期来看,地质运动才是决定海平面升降的决定性因素,冰川凝结和融化次之,膨胀效应最次;从目前这种“快速”升温的短期来看,热膨胀效应是最大的因素,地质运动和冰川状态究竟谁影响大一点,还得看帐怎么算。
地质运动导致海平面变化,这只是一个猜想,提出一个猜想很简单,但证明一个猜想很难,下面我就通过几个问题来逐步向读者们阐释我的证明思路。
1、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快于世界平均速度;美国东海岸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快于西海岸,事实上西海岸的海平面在过去30年不仅没有上升,还有轻微下降;所罗门群岛海域海平面上升十分猛烈,超过世界平均速度的3倍,以至于一些小岛已经被淹没。你觉得为什么各地海平面上升速度不一致?
2、珠穆朗玛峰每年上升5厘米,整个喜马拉雅山乃至整个青藏高原也都在快速抬升,它们占用的土石从哪里来?世界上还有其他很多造山带,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也都处于地质活跃带上并在继续增长,它们所需的土石又从哪里来?
3、地球历史上海平面升降非常剧烈,最高的时候是奥陶纪,比现在高210米,最低的远古纪元是二叠纪,比今天低20米,但真正最低的时候是2万年前的小冰期顶峰,比现在低130米,你怎么看?
第一个问题,地球是圆的,一个地方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居然比别的地方快,这本身就是非常荒唐搞笑的说法,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个地方在沉降。中国西有青藏高原,美国西有落基山脉,由于板块运动的原因,都在西升东降,所以东部海岸就沉降得格外厉害一些。所罗门群岛小岛被淹就更加典型了,气候教徒发现当地海平面每年都要上升10毫米以上,远高于全世界平均每年3毫米的速度!难道是太平洋的海水歧视所罗门群岛,就是想把它们淹掉?别逗了,显然是因为当地地形在下沉啊,说明当地的自然下沉速度就有每年7毫米,几个无人小岛礁被淹,请不要怪在气候变暖头上,首先你们应该责怪地壳运动,地球才是这些“灾难”的主要责任球。
第二个问题,青藏高原的土石方当然不可能自虚空中来,它必然是从地壳中来,其他造山带的高山也一样。然而物质守恒,有增就有减:如果减的是远方海洋板块的土石方,海洋就会变深,海平面会下降;如果减的是附近大陆板块的土石方,陆地就会沉降,如果沉降区刚好在海边,海平面就会“上升”。你觉得青藏高原是更喜欢买长途的土石方呢,还是更喜欢直接用家门口的土石方?我们可以用两个思想实验来更进一步说明海平面与土石方分布的关系。
实验一:假设你有一个100平方米、深1米的泳池,池子里有50方水、50方砖头。如果你把所有的砖头都均匀平铺在池子里,那么肯定水会淹过砖,此时无所谓海平面高度,就表面来看到处都是海,你可以说海平面是1米高或者0.5米高,这取决于你以泳池底还是海底作为参照线;如果你把砖头均匀平铺在半个泳池里,那么池子里一半陆地一半海洋,海平面高度就是泳池深度,刚好1米;如果你把砖头拢一拢,堆到2米高,陆地海洋面积比就成了1:3,看呀,海平面是不是下降了;如果你再把砖头拢一拢,堆到50米高,那么陆地就只有1平方米了,海洋占了99平方米,海平面简直下降得好厉害呀。
实验二:你随便找两样有一定形状的东西,无论软硬大小,是个东西就行,然后你把它们放在地面上,用力互相怼它们的头,至于什么叫头,完全不重要,你可以随意定义,也可以把玩具马的屁股定义为头,反正相对的位置定义为尾就好了。当它们中的一个或两个头部受力隆起的时候,请告诉我,相应尾部高度是不是都降低了?这是基本物理学,当任何物体受到来自高处的推力的时候,只要推力线高过重心,就会形成了一个力矩,使整体有向尾侧翻倒的趋势,尾侧自然就会降低位置,无论这个物体是一块砖、一把椅子还是一个大陆板块。
所以说,不但中国的海平面上升速度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俄罗斯远东和北冰洋海岸线也会,因为亚洲板块和印度板块怼到一起去了,而且亚洲板块被抬升了。感兴趣又懂外语的同学可以尝试去搜一下俄罗斯的海平面上升情况,希望你能找到相反的事实来打我的脸。
第三个问题,我的个乖乖,海平面居然会比现在高210米,气候变暖真是太可怕了呀!但是且慢,不是说好的所有冰川融化也才上升66米吗,而且这还是把南极和格陵兰的深坑里面的冰都刨出来扔海里的情况下。那么问题就来了,剩下那么多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或者也可以换一个问法,当年那么多的水现在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是从气候教徒的脑子里来,又回到了他们脑子里去?
