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谈股论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送交者: 龙游桃园[♂进士☆♂] 于 2016-04-10 20:25 已读 836 次 1 赞  

龙游桃园的个人频道

http://www.******/forum/20160406/info-1368028-1-1.html

始于2015年6月的三波股灾对资本市场的摧残,很多人会一辈子铭记。“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80%要破产了。”“券商可能集体爆掉。”“直接跌到2000点。”“休市才能救市。”这些现在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呐喊声仍余音绕梁。


  一位好朋友分享说:“我炒股10多年,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连续8个跌停,卖的机会都没有。”后来他拿出那只股票分享给身边的人,大家唏嘘不已。8个一字板跌停。“亏50%以内就是高手了。”这已经成了事后人们回顾股灾的普遍共识。

  在大多数人看来,本轮股灾的发生是不可预知的、不可控的所有股民共同的灾难,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之前惨痛的失败,要么默然,要么轻描淡写,而或继续在寻找时机杀个回马枪。在这样全球范围内都罕见的惨烈股灾面前,价值投资早已经淡出人们的语境,灾难面前讨论价值已经无异于欺骗。

  从某种程度看,中国资本市场善良的广大个人投资者们,已经开始拒绝任何和因果相关的逻辑。他们宁愿相信这是赌场里的游戏。

  硬币的另一面

  我在市值管理和生态并购研究过程中,和很多A股资深投资者有深入交流,他们都是去年盈利7-10倍并全身而退的顶级高手,有个人投资者、有私募,大部分人有15年以上的职业投资经验,是多个国内专业机构高薪聘请的风控专家或超级智囊。从他们的眼里,市场并没有那么恐怖,故事也没有那么传奇。

  “无非是大部分人思维里的错误判断集中爆发,貌似超出常识,损害更大了而已,这一切和20年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律对比看,没有新情况和大偏离,还是大逻辑。”这是其中一位的看法。

  另一位被业内认为20年从未失手的知名个人投资者(媒体喜欢叫他们“超级牛散”)对此也很淡然,“我们经历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内心是充满恐惧的。去年4000点之上我基本都是半仓操作,4500点以上且战且退,到了5000点就清仓了。所以去年在没有加杠杆的前提下赚了7倍。”这位自认为从不贪婪的“股神”对于股灾的非常独特——中国股市每次股灾都是小牛市的起点,他认为2016年股灾加速“投资大年”的到来。

  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

  一边是普通投资者讨论的“价值机遇”、“价值创造”,一边是超级投资者讨论的恐惧和历史记忆。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景观,对比起来,让人五味杂陈。

  总体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确实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概括起来包括:散户多、政府强参与、市场新、技术变革快、上市公司资源供应不充分。而在这样的市场基础上,伴随着GDP的迅速放大和经济迅速全球化,制度架构和治理水平早已支撑不了如此快速变化和进化的市场,更何况匪夷所思的“国家牛市”。

  于是,价值投资这样全球通行的投资理念,在中国被扭曲和修正,这让市场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辩证法绞杀的角斗场,本来应该伴随经济发展获利的资本市场设计初衷,演变成了极少数人获利的饕餮盛宴。

  从市值管理的角度,这种不确定性同样给上市公司的发展进化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本文,我尽可能真实呈现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悖论与逻辑,希望给不同层次市场参与者更多启发,同时给监管者善意的提醒。

  一个健康的市场要让大多数人因为市场繁荣而成为赢家,而不是只让极少数人成功并承担道德枷锁,从这个角度看,本文揭示A股“中国特色”大逻辑的同时,最终目的是希望市场能在减少投资者痛苦的前提下迅速进化。

  以下是我访谈多位A股“顶级高手”后的总结概括,和普通投资者的思维做一个鲜明的对比,更直观的呈现中国特色的价值投资大逻辑,希望在现实中能帮助一些朋友趋利避害,获得成功。

  只可能在边缘处和普遍恐慌处获得高回报,不建议追星热门股票。

  首先需要达成三个共识,第一个是A股市场的封闭性,即使开通了“沪港通”之后,A股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交换依然不足;第二个是上市资源的稀缺性,经过多轮股灾之后,IPO实际上再次停摆;第三个是退市机制不健全,没有优胜劣汰的机制。这三点导致了大多数情况下资金相对于可购买股票资产的相对过剩,对于不到3000多家的沪深上市公司,有几万亿的可支配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机构资金作支撑,如果股市拥有健康的活力,应该说资金是充分供给的。特别是个人投资者(散户)主导市场,价值判断的多元带来了投资的多元化,几乎每一个股票都会受到特定人群的关注。对于明星企业更是大型机构和投资者重点锁定的对象,而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热门股成了机构资金配置的首选,但并非强力拉升和推动股价的最好标的。而利空消息发酵或者股灾,机构散户化让抛压趋同,这就导致了明星上市公司往往低回报和高风险并存。

  上市公司价值源自向前进取心,而不是已经发生并沉淀于股价的业绩。

  看一个公司的时候,普通的投资者往往习惯于研究已经获得的业绩,并且做出公司发展趋势的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容易让人陷入对已知利好的极度放大,以及对已知利空的极度恐惧,这两种情绪都是影响价值发现的。资本市场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利好出尽,利空出尽”的价值转换,市场会很聪明的记录已经存在的信息,这些大部分已经融入和反应到股价之中。所以,顶级高手往往通过研究上市公司向前战略布局的进取心来判断公司的价值进化,比如:一个公司想投资教育,顶级投资者就会去研究投资方向的成长性;一个公司切入供应链金融,顶级投资者会去调研这个业务的天花板和致胜要素,总之,高手们都是通过研究公司的新业务做投资判断,这让他们的思维更敏锐、结论更准确。

  价格的合理性取决于预期的合理性,而不能简单认为股价高就有风险。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对比,也是普通投资者很难通过长期持有高成长股票获得5倍以上收益的根本原因。一般情况下,高手会不断分析一个公司的战略进化效率,以及市场对此预期的变化,他们通过公司主体的高预期和市场低预期的对比发现价值,这样让顶级投资者可以更加自信的面对公司的稳定增长,并坚定持有。普通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最典型的一个行为习惯就是“拿不住”,在他们的逻辑里,快速成长都是风险的累积,其实这个思维是被市场本身长期“纠错教育”的结果,大部分人投资者喜欢频繁操作,这种思维特别容易带来“持有焦虑症”,这也是影响高额收益的最重要原因。

  普遍赌博心态决定豪赌安全边际,他们往往在早期参与并在市场亢奋的时候退出。

  这是一个非常考验人性的逻辑陷阱,也是关于中国特色价值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逻辑”。一般情况是这样的,一只股票上涨,你基于过去的判断觉得是炒作;后面加速上涨,你开始怀疑;最后在利好消息中爆发式上涨,由于多次“纠错教育”的结果让你的思维逻辑趋向于正面的判断。这个时候,最容易掉入接盘侠的逻辑陷阱里。而顶级高手眼中的市场正是充满了这样普遍赌博心态的个人投资者,所以他们发动的豪赌往往比我们的想象有更强的安全边际。比如很多顶级高手愿意豪赌壳资源,对于20-40亿的壳资源,豪赌其稀缺性和借壳重组预期;比如一个做股票20多年的ST大王,在历史中多次豪赌ST股票,大部分时候是胜利者的身份赚取暴利,豪赌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他所洞察的市场心理,当然,另一个维度是上面提到的资源标的稀缺性。而对于豪赌的参与者,实际上他们是极其谨慎和保守的。
喜欢龙游桃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龙游桃园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谈股论金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