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中国想从非洲得到什么?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7★★★★♂] 于 2020-01-22 20:31 已读 1116 次  

wwwyu的个人频道

2019年12月,一批中国地质专家抵达了地处东非的小国卢旺达。在未来3年,中方专家组将援助卢方开展综合地矿调查评估,在卢旺达全国的山谷、河流和山丘中采集样本调查56种不同的矿物资源,推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卢旺达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在某些习惯带着有色眼镜的西方舆论看来,这个卢旺达地质普查项目无疑是中国试图“染指”非洲资源的一个最新例证。在早些时候的2019年5月,《福布斯》杂志就发表了一篇美国专家的署名文章,评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文章的题目颇具网红文的风格,自问自答:What China Wants From Africa? Everything(中国想从非洲得到什么?一切)。

这位专家在文中这样写道:“在漫长的历史中,许多外国人以传教士、金融家和建设者的身份来到非洲。他们承诺将非洲大陆置于全球化地图上,并帮助非洲人摆脱贫困。但是,这些外国人一拨接一拨地殖民了非洲国家,最终夺走了非洲的财富,导致人民陷入贫困。现在,随着中国在非洲大陆一系列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实施,历史可能最终会再次重蹈覆辙。”

这位美国专家把矛头指向中国,但还是说了一句大实话:历史上来到非洲的外国殖民者的确“夺走了非洲的财富,并导致人民陷入贫困”。但问题是,如何证明中国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可能重蹈西方殖民者的覆辙呢?

这位美国专家脑洞大开进行了如此论证:

1)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大、风险高,非洲国家缺乏自有资金,也很难吸引外国投资;

2)中国的国企抗风险能力强,携优惠资金投资且不附带条件,对非洲国家有吸引力;

3)基础设施项目回报率过低甚至亏本,项目建成后非洲国家必将落入债务陷阱;

4)中国借非洲国家的债务压力获取政治、经济上的让步和好处,顺理成章拿走非洲的所有东西。

实话实说,美国专家的上述四段式论证逻辑链中,前面两个陈述是基本客观的。基础设施项目确实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根据非洲发展银行的估计,非洲每年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资约为1300-1700亿美元(各国维持经济、人口、收入水平增长并改造老旧基础设施的最低资金需求),资金缺口高达676-1075亿美元(非发行:《非洲经济展望2018》)。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优惠资金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成为非洲基础设施领域最大的融资方。根据德勤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非洲基础设施项目五分之一由中国提供融资,三分之一的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公司建设。2012至2016年期间,中国平均每年向非洲提供基础设施融资115亿美元,2015年达到最高值209亿美元。迄今为止中国参与了非洲逾200个基础设施项目。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已建成和在建项目将帮助非洲新增和升级诸多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总里程约3万公里,铁路总里程约2,000公里,港口吞吐量约8,500万吨/年,净水处理能力超过900万吨/日,发电装机约2万兆瓦,输变电线路长度逾3万公里等(德勤《非洲建设趋势报告2018》)。

但是,《福布斯》专家上述论证中基础设施项目必将导致“债务陷阱”的结论,则是毫无事实依据的臆测。非洲基础设施匮乏,清洁水供应不足,供电、远程通信、公路、港口和铁路设施不完善,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同时妨碍非洲国家开发其资源禀赋丰富的农业、矿业、建筑业等,此外又不能充分利用其人口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从而阻碍了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潜力的充分发挥。

因此,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效益并非完全靠项目本身的短期财务回报率来评估,更要看中长期社会、经济的宏观效益。例如埃塞俄比亚阿瓦萨现代化轻工业纺织工业园,建造成本2.5亿美金,由中国企业设计、建设并参与初期经营。自2017年正式运营以来,已经有来自12个国家的19家企业入园,已创造21000个就业岗位。特别是美国PVH集团(旗下有Calvin Klein、Tommy Hilfiger和 Heritage Brands三大品牌业务)在园区设立生产基地,打造产业集群实现垂直整合服装产业链。

同时,中国投资的亚吉铁路也为阿瓦萨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018年3月20日美国《外交学家》网站刊登《中国在非洲——为什么西方应该停止抱怨开始接触》一文以阿瓦萨工业园为例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在埃塞俄比亚各地修建的铁路、公路和发电站,PVH和其他全球投资者不可能在这里经营他们的企业,并且创造成千上万的制造业岗位。这篇文章指出,有令人鼓舞的迹象表明,中国和西方在当地并没有相互指责,而是能够共同努力。究其原因,中国的大部分资金流向了基础设施,但西方援助者更青睐“软件”,这种差异使中西能够互补,而不是竞争。

此外,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远远不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中非论坛北京峰会宣布了中非合作的八大行动,提出实施产业促进行动,中方将加强对非洲加工制造业、经济特区、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建设工业园区、开展技术转让,提升非洲国家经济多元化程度和自主发展能力。中方将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在非洲新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推动中国企业未来3年对非洲投资不少于100亿美元。

2007年成立的中非发展基金已为36个非洲国家的90多个项目注资逾46亿美元,涵盖基础设施、产能和设备、农业民生、能源和资源开发及其他领域。这些项目落地之后,有望使非洲出口额增加58亿美元,为非洲创造1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在各项利好政策的带动下,中国企业投资热情进一步高涨,中非共建产业园已经投入运营的超30个,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产业园有近70个。

由此可见,中国在非洲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也在加强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国企着重于能源、交通、建筑业、采矿业等基础建设领域;而民企则主要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且逐渐成为开拓这片市场的主力军。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占据了中国对非投资企业数量和金额的70%以上,已经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在非洲打拼的中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调配合,可以让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效益,满足非洲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以外,中国在非洲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也有一定的投入。笔者作为曾经多年工作在对非矿业投资第一线的中方投资人,越发感觉到中资企业的不容易,在海外投资项目上,不仅和西方投资人面临着一样的商务风险、法律风险、运营风险,还要面对更多的诸如“新殖民主义”、“对非资源掠夺”之类的不实报道和国际舆论压力。

但事实上我国原材料资源的主要投资目的地并不是非洲。根据美国智库AEI的跟踪统计,2005年到2019年上半年,中国对非洲的金属类资源开发平均每年投资仅为25亿美元,占对非总投资的11%,低于同期中国对澳大利亚一国金属类资源项目的投资额。此外,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对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偏好地的问卷调研结果,2013年中国企业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十大投资地,也没有一个非洲国家。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对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投资在非洲发展得最快。为了避免这类不实批评,结合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于非洲资源领域的投资,可根据当地劳动力及能源的比较优势,在当地进行原材料的深加工,最终将中间产品或终端产品销往国际市场。这样,既使资源得到了最合理的配置,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更有利于非洲抓住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窗口期,利用其后发优势,实现脱贫甚至经济腾飞。

比如在刚果(金),中国企业可以主动适应国际市场和形势的变化,利用当地清洁能源尤其是水电的优势,从单纯的采矿业,向矿石冶炼等产业链高端加工环节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为当地带动就业和技术转移,让当地百姓切身受益于项目,通过本土化发展,得到更广泛长久的支持,最终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将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产业升级相适应,中国在非洲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的水平,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就地转化,通过工业园区为非洲带来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有利于非洲的自主和长远发展。因此,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不仅不会给非洲国家带来“债务陷阱”,而是非洲各国通过中国投资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红利,最终可望走出经济停滞不前的“阿佛利加陷阱(非洲过早去工业化)”。

借用《福布斯》文章的标题格式,我们也来个自问自答:

What China Wants From Africa? Win-win Development!

中国想从非洲得到什么?共赢发展!

评分完成:已经给 wwwyu 加上 100 银元!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