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摄影部落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闲聊构图 (二)
送交者: 地质学家[品衔R2☆] 于 2013-11-15 17:21 已读 3863 次 7 赞  

地质学家的个人频道

上一贴得到了众摄友的大量反馈,令我忐忑的心稍又平复。大家的意见也让我学到不少。在此深表感谢,也给了我信心继续把体会一一道来与大家分享,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于补充。有道是我的每一贴并不是完整的理论,朋友们如果有耐心可以听我娓娓道来。
构图理论和语法一样,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于中总结出来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并不是法律。所以,在实际运用中有“不破不立”之说。但是当你不知到这些规律时,“破”什么呢?所以说,想“破”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对这些规条了然于心,“破险”破出生命力;另一种则是“无知者无畏”拿着无知当清纯,想着拍处一万张总有几张好的吧。不过,这样你的成本会太高。SD卡就算不花钱,你整理废片的时间不算钱,你的旅费呢?心情呢?有些地方也许这辈子也只能去一次,如果再出不了几张好片。成本不低呀,兄弟。

言归正传,上节聊了些最基本的一般规律。这次聊的稍微深一点,没耐心读的请您跳过返回。有兴趣的同道也请给出你的意见,因为,从这贴开始,以后的内容本人也正在学习中,别老让我一人发言,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好,开始了。


二.形象——构图的生命
在摄影绘画,建筑,雕塑,装饰图案,工业设计的构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都是讲究线条,快面,光线的组合。 但绘画,摄影主要是通过画面的人或物的自然形象来感染观众。因此画面的主题形象在画面中的构图就起着关键的作用。当画面中,主体形象应占在画面的主要位置,当画面出现了具有生命力的生动形象,那么,其它的因素就只能起到辅助于衬托和加强主体形象的作用。在具象作品中尤其是这样。
其实,这是一个很不好给出结论的话题。那么,就看图说话吧。

1.	形象构图——是画面的生命,主体要生动是最重要的。
 构图取决于构思。在绘画中,构图永远是在表达构思。 画面的生命力在于主题,而主题的表现力在于主体是否生动。
艺术在表现生活时总是有所概括——那就是夸张和削弱。夸张的是主体,削弱的是道具。在这一层上讲,构图就不是简单的均衡或几何透视的意义了。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尽可能地夸张和削弱画面中的主体及道具,一达到烘托画面氛围的效果。

图9 是贺友直画的连环画《山乡巨变》中的几幅。

描写两个人物喝酒是的状态,他用高视点的俯视的角度,来表现对反面人物的蔑视,并用倾斜的视平线 把人物当时的醉态表述的淋漓尽致。
增强了画面内容的醉酒气氛。
     在图9中表现的是“夸张”。

图10   在列宾的这幅名画中,父子俩的动势和表情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你的视线一定是从父亲的眼神开始再看到儿子的动势,再看室内的环境(如地毯),最后才看到地面上的钢钎。哦,原来他是用这只钢钎打的啊。钢钎只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人物的形象和心里描写才是这幅画的核心。
这个最重要的凶器,也是整幅画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但被边缘化了,大大地削弱了。
所以图10是“削弱”的范本。


2.光影构图——画面的感染力	
	光影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追求的艺术特点,象巴洛克,洛可可艺术,古典艺术,浪漫主义,19世纪俄罗斯艺术及前苏联绘画都充分体现了光影特色。早期的欧洲绘画也没有光影表现,没有空间深度的展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渐出现了光影构图。而且从此风靡了欧洲艺坛,意大利画家乔托(1266-1336)开拓了几何透视,在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
	在以光影为表现手法的体系中,有三个特点:1。光的集中;2。视点的集中,即(集合透视)画面只有一个视点,而不像中国画那样多的散点透视;3。画面人,物之间的关系集中。在众多的光影构图的变化中可分成三中类型。
第一种类型: 画面人,物形象关系的集中。人或动物的“眼神光”,很多时候会比其他光源还亮。
这种光会引导观众注意力,在整体的物理亮度相同的情况下,大概眼神光可以增加2~3个Stop的“亮度”。这个“亮度”会率先抢到你的注意力。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就看看(图11)中俄罗斯画家列宾的《给土耳其苏丹王回信的查坡洛人》吧。

