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谈股论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打鸡血效果有限,改革才是中国的希望
送交者: 闲人遛狗[布政使★★☆] 于 2015-07-05 15:54 已读 1260 次  

闲人遛狗的个人频道

[原创]股市无需救,改革才是中国的希望 10444 次点击 45 个回复 刘忠良2010 于 2015-7-5 8:22:0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股市泡沫跌去利国利民,无需救市,大改革才是中国的希望!     作者:刘忠良,著《大国危途》     来源:公众号“国民观察”(CNGMGC)     最近股市持续大跌,举国关注,政府持续出台救市政策、发出救市声音。笔者甚是觉得好笑,股市真的需要“救”吗?但凡大呼政府救市的人,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一、目前中国股市有没有泡沫?     6月中旬,沪指上涨到5000多点,沪市A股市盈率中位数是89倍,深市A股市盈率中位数是127倍,创业板的市盈率中位数更是达到了148倍。同期香港股市市盈率中位数为17.1倍,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市盈率中位数是20.9倍,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市盈率中位数是24.2倍。     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股市正常市盈率在30倍左右,静态来看也即相当于是30年收回投资。以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状况和长期下滑趋势,沪市A股市盈率在30~40倍算是可以了,前景稍好则市盈率40~50倍就差不多了。     近半年中国股市快速上涨,与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严重背离。在这种经济背景下,股市疯狂上涨到5000多点,然后再下跌,是很正常的回归正常而已。这时候救市,实际上就是错误的干扰正常市场运行规则。     二、股市泡沫跌去利国利民,无需救市     呼吁救市的观点,无非是防止股市暴跌、维护股市财富、促进企业融资、防止银行坏账增加、维护投资者信心、防止股市失败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引发经济与金融连锁反应等。     在严重背离实际投资价值、严重高估的情况下,股市实际上是严重的“投机”,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及各种机构在集体合法的“赌博”,错误引导资本的流向及国民经济关注的方向,甚至还在抽血实体经济的资本流入股市投机。这样的股市财富是虚幻的,是不可能持续的,是迟早要消失的,是危害经济健康运行的!     这时候股市大跌,持续趋向回归正常水平,这是市场的正常调整,有利于资金形成正确的流向,而不是一窝蜂的到股市投机,从而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资本流入绝大多数没有上市的中小企业;同时教育国民及各种机构要学会正确的投资而不是投机或赌博,要让国民认识到股市的风险而政府不会担保这种市场风险,正确引导国民选择正确的致富方向,从而真正的富国富民。从这个角度来看,泡沫时候股市大跌是利国利民的。     在股市存在很大泡沫的情况下,政府去救市,甚至以暂缓IPO、鼓励各种资本进入股市的方式来救市,就是在鼓励投机或维护投机利益,就是在告诉国民“股市有风险、政府来护航”,就是纵容银行资金等进入股市,就是让国民傻乎乎的自信股市还可以继续疯狂,就是鼓励资金过多的流入金融资本而不是实体资本,就是鼓励大家投机而不是以创业、发展实业等实际创造财富,就是维护虚假的泡沫再制造未来更大的社会经济危机……在股市大泡沫的情况下,那些救市的理由,从长期来说都是扯淡!     有篇文章说,年轻人请远离股市,要去创业、要去奋斗。同样,笔者可以说,请政府不要再干预股市,请政府不要再乱操心救市了。政府要做的,就是当好警察,打击股市中的虚假、坐庄等危害股市健康的行为。股价高低是市场的事情,市场主体选择错了,市场自会惩罚他,最终恢复正常。但在股市泡沫严重的情况下救市,政府救市就是扭曲市场的正确选择,是错上加错!     如果说政府真的要让股市促进企业融资、促进全民创业、促进万众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真正的“救股市”——创造一个更自由、健康、理性的股市,那请政府不要再行政管制和行政干预股市、不要再审批企业上市、允许股市做空(减少股市泡沫、股市不理性)等,由市场自己选择、自由趋向正常状态,让资源自由合理的配置。只有在自由与法治的环境下,才能诞生真正健康的股市。     三、股市大跌真的造成大危机吗?还原历史真相     有人说,1929年美国股市大跌引发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1989年日本股市大跌造成日本一蹶不振。这种说法,实际上是非常肤浅和弱智的。如果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说明股市正好反应出了经济应有的危机,而不是股市大跌造成的危机。就像一个人高烧到42°,导致体温表爆炸了,难道能说体温表爆炸导致这个人病的很严重?     1929年的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大分化,许多产业已经偏离了正确合理的发展状况,不是泡沫严重就是产能过剩;同时贫富差距危机也积累的越来越大,普通大众的购买力已经跟不上产品的生产能力增长速度。