首先我们要知道,各大行星都是不断从太空中补充水分的,彗星大量含冰,陨石也有一些含冰,亿万年来随便撞上几颗,水断然只有增加的道理没有减少的道理。而海平面的数据是来自于现存沿岸地区的岩层及其化石,海陆分界线应当是相当明显的,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气候教徒可能会尝试在其中掺点水,来稍稍夸大海平面升降的幅度,但凭空捏造一个上百米的落差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毕竟还是要化石证据来说话的。
就地球而言,水唯一的流失渠道就是通过高空热扩散向太空散逸,但是水蒸气恰恰是最难散逸的气体成分之一。首先,在大气层中,水蒸气是显著聚集在底层的,最低的对流层只占大气总质量的75%,但却占到了全部水蒸气的90%;其次,水蒸气的凝结点是很高的,在对流层和中间层气温都是随高度而降低的,水蒸汽很容易就会冷凝,难以到达更高的高度;最后,即便极少量水蒸气到达了热层(电离层),那也是被电离成氢离子和氢氧根,高温氢离子会通过散逸层跑掉一部分,但氢氧根却上不到散逸层,基本都是和氨、硫化氢、甲烷进行反应,生成氮、硫酸、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也可以和氢直接反应生成水,因为太阳风随时都在给地球补充氢。综上,水就是一种极难通过大气层流失的物质,更何况是流失掉3.5个南极冰川。
排除所有的不成立的因素之后,剩下的解释就很明显了:海平面升降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于地质运动,次要因素来自于判断升降选取的参照点。
前者很好理解,还是借用100平米的游泳池里铺砖的例子:当砖完全平铺的时候,陆地面积为零;当你把砖逐步拢起来的时候,陆地就开始出现,陆地面积就开始增加;一直增加大砖水同深的时候,陆地面积就达到了理论上的极限,也就是50平米;如果你继续把砖拢起来,陆地面积就反而开始减少,如果你能把每块砖都一一重叠起来,那陆地总面积就只有一块砖那么大了。请注意,在整个造陆造山过程中,游泳池里的水量是没有任何变化的,但是它的海平面高度还是会不停的变化。这并非纯理论的推演,我找到了一张20.5亿年前元古宙、古元古代、层侵纪的世界地图,大家可以通过这张图的海陆比例体会一下我说的意思,如果以这张图上的岛屿海岸线到今天还有残留,你猜猜看科学家们会发现什么?
至于后者就更简单了,大家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从海洋里拱起来的,峰顶都还有海洋生物化石,那如果你选用珠峰峰顶作为判断海平面升降的参照点,那岂不是今天的海平面下降了8848米?气候教徒们当然不会选珠峰当参照点,那样的话就吹漏了,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你选取不同的参照点,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为每个点在亿万年来的时间中升降情况都是不一样的。看看上面那个比今天高210米和低130米的海平面,你觉得他们是用什么原则来选取的参照点?如果是随机找一个有合适化石的地点,那已经算是很有良心了,怕就怕故意选取一些极端的参照点,并试图以此来强化自己的研究结论。参照点的选取本来就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但如果非得让我来选参照点的话,我有两个建议,要么以地心作为参照,要么以所有岩石地表(包括大陆和海床)的平均高度作为参照。这两个参照点是相对客观的,但技术操作上会比较困难,远不如现在挖点化石出来再量量当地海拔这么简单。
上面这张本人手制的示意图可以清晰地展示造山运动对海平面的影响。水平的黑线表示海平面,彩色的正态分布曲线表示山脉,正态分布函数与x轴围成的面积总是守恒的,表示土石方的守恒,随着造山运动,地壳表面由橙色隆起为蓝色,再隆起为红色,再隆起为绿色。蓝色曲线的顶点与海平面齐平,代表刚刚出现陆地的时候,不难看出,当蓝色地表隆起为红色地表的时候,相对于地表,海平面是下降的,陆地隆起则海平面下降,这也是符合常识的。
但是,当地表继续隆起为绿色的时候,我们的常识就会发生错误,因为在这个阶段,随着地表继续隆起,相对于地表,海平面反而会发生上升!红色地表的海陆交界点A1点下沉到了海底深处的A2,红色地表的高处的B1下降到了绿色的海陆交界点B2,无论以A点还是B点作为参照,造山运动都使得海平面上升了。海平面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变化,严格来讲,随着更多的陆地隆起,海平面还会略有下降,但因为此效应非常微小不好作图,我们就假设海平面不变,但是在人类的观测中,海平面却大幅度上升了,上升高度可以达到A1A2的长度。
这就是近2万年来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因为青藏高原等多个造山带的隆起,整个地球的地表变得更加陡峭,所以从沿岸地区来看,海平面就大幅上升了。冰川的融化当然也会使海平面上升,但即便冰川完全不融化,造山运动仍然会使海平面上升,也就是说,我们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其实是融冰效应与造山效应的叠加。
有些地理知识丰富的人才可能会继续杠,“现在也就只有青藏高原上升很快,美洲和欧洲的其他造山带虽然原则上也在继续隆起,但是上升幅度很小啊,顶峰升高速度比珠穆朗玛峰低了一到两个数量级呢。这点地质改变影响不了多大的海平面高度吧?”此论仍然没有跳出海拔高度的陷阱,比如你认为落基山脉的海拔高度没有变,但是全球海平面每年升高3毫米呀,这是不是就等于落基山每年升高了3毫米?是不是等于全世界所有“海波高度没有变”的山脉都升高了3毫米?在目前的测量体系中,海拔高度不变就等于每年升高3毫米,除非该山脉每年下降的幅度大于3毫米,你才能认为它真的没有隆起。其实山脉火山地震带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昭示了这一点,人家还在进行造山运动,高度却几乎不变,说得通么?
