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数码家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盘点二战步兵基础火力:短兵器
送交者: 嘎大夫[☆★★闲着也是闲着★★☆] 于 2020-08-10 13:52 已读 1942 次 2 赞  

嘎大夫的个人频道

二战的步兵基础火力,除了小炮长枪外,还有“短家伙”,譬如,手枪、榴弹、刺刀。虽然这些武器只属于步兵作战辅助武器,但这些装备各有各的高招,有一定的战术技术含量,值得再继续介绍一下。

步兵班中的手枪

在二战中,并非所有交战国军队都在班一级基础战术分队中装备手枪,只有美军、英军、德军这些财大气粗、装备先进的军队,才在班这一级别编制中的班长或军士才有可能装备有手枪。而苏军、日军,以及其他交战国军队,手枪都是军官的身份象征,一般只装备到连级军官。(甚至排长都没有)

图自网络

手枪因射程短(理论上有效射程50-100米,实际上,在紧张的激战中很难击中20-30米以外的目标),在战斗中价值不大。主要用于壮胆,和最后关头的自卫(或自尽)。

美军步兵班中,班长一般装备1支M1911型.45ACP半自动手枪(即著名的.45勃朗宁手枪)。0.45英寸口径(11.43mm)、7发大威力手枪弹、又大又沉、结构坚固、性能可靠、威力巨大,1发命中即可有效拒止目标(美军开发.45口径手枪弹,就是因为9mm口径Parabellum弹杀伤/拒止威力不足)。而且,该枪弹也用于M1式Thompson冲锋枪。

图自网络

此外美军有个传统,官兵皆可自费选择自卫武器(只要有钱自己买,上级不干涉)。所以,有些美军士兵也自费配了手枪,且型号复杂。(在美国,枪支合法且较便宜。当时有些转轮手枪十几美元一把,相当于1940年代初美国普通工人不到一周薪资)这一习惯延续至今,如今的反恐战场上,美军几乎人手一把手枪。军官手枪是由军队统一配备的M9,而士官和士兵则自费购买M1911或Glock(比军官的配枪性能还好-价格还贵)

图自网络

美军伞兵、陆战队等精锐部队之军士、士兵配手枪比例较高;巴顿将军也自费配左轮手枪 图自网络

美军官兵可自费选择自卫武器传统延续至今,有些官兵会买更高端Glock,而不用M9

M1911的缺点是体积大重量沉,女性军人手掌较小手臂力量较弱难以握持(东亚人也遇到同样问题,所以M1911在东亚军队不受欢迎)。美军在1980’年代之后,选择了9mm口径M9(Beretta 92系列)为制式手枪。但近年在反恐战中发现其9mm口径Parabellum弹面对亡命之徒和穿着防弹衣的对手,拒止作用不足,对手往往身中数枪还能继续顽抗。所以,很多美军官兵重新启用了号称“掌中大炮”的M1911。

图自网络

由于9mm弹拒止作用不足,很多美军官兵重新启用了号称“掌中大炮”的M1911

英军每个步兵连按照编制表有27支9.65mm口径的“韦伯利”No.2转轮手枪(又称“左轮手枪”),足够装备班长和机枪手作为防身自卫所用。6发子弹,性能中庸。转轮手枪的优点是不易卡壳,就算遇到瞎火弹只要继续扣扳机就可顺利击发下一发。缺点是只有6发子弹,火力持续性较弱。

图自网络

早期勃朗宁可靠性不足,英军改用了“韦伯利”转轮手枪

转轮手枪是美国人的发明,英国人也从无牛仔文化,为何会选择其为军用制式手枪,确实令人费解。因为其6发弹仓容量较少,二战中英军COMMANDO特种部队官兵更喜欢9mm勃朗宁大威力半自动手枪(弹匣容量13发)

图自网络英军精锐COMMANDO特种部队官兵更喜欢9mm勃朗宁大威力半自动手枪

德军手枪历来堪称经典,其班长和机枪射手装备P08(著名的“鲁格手枪”)、P38半自动手枪为自卫武器,高级军官则以精巧的沃尔特PP手枪为防身武器(改进型PPK就是电影中007 James Bond的御用枪)