这时候,无论有没有股市,必然有一场经济大危机,从而调整产业结构,告诉市场与政府要逆转贫富差距过大,从而带来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变。     1989年的日本股市危机,是因为日本经济已经快速发展到当时发达国家的最高状态,已经不能再依靠学习模仿欧美先行发达国家而快速发展了;同时,日本生育率在六七十年代已经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左右,从70年代中期又持续快速下滑,从而导致日本在90年代年轻人口快速减少、老龄化快速发展、年轻市场快速萎缩、创新后备力量快速削弱。     到80年代末,日本经济已经没有多大上上升空间了,而人口实力持续增长、创新能力依旧旺盛的美国及快速发展的其他亚洲国家,也纷纷挤压日本企业及经济的空间。这时候,结束日本在货币宽松之下的泡沫,转入经济停滞,则是必然的,有没有股市都如此!     现在的中国,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发展状态上来讲,如产能过剩、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不足等,仿佛是1929年之前的美国;从人口结构、人口变化趋势、低生育率老龄化来讲,又仿佛是1989年之前的日本。未来10~15年,中国大危机迫在眉睫!     对比美国和日本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中国需要两个大改革才能拯救未来——经济社会大改革与人口政策大转变——经济社会改革是解决中国近期经济发展的桎梏,人口政策大转变是挽救中国的大未来。     四、经济改革释放中国经济的近中期活力     作为从一个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过渡而来的国家,中国存在大量行政管制和国有垄断,这些无不都推高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成本、降低中国的经济自由、挤压民营经济活动,同时也必然提高民生成本。     移动、联通、电信垄断通讯,所以中国电话费高;中石油、中石化垄断石油供给,所以中国油价高;地方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供应,所以中国房价高;政府掌握着大量高速公路,所以中国过路费高;国有银行体系垄断银行贷款,国企占有过多信贷资源,所以中国民间利率高……2008年垄断行业以占全国8%的员工却获得了全国工资总额的55%……全国人民都在供养行政管制和国有垄断并承受其压迫。     政府管控无处不在的增加国民经济成本、降低国民经济的效率。每一个政府管控,就是一个就是一个“紧箍咒”——阻碍国民创造财富的自由;每一个政府管控,就是一个“收费站”,吸取国民创造财富的成果;每一个政府管控,就是一个“寻租空间”,让国民拿着钱求政府办事;每一个政府管控,就是一个“腐败温床”,养活了无数“老虎”和“苍蝇”;每一个政府管控,就是一把架在国民脖子上的“刀”,让国民不断的向权力交钱买过路、买平安,因此国民赚钱“累”、“险”、“难”,导致“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中国经济内在动力不足!     经济缺乏自由和法治,其结果是经济运行、财富分配与权力、关系密切相关,金钱和权力相结合攫取大量财富,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典型的例子如房地产,地方政府获取巨大土地出让金和税费收入,相关房地产商获得巨大利润,普通民众却承受着高房价。     缺乏自由法治的环境,不仅仅带来财富的掠夺和巨大贫富差距,同时也严重抑制对自主创新、长期发展的投入。由于缺少自由,必然抑制创新与创新成果的实现,比如乔布斯就不可能在中国创立伟大的苹果公司;由于缺乏法治,人们对财富、对长期投入缺乏信心,“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必然没有长期活力。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实质是不断放权、不断放开国民创造财富的自由。作为从一个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中慢慢走出来的国家,中国人自由创造财富的枷锁仍然无处不在,它提高创造财富的成本、扼杀创造财富的机会与自由。     一个国家的财富,都是其国民创造的。要促使一个国家财富的繁荣增长,就必须创造出一个自由法治安全的财富创造环境,充分释放国民创造财富的活力与效率。把创造财富的自由与权利还给国民,国民就会自己创造财富。     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砍掉目前中国大量存在的过多行政管制、行政垄断、繁文缛节、沉重税赋等,它们就是纳税人供养的“卡脖子刀”、“收费站”,就是阻止国民创造财富的枷锁、压迫国民财富创造的沉重大山。到了今天,该废除的时候了,这样才是释放中国经济的近中期活力。     五、民生还债修复中国经济的社会基础     经济就是生产和消费的循环,经济循环的媒介就是货币或可以变现为货币的财富。如果财富分配非常不公正,贫富差距巨大,多数人口缺乏购买力,那么经济循环就会受到严重阻碍,潜在的生产力潜能得不到释放,甚至导致经济危机或经济停滞。如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一样,就是典型。     但可惜的是,中国一直持续低工资、低社会保障,使许多民众缺乏购买力又不敢消费;同时又高房价、高物价,严重透支民众的消费购买力。