至此其实真相已经很清楚了,远古所谓的超高或超低的海平面比不过是地质运动造成的一种现象而已,既难以抵御,也无需担忧。说白了,地球上的物质是大体守恒的,山高了,海自然就深了,海深了,海平面自然也就低了。但是这里的海平面低了是相对于海底而言,如果相对于沿岸地区而言,海平面反而可能大幅度升高了。因为沿岸地区根本就不是一个客观的参照点,所以造山运动究竟会造成海平面降低还是升高,完全取决于当时的隆起处于哪个阶段,如果是从蓝线到红线,海平面就降低,如果是从红线到绿线,海平面就升高。正因为这种效用的存在,地球上的“海平面高度”波动可以很剧烈,剧烈到了单靠冰川的凝结和融化所不能解释的程度。
由于冰河期和间冰期的轮替,海平面当然还会涨涨跌跌,上图是某些人测算的从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上涨趋势。两万年不可能发生太大的地质变迁,所以我们姑且就认为它们大部分都是由冰川融化导致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3万年的时间内海平面在完全没有人力干涉的情况下上涨了130米,平均一年1厘米。然后海平面就进入了长达8000年的稳定期,而到了21世纪,冰川的“剧烈融化”使得海平面在20年间上升了15毫米,这就让气候教徒惊恐万分了。气候教徒经常说现在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速度比8000年平均值高了多少倍,希望以此来制造恐慌,为什么选8000年这个长度,上图已经表示地很清楚了,除了说明他们总是喜欢断章取义误导公众之外,什么都说明不了。
之前冰川的确有一个快速融化期,但那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且那时候的冰川是覆盖整个欧洲、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北部、美国北部的中纬度冰川。你搬个地球仪来看看,中纬度一度有多大面积,南极这种高纬度一度又才多大的面积,哪怕升温幅度完全相同,高纬度冰川的融化量也必然是比中纬度冰川要少得多的。
今天生物圈极低的碳储量和更加少得可怜的化石燃料储量决定了未来温度上升潜力极其有限,南极面积极小的冰川(当然是和2万年前广阔的亚欧北美冰川相比)和远低于冰点的严寒决定了未来可融化入海的水量也极其有限,担心海平面剧烈上涨导致灾难完全就是杞人忧天。
再说了,2万年前海平面那么低,陆地面积比今天大,那就是好事吗?要知道,严寒和干旱总是如影随形的,那时候地球上的沙漠比现在多得多,冻土更是比现在多了不知道多少倍,连北京都处于永久冻土区!海平面上涨130米带来了什么灾难,并没有,带来的是生机和繁荣,没有这次升温和海进,人类还爬在树上摘果子、蹲在洞口砸石头呢。
在2万年前开始的这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中,今天气候教徒所描述的所有关于冰川、冻土、甲烷的正反馈效应统统都发生过,而且是以比今天大得多的规模发生,然而怎么样呢?气温并没有螺旋上升,而是自行稳定了下来,在温暖的时代中,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好,并且终于进入了文明时代。
人类总是容易被具体而惊悚的案例所俘获,却对统计数据麻木不仁,特别是当数据屁股后面带了很多个0的时候,现在就让我为大家算一笔总账,看看进入21世纪之后冰川融化了多大比例。
按照前文根据三维卫星图所做的统计,21世纪的20年间冰川总共融化排放了53400亿吨水,这看起来好吓人是不是?但地球目前的冰川总量共含水24,064,100立方公里,做一个简单的除法,两者的比例为0.00022,也就是万分之2.2。20年融化了万分之2.2,平均每年融化十万分之一,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冰川危机的基本真相,你还觉得这很可怕吗,你还觉得这值得你惶惶不可终日吗?
我知道这个数字会让很多人觉得低到不可思议,因为气候教徒拍摄了大量视频、撰写了大量文章来渲染冰川融化,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难道都是假的吗?这些崩塌融化的冰川并不假,它们的总量也并不少,但它们只是局部,气候教徒永远不会告诉你的是,还有很多地方的冰川在增加。几十年来,南极的冰川在持续增加,格陵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川也在增加,真正严重减少的是中低纬度山脉冰川和加拿大北部的低地冰川,两相抵消之下,融化的总量就变得十分微小了。
震惊吧?几十年来气温在不断提高,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冰川反而会增加?这明显违背常识嘛!告诉你,你心中的常识是错误的想当然的常识,真正的常识是,“只要气温还在0度以下,任何气温的升高都只会使冰川增加,而不会使冰川减少!”原理非常简单,只要还在0度以下,冰就不会融化,此时任何温度的升高都会带来降水的增多,对冰川地区来说就是降雪的增多,所以冰川一定会增加。
冰川形成和维持的第一要素是降水,而不是温度,特别是在温度远低于0度的情况下,下面这张格陵兰冰川分布图可以非常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你能够清楚地看见,格陵兰北部边缘是没有冰川的!为什么?北部不是应该最冷吗?格陵兰北部当然是全岛最冷的地方,而且不光陆地冷,海洋也冷,因为濒临北冰洋,可没有什么暖流来捣乱,但为什么北部就是形成不了冰川呢,很简单,太干旱了,没有降水。