围绕桌子的一圈人视点大多集中在书记员身上,尽管有些人的视点不在书记员身上,但通过人物的倾斜和其他人的呼应上也集中到那张纸上。
这种构图法是把观众的视线(目光)引导到画面的核心位置。

第二种类型:一般称为“压角”。就是在画面的角上方一点东西,甚至是一块投影,造成画面的空间感。或起到配重的作用。

如:JamesX的(图12)。用左下角的礁石做前景,使得远处的城市产生了遥远的距离感,同时也平衡了右上角的强光。使整个画面的重心稳固了。
	这种“压角”构图法是为了让画面平衡。在中国画中是最常用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叫“留白”,通常是用天空,云雾,白墙等留处大片的空白,是压角的反应用。


第三中类型:光的集中。在低调摄影中是最常见的。强光的出现让一切不重要的细节都暗然失色了。看杰夫的鸟片就知他是这种构图的高手。看棍僧的微距片也知他也是一个这类构图的高手。

现看看(图13)是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戴金盔的人》。
人物外形的轮廓线十分模糊,甚至没有,只有光和影的分界线画面的集中是靠受光面——即用亮色调来统一整个画面。即便环境光不是这么暗,也可以依赖光的集中来统一画面。

	再看杰夫的(图13-1)这种构图法是用光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光影构图的表现方法这种于物体的质感,量感,体积感,的表现。利用光影于透视关系使画面忽视视觉形象的外形曲线。突出画面的感染力。


  3.明暗构图——画面的节奏
	明暗构图可以说是从东方开始的,始于最为古老的画像砖。光影构图在绘画史上主导了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一段时间。但从人造光源和摄影技术出现以后,明暗构图有逐渐取代了光影构图。看看当代绘画旧可以很容易得到这个结论。摄影在某中程度上是取代绘画的一种艺术,所以很多摄影家也尝试了大量的明暗构图的作品。
	借用张隆基的《怎样画油画》一书中讲解:明暗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让观众先看到主要的,后看到次要的并可以使画面稳定。
明暗构图的特点有:
A.明暗构图以外轮廓造型主线为表现对象。
剪影是最典型的外轮廓造型。苏轼在他的《传神记》中说: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摸之,目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古时的明暗构图很少有细节,如画像砖。后来在油画中用明暗表达对象的起伏线条和体积感。
这里用“90后”的作品(图14)来看。人体由这几条主线构成。   


(图14-1)林风眠的水鸟的轮廓线已经很明显地划出鸟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了。他并不强调羽毛的细节,而只强调鸟与背景的明暗关系,以反应出空间感。


如(图14-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浴女》,人体轮廓线于背景的色差是表现的重点。整个画面中没有太多的细节,但人体的动势和空间关系已经很明确了。

在摄影中强调边缘轮廓线还可以用加强亮度反差和色差来表达。

B.明暗构图主要是研究画面主线的组合。
主线是形象造型中的主要线条,有时是外轮廓的概括。主线关系也就是画面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画面的基础,所以要求——结实。画面主线组合的规律是构图上的多样和统一及均衡。在现代绘画的术语中称:视觉——平衡;视觉——次序。在中国画构图中说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以黑计白”“以虚见实”“造险,破险”都比较强调对立的一面,画面中包含很多的对比中的统一。
明暗构图中主线的关系探索不仅符合中国书画和日本画的艺术结构规律,而且也吻合欧洲现代绘画中的形式规律。欧美现代绘画理论家保罗 * 克里曾说:“一根线可以成为一幅画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有它自己的一种生命,一种表现力,以及它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果你能控制住它,那么在你使用的艺术家的武器库中,就有了一个最驯服的工具。”他的作品十分注意画面气氛的互相呼应。
构图中,造型元素的相互位置和姿态也是完美构图的关键,国画构图中所谓“争”和“让”就是就是对主线组合的原始表述。

这里用“王+味”的(图15)来看。屋顶,桌面和人像的剪影构成的关系。很巧妙地表达了人物与桌子及屋顶光“争”和“让”的次序关系。


林风眠的《抚琴》(图16)也是“争”和“让”的关系最典型的范例。
侍女正好“让”出了右边的空位,人让出空间,花瓶“争”得一席之地。这样的画面有紧凑,有均衡,互相之间又有了顾盼的关系。侍女和身后的窗帘和白墙的大小和位置也正好体现出了曲线和直线的对峙。横琴也与白墙的两条竖线对峙


