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哈佛博士案:以打假之名,行诽谤之实
送交者: 鹿特丹丹[★★声望品衔9★★] 于 2024-05-05 21:58 已读 1148 次  

鹿特丹丹的个人频道

哈佛博士案:以打假之名,行诽谤之实 6park.com

沙漠 6park.com

1 zalun: "这位叫陈琳的哈佛博士所遭受的“蒙难”只不过是2002年被中国青年报点名质疑了学历,..." 6park.com

你说中青报只是点名质疑陈琳学历。看看 附文,仅仅是质疑学历吗?那班匪徒费了那么大劲, 造了那么多谣。 都被你忽略了吗?或者你也认为附文太卑鄙龌龊,而刻意忽视?  6park.com


6park.com

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哈佛博士案就是关于学位的真伪, 而不知道它真正的恶毒之处就是附文中的虚假不实指控。中青报匪徒借学历打假之名, 行污蔑诽谤之实,泼了陈博士一身大粪, 却断了他各种可能清洗的渠道。附文就是泼向陈博士的大粪。 6park.com


6park.com

2 6park.com

中青报的第一篇"打假"文章看,称陈琳在哈佛的导师不认识陈琳, 以此证据指控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假的。这个文章发表一周后,被第三方媒体证这个证据是捏造的。 6park.com


6park.com

三周后,中青报 再发第二篇文章( 附文就是其中的部分节选),提出了哈佛学历以外的一系列指控。 6park.com


6park.com

一个合理的疑问是,这第二篇文章还有可信度吗?这些指控还有意义吗? 6park.com


6park.com

英文里有个说法,"once a thief , always a thief"(一次为贼,终身为贼)。   中青报记者捏造证据被揭穿三周后,会改邪归正,老老实实的写出实事求是的调查报道吗?第二篇文章的指控, 即附文,是否也像第一篇文章一样,是基于捏造的证据呢? 6park.com


6park.com

3 6park.com

中国有句古话,” 真相越辩越明”。就是说,当真相扑朔迷离时,可以通过公开的对质辩论、调查核实获得真相。但中青报发表这些指控至今, 拒绝与陈博士公开对质, 也不再让其它独立媒体跟进调查核实这些指控的虚实。为什么? 6park.com


6park.com

仅仅在这件事上, 中国青年报就违反了现代新闻业”公平 、透明、公开”的基本原则。 媒体业的职业道德底线是,一家媒体刊文指控某人,也就应该允许被指控者在媒体上公开回应、对质。只有中青报这样的恐怖组织才敢挑战这条底线。而二十多年来, 匆匆忙忙的国人也无暇顾及肆无忌惮的公权力对无辜爱国知识分子的迫害蹂躏。 6park.com


6park.com

4 6park.com

就像第一个指控借哈佛教授墨顿之口一样,附文的几个指控也是借有关人士之口,描述 的有鼻子有眼。外人如果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看了这些指控, 都会信以为真。 不过,如果你退出中青报的文字圈套,稍加分析, 就会发现这些指控没有一个站得住脚。 6park.com


6park.com

比如说, 做TA带硕士生的课程, 是美国大学博士生训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陈琳不做都不行。有什么可假? 6park.com


6park.com

再比如说, 陈琳当时做为唯一的中国人哈佛金融博士, 欧洲和美国的金融培训机构跟他合作, 探索中国金融培训市场, 是一件自然平常的事情, 有什么可假?二十多年前大量的欧美公司招聘中国留学生做驻中国代表, 其中大部分人的资历都不如毕业于哈佛和斯坦福的陈琳。 6park.com


6park.com

清华请他做特聘兼职就更不奇怪了。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 诺贝尔奖得主的学生,清华不请他, 请谁?别说当年, 就是在海归大量回国的今天,清华的教师中也没有几个学历能力跟陈琳博士相当的。 6park.com


6park.com

看到这里, 细心的读者可能恍然大悟: 中青报以己之假控人作假, 真是贼喊捉贼, 令人发指。是的,中青报匪徒邪恶歹毒,意在人格上彻底灭掉陈琳。从法理上讲,人格谋杀, 无异于杀人放火,是超越意识形态的罪恶,与反华亲华反共亲共无关。中国政府没有必要因为他们是官媒记者而庇护这些人渣罪犯。中青报匪徒不被惩处,天理不容。 6park.com