格陵兰岛西南没有冰川,那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流,这一片也是主要的聚居区;而北部没有冰川,那是由于缺乏降水,没有水再冷都没有用;比北部温暖得多的东南,由于降水丰沛而又缺乏暖流,所以冰川一直堆积到了沿岸处。所以说,冰川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受降水的影响最为明显,绝不是像气候教徒危言耸听的那样,温度高上一点点,冰川就会大面积完蛋,海平面就会大幅上升。
目前真正濒危冰川全部都是中低纬度的山脉冰川,它们的融化都就是由于气候变暖,这无需否认。山脉冰川的退缩除了可以减少春汛的危害之外,还能丰富山脉的植被和生态,除了会让气候教徒感觉冰雪圣山不再美丽神圣之外,其实并没有其他任何坏处。
南极和格陵兰冰川的主要崩溃部位都是滨海冰川。使它们崩溃的主要动力是重力下坠导致的冰川流动,流动加快是因为上游冰川增多,就好像长江夏季入海水量比冬季要大一样,上游降水多了自然下游流出也就多了。使他们崩溃的次要动力是海水的冲刷,海水总是高于0度的,所以海水总是会刺激冰川崩塌,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再升高一点,被冲刷的冰川崩塌也就会更快一点,这无需否认,但也无须大惊小怪。因为这种由陆地伸向海洋的滨海冰川总量占比是非常微小的,而且它们已经有很大部分泡在海水里,是介于海冰和陆冰之间的形态,崩塌后只有处于海平面之上的一部分会影响到海平面。
真正的极地陆地冰川迄今为止不仅没有任何一处崩塌或融化,反而全部在增长,特别是南极冰川增长最为显著,因为南极的温度很低很低很低,但降水却增加了。有人可能会拿当地偶尔出现的高于0度的气温来说事儿,但这什么都说明不了,因为高温持续的时间太短了,你把你家冰箱里的冻肉拿出来放着,看看一天下来能化多少,就会知道平均气温很低的陆地冰川要融化有多难。偶尔出现的0度以上的高温其实对冰川增长更加有利,表层的雪化为水,随后再凝结为冰,那才是结实的冰川,而不是松散的雪堆,那才能容纳更多的水,而不是轻易崩溃流散。
除开南极、格陵兰和北极岛屿冰川外,各个大陆的山脉冰川总量在4万立方千米左右,这是21世纪头20年融化冰川总量的8倍。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年来山脉冰川融化的量绝对超过1/8,某些山脉冰川都融化了一半以上了,那么多出来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很简单,大部分都长到南极冰川上去了。我想表达的是,南极冰川的稳定性坚韧性超乎你的想象,整个地球的冰川系统也是,人类如此“疯狂而不负责任地排放”每年也不过让冰川减少十万分之一而已,其他任何数据每年增减十万分之一会让你紧张吗?停止杞人忧天吧。
未来海平面当然还会继续上涨,但永远不可能达到2万年前那种上涨速度,因为没那么多碳,也没那么多水。虽然气候教徒经常在媒体上各种危言耸听,但具体搞研究的人还是不敢夸张太多,现在学者们的正经预测是什么呢?2007年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计了到2100年最坏情境是上升59厘米,后来由于变暖加速,有人又将这个上限上修到了1.2米。
1.2米,这已经是本世纪末的极限最坏情况了,事实上我敢和你赌100块钱,绝对到不了这么高,甚至连60厘米都到不了,但这些统统不要紧,就算它上涨1.2米吧,那又怎么样呢?能淹掉上海还是能淹掉深圳,能淹掉纽约还是能淹掉洛杉矶,事实上除了本身就在快速沉降的地区外,这点涨幅哪个市镇都淹不掉,沿岸淹掉那一点点海滩,与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所能消灭的沙漠和冻土区域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
再说说所谓的海水侵蚀盐碱化的问题吧,现在中国海水侵蚀就比较严重,但这是海平面高度导致的吗,这完全是超采地下水导致的嘛。人类大量使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几十米上百米的降低,海水不侵蚀你侵蚀谁,海平面那一米半米的差距算毛线啊。如果目前这种降雨增加的趋势能够保持下去,全世界的地下水资源都能得到充分的补给,当地下水水位升高水量增多的时候,毫无疑问盐碱化问题将得到大大缓解,已经盐碱化的土地都会被不断向海洋渗透的地下淡水清洗干净。
还有人会继续杠说,就算百八十年后海平面只上升一米左右,那么千年以后万年以后呢?我想说,你们这些人有点出息行不行,到那时候连可控核聚变都搞出来了,煤炭白送都没人要了,你还怕继续排放继续变暖?那时候人类都火星定居了,说不定都可以给星体变轨了,你还怕解决不了这点问题?匍匐在大自然面前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最佳的结果,也不过是像恐龙一样等天收罢了,了解自然、掌握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乃至于在新的星球上创造全新的自然,才是人类长存之道。
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就讲到这里,现在讲一讲最后一个技术性问题,关于甲烷排放的问题,气候教关于甲烷排放的谎言有三个:
第一,养牛导致大量甲烷排放,因为牛粪富含甲烷。唉,写到这里也比较累了,我就讲得简单跳脱一点,你觉得是牛个子大食量大还是恐龙个子大食量大,是牛粪厉害还是恐龙粪厉害?恐龙繁盛的时候所有大陆都遍布着巨大的各型恐龙,如果它们的粪便都不能导致气候灾难,你凭什么觉得牛就能?
第二,冻土解冻会形成沼泽,导致远古有机物分解释放甲烷。首先,2万年前那次气温上升解冻的冻土面积要大得多,不要忘了连北京都像今天的西伯利亚一样是冻土,它们释放甲烷的效果如何?其次,你们成天嚷嚷着要保护湿地,湿地里分解现代有机物产生甲烷就是好的应该受保护,冻土融化后分解远古有机物产生的甲烷就是坏的应该受歧视?能不能不要这么精分。再说了,冻土解冻不长植物的吗,这些新生的植被难道不吸收你们最痛恨的二氧化碳吗?
