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十月份可能发生三件大事:美股暴跌,俄乌决战,欧洲挨冻
送交者: 曾经的我们[☆★★★声望勋衔15★★★☆] 于 2022-10-05 20:57 已读 561 次  

曾经的我们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美国经济正处崩溃边缘

随着十月的到来,2022年也开始走向尾声,回望过去的九个月,全球局势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面对本国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美国四处煽风点火,挑动危机,而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世界也进入了新一轮动荡期,但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危机不仅未有任何结束迹象,反而日渐加剧,特别是刚刚开始的十月,注定不平凡。

美国金融危机或将爆发

美国内金融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加剧了矛盾,但有赖于美元的金融霸主地位,在美联储几轮加息之后还尚能稳住经济,但治标不治本,问题终究存在。在9月底,美联储连续三次加息75个基点后,已创下1981年以来最大密集加息幅度,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上调至3%-3.25%。对此,《华尔街日报》直言美联储试图利用加息来遏制美国近半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通胀,但方式却如同蛮牛横冲直撞。 6park.com

6park.com

▲美股一片绿

作为对经济最为敏感的股市,在加息靴子尚未落地之前就已给出了直接回应,美股三大指数——道琼斯、标普以及纳斯达克军陷入了下跌区间,仅一周内美股市值蒸发达到了近2.8万亿美元,像道琼斯指数相较今年最高点跌幅超过20%,创近三年新低,跌入熊市区间。结合相关机构研究数据,标普也在一周内平均下跌了1.2%,这是近九十年来最大跌幅,可以说从美国股市现阶段反馈来看,经济已岌岌可危。

按照美媒说法,如今的美股投资者悲观情绪接近爆发,基本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而对比之下只剩一张窗户纸,随时捅破,随时便会如潮涌般爆发。此外,美国房贷利率的攀升也对外释放了消极信号,依据美联储数据,美国房贷利率长达五周处于攀升状态,特别是30年期固定利率房贷平均利率达到了6.29%,而上次美国房贷利率达到如此水平时恰恰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

近日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风险升高的危险时期,如同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前那样”,当然在这位美国前财长看来,这种危机在英国表现的更加明显,至于其余国家则尚未看到迹象。显然,作为重量级人物,萨默斯并不希望在该问题上指责美国,但如果将如今的英国经济视为全球新一轮金融危机爆发导火线,未免高估了英国,更低估了美国。 6park.com

6park.com

▲美国CPI变化情况

面对股市与美联储的所作所为,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师Michael Wilson给出预测,认为纵观历史,美元强势均会导致全球金融危机。而如今在美联储强势加息下,美元强势已毋庸置疑。而且还要认识到,美元强势,对于抑制通胀效果却并不明显,相关模型信息已表明,美国9月CPI或出现回落,达到8.2%,相比8月下降0.1%,可虽呈下降趋势,但美国民众却依旧压力山大。

在过去一年美国信用卡债务额达到1000亿美元,但民众仍无法应对高通胀带来的经济压力,收入不增,支出增加,信用卡坏账率只会越来越高,当陷入死循环后,叠加上此前一系列危机,新一轮金融危机爆发也剩下时间问题,而这个刚刚开始的十月则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俄乌冲突进入决胜局 6park.com

6park.com

▲俄军已损失大批重装

自2月底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这场行动已持续了7个多月,远超俄方预期,这对于俄罗斯综合实力造成了巨大消耗,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按照外媒给出的预测,俄军很可能在弹药供给等基础方面出现问题,若行动继续下去,结局可想而知。俄罗斯决不能让行动再拖延下去,而这个十月,可能就是俄乌冲突的决胜月,原因主要有两点:

俄方已释放行动结束信息。在2月底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初期,俄方曾设定了几点目标包括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中立化、去军事化去纳粹化、承认相关地区独立等等。然而随着行动推进,俄方虽然强调行动目标未改变,但实质上目标数量却在不断减少,在6月底俄普京表示“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但同时他还强调,俄罗斯特别军事最终目标是解放顿巴斯地区。至于其他初期确立的目标,普京未过多提及,结合俄军行动,基本可以确定俄罗斯设定的目标随着行动深入,已悄然发生改变并且全面缩小。 6park.com