6park.com

5 6park.com

几个指控中,比较高端一点的就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人选。对此,陈琳博士是这样说的: 6park.com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称希望从海外招聘一名副行长。陈琳去信应聘。信中提到自己是中国人中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在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工作过的经济学家。中国央行人事部一个季姓人士跟他进一步 联系,经过几个回合的传真、电邮,索取了更多资料后,央行告诉他,他作为副行长人选的报告已呈领导,请他“静候佳音”。 6park.com


6park.com

中青报的有关说法在附文中。 6park.com


6park.com

中青报的几句话至少有两处不合情理。 一是,陈琳提到的央行联系人是一位季姓人士,而出来说话的是刘姓。为什么不找季姓核实?根据中青报之前用过的“选择性报道”造假伎俩,它很可能找过季姓,季姓肯定陈琳所述。 然后,中青报抛开季姓, 另找一个不明真相的刘姓。 6park.com


6park.com

第二,为什么央行会“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陈琳作为当时中国人中唯一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美联储经济学家(这两项事实中青报也不否认),这种资历,应聘副行长,很离谱吗?如果很离谱, 央行为什么要在网上整理他的材料?如果不离谱,央行为何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不合情理。无论应聘结果如何,招聘单位给应聘者回信,应属基本礼节,央行不可能略过这个环节。此外,中国政府一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海外来信必复。 6park.com


6park.com

显然,这几句话可能是凭空杜撰的,如果是出于央行人事部工作人员之口,也一定是被记者篡改和歪曲。 6park.com


6park.com

如果读者对中青报的这里的造假行径还有疑问的话,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文章发表后,中青报拒绝与陈琳博士对质,也禁止其它报纸媒体跟进到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核实? 6park.com


6park.com

中青报这段文字记录“查证”结果,看似轻描淡写却有险恶用心,把哈佛博士描述成一个鲁莽(” 要求当副行长” ,鲁莽)、神经( 央行没回一次信,他反复去信)、撒谎者( 央行没理他,却自称是候选人)。在一个公众普便缺乏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国度,官媒上的这几句话,足以让哈佛博士身败名裂。 6park.com


6park.com

一个是哈佛博士、中国央行副行长候选人,一个是鲁莽、神经的撒谎者。这二者的社会评价天差地别。中青报记者的几句话,把前者污蔑为后者。何等歹毒!何等邪恶! 6park.com

__________________ 6park.com

附文 6park.com

中国青年报: “假作真时真亦假” 诈骗铁证  6park.com

 中国真出了一位如此神奇的哈佛博士?“陈琳简介”中涉及的地点、机构、人物太多,短时间内我们难以一一予以核实。有的履历内容———譬如其“现为美国佛州一对冲基金公司副董事长”———也没有具体的线索进行核查。只是对于那些与陈琳以百万年薪获聘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若干方面事实,本报在记者职业权限范围内尽力进行了查证。 6park.com

 陈琳受欧洲货币集团与纽约金融学院委托来中国调研和开发市场———假的。 6park.com

 7月9日,FT Knowledge Finanial Learning(纽约金融学院在1998年以后成为FT Knowledge Finanial Learning的一部分)总裁Mark Malcomson先生来函:“我们没有任何人在中国开展业务。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是由香港跟新加坡办公室开展的。除此之外,我们只跟我们母公司皮尔森下面的一些单位有合作。” 6park.com

 7月10日,欧洲货币亚太地区总监Andrew先生来函:“我可以确认我们没有委托陈琳代表我们开展任何业务。” 6park.com

 陈琳“曾在哈佛教过几门本科和MBA的经济和金融课程”,“曾任职于哈佛商学院”——假的。 6park.com

 7月8日,本报驻美国记者采访了哈佛商学院负责公共关系的执行主任DavidR.Lampe。David经过慎重调查后告诉记者,陈琳没有在商学院任过教。他说,在商学院任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他肯定陈从来没有在商学院教过任何课,包括陈自己所说的MBA课程。 6park.com