第三,气候变化会导致可燃冰释放出大量甲烷。可燃冰这个概念很新颖,拿来制造恐慌最好不过了,他们只会告诉你可燃冰富含甲烷,却不会告诉你这些甲烷释放需要什么条件。首先,高压是有利于可燃冰保存而不利于可燃冰分解的,海平面升高明显会给埋藏的可燃冰增压而不是减压。其次,可燃冰在18度以上才会分解,你觉得海底水温能到18度,还是西伯利亚地下800米会增温到18度?
这是一张可燃冰燃烧的图,在火焰温度的炙烤下,甲烷的释放居然还如此和缓,烧得还不如一堆柴火,你觉得它在自然情况下能释放成啥样?
甲烷固然是温室气体,能产生一些温室效应,但这也是古已有之的存在,并非什么横空出世的妖孽。地球远古地势相对低平降雨又多,所以湿地池沼比现在多得多,它们产生的甲烷当然也多得多,恐龙们的排便无疑也比牛多得多,谁能告诉我这些甲烷究竟导致了什么灾害?话说土卫六大气还含1.4%的甲烷呢,地球大气含甲烷不过万分之一点九而已,相差70多倍,但土卫六的平均温度却是零下179.5度。所以说不要妖魔化任何常见物质,任何温室气体的边际效率都是递减的,更何况甲烷在大气中还是可以分解的,大多数甲烷分子在大气中的存续时间不超过10年。
而且你们知道吗,现在气候教已经确认了,稻田也是甲烷的重要来源,仅次于养牛,如果他们成功推动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进程,那么下一步可能就该禁止人们种植和食用水稻了吧。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相信大部分读者已经被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搞晕了,因此我最后再从最大时间尺度来阐释一下地质、气温、降雨、二氧化碳、生物圈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1、原始地球温度很高,超过水的沸点,大气中有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气、氦气、氨气、甲烷、硫化氢,但没有氧气,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冷凝形成了原始海洋。此时全球几乎全被海洋覆盖,没有陆地或者陆地面积很小,因为此时地壳十分平坦,隆起很少,这不是因为地质运动不激烈,而是此时地球内部太热,地壳很薄,支撑不了显著的隆起,其实这个阶段火山活动很剧烈。
2、在38亿到35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生物——蓝藻的先祖,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生成氧气,于是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降低,氧气开始出现。蓝藻不仅活着的时候在固碳,死了以后也在固碳,因为此时并没有什么动物来吃掉蓝藻,所以大量死亡蓝藻的沉积物会逐步生成沉积岩,将碳带入地壳中。与此同时,甲烷、氨气、硫化氢等被氧气氧化,特别是在电离层以上被游离氧和氢氧根氧化,逐步失去了大气主要成分的地位。
3、由于二氧化碳大量被蓝藻带入地壳,地球进入漫长的缓慢降温过程,并在某次大型火山/陨石灾难后进入第一个大冰期,具体原理前文讲过,这里就不再复述了。与此同时,地球内部也逐渐冷却,地壳变厚,开始足以支撑形成较大的山体,此后造山运动与风化运动就成为主导地球气候的过程,也是根本性的力量。(请注意,重点要来了)
4、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以后,地球的长期平均温度已经与今天比较接近,但仍可能有上下十几度的波动,但这些剧烈波动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绝大部分其实是由地质运动造成的。地质运动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即板块运动引起的火山大爆发,其效果平缓而持久,外源性即大型陨石撞击地球,其效果剧烈而短暂,但有时候也会提前诱发内源性的地质运动。具体而言分为两种情况:
(1)每当地球发生较大规模地质运动的时候,如果陆地火山比深海火山(浅海火山照样会将尘埃喷发向天空,效果上与陆地火山相似但稍弱,与深海火山完全不同,故也暂且归为陆地火山)喷发更加猛烈,地球就一定会降温,这是直接阻碍阳光导致的降温,与温室气体无关。但这种降温能持续的时间长短却和温室气体有关,因为火山同时也会喷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时间与气温最低的时间一定是完美吻合的,但这种吻合时间的持续会特别短暂。生物灭绝必然出现,但是陆地生物的灭绝会比海洋生物更加严重,而且地质灾害对动物的伤害一定大于对植物的伤害,植物幸存率高于动物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长一段时间生物圈就只能净吸收二氧化碳。如果植物在尘埃冬天能够吸收足够的二氧化碳,那么由于温室效应的减弱、冰川反光效应的增强,寒冷就会进入一个自我维持的正反馈循环,地球就会进入一个大冰期。如果植物在尘埃冬天不能吸收足够的二氧化碳,比如动物的幸存比例比较高,那么温室效应就会让气候重新温暖起来,寒冷期持续就会比较短暂,就像恐龙灭绝的那一次一样。
(2)每当地球发生较大规模地质运动的时候,如果深海火山比陆地火山喷发更加猛烈,地球就一定会升温,但陆地升温较少,海洋升温较多,因为海洋直接容纳了火山的全部能量且保温性能比较好。生物灭绝也必然出现,但是海洋生物的灭绝会比陆地生物更加严重,灭绝的生物只有极少数刚好在火山边上所以被热死,更大部分其实是被有毒且缺氧的海洋闷死。气温肯定会升高,因为火山在加热而且这些热量存留在了海里,同时二氧化碳也增多了,但却没有足够的尘埃遮挡天空。
我在论述中将火山分为陆地和深海两种,这只是为了使原理更加清晰,但在实际情况中,基本上都是陆地火山和海洋火山一起爆发,只是看哪一方的效应更强一些。由于浅海火山的情况与陆地火山类似,所以我们不能轻易以海陆面积比例来估算火山的海陆分布概率,但是,可以合理推断,在盘古大陆期间,深海火山的比例一定是比其他时代要高的。因为各个大陆板块都挤到一起去这种情况,天然意味会有一个空前巨大的大洋,参照今天的情况,大洋中脊线都熔岩涌出的地方,那么一个最大的大洋应当也会有最大规模的大洋中脊火山带。
红色为最年轻的地壳,都在大洋中脊上
