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娱乐八卦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转载】为什么她们会觉得《昆池岩》很吓人?
送交者: cust0701332[♂首辅宰相★★★★★♂] 于 2018-05-11 16:51 已读 168 次  

cust0701332的个人频道

桃桃淘电影2018-05-11

作者 特特

最近大热的韩国恐怖片《昆池岩》也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尤其是,那些在影院看过本片的观众,确实很多人表示,被影片吓到了。

而像《昆池岩》这种恐怖片,能够让人觉得恐怖。很大原因,来自它独特的类型模式。

没错,就是“伪纪录恐怖片”

“伪纪录恐怖片”是个挺讨巧的类型,用一台或多台摄影机的视角就可以展示故事,往往用低廉的成本就能拍出来。重要的是,家庭化影像设备的使用,会让观众更亲切,影像上也更有代入感,这才会增加恐怖效果。

当然,《昆池岩》的概念并不怎么新鲜,它的框架和《墓地邂逅》太相像了,视角的切换过于频繁,有的视角甚至根本不成立。

不过,影片对于当代各种拍摄、观看设备,拥有比较全面的展示,几乎是依靠技术的串联来展示情节

科技的进步,使得“伪纪录恐怖片”变得更加多样化了。

其实,伪纪录片这一形式,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还叫“Docu-Drama”(纪录—剧情)。

一些表现技巧也被不同的剧情片所开发,如《偷窥狂》(Peeping Tom,1960)就用了摄影机视角去营造纪实感。《德州电锯杀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1974)用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去做外化。

《偷窥狂》

《德州电锯杀人狂》

国内1也有完全采用纪实风格拍摄的电视剧《9·18大案侦破纪实》(1994年),当时还带动了一批纪实类警匪剧。

不过1980年的意大利电影《人食人实录》(Cannibal Holocaust),是最先开发出“伪纪录恐怖片”初步概念的作品。上世纪70年代末,剥削电影中有一种刚刚兴起的子类型就是食人族电影。导演鲁杰罗·德奥达托将他的食人族电影《人食人实录》伪装成一部纪录片,采用的是“被发现的录像视频片段”的表达方式,内容是一段被发现的录像,里面是一伙电影摄制组深入亚马逊雨林,与一群食人族发生冲突的故事。

“被发现的录像视频片段”成为早期“伪纪录恐怖片”的一种固定模式,但它的本质还是一部剧情片,它的优势得益于运用了纪实性手法,对食人族部落的服化道及仪式感做到了真实还原,表达了普通人对于未知领域的恐惧,但它的影像质感、视角和剪辑方式还是剧情片的那套模式。

在1980年那个时间点,这种拍法仍然会被人误认为是一部真实的虐杀电影。虐杀电影指的就是真实的虐杀题材,等同于那些流传于黑市的真实杀人场面的录像。导演当时还上过法庭,必须出具剧本,让“死去”的演员出庭才能证实自己的清白。尽管如此,这部影片还是在很多国家都被禁了。

《人食人实录》

《人食人实录》现在看来已经不算什么了,不过它的纪实感还是影响到接下来的一些影片,逐渐使“伪纪录恐怖片”成为一种亚文化。在接下来的近二十年中,这种类型没有得到太大的长进,加上小众的B级制作的局限,始终上不了大台面。

一切都在1999年发生了改观,这种亚流派随着《女巫布莱尔》(The Blair Witch Project)的上映成了主流。这部片的前提是三个电影学院的学生前往某小镇,用DV拍下一部关于当地女巫的纪录片。人们在一年后发现了这卷电影胶片,记录下了他们失踪前发生的一切。

故事想法也不算很新颖,拍于前一年的《最后的广播》(The Last Broadcast)的前提也差不多,一档以制作神秘题材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记者进入森林,寻找传说中的泽西恶魔。电视节目往往是“伪纪录恐怖片”最简单、直接的前提手段。

《女巫布莱尔》还是沿用的《人食人实录》那种“被发现的录像视频片段”的概念,与以往的此类电影不同的是,它采用了高度写实的影响风格,让观众模糊现实与虚假的边界,能有代入感。