C.明暗构图营造的空间概念。
在绘画的进化史中,空间效果的产生费了好几前年的时间。到了近代,几何透视学的出现才使得绘画中的空间原理有了科学的依据。美国库克所著的《绘画大师技法浅析》里认为,表现绘画空间的办法有四种:1。几何透视,2。视觉透视,3。深度焦点透视,4。晕光围绕方法。其中1和3是相同的,几何透视不用多说。2所谓的视觉透视,就是近大远小,近清晰远模糊等等视觉效果。4提到的晕光透视,原文讲:一个物体在深色背景上不够突出,可以在它的周围放上一个比较模糊的光带。同样在淡色的背景上物体不够突出,也可以在物体的周围加以晕染造成物体与背景之间的距离。
对于照相机,由于其镜头的构造有着天然的优势,营造出几何透视的空间关系在画面中不会有任何问题。虚化效果也会自然出现。但是色彩及明暗也可能产生色差或视差,而使得照片不会象绘画那样清晰明快。因此,在构图上就要尽量考虑周全,或考虑用第4种的效果——晕光围绕法。这种方法在国画的山水画中用的最多,摄影中如每那个条件还真的不行。好在前些天啊刘的帖子有一幅是最好的诠释。

这里从“阿刘”的作品(图16)来看,白色的云雾围绕着远处的灯塔营造出了平远的空间感觉。 


4.色彩构图——和谐与视觉冲突
	这一节是最难写的。好几年前我就到处拜师想学一点色彩构图,而不得其解。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和图册,把色彩构图当成话题专门来介绍的还没见到。但色彩构图绝对是个非常重要的构图方法。为什么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我很不理解。因为绘画色彩理论,色彩构图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大环节。
我试这谈谈我的理解,望大家补充。从红到紫的可见光谱是人眼可见的,因此在我们的世界里任何地方都充满了这些光谱,我们都能看见。(当然有些人眼也有缺陷,比如个别的色盲,夜盲,大光比失色等等。)
可是有些颜色或颜色的对比会让我们感到特别舒服,也有些颜色对比起来会让我们难受。色调与宗教,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关系,小时候看到红配黄就兴奋地叫起来“国家队,国家队”,但现在再看到的第一反应是“鸡蛋炒番茄”。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过多地去讨论这个话题。扯远了。
 	画面悦目是因为色彩和谐,画面吸引人是因为画面的视觉冲突让你感觉到了冲击力。可这个和谐与冲击力都来自于构图的搭配。
	1.对比色让画面和谐
因为色相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说了,色阶也不是在这要讲的主题。我们先看看对比色吧。印象派绘画的生命力为什么会那么强大?造成的影响会那么深远。这还是要归结到对比色上。前后百十来年的印象派画家每个人的画风都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印象”二字。在印象中,颜色的印象占了主要的部分。在他们画出了大量的,你眼睛里看到的是似而非颜色。
	当你看一棵柳树时,怎么看都是绿的,你看不到里边有一丁点红色。这样全绿色的照片绝对不好看。但印象派画家画出来的柳树,背光处会有些许红色调,你看起来会觉得比瓦绿瓦绿的照片好看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眼睛绝对会腻歪大片大片地变化不大的统一种色调,实际上,当受光面是绿色时,背光面一定在你眼睛里产生了绿色的对比色——红,而当你盯着一张照片使劲看的时候,对比色不会出现。你会觉得这照片一点也不生动。;但在湛蓝的海面上漂着着一个橙色的救生圈,会被你一眼就看到,哪怕它小到只有几个像素;又如一个穿黄裙子的姑娘跑过你的面前时,背光的裙褶里似乎真有黄色的对比色——紫色在晃动。你无须用色谱仪去测,其实,那些对比色是你视觉和大脑连接时产生的。
	当我们在强烈的光线下凝视红颜色之后,视线突然离开的一瞬间,眼前会出现一片绿色的感觉。把黄和紫方在一起黄的显得更黄,紫的显得更紫。运用这种对比作用旧能达到色彩更加强烈和刺激的效果。
	由于色彩有相互衬托的作用,因此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色彩的对比经验。比如, 在红背景前拍人像,脸立刻会变绿,而显得苍白。如果把背景换成绿色脸色就会显得红,故余补色关系旧会在视觉上反应出来。拍前应有充分的估计。
	适当的对比色会使你的照片活起来。这就是那些优秀摄影作品为什么能深深吸引人的原因。但我们怎么在照片中加入对比色呢?这就是这节要研究的课题。