三叠纪几乎与盘古大陆的时代重叠,盘古大陆的形成和分裂理应是地质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再加上较大较多的深海火山,就足以解释三叠纪初期和末期的两次升温型海洋生物大灭绝了。这两次升温之前都现有明显的降温,这也很好解释,因为海陆火山必然是一起爆发的,初期必然存在尘埃冬天的效应,只是海洋火山占比太高,火山直接加温海水和随后的温室效应显著压倒了尘埃冬天的效应,所以温度才会出现先降后升的现象。至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海水升温和降温都比前两次热灾更快,总共持续的时间也不过17万年,这在地质史上是极短的时间,火山的活跃期虽然也偏短,但好歹还会持续几十几百万年,所以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大陨石砸进了海里而已。砸进海里的陨石与砸在大陆上的陨石相比,只能激起很少的尘埃,所以尘埃导致的降温不明显,但大爆炸的威力却仍然会被海洋吸收,所以海洋生物大量灭绝且海洋升温,但因为没有带来太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以温度很快就降了下去。
5、除了地质运动导致的温度剧烈升降之外,地球还存在一种缓慢降温机制,这主要与风雨侵蚀岩层的过程有关。如果地球已经处于一个较为温暖的时期,那么侵蚀作用就会使地球缓慢降温。因为温暖的时期必然是雨水丰沛的时期、植被茂密的时期,风力也有可能比较大,此时山峰受到来自植物根系、降水流水、风化作用的侵蚀作用就会比较大,破碎的含钙岩石会缓慢而持续地吸收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以形成碳酸钙,并在滨海处沉积形成石灰岩。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降低自然就会降低气温,导致地球缓慢变冷,泥盆纪和白垩纪就属于这种情况,地质不活跃,大量生成石灰岩,二氧化碳和温度都同步缓慢下降。白垩纪堪称整个地质史上最稳定的时期,在长达数千万年的时间中,地磁场一次偏转都没有发生,而其他时期平均每50万年就会反转一次。地磁场是由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磁场稳定几乎就可以等同于地质稳定,地质稳定就意味着几乎没有火山排放二氧化碳。大地持续吸收二氧化碳,碳酸钙随大量泥沙被冲击入海,海底会抬升,造成一种海平面升高的假象,这本质上是由于侵蚀作用在对地形进行削峰填谷而已。并且,该温暖期开始时的山峦越高大,侵蚀作用的降温效应就越强,因为高大的山体天然是降雨集中区,并且会迎来更多的大风,所以侵蚀作用就越发显著,正因为岩石破碎固碳过程的存在,5亿多年来,地球的温度总体都是在走下坡路。
6、万年到百万年尺度的温度升降一般是由地球轨道和地轴倾角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球公转轨道的离心率是周期性变化的,通俗地讲,有时候会更圆,有时候会更扁;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也是周期性变化的,当夹角变小的时候,地球相对于太阳就“站”得更加端正,而不是歪歪斜斜,此时回归线和极圈线都会向低纬度移动。轨道周期变化的气候作用是让季节间的日照差异变大或变小,由于海陆在南北半球分布的不均衡,季节性日照差异也会影响到一个较长时期的气温。比方说,如果某个时候地球轨道处于最扁的时期,地轴倾角也处于最大的时期,而且北半球的夏季恰好在轨道近日点到来,那么北半球夏季获得的日照就将空前强烈。由于北半球陆地占比很大而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小,此时就容易出现大陆乃至全球平均气温的极高值。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南极冰川就更加容易融化,因为南半球夏天的时候刚好到了远日点,能够吸收的阳光很有限。这也不意味着全球变暖,事实上这会导致全球变冷,因为陆地的反照率平均高于海洋,北半球接受阳光多了其实意味着反射的阳光多了,全球吸收的热量反而会减少。北半球夏季气温的升高恰恰蕴含了在更长时期全球低温变冷的原因,因为温度不等于热能,温度与比热容的积分才是热能。另一方面,温度的升高会使得云层增多,从而增加地球的反照率,减少能够到达地面的阳光,从而实现降温,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负反馈过程。但是,云层又分为很多种类,有研究表明,升温有时候会使云层变得破碎,反而降低反照率,从而进一步升温。好吧,我承认,我写这段话根本就不是为了把事情讲明白,而是为了向大家展示气候系统的极端复杂性和自我稳定性,气候的变化绝对不像气候教徒所说的那样简单,因为甲所以乙,乙反过来又促进甲,所以不断正反馈,地球热到爆炸。
气候教徒的疯狂不仅体现在理论上和网络上,事实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更疯狂,除了冲击打砸油田、煤矿、能源公司等基本操作外,他们甚至还喜欢放火。在今年加州山火泛滥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为纵火的传言,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个视频,一架多旋翼无人机正在向下方的森林倾倒疑似汽油的燃料。肯定不会有人用无人机去给森林浇水,浇这么点水也无济于事,而且也绝对不是在灭火,因为下方森林当时并无任何烟火,而且液体看起来也与灭火剂截然不同。所以我倾向于认可视频发布者的描述,这就是在为纵火做准备,但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只能理解为想为气候议题添一把火,他们又为什么要自己录像,我只能理解为好证明自己干了活以便向幕后主使人领工钱。这当然是很恶意的揣测了,但我想不到其他解释,或许读者对这种诡异行为有更合理的猜测,我倒是希望有人能够提出来。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看到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文章的描述是,两名环保主义者正在查看山火。我这人是个天生的怀疑主义者,总觉得这张图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儿呢:首先,火势尚小,说明刚起火不久,这两个环保主义者倒是来得挺快;其次,风向是背离道路的方向,且道路毫无过火痕迹,说明燃烧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起火点,除非他们拍照的时候风向刚好发生了反转;再次,图片左侧林木及地面焦黑,近在咫尺的道路草地却安然无恙,难道是因为没有助燃剂;复次,天气看起来甚为晴好,道路也十分干燥,怎么看也不像有雷击刚刚发生的样子,难道说刚好有一个晴天霹雳,还在广袤的森林中刚好劈到了路边;最后,他们背上的罐子看起来也不像灭火器,作为水壶也未免太大了些,而且身侧的管子是什么东西?我就阴谋论一点吧,莫非这些环保主义者需要一张新的山火照片来做宣传,但是山火又不好碰上,所以就自己制造了一场山火?
