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谈股论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金融资产才是国家未来?
送交者: wmx_q[♂★★声望品衔10★★♂] 于 2019-08-29 19:41 已读 788 次 1 赞  

wmx_q的个人频道

作者: 秦小明 2019年08月29日
今天早上,金融市场开盘前,一条财经新闻在金融市场不胫而走:

中国多家银行近期收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自即日起收紧房地产开发贷额度。

金融市场开盘后,房地产行业股票迅速下跌,而房子上游主要建筑材料,螺纹钢期货也快速跳水。事实上,无论在股市还是在商品市场,跟房地产相关的资产,已经被抛售了数日。这样的走势,也并不让市场感到意外。

金融市场对经济未来的预期,总体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这种有效性,正在从专业的金融领域,快速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投资理财资产配置的理念中。简单来说,现如今,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定性的结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房子作为资产配置的对象,已不再具有过去同等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抛售多余的投资性房产。

尽管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房价仍然保持上涨,但这飞溅的浪花,并不能改变江河入海,势大力沉的大方向。

大方向是什么?就是房住不炒,房子的金融投机属性必须也必将并正在快速褪去。 为什么大方向会是这个?我此前的文章里已经从不同角度讨论过很多次了,不展开赘述。 2 前些天去北京出差,跟三个不同的人聊起北京的房价。

第一个人,是专车司机。说北京的房价降了,还挺明显。对门儿邻居的房子,原来买成六万,如今五万也出手了。我问为啥不高些,答:高了没人接盘。

第二个人,是一个中产阿姨。去年开始挂二环的一个房子,从一千多万挂,半年多过去,一路降价到850万出手。这次见到她,她说幸好出手了,现在越来越难卖。

第三个人,是一个有改善需求的朋友。本来打算去年上半年8万一平入手一套看中的房子,三环。但由于没凑够资金,到现在,对方7.5万也愿意卖。

很多人说一线城市的房子是核心资产,只涨不跌。我看也未必嘛。如果一线的房价可以慢慢往下走,那二三四五六七八线,只是时间的问题。不要着急,可以让它多飞一会儿。

当下这个阶段,如果诸位身边有朋友还想揣着现金冲进去无脑买房增值赚钱的,大家一定不要劝阻。万一一不小心,房价再涨它个十年呢?

3 6park.com

中美老百姓都在买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同现如今房子已经不再是资产配置的绝对首选了。可问题是,不买房子,买什么呢?这是很多老百姓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果不知道买什么,我们先看看老美的钱都放在哪儿。

图片来源: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养基情报局

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房子里配置的资产,达到了惊人的73.6%,而美国这一比例还不到中国的一半。

美国居民大约42.6%的资产放在了金融市场里,是第一大比重。而中国居民配置的金融资产比重,仅为11.8%,相当约美国的1/4。

当然,这样的横向对比,并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说中国人应该把钱大部分放到金融市场去。但这样的对比,能给大家判断大趋势大方向,提供很好的类比参考价值。

要思考数字背后的逻辑,为什么我们买房子,老美买金融资产?我们接下来会走到老美的路径上去吗?

4

超级地产周期的结束

为什么中国的居民显著地更热衷买房子作为资产配置的首选呢?无外乎房子这个资产更好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1)收益尤其是长期收益更高。

2)波动率较低,风险较小,甚至没有风险。

高收益低风险的房子背后,对应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去十年的“超级地产周期”。

什么叫超级地产周期?

就是以房地产开发(顶层设计是城镇化)为核心驱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横向纵向的广泛发展。这些产业链包括了钢铁、水泥、煤炭、化工、建材、家电、装修、物业、零售及其他服务业。这个产业链条上的产业,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言的“传统经济”或者叫“旧经济”。

传统经济并不是更低级,它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刚好匹配了经济要素(劳动和资本)效率释放的过程。也成功地完成了上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任务。但到了新阶段,再以这个模式为重心,则会出现副作用明显超过正面拉动作用的效果。这些副作用当中,最核心的有几个:

1)债务过高。

2)产能过剩。

3)库存高企。

这些问题大家并不陌生,这正是新一届高层施政的核心经济思路“供给侧改革”处理的几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实施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比如经济金融的去杠杆,再比如环保限产,债务转移之后的去库存(房子)。