	
在(图18)中,是去我去年在多伦多一个公园里拍的。

注意栅栏下的暖色树叶的作用。首先,它使 草地和栏杆之间有了一个明确的交代;其次,它让绿色的草地更加鲜艳;然后,对左边的红树起到了压角的平衡作用。虽然这些树叶不是真正的对比色,介于土红和成色之间,这个颜色是草绿的余补色。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条散落的树叶,此图该是怎样呢。




2.	色块的冲突让画面产生视觉冲击力。
从拍黑白胶片转为拍彩色胶片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彩色片子很容易拍。因为黑白的灰度很不好掌握。而彩色的暗部只要有色差,就会有细节,所以很容易分出不同物质的层次。今天,99%的人都去拍数码。黑白也可由彩色调出来。反而就没有机会经历学习黑白片的训练过程了。觉得世界是彩色的,彩色是天经地义的,对色彩的构成反而不去研究了。这是个遗憾。
如果说黑白片用灰阶来表现质感,那么彩色片就应该用色块来制造冲突。过曝或欠曝的黑白片会让人感到郁闷,没有颜色对比的彩色片用样也会使人倒胃口。
灰度及调子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比例呢?有人说,当画面中的深色调少于30%时,就已经失去了70%观众的注意了。我不知这数据的根据,但我同意这种说法。我想补充的就是,色彩的对比也应该有个适当的比例。否则,画面中没有色彩的冲突,就缺乏了冲击力,也就没有了高潮。
不谈反面的例子。下面拿几个有说服力的片子和大家一起欣赏。
(图19)俗家棍僧的房檐。半个月亮点缀在红砖和蓝天的在加上工整的三角型,强烈的色差对比绝对够刺激。

还可以举出大量的佳品实例,只是平时收集的不多,各位看官能理解就行了。
望大家多多补充。

如果有时间的话,第三部分想写《对比----画面构图的起点》。

*******************************************************************************************************************

闲聊构图 (一)by 地质学家

写在前面

前段时间园子里讨论了很多关于构图的话题,还有为何而拍的话题。一直没有精力去仔细思考。这段时间小恙在身,趁休息时间先想想构图的话题。本人有几年绘画的学习的经历,对于构图话题颇有兴趣。加之,对光影构图还有些迷茫,对于色彩构图总也不得其门,所以下点功夫试图解决这些难题(对我来说的哈)。于是找了些相关的书籍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几天还颇有点心得,决不敢自己独享,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补充。我这也算是抛砖引玉,算是在构图学的大门外往里瞅了两眼,学习都还算不上。如果大家不闲烦,那就有点体会就汇报一点,如果大家闲太肤浅,那我这就是仅此一贴。
我说的“大家”有两层含义啊,杰夫,刘大,V大,蓝大。。。等等是公认的“大家”;但所有园子里开船的,潜水的,不冒泡的和在一起也是大家。有砖头瓦块尽管仍哈。
记得有一天和铁拐一起向杰夫请教PS问题,临走时杰夫说了一句话,他说:“每一张经典的作品都是构图很讲究的。” 正是这句话点醒梦中人,我才真正认真地对构图这个课题上了心。在此,我也把这句话也转告给园子里的朋友,请各位去慢慢品味。