图自网络

P08“鲁格手枪”是枪械收藏市场的明星

图自网络P38是二战纳粹德军军官标配手枪

图自网络德军中高级军官的PP改进后为PPK,是007的御用道具

P08、P38弹匣容量8发(另有32发大弹鼓),体积重量适中、后坐力小、精度高、结构坚固、工艺精湛,在北美枪械收藏市场中声誉和价格都较高。所以,在战斗之余,美国兵到处搜集“鲁格手枪”为战利品。(《兄弟连》中对这一情节做了生动描述)

备注:

一战前,德军制式手枪选型,P08鲁格手枪以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价格便宜而中标;竞争对手毛瑟手枪(大陆称为:驳壳枪)因体积大、重量沉、结构落后、威力不足、价格昂贵而落选。

图自网络

体型巨大、技术落后、威力一般的毛瑟手枪,被大陆称为:驳壳枪

一战后毛瑟公司差点破产,幸得来时民国的大量订货,公司转为盈利。甚至生产能力不足,西班牙厂商山寨了大批毛瑟手枪卖给民国。

德国佬兴奋之余,并不理解中国人为何不买性能优越且价格便宜的P08鲁格,而要选择价格昂贵、性能落后、威力不足的失败产品 图自网络

看起来很大很威武所以想当然以为威力巨大;与骨头汤补钙、猪脑补脑…的思维类似吧

其实德国佬不理解国人的脾性:国人是很随性的民族,不注重理性和逻辑,做事只凭感觉、看表面。民国官僚采购团到德国看见“驳壳枪”又沉又大又贵,便想当然以为其性能一定最NB!无人看说明书研究数据(当时也没几个国人能看懂德文技术数据)…买!而大陆军迷看着驳壳枪外形像个迷你冲锋枪(弹匣在前面)就认定这玩意一定威力无比(还起了外号“盒子炮”)。

其实,比“驳壳枪”小巧而便宜的P08配上32发大弹鼓,比“驳壳枪”最大弹容量还多12发,火力持续性更强;9mm子弹也比“驳壳枪”的7.63mm弹威力大。在一战后期德军“风暴突击队”战术中,广泛装备德军精英突击队,与伯格曼冲锋枪并称为“战壕扫帚”

图自网络

P08配上32发大弹鼓,火力猛烈,与伯格曼冲锋枪并称为“战壕扫帚”

二战中,只有国人傻乎乎的装备这种沉重昂贵的落后手枪,并因某名人在 “驳壳枪”上刻了字,而竟成“革命象征”。

而精明的美国佬,则在欧洲到处搜集P08鲁格。

图自网络

影视作品体现了美军搜集P08鲁格的细节;现代,品相良好的P08鲁格在收藏市场价格不菲

尽管苏军早期也装备过莫辛1895左轮枪(KGB前身“契卡”在1920-1930年代很喜欢用) ,但二战中苏军制式手枪是托卡列夫TT30/33型7.62mm半自动手枪。

图自网络

莫辛1895曾是“契卡”象征:战斗性能平庸,但用来枪决打头,却着实好用

苏军的TT30/33托卡列夫,并未装备到班,而是营/连等低级军官配用,略提一下是因兲潮山寨了这种枪身笨重、枪声巨响、后坐力大的苏式手枪,称为54式,并曾成为大陆公安标准配枪。 图自网络

托卡列夫TT30/33枪身笨重、枪声巨响、后坐力大

54式的苏联工艺,结构简单,部件容差较大,所以可靠性尚可。而兲潮山寨的另两种手枪,则堪称灾难:59式是山寨苏式“马卡洛夫”中级手枪(比TT30/33托卡列夫小巧一些,也精致一些,主要装备师/团等中高级军官)。由于材料和工艺要求更高些,大陆60年代生产工艺无法保证而导致59式故障频出、严重威胁军-警使用者人身安全而被恶评如潮,遂早早撤装淘汰。其后又山寨德式PP/PPK,称为64式。1970-1990年代当过军官和警察的,有不少用过这种手枪,感觉如何自己知道。