 清华大学曾以百万年薪邀请陈琳担任特聘教授———假的。 6park.com

 记者对此关键情节进行了反复核实。7月8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管人事工作的副院长廖理再次对我们澄清:他既不认识也没有听说过陈琳这个人,更没有一个叫陈琳的人与他主动联系。 6park.com

 廖院长解释,经管学院特聘教授并没有走公开的招聘程序。院方根据自己对相关领域学者的了解拟定一份教授名单,主动进行联系,得到教授同意后才开始签订合同。备选教授有一个基本标准: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大学有终身教职。这个备选名单也就是最后确定名单。 6park.com

 而且,廖理副院长介绍,清华大学从来没有说过要以年薪100万的方式聘请特聘教授。经管学院的28位特聘教授分为7组,每组4人,每年的经费是100万元,每人每年平均在中国的工作时间为3个月。换句话说,每人3个月获得25万元,而这25万元中大约三分之二归属个人,其余的三分之一属于科研经费。特聘教授每年在中国工作三个月获得的实际报酬近17万元,而非年薪100万元。 6park.com

 清华校方没有出面邀请,会不会有负责的教授个人向陈琳发出过邀请?7月12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清华特聘教授金融组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王江。王江教授回复:“我对你说的陈琳的事并不了解。清华金融特聘教授之事,应以清华经管学院的核实为准。” 6park.com

 王江教授说的并非外交辞令。金融组另外一位特聘教授告诉本报记者,当陈琳事件在媒体上炒得沸反盈天的时候,王江教授曾向他询问:“这人是谁呀?” 6park.com

 陈琳是中国政府在海外聘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入围人选———假的。 6park.com

 本报记者向中国人民银行查证。该行人事司干部处刘博答复说,确实有一个叫陈琳的人多次给央行发邮件要求当央行副行长。他们在网上整理过此人的材料,但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央行确实准备向海外引进人才,但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展。 6park.com

 陈琳本人后来在对媒体谈及此事时,仅仅强调他具备担任央行副行长的资格,而未能证明在该职位的遴选中他确曾入围。 6park.com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4_04 19:26:04编辑 6park.com

沙漠 6park.com


6park.com

1 6park.com

zalun:  "这位叫陈琳的哈佛博士所遭受的“蒙难”只不过是2002年被中国青年报点名质疑了学历,..." 6park.com


6park.com

你说中青报只是点名质疑陈琳学历。看看 附文,仅仅是质疑学历吗?那班匪徒费了那么大劲, 造了那么多谣。 都被你忽略了吗?或者你也认为附文太卑鄙龌龊,而刻意忽视?  6park.com


6park.com

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哈佛博士案就是关于学位的真伪, 而不知道它真正的恶毒之处就是附文中的虚假不实指控。中青报匪徒借学历打假之名, 行污蔑诽谤之实,泼了陈博士一身大粪, 却断了他各种可能清洗的渠道。附文就是泼向陈博士的大粪。 6park.com


6park.com

2 6park.com

中青报的第一篇"打假"文章看,称陈琳在哈佛的导师不认识陈琳, 以此证据指控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假的。这个文章发表一周后,被第三方媒体证这个证据是捏造的。 6park.com


6park.com

三周后,中青报 再发第二篇文章( 附文就是其中的部分节选),提出了哈佛学历以外的一系列指控。 6park.com


6park.com

一个合理的疑问是,这第二篇文章还有可信度吗?这些指控还有意义吗? 6park.com


6park.com

英文里有个说法,"once a thief , always a thief"(一次为贼,终身为贼)。   中青报记者捏造证据被揭穿三周后,会改邪归正,老老实实的写出实事求是的调查报道吗?第二篇文章的指控, 即附文,是否也像第一篇文章一样,是基于捏造的证据呢? 6park.com


6park.com

3 6park.com

中国有句古话,” 真相越辩越明”。就是说,当真相扑朔迷离时,可以通过公开的对质辩论、调查核实获得真相。但中青报发表这些指控至今, 拒绝与陈博士公开对质, 也不再让其它独立媒体跟进调查核实这些指控的虚实。为什么? 6park.com