************  开始了哈   ***************
闲聊构图


“构图”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通常我们只是考虑把几何主体方针画面中的哪个相对位置。实际上,构图可远远不是那么简单。除了几何构图,还有光影构图,明暗构图,色彩构图等等。
曾有人问奥古斯汀:“时间是什么?”
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这么一问,我到觉得茫然了”我想对于构图的认识好像也与时间的概念差不多。平时我们在欣赏作品时会说S型构图好,倒三角型构图险,金字塔构图稳。究竟什么算好呢?九宫格式构图一定好吗?好像又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原来好像很清楚,这样一问反而会茫然了。
只有当你在创作一幅作品时,你就会考虑如何才能使你的作品清新,朴素,丰满,有感染力,富有韵律感,有视觉冲击力。当你有一定的创作能力之后,你就会去追求自己的个性艺术语言,也就是如何把生活画面反映成具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构图规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当年罗丹有一句名言“艺术家是说真话的,照相是是说谎话的,因为实际上时间不会停止。”当然,摄影在某些层面上已经超越了艺术的范围,比如:偷拍,自拍,岩矿薄片照片,显微照片,标本照片,等等。罗丹所指的就是那一部分。因为,生活不等于艺术,摄影不是照抄生活。所以,现在我们能讨论的只剩下摄影艺术和艺术摄影了。
摄影作为绘画之后的平面艺术,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从一开始就在挑战绘画,但它确实是从绘画中演变出来的技术。但是,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积累下来的大量构图技巧,对后来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摄影构图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人们常说“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也是这个原因。由于我的阅历有限,不太容易在摄影作品中找到经典的构图范例。因此,我还是喜欢尽量用经典的绘画作品来说明各种构图技术。

一.	构图的基本法则
构图是视觉艺术的核心。视觉艺术是空间艺术,它是靠提炼过的形象来刺激人的视觉。那么反映在视网膜上的形象——也就是构图就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构图不仅仅只是摄影绘画强调的,在雕塑,影视,建筑,工业设计等与视觉相关的作品中都被不断地强化呢。实际上,在视觉艺术中,每的形象能快速抓住观众的眼球,吸引观众的目光,让观众觉得眼前这个画面耐看并引起观众的共鸣,那就成功了,就称得上是成功的视觉艺术品了。既然要吸引大众,那就与人类的生理和大众心理的共性紧密相关的了。
仔细想想,构图是有基本法则的,那些基本法则应该适应于大众的审美的普遍要求。在这试着总结以下看看是不是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表现主题2。均衡3。引导视线4。符合心理习惯的美感。
记得有一次我在回复一个摄友时,建议他把照片翻转一下,让画面中的一条斜线变成左下右上。这样就会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横平竖直”,但写出来时都不是很平多数是左低右高。而且感觉很好。因为多数人都是右撇子,这就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所以,在视觉艺术中,构图既是作品完美的核心,就的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
什么样的构图才能符合人的心理习惯呢?古今中外的艺术先贤们用他们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总结了各式的基本法则,我们细心学习这些构图法则就能省时省工地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了。 
1.	突出表现主题
简言之,就是在这幅作品中,你想让观众看什么。那这个东西就应该是这幅作品的核心,
一目了然。构图元素可以有几个,但核心只有它一个。让观众瞬间就能抓住你的兴趣点。但凡优秀的作品都是这样,无一例外。我就不想在这附几张图了,因为大家心里有大量的,曾被之深深感动的优秀作品,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出现很多主题突出的画面。不是吗?
2.	均衡
均衡是构图中最基本的原则。均衡不仅仅是平衡和对称。借张千一先生的话讲,均衡是多样的统一。多样的统一也可以说是节奏,韵律,呼应,顾盼,等等。
均衡要求不偏不倚,如果把画面的中心设为重心支点,让整个画面能够平衡。
画面上的视觉形象如果用物体的重量来衡量,可以把整个画面当成一个天平。以画面的重心为支点,用画面里的元素作为砝码,用重量来平衡画面的均衡。如图1

视觉形象的重量一般根据面积大小,色彩深浅来消长,又因为人们的生活经验,思想潜意识给人以成见,动的东西比静的显眼,人比动物显眼,等等因素给出了大致的“视觉形象重量”,当然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很难有绝对的正确“重量”。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画面视觉形象的比重关系:
1.	人比动物重;
2.	动物比植物重;
3.	动的比静的重;
4.	粗线条不细线条重;
5.	大比小重;
6.	鲜艳比灰暗重;
7.	近的比远的东西重;
8.	画面中心的比画面边缘的重;
9.	淡色背景下,深色比浅色重;
10.	深色背景下,浅色比深色重。

张千一先生曾用英国马克。舍维伦的《维纳斯赞歌》形象地说明了。



假如画面中间划一条线,我们可以发现:左边一个人,一只鹿,两只小豹;右边有两只狐狸,一只熊两只野猪和一个狮子。
按体积来看应该是右边重,但左边有一个人(人比动物重),右边的熊和狐狸采用阴刻,比较弱。所以,在视觉上还是平衡的。假如把这些东西放在天平上称(上图),就可以得出上面的平衡结论。

