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技频道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人类将要面对的第三重打击
送交者: bpcart[☆★声望品衔8★☆] 于 2021-11-19 15:43 已读 31442 次 9 赞  

bpcart的个人频道

对今后几十年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地震灾害将日益显著

 

一、前两重打击

1. 人类真正重视地球气候变化现象,大约是在20多年前开始,中国人明显感觉气候变差带来的不适,可能从雾霾天气出现为重要标志。空气分子是自然界中能够以个体方式独立存在、并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物体,因此由空气分子组成的大气层整体,就成为对地球固有属性——吸引力以及其变化,反应最敏感的物体系统。地球自身的吸引力一旦发生某种微小的变化,作为最敏感的空气系统,就会在大气层中迅速形成反应,且表现出放大的效果,或者说大气层是地球吸引力变化程度的放大镜。这种空气中,或者说大气层中,气体分子对地球吸引力变化引发的整体性敏感反应,就形成了气候的明显变化。这种明显的气候变化,对生存于大气层中,并适应了过去大气层环境的人类,客观上就造成了第一重打击。

2. 从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开启了因某种因素的改变,导致地球吸引力变小,从而引发自然界比空气分子大一些物体的次级敏感反应。这个次级敏感反应,就是首先对纳米大小的半微生物(病毒)产生影响。由于人类身体的内外都处在病毒充斥的环境中,病毒的群体性变化,也会对处于病毒环境中的人体细胞,产生能否适应病毒这种变化的反应,对适应病毒变化的这种反应,就形成了对人类生存的第二重打击。这种先由病毒开始的纳米级半微生物变化,下一步将会发展到微米级的微生物(细菌)这种更大一些的生物体身上,当细菌种群发生整体性的变化,必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人体身上,让人体与细菌接触的各个器官发生新的适应性变化,这个适应新细菌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类产生的第二重疾病(瘟疫)打击的升级版。对于这前两种,气候和瘟疫对人类的打击,似乎我们还有防范、躲避的机会和手段,下面将要出场的第三重打击——地震,以及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将是人类防不胜防、躲无可躲的。

二、预测地震所用到的理论知识

1.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部分论述:两个物体之间,有通过连心线上的吸引力相互吸引,吸引力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大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两个物体之间吸引力大小,也与两个物体各自具有温度的某一函数式乘积成正比。用白话解释就是:一个物体的自身温度越高,该物体对另一物体的吸引力就越大;该物体自身温度越低,它对另一物体的吸引力就越小。这是不同的中国科学家通过许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方式精确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各位读者若有兴趣,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式,亲自验证物体温度对两个物体之间吸引力大小会产生影响,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3. 月亮不是地球的卫星,月亮是与地球平起平坐的行星。国际天文联合会只因为月亮比地球的尺寸小,而把月亮人为规定成地球的卫星,这是世界天文学界一次非科学的重大错误操作。究其原因在于,为了掩饰科学界对双行星系统形成原理的不了解,枉顾月亮绕地球运行但不能形成闭环的事实,违反卫星必须形成闭环轨迹这个基本特征,而采取的权谋性错误定义。

4. 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迹不是椭圆,而是一个不封闭的长幅摆线。请参考中国航天局发布的嫦娥5号探月飞船返回地球时的实时轨迹示意图。在太阳是运动的客观事实环境下,这个长幅摆线轨迹示意图,同样正确描述了地球以及所有太阳系行星们真实的运行轨迹。

三、古往今来必然发生地震的时间段

1. 只要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和地球的连心线上,此时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吸引力受到太阳黑子的影响,地球必然发生高等级的地震;无论出现多少太阳黑子,只要不出现在太阳与地球的连心线上,那么再多的太阳黑子,都不会使地球出现由太阳黑子引发的大地震。太阳表面出现黑子,说明黑子部位温度明显低于周边正常的温度,连心线上出现太阳黑子,表明太阳对地球吸引力此时因黑子的低温而降低了,所以此时地球就会迅速远离太阳(>1.496亿千米)。当太阳黑子脱离太阳与地球两个星球的连心线后,太阳恢复了高温状态,对地球的吸引力又立即增加到正常的水平,地球就又被太阳迅速拉回到双方正常的距离(=1.496亿千米)。地球被太阳黑子引发的吸引力突然变小,不久又突然变大,而产生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突然增加,而后又突然缩小恢复到正常,在这个远近震荡的进程中,地球内部随着震荡而出现地壳本身,以及地幔岩浆对地壳的不正常撞击,都会引发地壳的变形。这种变形在我们人类看来就是发生了地震,而且这种非正常原因引发的地震,通常都会是无预警、无规律、高等级地震。