6park.com

仅仅在这件事上, 中国青年报就违反了现代新闻业”公平 、透明、公开”的基本原则。 媒体业的职业道德底线是,一家媒体刊文指控某人,也就应该允许被指控者在媒体上公开回应、对质。只有中青报这样的恐怖组织才敢挑战这条底线。而二十多年来, 匆匆忙忙的国人也无暇顾及肆无忌惮的公权力对无辜爱国知识分子的迫害蹂躏。 6park.com


6park.com

4 6park.com

就像第一个指控借哈佛教授墨顿之口一样,附文的几个指控也是借有关人士之口,描述 的有鼻子有眼。外人如果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看了这些指控, 都会信以为真。 不过,如果你退出中青报的文字圈套,稍加分析, 就会发现这些指控没有一个站得住脚。 6park.com


6park.com

比如说, 做TA带硕士生的课程, 是美国大学博士生训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陈琳不做都不行。有什么可假? 6park.com


6park.com

再比如说, 陈琳当时做为唯一的中国人哈佛金融博士, 欧洲和美国的金融培训机构跟他合作, 探索中国金融培训市场, 是一件自然平常的事情, 有什么可假?二十多年前大量的欧美公司招聘中国留学生做驻中国代表, 其中大部分人的资历都不如毕业于哈佛和斯坦福的陈琳。 6park.com


6park.com

清华请他做特聘兼职就更不奇怪了。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 诺贝尔奖得主的学生,清华不请他, 请谁?别说当年, 就是在海归大量回国的今天,清华的教师中也没有几个学历能力跟陈琳博士相当的。 6park.com


6park.com

看到这里, 细心的读者可能恍然大悟: 中青报以己之假控人作假, 真是贼喊捉贼, 令人发指。是的,中青报匪徒邪恶歹毒,意在人格上彻底灭掉陈琳。从法理上讲,人格谋杀, 无异于杀人放火,是超越意识形态的罪恶,与反华亲华反共亲共无关。中国政府没有必要因为他们是官媒记者而庇护这些人渣罪犯。中青报匪徒不被惩处,天理不容。 6park.com


6park.com

5 6park.com

几个指控中,比较高端一点的就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人选。对此,陈琳博士是这样说的: 6park.com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称希望从海外招聘一名副行长。陈琳去信应聘。信中提到自己是中国人中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在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工作过的经济学家。中国央行人事部一个季姓人士跟他进一步 联系,经过几个回合的传真、电邮,索取了更多资料后,央行告诉他,他作为副行长人选的报告已呈领导,请他“静候佳音”。 6park.com


6park.com

中青报的有关说法在附文中。 6park.com


6park.com

中青报的几句话至少有两处不合情理。 一是,陈琳提到的央行联系人是一位季姓人士,而出来说话的是刘姓。为什么不找季姓核实?根据中青报之前用过的“选择性报道”造假伎俩,它很可能找过季姓,季姓肯定陈琳所述。 然后,中青报抛开季姓, 另找一个不明真相的刘姓。 6park.com


6park.com

第二,为什么央行会“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陈琳作为当时中国人中唯一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美联储经济学家(这两项事实中青报也不否认),这种资历,应聘副行长,很离谱吗?如果很离谱, 央行为什么要在网上整理他的材料?如果不离谱,央行为何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不合情理。无论应聘结果如何,招聘单位给应聘者回信,应属基本礼节,央行不可能略过这个环节。此外,中国政府一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海外来信必复。 6park.com


6park.com

显然,这几句话可能是凭空杜撰的,如果是出于央行人事部工作人员之口,也一定是被记者篡改和歪曲。 6park.com


6park.com

如果读者对中青报的这里的造假行径还有疑问的话,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文章发表后,中青报拒绝与陈琳博士对质,也禁止其它报纸媒体跟进到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核实? 6park.com


6park.com

中青报这段文字记录“查证”结果,看似轻描淡写却有险恶用心,把哈佛博士描述成一个鲁莽(” 要求当副行长” ,鲁莽)、神经( 央行没回一次信,他反复去信)、撒谎者( 央行没理他,却自称是候选人)。在一个公众普便缺乏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国度,官媒上的这几句话,足以让哈佛博士身败名裂。 6park.com


