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我在新西兰卖挖掘机之九 ---- 出国还是不出国?
送交者: 胡未归[♂☆★★紐村自干五★★☆♂] 于 2020-06-27 23:20 已读 11807 次 19 赞  

胡未归的个人频道

这里说的出国是指出国做生意,不是出国旅游或者留学。 6park.com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能出国的,尤其是去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人,还是很令人羡慕的。有哪个同学拿到了美国大学的Offer,那时可能连校花班花都恨不能做他的女朋友。我移民新西兰的时候,那是本世纪初,中国才刚加入世贸不久,广州才刚开通地铁一号线,全城都象个大工地。来到新西兰的时候,感觉新西兰除了没什么楼,其他方面好像还不错,好歹也算是发达国家。现在再来比较一下广州和奥克兰,显然广州更像个发达国家的城市。 6park.com

6park.com

20年前中国人移民国外,主要是冲着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更好的教育资源去的。现在国外已经很难找到综合生活条件明显比国内一线城市更好的地方了。再加上国外普遍存在的对华人的歧视,人生地不熟的各种不便,那是不是就没有必要讨论出国还是不出国这个问题了呢? 6park.com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讨论的,任何时候都有这个必要。 6park.com

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国外一般人面临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吧,如果新西兰的500万人口是一个40米高的沙堆,有14亿人口的中国就是一个如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的巨大山峰。每一个普通人就是沙堆中的或者山峰中的一粒沙。每个人面对的竞争,大体上相当于每颗沙粒所承受的压强。可以想见,40米沙堆中的沙粒受到的压强,当然远小于8000米高峰中沙粒受到的压强。 6park.com

我出国前在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工作。看起来也是个体面的工作了,但其实普通银行职员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是很大的。天天忙得半死,要应付各种考核,收入用于应付供房和日常生活,基本已经所剩无几。观察一下老同事老领导,发现要想日子过得算好,那就得想法爬到副处级岗位,那就要跨越副科级、科级2个门槛,平均大约要PK掉50个人,才大概算是取得了一般人眼光中的“成功”。这是在大公司大机构里面的普遍情况。 6park.com

在体制外做生意的竞争压力也很大。广州有无数多个专业市场,每个专业市场都是个体量巨大的城市综合体。里面密密麻麻布满着大小不等的商铺和档口。所谓档口,就是一个类似蜂巢的格子,大约2个平米的面积,一面打开供人进出,另外3面墙壁就是所有货品的展示空间。我没有在这种地方做生意的经验,但从档口跟商铺的数量比例来估算,想从档口奋斗到商铺,可能也要PK掉50个同行,才能坐进有自己办公桌的商铺里。其难度跟在银行里的普通职员奋斗到副处长应该是差不多的。 6park.com

所以社会中的竞争是无处不在的,竞争的强度也是一个稳定的均值,就跟一个密闭容器中液体的压强各处都一样类似。道理很简单,哪里的压强较低,液体就会流向那里,直到压强平衡为止。哪里的竞争相对较弱,人们就会流向那里,直到各行各业的竞争强度都达到一个差不多的水平。 6park.com

那为什么国外的竞争强度低呢?竞争争的就是资源嘛,人家人均资源多啊。旁的的不说,就说这土地资源,看看五眼联盟国家的数据,美国人口3亿2千万,国土940万平方公里,英国人口6千6百万,国土面积38万平方公里,加拿大人口3千600万,国土面积接近1000万平方公里,澳大利亚人口2千400万,国土面积770万平方公里,新西兰人口约500万,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家的人均资源,确实要高很多,人均资源多,自然就不必竞争得那么激烈。 6park.com

再来就是中国的人口规模大。在中国平均要PK掉50个人,那才叫做“成功”,在国外取得类似的成功可能只需要PK掉5个人。 在中国环境中的竞争的类似于一个游戏的Hard模式,而在国外环境中的竞争则相当于Easy模式。这2种模式中训练出来的选手水平,当然不是一个档次。 6park.com

老美企业来中国,通常仗着自己的技术优势或者管理优势以及品牌优势,在初期一般可以在中国市场碾压全场,但通常过不了几年,基本上都会被中国本土企业给打得灰头土脸丢盔卸甲。这对老美企业而言,似乎是全球各国市场中独有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老美企业家低估了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或者说他们即便没有低估,也无法很好地应对这样烈度的竞争。 6park.com

美国主流的白人信奉新教,他们认为他们是被上帝拣选的人群,他们的国家是他们建立的山巅之城。我倒是觉得中国人或者华人才是被拣选的,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其他所有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激烈竞争。 6park.com

华人通常都会算账、做事靠谱、能够存钱
不抽烟不酗酒不吸毒不打老婆,拥有这些素质的人,在华人看来不过是标配。而拥有这些素质的白人,或者任何其他颜色的人,那几乎肯定是高配了。我认为世界各地歧视华人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以前主要是因为华人穷而被歧视,今后则主要因为华人太强而被歧视。准备到国外发展的朋友,请做好被歧视的心理准备。 6park.com

所以决定出国还是不出国这事,主要考虑的因素不再是国外的生活水平是不是更高,主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国外是不是有更大的成功的机会。如果以此为判断标准,那些在国内50人PK战中落败并且心有不甘的人,可以考虑出国寻找机会。50人PK战中落败,其实很正常,因为只有一个人赢啊,那当然绝大部分的人就输了,但这能说明输了的人水平就差吗?显然不是这么回事,我估计恐怕有20人都不会甘心,那怎么办呢?要不然留在国内卧薪尝胆准备下一次的50人PK大战;要不然出国,忍受割裂原有社会关系的痛苦,忍受来自各种鬼子们的歧视,找寻机会准备参加在国外的5人PK大战。我认为这2种选择都是合理的。 6park.com

我作为过来人,倾向于建议选择出国发展。这里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国内的那种50人PK大战,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是学术界还是生意场,通常都是赢者通吃模式,好处基本都被第1名拿走了,第2名到第50名很可能啥也没有。这是很残酷的。而到国外发展,自己来做生意,参加5人PK大战,竞争强度固然没有那么惨烈,也不会是赢者通吃模式,第1名当然赢得最多,第2名到第5名肯定也不会一无所获,一般你最后所得跟你的付出和投入一定是正相关的关系。在职业发展道路中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竞争。我选择做挖掘机生意,一定程度上跟这个也有关系。这个领域里市场集中度很低,每个巨头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可能很高,连每个市场参与者能够提供服务的半径都很有限。 6park.com

比如说某个文艺青年既会弹钢琴又会画画,如果他问我是应该选择钢琴家作为职业目标呢,还是应该选择画家作为职业目标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建议他选画家。因为钢琴家之间的竞争是那种赢者通吃模式的竞争,中国出了个郎朗,李云迪日子就不大好过了,除此之外,你还听说过什么其他的钢琴家呢?而画家之间的竞争就没有这种头部效应。每个出名的画家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你可能很难说他们之间谁会抢了谁的生意。 6park.com

中国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到国外发展大放异彩的例子比比皆是。当年风靡一时的“手机中的战斗机”的波导手机,在国内的手机市场中落败后,原班人马落户非洲,搞出了非洲第一品牌传音手机。所以,出国还是不出国,这是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 6park.com

贴主:胡未归于2020_06_27 23:23:52编辑
6park.com

贴主:胡未归于2020_06_27 23:25:28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胡未归 加上 500 银元!


贴主:胡未归于2020_06_28 3:24:10编辑
喜欢胡未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胡未归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胡未归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