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爱子情怀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爱上一个人,却永远得不到这个人的爱!(公开信系列)
送交者: 仁剑[♂太守★☆♂] 于 2015-08-10 16:46 已读 512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看题目似乎不应该放在亲子版,但能够看完文章的朋友会明白的。         云儿的信:

剑哥你好!

我与湄姐冰释前嫌了,多谢剑哥!

前段日子湄姐主动与我搭讪,令我觉得相当诧异,因为这不像她的性格嘛。然后湄姐让我看了你写给她的信(注:《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嘿嘿,不瞒你说,我看了三遍,想了很多天才明白你写的意思。剑哥,你开解人很有一套,看问题的角度十分特别。我发现,自从湄姐认识你之后,她的性情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善解人意,令她变得越加温婉可人了,你对她的影响力真大啊!剑哥,我觉得,你的作品应该还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如果不出书就真是可惜了,你有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呢?

和湄姐的问题解决了,但我正在面对的烦恼真不知何日才能消除。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每天都在和肉肉作斗争(注:云儿一岁半的女儿)。她似乎时时刻刻都和我对着干:不准她摸电源插头,她偏偏要摸还对着我笑,教她用勺子吃东西她就来个天女散花,我越骂她越得意,我强忍怒气她就更放肆。唉,这个小冤家,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哟。剑哥,你是怎么教你一对儿女的?我从来不见你和阿嫂责骂他们,但他们仍然那么懂事学习成绩又好。对不起,我知道你正在专心写作,不应该拿这些琐事烦你的,但我真的想有人能帮我,身边那些做了母亲的朋友,各有各的说法,反而令我无所适从。

 

仁剑的信:

云儿:只是一种写作冲动令我停不下来。至于作品是否出书,还没有多想。

许多道理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叫做一理通百理明,你与水湄、与女儿、与身边所有人的相处之道亦如是。

我的哲学思想一直围绕着一个主题,狂妄点说我正在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我把它命名为《逻辑后缀学》,企图用一种全新的观点去诠释万事万物的生成、存在及发展的根源。由于题目太大,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难度当然就可想而知,我甚至是以“一日一句”来形容自己的写作进度。除了在《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中所提及的之外,以下内容中的黑体字也是我文章里的节选。既然能够“诠释万事万物”,如果你看得进去的话,这些节选应该让你对如何教育小孩有一定的启发:(应该叫“觉育”,我认为“教育”只是让小孩掌握生存的技能,“觉育”是让小孩觉悟生存的意义。不过“觉育”这个词读起来不那么顺耳哈,云儿你有什么好建议呢?)

人的思维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在作判断。不论判断的结果对错、肯定或是否定,是否合符逻辑,判断这种行为还包含着对种种事物进行确认的企图。我把这种包含着确认企图的判断称之为“是”判断。“是”判断已成为人的一种思维定式,它源自于人的自我认同及自他认同需求。而人为什么需要自我认同及自他认同?我综合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是”判断的结构中包括了“是(确认)”和“什么”两项。(这个什么在我的文章里结合心理学和集合论还巴拉巴拉的写了一大堆,这里就省略了)。

是(确认)是行为(一种的行为),什么是目标。没有目标就不会产生(确认)行为;没有行为目标就不成立。即行为和目标是一对纠缠共生体。

纠缠共生的含义是:尽管两者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但两者本质上却各有所属。

行为一定有行为发生者,指者就是行为的发生者,因此行为属于指者。

而目标是多重身份的交集,这个交集可以属于任何事物(母体),却偏偏不能属于指者。因为:

如果目标即是指者,目标就不成为目标,行为就不会发生,“是”判断就不能成立。

所以:

如果“是”判断成立,则指者不能是目标,目标不能是指者。

这就用“反证法”证明了:

任何的“是判断,都必将产生自他分别。

这里传递的信息是:“是”判断的对象一定是除了自身以外的对象。进一步的信息是:我们永远不能对我们自己作出“是”判断。即,我们永远都不能自我指涉。那么,诸如“我是人”、“我是好人”、“我是自有永有的神”甚至“我要遵循客观规律”这类的判断就不能成立。(为了强调“自他分别”,这里的“自我指涉”专指判断者本人,而自我指涉的本来意思是:用概念整体来定义或者概括该概念本身)。

“判断者被排斥在判断对象所包含的范围之外”这句话,如果从“他涉”的角度去理解,我们或者能够接受。例如“那是一片云”这个“是”判断里,“云”这个目标当然不是判断者,判断者可能也没有什么兴趣成为“一片云”。但从自我指涉的角度,“‘我是谁’不能成立因为这个‘谁’不能包括‘我’就不是那么容易让大众理解。