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猜测,因为逻辑似乎不通嘛,因为要呼吁大家重视山火问题,所以就自己放一把火,这个假设实在是太疯狂,除非他们的目的根本就护林之意不在火。还是那句话,我非常希望有人能指正我,对这张照片的异常之处给出合理的解释。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很迷惑,这帮气候教徒如此卖力地推销气候变暖这样一个巨大的谎言,甚至不惜为此主动破坏生态,究竟所为何来?杀人诛心是我历来所反对的,我从不对别人的动机妄加揣测,所以我只讲一讲事态这样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客观后果。
首先,法国、日本这样的国家会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因为他们缺煤,但核电技术发达,喝点装机容量很高,如果火电受到限制的话,对他们来讲当然有利,至于《巴黎气候协定》和《京都议定书》为什么在这两个地方产生,我就不知道了。
然而气候议题影响的当然不仅仅是法日两国,如果真的实现了高额碳税甚至零排放,最显著的后果就是——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工业化。后发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他们的能源成本其实是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因为他们的发电效率、输电效率、电机效率统统都低于发达国家,几项累加起来,成本差上几倍都是很正常的。气候议题当然会大大提升电力成本,尤其是火电的成本,这样就使得发达国家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被极高的能源成本彻底抹去,于是他们将不能生产任何工业品。掌握着“清洁能源”技术的高端国家将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以高昂的价格将各种“有利于保护地球”的工业品卖向世界各地,可以世世代代地稳坐贸易顺差国的地位,并以挣得的利润在低端国家进行投资,直到买下所有的资产。
当下对火电的猛烈抨击让我回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60年代有若干年的时期,全球气温持续下跌,以至于冰岛和格陵兰岛的冰川都连成了一片,所以当时西方一些人非常恐惧全球变冷,害怕地球会进入下一个冰河期。他们觉得人类必须做点什么来对抗全球变冷,但他们提倡的措施居然与今天对抗气候变暖的措施一摸一样,都是减少燃煤和火电,当真是殊途同归啊。他们的理由是,燃煤发电会排放大量烟尘,就像火山尘埃一样,这些燃煤烟尘也会遮挡阳光,进而导致地球温度降低。变冷与变暖,相反的病症,一样的处方,有意思吧。
1965—1975年全球变冷趋势图,蓝色代表降温,橙色代表升温
火电的罪恶,从来不在于你是排放烟尘使气候变冷,还是排放二氧化碳使气候变暖,而在于你挑战了既有的秩序,影响了某些群体的千秋基业。所以有时候我也将气候教徒称为“冻结主义者”,他们想要冻结的不仅仅是气候和生态,或许还想冻结这个世界的既有格局。
结语:我对气候变暖的看法与政策主张
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对人类利远大于弊,不仅可以大幅增加人类可用的淡水资源,而且能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条件,更重要的是,更高的基础气温能显著提升人类抵抗天文、地质灾变和核冬天的能力。试图去阻止气候变暖是不明智的,不仅会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而且也不可能成功,更重要的是去顺应、适应、利用这种变化。化石燃料就这么点,整个生物圈的碳也就这么点,我们可利用的碳比远古简直少太多了,当温室气体排无可排或吸收光谱的红外线吸无可吸的时候,气温自然就停止上升了。而且这个最终的气温不可能太高,参照真实的历史数据而非参照气候教的幻想臆测来看,估计最高最高的极限也就20度了,大概率会在18度以下,不要忘了,温室气体的边际效应是递减以至于0的,这是基本物理规律。
也不必担心温度升高几度会使大量物种灭绝,它们的祖先在并不久远的过去都经历过若干个比今天更温暖的间冰期,更早的直系祖先还经历过极热期,抗热能力那刻在基因里的,今天的气温对绝大部分生物来说都太冷了。很多物种可能会因为人类占据、破坏它们的栖息地而灭绝,这是应当充分考虑并尽量避免的;很多物种可能会因为入侵生物的竞争或捕食而灭绝,这是一种良性的优胜劣汰,而且之前也已经阐述过控制这个过程的办法,如果有必要去控制的话;不会有大量物种因为气候变暖而灭绝,它们只会因此而生长得更好,事实上绝大部分生物都是喜暖不喜寒,包括绝大多数生活在寒带的生物,不然它们也不会冬眠了,被热死的生物是极其罕见的,远不如被冻死的生物多。
我虽然反对气候教的极端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在政策上完全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因为我理解保守稳健的价值,我的政策主张是:
第一,大力发展核电和火电。核电是人类最佳的能量来源,因为综合成本最低,且最安全;火电排第二,因为技术和原料都廉价易得,且能有效排放二氧化碳,从而造福人类。核电虽好,但对技术有较高要求,对那些技术能力不足的国家而言,发展核电还是有风险的,此时火电就是最佳的选择。火电能够排放的二氧化碳是越多越好,每个二氧化碳分子都是在为人类的未来添砖加瓦、保驾护航,但火电会同时排出的其他有害物质还是应当大力治理,比如粉尘和二氧化硫等等。