然而,这些政策走到今天,叠加2018年开始的中美博弈升级的外围新形势,我们发现,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

房地产过于强大的金融属性,对实业投资回报(ROE)的严重挤出。

于内于外,中国都走到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超级地产周期必须结束。理解这一点很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自上而下,有着广泛决策和民众共识的思路。

超级地产周期结束后,房子自然而然就不再具备如上所言的两个特征。这时,居民就会开始寻找新的大类资产来取代褪色的房子,这是经济周期的内在驱动。

5

新经济与金融资产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政治局开会,近期的几次会议,都屡次提到中国的资本市场,甚至更直接地提到“科创板”和“注册制”,这在过去的历史中,绝无仅有!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性信号。

最高决策层思考的问题,自然不是股票市场短期的涨与跌,而在于中国经济接下来的“新周期”的部署和安排。

在这个新周期里,劳动和资本(债务),显然已经不再具备地产超级周期里的威力,想想我们不断下滑的新生人口与处于高位的杠杆水平,结论便显而易见。 除了劳动和债务驱动,剩下的,只有技术的进步。在理论和经济实践中,驱动一个经济体增长的三大基本要素便是劳动、资本与技术进步。

更早的“出口创汇”阶段,中国劳动力的优势释放得淋漓尽致,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大行其道。而后的地产超级周期里,资本(债务)和信用的扩张,再度维持了中国十年的增长。

当人口红利消失,债务杠杆触顶之后,人们要思考的,便是如何找到下一阶段经济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带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前提下,负重前行。

其实没有太多玄乎的东西。 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无论是经济学的理论上,还是各国的发展实践中,都指明了下一阶段的方向,那就是靠技术进步。美国上个世纪末开启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便是最近的一个例子。

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阶段,便是中国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再一次,这样的理解,有着广泛的,自上而下的,决策与民间都信仰的共识基础。

如此,便能理解华为公司在中国决策层和民间的地位都如此之高的原因了。因为它是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核心源代码能力的代表。

而技术的发展,需要相容的激励体系。而激励相容的体系,必须要靠资本市场来建立。资金的配置,也必须靠金融市场来运作,且是更直接的金融市场(有别于以往和行政力量密不可分的间接的银行渠道)。

好的公司,好的技术,好的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应该获得更多资本的投票,从而具有更好的估值。在美国,这样的激励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比如代表美国新技术新模式的大公司,谷歌苹果亚马逊脸书等少数公司,贡献了整个股票市场多数的涨幅。

中国未来,不可避免地要走类似的路。

要培育新的经济力量,旧势力就必须让路。更具体地,房地产金融化对实业投资回报的挤出,必须扭转。这是为何今年以来,决策层对房地产的态度只紧不松的核心原因。

而新的经济周期,对应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从而对应新的“奖励体系”。在这个奖励体系里,优质的资产,不再是钢筋混凝土堆砌的房子,而是类似谷歌苹果一样的有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公司。 这些公司通过金融市场与大众投资者发生链接。

6

看未来,不要只看现在,更不要只看过去

中国的金融市场,有一万种毛病。人尽皆知,不需要一一列举。 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未来挑起中国经济转型的重任。历史选择了它,时代大势选择了它,内外发展的内在要求选择了它。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完善,不再会只是流于表面。

人们思考问题,总会习惯把锚放在过去跟现在,因为过去与现在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具体可感,因此容易认识。但巨大的投资收益,一定来源于对未来格局的判断和把握。

某种意义上, 如果你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那么下一个大的方向,必然是金融资产。只有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中国才可能出现一批真正优质的代表新方向的公司。而这些新生力量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往前。

聪明人都是在星星之火的时候,就开始投资。这种投资并不仅指资金的投入,更多还在于“认知”的投入,也就是提前学习有关未来的知识,训练自己的战略格局和眼光。

对金融和经济一无所知的人,注定会与下一个周期的机会无缘。而每一位老百姓在配置自己的资产时,都应该记住如下这句话: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贴主:wmx_q于2019_08_29 19:42:48编辑
喜欢wmx_q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mx_q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谈股论金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