它会刻意制作出影像上的粗粝与划痕,加上那个年代互联网刚刚普及的营销手段,很多人甚至会误以为电影片段是真实的。

《女巫布莱尔》

摄影采用手持,对白都是即兴的,大量使用银幕外的空间和声音,无配乐及没有修饰的技术去表现,以牢牢地浸透在现实中的美学方式抓住观众。


除外化的美学,内在也遵循纪录片的基本结构,以先期的采访作为铺垫,到后来深入森林寻找女巫的下落作为发展和结果。这种写作模式为接下来的“伪纪录恐怖片”提供了样板,一直影响至今。

此外,它还学习到了经典怪物片的终极法则(如《大白鲨》),对“女巫布莱尔”的实体做减法,为观众带来想像。所带来的恐慌并不是观众看到了什么,而是没有看到的东西,许多成功的“伪纪录恐怖片”对鬼怪的刻画大抵如此。 《女巫布莱尔》

随着DV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成了数码一族。“伪纪录恐怖片”也把DV带回到室内,2007年出现的几部影片为这个类型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灵动:鬼影实录》(Paranormal Activity)就是把“女巫布莱尔”的方式搬到了家中,剧情讲述一对情侣搬到一幢新房,架起DV记录他们熟睡时房间内的超自然现象。 《灵动:鬼影实录》

它的创新之处就是采用了固定机位的摄影机视角,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夫妇睡觉的静态画面,吊起观众的好奇心和期待值,让超自然现象不断升级。那些神秘的影子、起伏的床单、关门还是遵循着对恐怖点的形象做减法,继续为观众带来想像空间。

这种视角也是结合了当代监控的概念,再利用“回放”的功能回到“被发现的录像视频片段”的终极手段上来。主角所看到的、储存的影像和通过镜头反射出来的意义变得更加具象。

《灵动:鬼影实录》不仅为整个系列提供了基本的情节样板,它的“回放”也被很多电影效仿。续集《灵动:鬼影实录2》(Paranormal Activity 2,2010)更升级成为散落于各处的安全摄像头,深刻地模仿了被监视的感觉和查看回放的感觉。

《灵动:鬼影实录2》 国内的《中邪》也有被影响到


2006年左右,国外有流媒体和YouTube盛行,国内也有土豆、优酷走红,很多网友都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短视频,引领新潮流。YouTube这种媒介也成为恐怖片经常会用到的元素,它是一种最先进的媒介的展示,将生活上传到网络,非常适用于恐怖片的设计定位,也表明了当时的观众对业余电影美学的接受程度。即便到了现在,《昆池岩》也还在用YouTube的恐怖节目来做文章。


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涌现出很多恐怖小片,看起来就像是可以直接发布在YouTube上播放的电影。西班牙的《死亡录像》( [Rec] ,2007)就是这样一种小恐怖片,它把“伪纪录恐怖片”套用在了末世丧尸片中。这个方法果然奏效,片子受到大家的热捧,就连丧尸片鼻祖乔治·罗梅罗也于次年与时俱进,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拍了一部丧尸片《死亡日记》(Diary of the Dead,2007)。

其实,罗梅罗心中早有这种概念,1978年拍《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时,就用正在直播的新闻节目作为将重要信息传递给公众的媒介——文明正在消亡,全世界都在播放它。

《活死人黎明》先是使用电视新闻作为对社会全面恶化的倒计时,又在最后的新闻段落中,科学家扬言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使用核武器来阻止僵尸末日的到来。罗梅罗使用电视新闻在片中暗示人类的灭亡,人类社会过于依赖新闻传递信息。这一主题无疑与现在的直播时代是有共鸣的,许多突发新闻通过公众所创造的视频和推文传播。


还有,《活死人黎明》中人类观看电视直播或新闻报道已经成瘾,很多人粘在电视机前等待突发新闻,而不是逃离僵尸的攻击。这也与当前“伪纪录恐怖片”中的拍摄者到了生死关头,还要拿着DV拍摄的行为不谋而合,真是拍电影拍到死。


正是由于这种行为的不可信,就更加需要依赖于各种设备的视角来做组接了。你让机器自己摆那儿拍你受到攻击,这样就变得合理了。


所以近十年,新科技产品的运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叙事方式,“伪纪录恐怖片”也不断尝试用做新的表达。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利用新科技产品的视角来保持新鲜感,《昆池岩》就不再满足于摄影机和网络聊天了,它把无人机、GoPro式头盔、VR眼镜等渠道获取的视频全都搬了出来,无所不用其极。