6park.com

一个是哈佛博士、中国央行副行长候选人,一个是鲁莽、神经的撒谎者。这二者的社会评价天差地别。中青报记者的几句话,把前者污蔑为后者。何等歹毒!何等邪恶! 6park.com

__________________ 6park.com

附文 6park.com

中国青年报: “假作真时真亦假” 诈骗铁证  6park.com

 中国真出了一位如此神奇的哈佛博士?“陈琳简介”中涉及的地点、机构、人物太多,短时间内我们难以一一予以核实。有的履历内容———譬如其“现为美国佛州一对冲基金公司副董事长”———也没有具体的线索进行核查。只是对于那些与陈琳以百万年薪获聘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若干方面事实,本报在记者职业权限范围内尽力进行了查证。 6park.com

 陈琳受欧洲货币集团与纽约金融学院委托来中国调研和开发市场———假的。 6park.com

 7月9日,FT Knowledge Finanial Learning(纽约金融学院在1998年以后成为FT Knowledge Finanial Learning的一部分)总裁Mark Malcomson先生来函:“我们没有任何人在中国开展业务。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是由香港跟新加坡办公室开展的。除此之外,我们只跟我们母公司皮尔森下面的一些单位有合作。” 6park.com

 7月10日,欧洲货币亚太地区总监Andrew先生来函:“我可以确认我们没有委托陈琳代表我们开展任何业务。” 6park.com

 陈琳“曾在哈佛教过几门本科和MBA的经济和金融课程”,“曾任职于哈佛商学院”——假的。 6park.com

 7月8日,本报驻美国记者采访了哈佛商学院负责公共关系的执行主任DavidR.Lampe。David经过慎重调查后告诉记者,陈琳没有在商学院任过教。他说,在商学院任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他肯定陈从来没有在商学院教过任何课,包括陈自己所说的MBA课程。 6park.com

 清华大学曾以百万年薪邀请陈琳担任特聘教授———假的。 6park.com

 记者对此关键情节进行了反复核实。7月8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管人事工作的副院长廖理再次对我们澄清:他既不认识也没有听说过陈琳这个人,更没有一个叫陈琳的人与他主动联系。 6park.com

 廖院长解释,经管学院特聘教授并没有走公开的招聘程序。院方根据自己对相关领域学者的了解拟定一份教授名单,主动进行联系,得到教授同意后才开始签订合同。备选教授有一个基本标准: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大学有终身教职。这个备选名单也就是最后确定名单。 6park.com

 而且,廖理副院长介绍,清华大学从来没有说过要以年薪100万的方式聘请特聘教授。经管学院的28位特聘教授分为7组,每组4人,每年的经费是100万元,每人每年平均在中国的工作时间为3个月。换句话说,每人3个月获得25万元,而这25万元中大约三分之二归属个人,其余的三分之一属于科研经费。特聘教授每年在中国工作三个月获得的实际报酬近17万元,而非年薪100万元。 6park.com

 清华校方没有出面邀请,会不会有负责的教授个人向陈琳发出过邀请?7月12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清华特聘教授金融组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王江。王江教授回复:“我对你说的陈琳的事并不了解。清华金融特聘教授之事,应以清华经管学院的核实为准。” 6park.com

 王江教授说的并非外交辞令。金融组另外一位特聘教授告诉本报记者,当陈琳事件在媒体上炒得沸反盈天的时候,王江教授曾向他询问:“这人是谁呀?” 6park.com

 陈琳是中国政府在海外聘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入围人选———假的。 6park.com

 本报记者向中国人民银行查证。该行人事司干部处刘博答复说,确实有一个叫陈琳的人多次给央行发邮件要求当央行副行长。他们在网上整理过此人的材料,但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央行确实准备向海外引进人才,但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展。 6park.com

 陈琳本人后来在对媒体谈及此事时,仅仅强调他具备担任央行副行长的资格,而未能证明在该职位的遴选中他确曾入围。 6park.com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4_04 19:26:04编辑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5_05 22:01:23编辑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5_05 22:02:32编辑
喜欢鹿特丹丹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鹿特丹丹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