6park.com

▲扎波罗热百姓公投前集会

一方面想要结束行动,另一方面又不能空手而归,此时四地脱乌入俄成为了俄方的希望。在当地时间9月27日,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地区正式公布了入俄公投结果,随后俄总统普京也在签署相关法令后,正式对外宣布,上述四地已成为俄罗斯领土,并强调相关地区受到常规武器袭击,将视为对俄罗斯的侵略,俄有权使用核武器保护本国领土与公民。

从俄方系列行动与表态来看,非常突然,行动异常迅速,态度异常坚定,手段异常强硬,而这背后释放的信息只有一个,完成四地入俄后,俄军最低行动目标已达成,与北约之间的制造的缓冲区也基本实现。加之客观实力限制,无法深入推进,更无法达成全部预期目标,为此俄罗斯战略目标只能由攻转守,守住四地,而这种坚守在一个月内基本就可分出胜负。 6park.com

6park.com

▲冬季的苏军终成过往

冬季对双方都是噩梦。对于俄乌双方,漫长的冬季即将到来,按照俄军前辈苏军的作战传统,冬季作战反而是强项。但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俄军在寒冬面前将迎来巨大挑战,上到后勤补给,下到士兵行动都极度不便,加之植被的凋零,失去了森林的伪装,双方重装调集与部署将全部公之于众,这都将成为双方重点“照顾”目标。彼时装备消耗速度将远超此前,而这样的消耗无论是有北约支持的乌克兰,还是俄罗斯都无法长期坚持。

此外,俄乌现有装备兵力也不支持这场军事行动继续下去。众所周知,普京在前段已发布部分动员令,动员兵力约30万左右。这种动员的出现,对于俄方并不是什么积极信号,虽然相关补充兵力已到达前线,可至于这批兵源的战斗素养、战斗水平都需要画个问号,而且从动员令发出的那一刻,可以视为外界对俄军所有不利猜测均成为现实,这彻底破灭了所谓的“大战略”假设,至于乌军整体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可见这个刚刚开始的十月,或将成为俄乌双方决胜月。

欧洲只能直面寒冬 6park.com

6park.com

▲“北溪”泄漏点

如果说之前欧洲各国对于即将到来的寒冬还抱有一丝幻想,那随着“北溪-1”以及“北溪-2”两条天然气管道接连发生爆炸后,这种幻想彻底破灭。根据丹麦海事局与瑞典海事局26日、27日两天发布的公告,“北溪-1”以及“北溪-2”均发生天然气泄漏,而根据瑞典监测站公布的信息在泄漏发生前检测到了水下爆炸,爆炸当量达到了24吨TNT,至于爆炸制造者各方心知肚明。

即便是欧洲各国也清楚破坏方身份,但事已发生,过于纠结此事意义不大,如今的欧盟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能源危机,根据俄方公布的线路评估由于海水倒灌,两条“北溪”线路严重损毁,不排除彻底报废可能,至于短期内修复更是毫无可能,现如今即便俄罗斯想为欧洲输送天然气也失去了可能,这对于德国等长期依赖俄能源的欧盟国家,必须换种方式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季,但很不幸,留给这些国家的手段所剩无几。 6park.com

6park.com

▲德国天然气储存变化

按照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公布的数据,截止8月底,欧盟天然气存储量已达到总量的79.94%。基本实现了之前设定的11月前80%的预期目标,可问题在于在达成该目标后由于“北溪”被炸欧盟已很难再增加储气量,而80%储气量不到100bcm,正常情况下欧洲各国10-12月三个月用气量就可达到120bcm,1-3月消耗量也基本相当,即便按照欧盟设定的削减15%计划,这个冬季整个欧洲仅依靠储气量最多也只能维持三个月。面对供气不足,欧洲各国正加紧从全球采购,但亚洲各国,特别是韩国、日本也同样在增加采购量,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欧洲不仅需要支付高昂采购费,依旧也面临供应量的不足。

目前欧洲众多家庭已经着手采购木材将其作为替代热源或储备热源,可从今年7月开始,欧盟已禁止进口用于能源生产的俄木屑颗粒,此举造成木材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本国木材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木材价格也较今年年初翻了近三倍,可以说如今原始取暖都已成为欧洲百姓的奢望,而这个十月,欧洲各国是时候为应对恶劣天气、应对寒冬做准备了。

十月意味着2022年尾声的到来,但这个尾声在伴随部分危机结束的同时,却又拉开了新一轮危机序幕,在这个全球动荡期,我们无法做到解决所有问题,但独善其身,能够赢得一片安宁毫无疑问也是成功。

喜欢曾经的我们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曾经的我们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