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德国为何能快速崛起?有两大原因,霸主梦想让英法俄感到了害怕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22-02-24 22:41 已读 938 次  

hgao的个人频道

自人类诞生以来,战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规模庞大的战争,却是空前的。此次大战历时1565天,有多达33个国家参战,超过15亿人口卷入战争的漩涡中。整个一战,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失踪人口超过500万。回望历史,一战的开启得从资本主义帝国的侵略野心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第2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再加上德国经过王朝战争(1864—1871年),获得稳定的政治局面以及统一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发展经济;另外,德国还在普法战争(1870年法德战争)中得到了法国的五十亿法郎赔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同时还得到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法国22个大区之一,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此处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区内有着机械、汽车、钢铁、石油化工等重要工业,当年的富裕程度是法国大区的第二位,仅次于巴黎大区。德国夺取这一大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进而最终推动普鲁士王国完成德意志统一,德国超过法国成为“中欧帝国”。再加上当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统治,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容克地主、资产阶级沉迷对外侵略,民众也乐意推动重工业和军事发展,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启跳跃式发展模式。



德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国力也日益强大,渴望成为世界新霸主。此时的德国虽经济地位提升,但政治影响力远不如英法,且它的地理位置不好,正好被英法俄三个大国夹在中间,再加上起步较晚,殖民地基本上被英法等国瓜分殆尽。德国要想崛起,就必须挑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德皇威廉二世的首相比洛曾宣称;“我们德国满足于天空和海洋的时代已经过去,德国也要拥有阳光下的地盘。”

成为“中欧帝国”后,德国开始布局,积极拉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等国家。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该条约带有明显反俄性质,既是为了捍卫利益,又可实施侵略。俄国在沙皇统治时期,急于在大西洋找到一个出海口,进而称霸海上,不过德国和奥匈帝国分别占据了波罗的海以及黑海的出海口,所以三方在利益上有矛盾。同时俄国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德奥寻求机会侵略。后来,意大利又在和法国争夺突尼斯时败下阵来,打不过法国又想出气,于是抱上了德国的大腿,找机会合作对抗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因综合实力最强,成为同盟的核心。三国开始为侵略殖民作准备,加紧了扩军备战。



当时的世界头号殖民帝国英国嗅到了危机,不愿将殖民地拱手让人,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迅速寻求同盟者,本来在普法战争和突尼斯问题上与德奥有恩怨的法国积极响应,1904年英法签署协约。同时受到同盟国威胁的俄国,担心一旦放任德奥合作,自己出入海峡就会受到限制,并且俄日战争和1905年革命后,俄国在经济上本身就依赖英法两国,有着共同利益,又有合作共识的英法俄组成协约国。1907年英俄签署协约,协约国集团由此诞生。

两股对抗势力在亚欧大陆明争暗斗,毫不掩饰自己的侵略野心,他们急切地盼望着战争,终于时机来了。1914年6月28日,一列壮观的车队正向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市区驶去,车上坐的是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以及他的妻子,斐迪南是一个狂妄的军国主义分子,妄想吞并塞尔维亚。此次前来波斯尼亚就是检阅军队,并举行一场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此举激起了塞尔维亚爱国青年的愤怒,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趁机用手枪击中斐迪南和他的妻子,当天中午斐迪南夫妇死亡。奥匈帝国来不及悲痛,反而借此向塞尔维亚宣战,早已迫不及待的俄法德英等国迅速回应,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



战争爆发前夕,两大军事集团加紧扩充准军备,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协约国占明显优势。19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英法俄三国(包含殖民地),总人口为7.045亿人,动员陆军兵力为977.7万人,德奥两国(包含殖民地)总人口为1.3亿人,动员陆军兵力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强于同盟国,当时英国有258架飞机,法国156架。俄国263架,三国累计飞机677架,而德奥基本上依靠德国仅有的232架飞机,再看海军装备,协约国有水面舰艇762艘、潜艇74艘,而德奥水面舰艇共计403艘,潜艇则为35艘。无论是参战人数还是参战军备,协约国都要远远超过同盟国。

大战爆发后,战场集中在欧洲大陆,主要战线是英法等国与德军交战对抗的西线,以及俄国军队同奥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交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德军制定的施里芬计划为代表的西线战场。该计划是由德国元帅施里芬提出,他在战前对两大强敌法国和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法国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但其陆军雄风不减,仍旧在欧洲大陆上处于领先位置。是德意志帝国的最大敌人。至于俄罗斯,优势在于人多,其常年部署有600万常规部队,但劣势在于装备落后,并且战略思想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不少俄罗斯士兵还用绑着尖刀的木棍做武器,而在同一时期,德国已经发展了毛瑟枪、克虏伯大炮等先进武器。且俄罗斯广阔的领土加落后的铁路网,使得该国在战争反应速度上较慢,似乎先行进攻俄罗斯是最佳方案。但俄罗斯恶劣的环境也不利于德军前行,不可贸然进攻。经过谨慎的研究思考后,施里芬有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进攻法国,随后再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根据他的推断,俄罗斯需要至少6~8周才能完成针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德国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时间段用力量对抗法国。



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兵力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和俄对抗的东线以及对抗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多达79个师,东线部队仅有10个师(少量地方部队)。西线显然是进攻重点,而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其中右翼部队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左翼部队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此处距离巴黎仅135英里,有法国的重点防御体系。而右翼则是德军主力部队,被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法德边境线上。按照计划,东线的德军士兵会和奥匈帝国军队呼应牵制俄军,进而帮助德国军队打破法国防御体系直插内部。怎奈计划赶不上变化,施里芬没能等到计划正式实施就寿终正寝。他的继任者小毛奇,没有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合适的调整,反而因为谨小慎微减少右翼1/3的实力,给左翼增加了8个师部队。并且他的判断不够迅速决绝,缩短了以梅斯为枢轴的入侵战线,部队开到巴黎东面却没有加以包围,导致德军在正面突击巴黎时遭到击退(马恩之战)。而英、法以及比利时三国军队面对侵略,也表现得非常愤怒,全军奋力抵抗,再加上俄军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打算利用“时间差”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双方互不相让,德国也开始随着战事修改计划,对战双方开启了修筑战壕长期对峙的模式,逐渐转入阵地战。本期节目到此为止,关注我不迷路,下期为您接着讲述一战故事。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g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