我认为,这部影片对于“伪纪录恐怖片”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于这些新产品的展示。 《昆池岩》

不光只有恐怖片爱用科技设备去拍片,动作片《硬核亨利》(Hardcore,2015)就用了定制的GoPro头盔去模仿第一人称视角,让电影有了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临场感。用GoPro去拍恐怖片会更精彩,比如丧尸片、鬼屋探险之类的。 《硬核亨利》

就现阶段而言,“伪纪录恐怖片”有两股重要的分支。一种是“直播类恐怖片”。直播的概念早就不新鲜,在它还不像现在这么火的时候,这种亚流派就已经很泛滥了。即便在剧情恐怖片中,也会尝试效仿直播的方式,角色以“直播博主”的姿态打破第四堵墙向银幕外的观众对话,产生互动。

而《昆池岩》呢,就是把常见的“鬼屋探险”变成了具备现场直播的用户体验。

随着科技产品的层出不穷,“直播类恐怖片”将来势必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还有另外一种亚流派,就是“桌面类恐怖片”。这是一种新型的电影语言,用电脑的桌面来展开故事(全片都在桌面上展开),利用摄像头、视频窗口、程序窗口串联情节,随着窗口的增加,故事更加丰富。

最早的一部全桌面恐怖片是2013年的《巢穴》(The Den,2013),故事讲述女主角偶然和一个女孩网络聊天,随后竟目击了对方被残忍杀害的一幕。受到惊吓的女主角在向警方报案后,发现自己也成了网络跟踪者的新目标。

《巢穴》的视角是很现代的,就是大家常用的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作为银幕空间,主角访问社交媒体网站、摄像头视角和视频聊天作为电影情节推进的基础,而且全片没有离开桌面。各种镜头切换技巧很高明,充分展示了伪纪录片特有的主观性。虽然这种手段早就被部分运用到2012年的《灵动:鬼影实录4》(Paranormal Activity 4)中。

接下来的2014年,又有两部“桌面类恐怖片”应运而生。《解除好友》(Unfriended)讲述一群年轻人在网络进行多人聊天时,遇到了一名网络闯入者,这个人似乎要对他们展开一场虐杀。 《解除好友》


《解除好友》等于是把《巢穴》的单人变成了群戏,也就相当于把聊天变成了聊天室。只不过,角色们在危难时刻始终坚守在电脑屏幕前,足见网瘾之大。这也与多数伪纪录片的主角在遭受灾难时依旧要拿着DV拍摄性质一样。不过这部影片的鬼片属性,似乎不如人吓人的“桌面恐怖片”来的精彩,我这里说的“精彩”是指的故事的合理性。


有些电影是拍给大银幕的,像这种“桌面类恐怖片”就特别适合用电脑观看,甚至用弹幕都没问题。毕竟它们都是透过电脑桌面展示故事,利用各种窗口的叠发展故事。《弹窗惊魂》(Open Windows,2014)就是一部相对比较成熟的“桌面恐怖片”了。

技术上,它充分利用了桌面的优势,拍法上综合了《后窗》(Rear Window,1954)的偷窥感、布莱恩·德·帕尔玛的分屏技巧及意大利铅黄电影的“虐杀”元素,使其在形式感上更加真实,亦间接影射了黑客的无孔不入及新型观众的偷窥癖。观看影片的观众可能不止一次想要触碰鼠标,但作为一部悬疑片的,它的故事可能没有这么突出,至少技术的多元化为这种亚流派提供了无限可能。


之前在FIRST青年影展还看到过一部短片《疑流》(Stream of Doubts,2015),一部讲述一个年轻女人需要寻求帮助来找到她人生目标的故事。这部片似乎还没有什么观看途径,就不做过多剧透了,总之看到最后才会发现它的奥妙。 《疑流》

据我所知的,今年至少还有三部“桌面类恐怖片”——《屏幕搜索》(Searching)、 《网诱惊魂》(Profile)和《解除好友2》(Unfriended: Dark Web),听说《屏幕搜索》的屏录开拓了悬疑惊悚的类型语言,对此我还是超级期待的。

《屏幕搜索》

《网诱惊魂》

喜欢cust0701332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cust0701332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娱乐八卦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