2. 每年定时的地震有两个时间段,一个是近日点。每年农历冬至过后的若干天,地球公转到近日点。在近日点前后,地球会发生近日点进动。也就是地球在公转到近日点时,发生短时间弹离太阳,然后迅速回调到正常距离的振动,让地球内的地幔层和地壳,发生类似于太阳黑子引发震荡相同的效果,只是幅度低一些。所以地球在近日点前后,也就是大约每年的1月初前后,地球上必然会发生较集中且等级较高的地震。

3. 每年另一个地震密集时间段是在农历年的秋分前后。大约在每年九月中下旬的秋分前后那几天,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周期中,从加速度为正达到最高时速突然刹车,加速度由正变负,这时地球内部的熔岩层,以及地球各个板块的缝隙之间,都会因惯性作用产生不正常的挤压和位移,这就会引发地震。往年产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始于秋分这次的公转加速度由正转负产生急刹车,而引发了太平洋中部海底气体火山喷发,加热海水,3个月后的圣诞节前,高温的海水随洋流到达太平洋东海岸。

四、今后第三重的打击需查探月亮

1. 由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少了一个热量因素,这就让当今物理学界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使科学界无法解释双星系统形成的原理,只能从表面的共同质心是否在一个星体内部,来定义双星系统。为了掩饰在理论上对吸引力认识不足这个严重缺陷,对地球和月亮的关系,就人为定义成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大家可以去查阅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的定义,不是依照科学原理,而是用投票的方法,人为规定在地球轨道上,月球不是行星的原因是因为地球比月亮大,所以月亮就不能称之为行星。用只取第一名的排除法,把月亮定义成地球的卫星,起码从表面上能够掩盖科学界当下不了解双行星系统原理的缺陷。

在下面出示的图1中,把月亮当作是地球的卫星,这实际上是把地球当作固定不动的中心星球,也就是缩小版的地心说,这个图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图3是把局部的地心说和整体的日心说混合在一起,没有科学和事实依据,是完全按照主观猜测画出的示意图,此图误导人们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现实中,科学界把月球当作地球的卫星看待,还会诱导人们认为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十分有限,所以对月球远离地球的现象毫不在意,甚至认为月球会无止境的远离地球。但是,一旦把地球和月亮当作双行星系统对待,跳过双行星系统组成原理这未知的一环,仅从双行星系统的性质和特征来分析,就可以得出,地球在与月球的联动下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地球下一步还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6park.com

6park.com

2. 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很容易查出,地球和月亮组成的双行星系统,共同质心在地球内部距地心4700千米处(地球赤道半径的⅔),两者各自围绕着共同质心做圆周运动。双星系统的特点是地球的质心、双星系统的共同质心、月球的质心,3个质心始终在一条直线上。表面看月球在绕地球运转,实际是月亮在环绕共同质心运行,因共同质心在地球内部,加上地球本身在快速自转,所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看向天空,就像是月亮在绕地球运行一样,但这个绕行不是封闭的(见图2)。与此同时,地球也是在环绕共同质心做圆周运动,只不过共同质心在地球内部,所以地球环绕共同质心做圆周运动时,看起来就像地球在扭动屁股一样。共同质心离地球的质心越近,地球扭动的幅度越小,共同质心离地球的质心越远,地球扭动的幅度越大。图2可以反映出望月和朔月,但在图1和图3中无法表明月相的变化,所以图1和图3是带有低级错误的示意图。