拉康认为:婴儿时期的心理初始状态本来是圆满具足的统一,即没有主客体的区别意识(也即没有“指”的行为),但随着与遭周环境的不断接触,从中受到的刺激作用下所得到的经验中就有了“他者”的概念,即产生了他涉的“是”判断(产生了“指”的行为),自在与自为之间的混淆从此时开始产生。拉康进一步认为:他者的产生让婴儿感觉到某些东西包括母亲在内并不是他的一部分,因而产生了分离和缺失(被阉割)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是婴儿不愿意承受的,于是他因为希望“他者”消失从而能够回到初始的统一而发出了内心的“请求”(前俄狄浦斯情结)。终于在“某一天”,婴儿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镜像,在外界(通常是母亲)的确认下,婴儿就把镜像中宾格的“我的”错认为主格的“我”而把镜像与幻想的自我进行连接,这个镜像满足了婴儿的“请求”,以“理想自我”的形象补偿了缺失部分带给婴儿的焦虑感,令婴儿错觉地认为自己实际上并没有缺失。也就是说,婴儿以为“本我”能够从外界得以证明,“我是”思维模式开始建立,这个过程拉康称之为“想象界”。随着婴儿成长为成人,逐渐掌握了语言与符号识别能力后,“想象界”会逐渐与“象征界”重叠,“我是”思维模式通过“象征界”的语言符号形式化后再反馈到思维中而形成思维定式(“指”的定式)。

拉康的“镜像理论其实已触及到万事万物的本质(《自由思想批判》的下一个续篇将继续这方面的讨论)。可惜的是,拉康仅仅是从“人学”方面分析人的精神状态,尽管认识到“他者”的概念造成了自我感到缺失的心理,同时认识到“镜像”(镜像更象征着人的视觉在产生他者中的关键作用)是巩固自我与他者二分的错觉的源头,可以说是成功揭示了人的“是”判断产生、形成的过程——只有当你想要的客体不在场时你才需要言词(确认——即‘是’判断)。但拉康并没有真正从“是”判断必然产生自他分别这个内涵上深化思考事物的本质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自我缺失的问题,因而他的理论成了不彻底的理论。

混淆自在与自为两者的关系,就必然会产生自他分别,本来没有矛盾冲突因为不具备同一性的自在与自为就变成了伴随着我们一生的矛盾体:一方面,“我是”不断地巩固,“我”与他者之间的壁垒就越来越分明甚至是牢不可破;另一方面,“我是”又离不开他者的元素,必须不断地理所当然地由他者证明。

现代人追崇的“个性”就是这种矛盾体的具体表现之一:所谓个性,就是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不与他者“同流合污”的同时,又必须在他者的“注视”下才能存在的一种“异化”,个性实际上是“为他者而存在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在思考自身的意义及存在价值时都认为必须有个“什么”(实质也好代表也好象征也好)是“我”才有意义。甚至于人类探索世界,寻求真理这些伟大的抱负,也不过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都是对我们有用的“是“判断。如果真理与我们无关,即不能为我们所用,我们对真理还会有追寻的热忱吗?故而,即使可能知道“我是谁与我无关”,我还是心甘情愿固执地自我诱导“当然与我有关”。即使我们都明白“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我有生之年我还是“能带多少是多少”。即使证明了“我是什么”不能成立,我们还是约定俗成以“但求方便”作为理由故意模糊语义令“我是什么”成为想当然并努力诠释这种想当然。

而实际上,分离和缺失的错觉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感从未消失过。我们所作的任何努力,包括自我价值的追求,对完美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反而是暴露了我们内心的分离缺失感。我们对价值观、对完美、对真理的渴求越强烈,不过是反映出我们内心因分离缺失错觉而产生的强烈焦虑感。我们所作的任何努力,不过是这么一个怪圈:我是——我不是——我越是——我越不是——我越想是。如同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被众女神诅咒的顾影自恋:爱上一个人,却永远得不到这个人的爱!

云儿,你女儿的表现正是一种焦虑感驱使下希望“引起你注意”从而企图“证明自己”(自我认同及自他认同)的下意识的“请求”行为,这不过是每一个小孩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正常”行为。我用双引号表述这个“正常”,是因为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烦恼,我们这个世界的种种纷乱皆是因为对这种“正常”行为“处理不当”而产生。

拉康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有需求、请求和欲求三个阶段。我则认为,需求、请求和欲求是组成人的一生中的欲望的三种表现元素,只是不同阶段各以不同的比例出现而已,因此与之对应,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应该有三种“育:养育、教育及觉育。所谓“处理不当”,是我们在养育、教育小孩的同时,没有对“觉育”加以重视。

养育是母亲的专长,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所谓教育,无非就是教后代种种正确的生存技能或学问,包括了德智体三个方面(现代中国人则把重心放在了“智”的方面)的教育都属于“是判断。“是判断必然产生自他分别(除了产生自他分别,我的文章中还分析了“是”判断产生的其它问题),即产生分离和缺失的错觉,而分离和缺失则令人产生焦虑感,这就意味着任何的“是判断,都不能消除我们内心的焦虑感。因此作为“是”判断的教育没有用觉育去“中和”,是注定了失败的。(这个结论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总结)。