	又如,捷克斯洛伐克画家奥列特斯的版画《边防军》。




我们可以看到左面画幅的三棵大树又多又大;而右面的树就少得多,但是在遥远的山坡上有三个边防军骑马前行(动物比植物重),虽然人和马都比较小但其重量也相当于两棵大树。而且,右面的大树离画面的中心较远,根据杠杆原理其力矩较大。所以,在视觉上画面还是均衡的。
放在天平上称可以得到图4的效果。


为什么人们对画面都有均衡的要求呢?因为人们习惯了生活在大自然普遍存在的均衡状态中。对称是均衡的一种形式。



	2.引导视线 
	在画面中,你的表现重心可能有30%的面积,也可能有5%甚至更少的面积。要把这很小的面积很快地直接推到观众面前,并引起他的注意。方法有很多种。最多见的有曲线导向,明暗对比,色快烘托,目光引导等等。借用王+味,JamesX, 杰夫的作品说明以下:



目光和手指的引导。而左上角的泡泡正好给出了右上角的答案——水沫



弧线和亮点的指引。岸边是一个及其流畅的弧线,远处的建筑在正好是亮点。



颈和腿左下右上的指引。两鸟的翅膀一上一下有给出了均衡的稳定感。



     3.黄金分割——符合心理习惯的美感
心理习惯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既是很个人化的,也是很大众化的。大多数人的个性化都会有相似的地方。现在来看看大众有哪些不知不觉的习惯,不如:喜欢平整的东西;喜欢柔顺的曲线;右撇子多于左撇子;到陌生的地方总是从上往下看;容易跟从别人的目光去看希奇;当新的画面出现时,先偏一下头让视平线歪了之后再调平来观看;等等。这些习惯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大多数人会占好几样。
大概上帝造人的时候,就给人的心里注入了神秘的黄金分割率,谁也跑不掉,都会受到它的控制。黄金分割率在构图美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的无数艺术作品都有黄金分割率的妙用。
黄金分割率有着它的数学基础
	那就是费波纳茨级数。费波纳齐最先发现了这个级数:1,2,3,5,8,13,21,34,55,89,144……Nn=Nn-2+Nn-1. 
这个级数的特点就是:费氏级数中任何数对其后一个较大的数之比率约为0.618,
而对其前一个较小的数之比率,约为1.618。级数中间隔数字之比率为0.382和2.618。而1.618 ;0.618 ;2.236 这是螺旋形参数。因此0.618和0.382就成了黄金分割率。
黄金律的古典应用与人类心理
费氏级数在自然界里有着广泛的实例。如蜗牛壳,贝壳,向日葵,松果,绵羊角,旋涡,水的波浪等等都具有黄金螺旋线的比例关系。甚至人的五体(头,双臂,双腿)中有关数据也完全符合为什么黄金分割率这么神奇?不知到。反正在大自然中能看到由费波纳齐级数组成的黄金比例实在太多了:人的每个肢体有3个关节,末端又有5个指头,每指又有3个关节;这些数值也适合人类的心理及感官,在人类的发明创造中也常常用到这些数值:雅典娜巴特农神殿的长宽之比等等。在自然界中,去氧核糖核酸结构的螺旋型,因枯萎而卷曲的树叶,乃至银河系的结构,等等,也都与费氏级数及其比率相吻合。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事物都与费氏级数紧密相关。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其结构,其思维,其行动,其审美无疑也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拿一张边长符合黄金分割率的纸来折叠,无论折多少次,剩下的部分边长永远是符合黄金分割率0.382:0.618.


右图连成弧线就成了著名的螺旋线了。

			 
	
如果要把黄金分割率阐述清楚,那得写一本厚厚的书。因为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甚至金融市场的波浪理论也与它密切相关。
我想要说的是:在摄影构图上人们常常用的三分线或九宫格只是黄金分割的简化版本,从历代的名画上分析,真正最美的还是0.382和0.618线。

不会排版,第一部分先发这么多,投石问路。下周再决定是否继续写。

版主:zzzz于2013_11_15 22:28:34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地质学家 加上 100 银元!

喜欢地质学家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地质学家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摄影部落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