3. 过去地球吸引力相对固定,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也相对固定,地月双星系统的共同质心离地球质心的距离也就不变,地球环绕共同质心的扭动幅度较为一致,地球表面和内部的振动幅度变化不明显,地震的频率和幅度可以维持在一个定值之内。现在地球吸引力减小,月亮必然远离地球,这已被天文观测所证实。月亮不断远离地球,表明地月双行星系统的共同质心在远离地球的质心,意味着地球环绕共同质心的圆周运动半径在加大,也就是地球扭动的幅度不断加大。当地球自身扭动的幅度加大,标志着地球从内部的地幔熔岩层,到地壳各个板块的动能都被增加,它们的惯性加大,这就预示着地壳内部的震动、挤压程度同步加大。在地球公转的长幅摆线变加速轨迹情况下,地壳各板块间惯性差异被放大,地壳更易变形,所有大陆板块都更易破碎,也就是诱发的地震,会更频繁、更激烈。

4. 地球吸引力的持续减小,不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在持续减少,而是地球内部地幔层熔岩的温度正不断的被降低。地幔熔岩的温度,应该是被大量冰冷的海水,通过众多海底石油被抽空,经废弃了的钻井通道灌入,随之再进一步由慢到快渗入到地幔层后,才被降低的。地球内部温度被降低,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地球体积整体缩小,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地球自转的速度会加快,所以科学家就发现,现在一天的时间已经少于24小时。地球体积变小,地表上的海水拥有量不变,就会自然出现海水(海平面)被动上升的必然结果。灌入地幔层的海水被高温熔岩所汽化,地壳内的压力会很快增大,接下来就会看到许多休眠的火山苏醒开始喷发,以便释放地壳内的压力。火山的喷发,又会诱发周围地区的地震。

5. 随着月亮持续的远离地球,地震的频率和幅度在过去默认定值的基础上,也就会向上持续攀高,各种次生灾害和混合型灾害必将一并增加、增强。例如,人们会发现:山体滑坡事件明显增加,万年的大山崩塌现象也时有报道,天坑、地陷越来越频繁,堰塞湖崩溃,江、河、湖、海的堤坝溃塌事件也会发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气候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地球上的总降水量会一年比一年多,黄河的全流程,过去是上、中、下游降雨季节不同,所以每年的洪峰最高值都是在可控范围。现在地球吸引力降低,大气层升高,印度洋上空的带雨云可以很容易越过喜马拉雅山这个过去的屏障,让黄河出现了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的可能性,加上日益增多、增强的地震捣乱,使黄河在郑州以东的冀、鲁、豫、皖广大平原地区,面临黄河决堤水淹的危险。因为黄河自郑州以东段河床最高处,比两岸的地面高出十几米,这是一段地上悬河,一旦在洪峰期出现溃堤,最坏北上洪水可达天津,南下可达安徽,河南、山东必成重灾区,洪水退去沙留地表形成黄泛区,让原本中国的粮仓变成了沙漠,结局会导致我国今后每年至少短缺5%~10%的口粮,中国将永远发生粮食危机。在2021年7月,郑州已经出现了无法预计的千年一遇特大暴雨,那么今后在黄河上、中、下游同时出现大暴雨的情况应该是可能的,依照现行的防洪标准和设施,很难达到战胜洪水的目的,加上越来越频繁、强度越来越高的地震同恶相济,所以可预见的将来发生黄河决堤改道将是大概率事件。为了根除地上悬河这个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作者建议在灾难发生前的每一年枯水期,举全国之力深挖黄河郑州以东至入海口段的河床,直至大大低于两岸地面。

这就是由于地球吸引力减少带来的,第一重气候劣质化和第二重瘟疫全球化对人类的打击后,第三重地震对人类生存造成的打击。气候变差对生物产生影响,瘟疫不断变异对人类造成伤害,这第三波地震引发的灾害,除了对人类、生物造成伤害以外,还会对自然环境和人造建筑物造成毁灭性重创。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贴主:bpcart于2022_01_10 13:39:58编辑
喜欢bpcart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bpcart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科技频道首页]
bpcart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