日军的“南部手枪”(俗称“王八盒子)并未装备到班,但在日本宪兵中甚至广泛装备到普通宪兵;是二战中性能最差、外形最丑陋的军用手枪;实际上是源自对德式P08鲁格知识产权的“借鉴”,但日本没有老老实实山寨而是加入了“大日本特色”,在P08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修改了外形、改用8mm子弹…结果,一代悲剧由此诞生。

图自网络

日军“南部手枪”(王八盒子)是日本宪兵象征;是二战性能最差、外形最丑的军用手枪

榴弹类武器

在二战中,榴弹类武器,主要是(但不仅限于)手榴弹;还有枪榴弹、掷弹筒、和少量过于另类的超轻型步兵榴弹发射器;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介绍被广泛使用的手榴弹。

手榴弹,是步兵的重要武器装备,在堑壕战和城市战、丛林战中,作用颇大。但是,由于其技术含量较低,做不出什么噱头来。所以,其结构在一次大战中就基本定形,没有太大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手雷”不是另一种武器,其就是手榴弹;只不过被一些非专业军迷谐称为“手雷”而已。

美、英、苏军,普遍装备卵形手榴弹(或称“手雷”): 美军的MARK II、英军的MARK I“米尔斯”、苏军的RG-42进攻手榴弹+F1防御手榴弹…性能接近,乏善可陈:都是卵形结构、拉环弹力击发+柄状安全把手、30米左右投掷距离,5~10米杀伤半径。

图自网络

手榴弹在美军中是很次要的武器,但李奇微将军用随身佩戴来唤起美军重振“步兵精神”

图自网络英军MARK I“米尔斯”是一战时代老古董,现在在落后地区还有应用

图自网络苏联二战时期RG-42进攻手榴弹(左)、F1防御手榴弹(右)

直到目前,西方和俄军手榴弹,依然是这一技术路径,性能也基本类似(技术含量太低的武器搞不出什么噱头)。

德军也装备了一部分卵形手榴弹——M39,但体积、重量、威力都较美-英-苏军的小,使用拉发引信,除较为轻小之外,其战术性能不突出。

图自网络德军的卵形手榴弹M39除较轻小之外,其战术性能不突出;右侧为玻璃弹体版

需重点表述的是:德军M24长柄手榴弹,堪称一代经典。它巧妙的利用了杠杆效应,比卵形手榴弹投得更远;有经验的德军老兵采用立姿投弹时,可投到50米甚至更远。

图自网络

德军M24长柄手榴弹,大名鼎鼎;甚至成为“纳粹邪恶”的一种视觉符号

M24拧下木柄,将手榴弹战斗部捆绑在一起,就成了简易反坦克手雷;可见德军长柄手榴弹使用方便、战术灵活多样,实战威力大,是二战中综合性能最好、且造价便宜的手榴弹。

图自网络“七芯”集束手榴弹,具有一定反车辆、打击轻型装甲的能力

图自网络右图的一战德兵摆拍,其实集束手榴弹一般不这样投掷(易扭伤手腕)而是甩出去

中国军队的木柄手榴弹就是山寨德军版的,甚至是抗战中对日军威胁最大的单一武器:整个抗战,中国军队共使用了超过3000万枚手榴弹(国军2200多万枚、共军800多万枚),造成约40万日军士兵伤亡,占侵华日军伤亡总数近1/3(由此可见,中国军队的射击精确度之差、机枪和炮兵等技术兵种战技术实在令人汗颜,这在下篇予以详解)。

图自网络木柄手榴弹,是国军能有效对抗日军的不多武器之一(另一种是捷克轻机枪)

木柄手榴弹甚至一直延续至今仍装备PLA(70-80年代制造数量太多了);但需指出:由于国人身材较小、体力较弱、手臂力量不足,大陆造的木柄手榴弹做得较小较短(这样PLA士兵投掷时,手腕不易扭伤);所以杠杆效应大大减弱,远不及德军长柄手榴弹。