带着焦虑感的情绪去学习,就会产生如下结果:一是事倍功半,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出现强迫症,例如道德上的强迫症、学术上的钻牛角尖、体魄相貌或身体健康上的挑剔;三是自恋带来的自私;四是自卑后的自暴自弃。

一部分的焦虑感是先天性的,前面的长篇大论说的主要就是先天性的焦虑感由来。一部分则是后天的。一位母亲,如果她自己本身的焦虑感就非常强烈,甚至毫不掩饰,就会“传染给子女(曾经在街上见到小孩坐在地上大哭大闹,旁边的母亲在旁边竭斯底里大声斥责的情形)。同样一个不安的社会的焦虑感,也是会相互交叉传染的。

因此,作为一个家庭,祥和的气氛是最重要的,而祥和气氛的营造,当中大有学问,这些学问,背后其实都有“觉育”的影子。

什么是“觉育”?我把它划入“非”判断的范畴。什么是“非”判断?这又是个长篇大论的话题。鉴于篇幅,这里就不详述了。我写的那篇《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公开信有简单提到“非”判断,当中有理论性的分析及文学性的描述。以下是文学性描述部分的节录(作了一点小修改):

“非”判断就像万能胶。万能胶有以下的含义:它带有无条件的粘力,即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带有凝聚性质,但它不是像磁铁那样妄图把什么东西都吸引到自己身上那种哗众取宠,而是有把同一个集合体的各个元素凝聚在一起之后自己却不被别人看见的能力。万能胶有不同的境界。最基本境界称为不是一(不固守观念);高一级的叫做不是我(忘我);再高级的叫不是人(天人合一);终极的就“什么都不是”(存在的存在,即绝对自由)。

每个人的心灵,由许多不同的弦(是)组成。这些弦不去撩拨,本身没有意义。撩拨这些弦,它们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撩拨的意思,是轻轻拂过。拂过,意味着不执着,在每一根弦上,都不能停留太久。非我,就是我不是弦,但当我拂过弦时,我刹那间就是那根弦。即使是音色最好的弦(是),如果紧紧抓住不放,它是不会发出任何声响的,这就是“非”的意义所在。如果每次都只是撩拨同一根弦,即使那是音色最好的弦(是),也单调得令人乏味,这就是“可能是”任何一根弦的意义所在。

不执着于任何“是”,才能弹奏出动听的和谐之歌。

云儿,最后给你几点建议:

1,不要因为小孩每次的“出格”行为去执着具体原因,这些具体原因都是“就事论事”的“是”判断,“是”判断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构成拉康所说的“能指链”,一环扣一环,循环不已,是一个无人能解的迷局。所以我从不“就事论事”,不轻易对时局发表意见,不轻易对子女的具体行为评头论足。

2,“不执着具体原因”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里不要有争吵。不仅仅是某些家庭教育文章所说的“不在子女面前争吵”,而更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本没必要争吵”。为什么许多家庭会有争吵?根本原因就是“是”判断造成的界限分明,使我们判断任何事物都是什么“的”——你的、我的、对的、错的。我过去的文章里常常向读者宣扬“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思维。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种思维在陌生人、一般熟人之间或者难以实现。但在家庭成员之间,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假如“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何来争吵?小孩也就不会向你“请求”,不会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因为她心中没有分离感,因此也没有缺失感(或者说这些感觉很模糊不足以造成她太多焦虑)。

3,不要“教”小孩如何去做,而是你自己如何做。既然“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如何做她就会如何做,或者说你就是她的榜样,她会自然而然地“模仿”你。既然她在模仿你,你自己要成为怎样的自己就是关键。真正的自己应该是表现出强大的自信。而自信不是你有多少财富,你有多么成功,你有多么众望所归等等。当你的自信、你的快乐来自于别人的评价,你已经输了。真正的自信应该是没有分离缺失感因此没有焦虑感所流露出来的信心。

4,当你有足够的信心之后,你自己本身就不再有缺失,没有缺失就不屑于向外界“请求”,你对外界就只有纯粹的“欣赏”。夫妻间,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取悦,彼此欣赏。互相取悦,最有效的是真心真意地关心、参与对方感兴趣的事。懂得欣赏的人,内心都是趋向完美的(完美其实不必也不能追求)。这种欣赏是不带任何功利性的,是纯粹的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懂得欣赏,烦恼痛苦在你心里所占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尊重、信任、忠诚,都是把对方看作对手,含有对立、审视的味道,远不及“欣赏”中流露的真情,远不及“欣赏”中的包容。懂得欣赏别人,又懂得欣赏自己的人,更懂得欣赏这个世界的人,幸福快乐会与她常在。



贴主:仁剑于2015_08_11 1:10:13编辑

贴主:仁剑于2015_08_11 1:10:58编辑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仁剑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爱子情怀首页]
仁剑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