第二,谨慎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在地球上,风电和太阳能都是很糟糕的能量来源,它们首先是很不经济,其次是会影响大气循环和自然植被生长,但最关键的是,它们非常不稳定不安全。比如德国,具有全球最高的风电比例和相当高的太阳能比例,但今年德国光照不足且即将进入一个弱风的冬季,能源危机立马就凸显出来。这还仅仅是一些自然气候波动而已,如果将来碰上大规模的火山冬天、陨石冬天或核冬天,太阳能将完全停摆,风电能力也将大大降低,那些过于依赖所谓新能源而缺乏核电火电的国家将陷入绝境!但为什么还要谨慎发展而不是停止发展呢,因为它们在地球上虽然比不上火电,但在未来的星际开拓中却会大有用武之地,别的星球上可没有煤炭,但却多的是狂风和烈日。政府可以对风电和太阳能的技术开发进行扶持鼓励,以此来进行技术储备,但不应该进行任何产业化方面的补贴。对于部分大风或高日照地区和某些特殊场景,风电和太阳能如果有竞争力,那市场主体自然会选择它们;如果风电和太阳能的经济效益比不过核电火电,那就应该尊重市场规律,不要靠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强行推动这些项目。
第三,对于二氧化碳和甲烷之外的温室气体,还是要进行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无疑是越多越好,通篇都在讲这个问题,不再赘述。甲烷的排放就需要稍稍谨慎一些,虽然理论上来讲甲烷对气候也很安全,但因为技术原因,我们并不能测定远古的甲烷水平,所以甲烷增高就不像二氧化碳增高那样确凿无疑安全无害,而且甲烷本身就是优良的燃料,尽量用来烧掉而不是直接排放,相对来说更加保险。其他人造温室气体如氮的各价氧化物、氢氟碳化物等必须严格控制,一来它们本身温室效应远强于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气,二来它们本身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所以也不存在自然分解的机制,人为释放到空气中后会存留上百甚至上万年。由于温室气体边际效用递减,所以温室气体多样化能够带来的增温程度远远高于单种温室气体增加,出于保守主义精神,严控它们的排放是有必要的。如果多年以后人类彻底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并且仍然觉得温度可以更高一些,那么才能对这些人造温室气体解禁。
第四,我不支持无节制地燃烧石油。虽然烧油排放二氧化碳是好事,但石油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塑料、化肥、化纤、油漆、橡胶、石蜡、沥青等都是从石油化工的重要产品,其中一些在未来的星际开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埃隆马斯克曾经说,“石油这么宝贵的资源,你们居然拿来烧?”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由于石油开采权期限、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依赖等方面的问题,生产商会系统性低估石油的长期价值,当价格低廉后,消费者当然就更倾向于选择直接将其作为燃料。为了弥补这种低估,从经济学上来讲应该极大延长企业的开采期限,以避免短期投机行为,但这在政治上很难。另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式就是征税,应以石油长期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燃料油收取一个额外的税,同时提倡电动车并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以减少对石油的浪费性燃烧。生物质燃料也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但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情况下,不要动不动就补贴,实在要补贴也应该是补贴研发而不是补贴产业,绝不要轻易破坏价格规律。
第五,支持砍伐森林,以及将各种植物作为燃料。但这些行为都应该有一个限度,那就是可持续开发,这个原则很好理解,长期来看,你的砍伐速度不应当高于林木生长蓄积速度,并且砍伐应当适当分散化,即所谓间伐,以免过于集中的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破坏原有地貌。像秸秆之类的植物垃圾该烧就烧,烧完还可以肥田,拉去做沼气不仅费力不讨好,而且还存在大量排放甲烷的风险。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烧秸秆的时候应当注意空气环境容量,不要严重影响居民区的空气质量,说白了,风力足够强且风向不是聚居区的时候,你就大胆烧,无风或风向不对的时候,你就把它堆在地里再等几天。今天能不能烧,请看当地气象公告,初期农民肯定会不习惯这种管理方式,但适应一下就好了,如果都是大农场就更好管理了,本质上这和季节性休渔都是相同的逻辑。
第六,气候变暖虽然利远大于弊,但各国分享的利和承担的弊是很不均衡的,受到干旱、寒冷困扰的大陆国家显然受益最多,而低地、地质沉降区和已经饱受洪灾困扰
喜欢王文清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王文清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科技频道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