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究竟有多少种「经济学」?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7★★★★♂] 于 2020-01-22 18:05 已读 572 次 1 赞  

wwwyu的个人频道

各种「经济学」背后,是人们对人类行为的不同假设,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文|仲甫

人们对经济学家总有一个刻板印象:爱内斗。这群人经常对现实经济运行给出不靠谱的预测,并且内部也常常意见不一。

有很多笑话,专门讽刺这些爱内斗的经济学家,如:

经济学家成功预测出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9次。

经济学家第一定律:对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而言,一定存在着一位实力旗鼓相当的同时观点又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第二定律:他们都是错的。

甚至,普林斯顿经济学教授莱因哈特表示:「世界金融系统的崩溃表明,我们经济学家根本不知道现实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我觉得很丢脸,决定不再教授经济学了。现在我改教《现代韩剧导论》。」

他真的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个人网站发布了《韩剧导论》的课程大纲,并信心十足地认为:「尽管我从未去过韩国,但六年来我每天都在看韩剧。因此,我可以合理地认为自己是该领域的专家。」

· 莱因哈特教授上传到个人页面的《韩剧导论》课程大纲第一页

怎么会这样?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经济学」?为什么经济学家从来就难以意见一致?


当我们谈论「经济学」时,究竟在说什么?

是什么让经济学家显得分外不靠谱?

人类的经济现象极端复杂。所以,经济学的核心是「简化」:用一系列的假设,为经济建立起模型。

不同经济学流派之所以爱争执,根源也在「简化」的手段。不同学术流派的经济学家们,对人类行为做出了不同的假设。

· 纷繁复杂的经济学流派

各种经济学学派虽然令人眼花缭乱,但他们的根本分歧常常取决于各自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

人类经济中是冲突更重要,还是均衡更重要?

人的经济行为有多大程度可以通过理性和数学计算推导?又有多少是非理性、不可计算的?

以及,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自由市场,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国家调控?

·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假设,大致划定了每个流派的经济学家所采用的视角、所走的路、对社会问题所提供的解释。

在各派经济学家看来,整个人类社会就好像物理学家的实验室。所有的经济学理论,便要着落在这一实验室中得到验证。但是与理工科的实验室环境相比,人类活动的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于是诸种经济学之中,很难有一种定于一尊。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经济学这门学科会出现两位学者互唱反调,而彼此却分享着同一奖项的奇特景观。

·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在颁奖现场。和他一同获奖的缪尔达尔是瑞典「福利国家」经济理论的奠基人;而哈耶克则是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最激烈的批评者,声称这是「通往奴役之路」

吃瓜群众对这些学派纷争,一方面望而生畏,另一方面也迷惑不解。不过,每当(某些)经济学家的理论无法解释和预测现实时,这种情绪便悄悄转化为了嘲讽。

即使是在专业学界,门派的荣枯涨落很多时候也并非是学理优劣使然,而是取决于在时代脉搏的变化中,谁回答了当下人们普遍焦虑的问题。

从1930年代的大萧条,到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再到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乃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彼此攻伐,此消彼长。

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又掀起了「重读《资本论》」的热潮,学界新星也会给自己的重磅理论著作起名《21世纪资本论》。

· 《21世纪资本论》英文版封面

不同流派的经济学论争背后,反映的往往是「时代精神」的变迁。经济学门派荣枯涨落,很多时候并非通过学理论争来分出高下,常常更取决于谁切中了时代脉搏,回答了当时人们普遍焦虑的问题。

另外,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的引领下,兴起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思潮。

这种思潮把经济学的理论用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借鉴经济学的「效用」、「偏好」与「均衡」的概念,来分析广博的大千世界,如犯罪经济学(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法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宗教经济学(神学)等等。

在这里,经济学研究方法就像「帝国主义」,不断向外扩张。

在这种以类似视角和方法分析人类万事的风潮之下,「经济学」三个字出现在了各种领域的畅销书封面上,《魔鬼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菜场经济学》比比皆是,甚至有过网络红文叫《做爱的经济学分析》。

· 《魔鬼经济学》英文版封面

为什么「经济学」能走进大众市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周遭日常,我们很难运用已有的知识得到令人安心的答案。经济学对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个人抉择都能给出各种看上去逻辑自洽的说辞,正适合排解人们心中的焦虑与迷茫。

为了满足人们对认知解决方案的需求,各种经济学便在大众阅读市场上大行其道。


经济学家的必争之地

诸般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有一片领域被称为经济学家的兵家必争之地,即发展经济学。

一种经济学的理论的有效性如何检验?用实践。任何经济学理论,如果无法从当今世界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过程中得到映证,势必受到学界内外的诘问,从而陷入难堪的境地。

这样,发展经济学便成为一方见证经济学理论是非成败的热土。这个领域是联合国、达沃斯论坛和各大国际组织最关注的经济学领域。

在这一领域中,华人前后出现了两位发展经济学大师。

第一位大师是杨小凯。他提倡了「超边际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此为基础的「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批判纠正了「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他2002、2003连续两年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 杨小凯著作《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中文版封面

多年来,杨小凯深受国内经济学读者的爱戴。2001年,杨小凯曾发表言论,认为自己对经济学的贡献「大致类似于哥白尼和开普勒对天文学的贡献」。不幸的是他2004年56岁时便因肺癌去世,没有等到自己成为经济学「牛顿」的那天。

另一位广受瞩目的华人发展经济学家林毅夫,则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

· 传统的「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强调政府积极干预,以政府主导的方式直接配置资源,然而计划经济国家,以及印度、南美等国家的实践却都表现出这种发展模式往往不可持续。新结构经济学则认为,为了使增长可以持续,政府必须结合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才能帮助形成健康的产业结构,推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图为林毅夫

不过,林毅夫尽管目前颇具影响力、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但他的理论仍处于「正在进行时」,尚未接受完时间的考验。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内,瑞典环保少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演讲,以及澳洲大火对环境的影响等议题在世界舆论场中甚嚣尘上,纷乱动荡的时事呼唤着新的理念更迭。

· 一只叫「Sam」的考拉被消防志愿者喂水

今年1月21号,第5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正在瑞士达沃斯召开,主题为「凝聚全球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举办国瑞士本身便是一个践行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理念的国家。在9/11恐怖袭击之后,全球股票市场崩溃。瑞士一直与西欧和美国的经济联系紧密,无法摆脱这些国家经济放缓带来的影响。2001年,瑞士GDP增长率下降到1.2%,2003年更是跌至-0.2%。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瑞士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升工资以促进私人消费,育儿家庭获得健康保险折扣推动人口增长,增加教育领域的支出,推行弹性工作时间。

这些措施也许乍看上去与经济政策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持续的细微改善能够带来显著变化。2003年之后数十年,瑞士GDP便迅速恢复到3%左右。

良好健康状况,优质教育,体面工作,这些正是联合国制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内容,也瑞士摆脱9/11后经济衰退的动因。

· 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经济学」为更好的生活方式代言

达沃斯论坛举办地瑞士向来以「阿尔卑斯」生活方式著称。2013年,经济学人智库基于包括地理环境、工作安全性和政治稳定性在内的11项指标,将瑞士评为「世界最佳出生地」。

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瑞士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公车班次相当准时,方便人们准确预估班车时间,不会因为等车而浪费时间。同时,瑞士公车与火车大规模电气化,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公共交通方便了人们出行的「集聚效应」,为自然生态腾出更大空间。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