图自网络

60-80年代造了多少“67式木柄手榴弹”天晓得…反正几十年训练也用不完…

二战中的手榴弹,不得不提到日军又一个奇葩武器:九一/九七式手榴弹。日军“多用途手榴弹”构思很巧妙:可以当手榴弹投掷;装上组合式底火发射药附件也可用掷弹筒投射(但精度+较低);还可以客串地雷。但现实很骨感:结构复杂、造价较高、性能不可靠、威力有限(破片不均匀、甚至不完全破片)。

图自网络九一式,是二战时代最复杂繁琐且不太可靠的手榴弹

尤其是其引信,由于为满足掷弹筒投射需要而使用碰炸引信,安全性远逊于美-英-苏-德手榴弹的弹力或拉发引信,早炸和瞎火概率很高;且其7-8秒的引信延时,使其投掷难度很大(美-英-苏-德手榴弹引信延时3-4秒)搞不好就在自己手中爆炸,或投出去不炸而被对方捡起回投后正好在自己头顶爆炸…总体说,日军复杂而昂贵的奇葩手榴弹,造价远高于国军木柄手榴弹,却不如国军的实用(国军木柄手榴弹毕竟是德军M24山寨版)。

日军自己也注意到:资源匮乏、人均贫穷的日军士兵,是使用着复杂昂贵的手榴弹…这一悖论相当尴尬;所以,九七式手榴弹在九一式基础上尽量简化,取消了组合式发射药,无法再通过掷弹筒发射。

图自网络

九七式经简化,无法再通过掷弹筒发射,才比较实用可靠。

这说明那个古老真理:简单就是美…在追求高精尖的决胜性武器装备的同时,对最基础的武器装备,务必力求简单实用。譬如:美军在F22、F35、DDG1000等先进装备方面不遗余力、力求先进的同时,其手榴弹如M67等型号,依然是强调简单、实用、廉价。

图自网络

美军M67,结构并不复杂,但装药量多、威力大:简单粗暴,才是可靠好用的步兵利器

最后,谈谈其它榴弹类武器:

比较典型的是日军掷弹筒,严格说这是种排曲射类武器~班加强火力(编在日军步兵小队,相当于其他军队的排级)而非班/组基础火力配系;但由于日军应用较广,且与中国战场关系重大,故而简单谈一下:

图自网络

89式掷弹筒,被美军认为是“日本陆军惟一值得评价的兵器”

89式掷弹筒,确实是非常实用的排曲射类火力,被美军认为是“日本陆军惟一值得评价的兵器”: 口径50mm,全长610mm,重4.7kg,最大射程:使用八九式榴弹670m(有效射程500m),使用九一式手榴弹1200m(精度极差),理论射速20发/分钟。

图自网络

89式掷弹筒最大优点是轻,但精度不如同时期列强德同口径迫击炮

性能与之类似的德军Granatwerfer.36型50mm超轻型迫击炮,炮弹重量略大于八九式掷弹筒榴弹,但射程只有510m,重量却达14kg;苏军的PM-40型50mm超轻型迫击炮,炮弹重量余德军50mm迫炮弹相近,射程达800m,重量也有9.3kg…可见,日军89式掷弹筒在轻便方面有相当优势。

图自网络

德军Granatwerfer.36型50mm超轻型迫击炮比较笨重,但精度较高

图自网络

苏军的PM-40型50mm超轻型迫击炮,结构较简单、重量较轻,射程较远

89式掷弹筒对武器落后的中国军队造成很大杀伤,尤其对国军机枪火力点,齐射压制/摧毁效果明显;但在天平洋战争爆发后,遭遇美军步兵分队后,终于碰上了克星。

图自网络

日军为“掷弹筒”洋洋得意,最终碰上了真正的步兵杀器:美军M2型60mm迫击炮

美军的连/排轻型炮击炮,可不是德军、苏军那种50mm口径的“小玩具”,而是60mm口径起:弹药重量1.36kg,最大射程1815米…威力和射程都是日军89式掷弹筒3倍以上,精确度也高得多;日军掷弹筒一开火,很快就会被美军反击火力打的血肉横飞(对付掷弹筒这类低价值目标,美军步兵一般不会呼叫上级炮火和空中支援)