为了给GDP“打鸡血”,又通过不断的投资创造GDP,在缺乏民众购买力的情况下,形成大量的产能过剩和外汇储备(国内消费不足,出口大于进口,外汇储备增加,货币投放随之增长),又加剧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和国内外经济失衡!     低收入、低保障会带来低消费和低级消费,低消费和低级消费必然带来内需不足、产能过剩、企业竞争和生存压力巨大、利润微薄、产业升级困难、大学生等就业难、员工彼此过度竞争及低收入压力大、企业及经济发展脆弱!所以,中国的低工资、低保障不是经济竞争力,而是“饮鸩止渴”!     1952年,中国民间消费占GDP的比重是6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占到45%;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时候,下降到42%;2008年则下降到35.5%。而政府消费则从1952年占占GDP的16.5%上升到2008年时的差不多30%,且民生投入占比很小,众多老百姓在上学、看病、买房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苦苦挣扎着。     经济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两者互为因果。没有消费,还需要什么生产创造?中国长期轻视消费,甚至把广大劳动者当做经济增长的“工具”,以低工资、低保障来降低“工具”成本。但是,广大劳动者缺乏消费能力,经济怎么持续有活力!     中国经济社会走到今天,是该民生还债的时候了。只有让绝大多数国民有购买力,让绝大多数国民有投资自己、投资下一代和其他物质投资的能力,才能实现长期的民富国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鼓励生育挽救中国经济的长期未来     根据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及近年人口抽查资料,中国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1.2左右的超低危险水平。按照1.2的总和生育率,未来人口每过一代(约30年)减少45%。即便按照1.3的总和生育率,2100年中国仅剩4.7亿人,2300年仅剩2800万人且高度老龄化。     到2028年以后,中国每年退休年龄人口将超过2600万人,但新进去劳动年龄人口仅有1600万人或不到,每年减少劳动年龄人口1000万以上,几年减少一个日本、德国或英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不仅如此,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25年中国25~29岁最具消费活力、创新活力与创业精神的年轻人口将比2015年减少41%,创新活力与市场需求活力大断裂!随后,中国房地产、汽车、家电、钢铁、水泥等产业将面临雪崩、股市将大崩溃、不动产价值将大跳水,“世界工厂”的中国将迅速成全球最大“工业废墟”!     据联合国预测,中国2020年就进入人口负增长。等到2040年后60后老去,中国每年大约会死亡约2500万人,而新生人口不足1000万人(实际上2025年中国新生人口就会降低到800万左右),每年净减少1500万人以上,六年多点就减少一个亿人口。     根据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和生育率状况,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老年社会”,2035年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及人口状况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必将在2025~2035年之间陷入经济增长的崩溃,或将面临比90年代及以后的日本更惨的状况,陷入超低生育率、超级老龄化、超级经济低迷和超级财政负债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民族人口步入“死亡陷阱”!     即便现在全面放开生育能够每年实际多生100万孩子,15年后仅能降低100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即劳动人口减少速度降低10%),25年后也仅能使中国人口少减少60多万人(即降低人口减少速度不足5%),根本不足以扭转未来中国人口的超级大崩溃趋势!     更严重的是,在未来10年,中国24至29岁的生育旺盛期女性数量将从7300多万降至4100多万。1990年中国新生人口2800多万,1999年降低到1300多万,且性别比进一步严重失衡。根据人口年龄段的变化和生育规律,中国新生人口将从2015年的1600万人狂跌到2025年的800万左右。     经济就是人口的需求和创造,人口就是经济的生命载体,年轻人口迅速减少、未来人口大崩溃,未来中国的经济还怎么有活力?而现在,中国却还在实施世界上唯一的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在超低生育率的今天,要挽救中国经济的长期未来,中国必须尽快停止限制生育并鼓励生育,否则20年后将后悔莫及!【来源:公众号“国民观察”(CNGMGC)】     2015年7月3日
喜欢闲人遛狗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闲人遛狗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谈股论金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