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上帝用一场更大规模的杀戮,终止了人类的一场大规模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22-02-18 1:40 已读 2165 次 2 赞  

hgao的个人频道

1918年11月11日,正在迅猛进攻的德国突然宣布投降,持续了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戛然而止。人们普遍评价,这是一场德国不败而败、协约国不胜而胜的战争。从那时起,关于德国战败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实力不济说、美国参战说、“背后捅刀子”说等等。

不过,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是1918年春天猛烈爆发、肆虐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促成了德国人投降,致使一战提前结束。这是上帝出手的结果!



德国一战三巨头(左起):兴登堡、德皇威廉二世、鲁登道夫

不败而败

一战期间,陷入两线作战的德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始终能冲能打,甚至到了战争后期,德军的“飓风突击”战术仍然能够快速突破协约国军队的堑壕防御,在东西两线甚至节节胜利。其中,在1918年3月,德国人成功迫使苏维埃俄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不但稳定住了东线战场局势,抢走了苏俄100万平方公里土地、5000万人口、54%的工业和33%的铁路,还节省出来大量兵力足以在西线发起一场大规模攻势。即使到了战争末期,德国仍然实力犹存。直到德国宣布投降,协约国军队也从未踏上过德国领土。相比之下,西线德军仍然驻扎在法国和比利时境内。对于“不败而败”的结果,德国人战后进行了各种反思。



《布列斯特和约》为德国结束东线转攻西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背后“捅刀子”

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由德国将军鲁登道夫最早提出,他在同英国人谈论德国战败原因时,故意把这个黑锅甩给了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政府,指责那些签署了《凡尔赛条约》的官员是德国的罪人。“捅刀子”的说法在战后德国成为主流思潮,德国人普遍认为德国战败是国内“德奸”出卖所导致,前线部队被卖国贼从背后捅了刀子,这些卖国贼包括社会民主党人、共产主义者、犹太人、自由主义者、反战分子等等。



犹太人背后捅德国军人刀子

“十一月罪人”

一战结束后,未来的纳粹头子希特勒怀着痛苦而又迷茫的心情回到慕尼黑,到处寻找德国失败原因。小胡子和许多前线回来的士兵一样,也认同“捅刀子”的说法,他认为真正的罪魁祸首应是布尔什维克党和犹太人,他在演讲中尤其指责犹太人是“十一月罪人”。这种邪恶看法,击中了德国人的软肋,成为小胡子创建纳粹党和第三帝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数百万犹太人的理论依据。



惨遭希特勒屠杀的犹太人

“西班牙大流感”

1918年春天,大规模爆发的“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历史上第二致命的传染病,又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人员流动频繁,造成全球10亿人感染,4000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17亿),致死率约5%,比战争死亡人数还多。当时,由于人员密集、条件艰苦,流感在战壕里肆意蔓延,双方数以万计的军人失去生命。其中,美军近半伤亡由流感造成。

1918年年初,刚刚从东线腾出手来的德军,正准备大展宏图,在西线发动一场“决定性攻势”,力争赶在美军参战之前打垮英法军队。万万没想到的是,“西班牙流感”此时开始在德军中间流行起来,一多半士兵罹患这种流感,三分之一丧失了战斗力。德国后方因为这场流感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连年战争加上英国人对其的海上严密封锁,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突如其来的流感造成人口大量死亡。11月3日,基尔港德国水兵起义,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全德工人、士兵随即发动大暴动,德皇威廉二世仓皇下台,新成立的德国政府向协约国投降。



战壕的恶劣环境为流感传播创造了最有利条件

众所周知,一战因为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而被称为“绞肉机战争”,但与西班牙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因此有人说:“上帝用一场更大规模的杀戮,终止了人类之间的一场小规模厮杀。”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g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