图自网络

美军M2型60mm迫击炮: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射速快…是二战最优秀的连排迫击炮

另一种奇葩步兵榴弹类武器,是意大利的Brixia.M3型45mm超轻型迫击炮:只能把1枚0.453kg的小弹丸打到535m之外,且结构复杂、重达15.4kg…被笑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把1磅重量发射到500码远的装置”

图自网络

意大利最善于制造构思奇特、结构复杂、花里胡哨、争议颇大…却不中用的武器

备注:

二战后,长柄手榴弹这一结构基本被先进国家军队淘汰(目前仅有PLA装备),优秀的设计为什么被淘汰呢

主要原因是:现代战争中,自动武器、榴弹发射器、火箭筒等步兵火力大幅提升,手榴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较远距离面积杀伤基本都用榴弹发射器(比手榴弹投射得更远更准也更隐蔽);手榴弹目前仅用于近距离反坑道、爆击室内目标等有限战术目的;不再追求远距投射,而是要尽可能轻巧些,减轻步兵负重。卵形手榴弹省去了木柄重量,结构重量更轻(现代手榴弹比起二战期间的,重量上均稍轻些);所以,世界主要国家军队都采用卵形结构(又称球形结构、手雷)。

图自网络

榴弹发射器时代,手榴弹依然存在但已边缘化;请注意右图:现代手榴弹比二战时较小特别说明:二战时代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作为单独一类武器,专文论述;不在此处展开。

刺刀

在18-19世纪,火器尚不发达的时代,刺刀是步兵重要武器;然而在二战中,已经相当边缘化。例如:美军第90步兵师,伤亡总数超过20000人次,其中刺刀伤只有13例。

刺刀和拼刺训练在现代军队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士兵的勇敢精神。如巴顿将军所言:很少有人被刺刀所杀,但许多人对它感到恐惧。(这一点,对于军警镇压平民示威抗议,尤其有效)林彪也曾说过:敢于拼刺刀的军队,是最勇敢的军队。

图自网络

刺刀,对于军警镇压平民示威抗议,尤其有效

从二战开始,刺刀向多用刀具的方向发展;士兵们更多把刺刀用于探雷、切割、锯砍、杀鸡剖鱼切瓜果、开罐头…所以,现代刺刀由短剑形向匕首形发展。

二战中,美、德军队的刺刀均为匕首型,长度较短,一旦不超过30cm。美、德军的老兵一般都不在步枪上装刺刀,因为这会使枪口变得沉重,破坏整支步枪的重心位置,降低射击精度。

图自网络

二战时德军刺刀,刀刃长度是握把约2倍,呈匕首型

老兵们都知道,一旦发生惨烈的近距白刃战,刺刀并不好用:当刺刀刺入人体后,由于剧烈疼痛导致被刺的肌肉极度痉挛,肌肉纤维将刀刃紧紧包裹住,常常拔不出来(即所谓“吸刀”)这种情况极端危险:一旦其他敌人靠近了,枪拔不出来就是在等死。所以,老兵们往往不用刺刀,而是用枪托对着敌人脑袋狠狠砸一下(这时,日本38步枪那用2块碎木料拼合成的枪托就散架了)。而工兵铲、工兵镐,则是老兵最喜欢的格斗利器,比刺刀好用得多;尤其是苏/俄军,特别钟情工兵铲。

图自网络

苏/俄军,特别钟情于工兵铲…目前也是俄军训练必修项目

与大家所凭空猜测的大相径庭:德军步兵并不喜欢白刃战(德军步兵战斗力强,是因其战术出色、训练精良、指挥得当,而并非日军那种端着刺刀自杀冲锋的蛮勇);所以,在斯大林格勒这类城市混战中,德军步兵善于运动战的优势丧失殆尽。

图自网络
贴主:嘎大夫于2020_08_10 13:58:13编辑

喜欢嘎大夫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嘎大夫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数码家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