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德国智库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
送交者: 不清不楚[♂☆★★声望品衔11★★☆♂] 于 2020-06-30 12:40 已读 1386 次  

不清不楚的个人频道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政府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

德国智库通过撰写研究简报以及接受媒体采访等各种渠道,对这一个战略给予了关注。 6park.com

6park.com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的背景

德意志银行研究小组成员斯特凡·珩(Stefan Heng)和杨·特亨茨泽克(Jan Trenczek)在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中认为,德国“工业4.0”方案给中国工业界各个层面带来很大的触动,引起了中国高层的重视。

德的“工业4.0”将全面改造价值创造结构,改变整个世界的工业布局。而在这一个巨大的世界工业转型中,中国也想参与期中,并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很清楚地认识到德国版“工业4.0”本身所蕴藏的机会。因此,中国把下一步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创新和高科技上。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推出了“中国制造 2025”战略。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龙信鑫(Jost Wuebbeke)在德国《时代》周报撰文表示,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中国现有的工业结构已经落后,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削弱。

中国不再愿意看到“中国制造”这个品牌继续成为低廉商品的代名词,而是希望把“中国制造”这个品牌打造成创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代表。在这个背景下,对中国工业结构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因此,“中国制造2025”计划也就应运而生。通过该战略,中国希望更新生产设备,用自己的创新技术,取代从国外引进技术。

二、德国智库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评价

德国智库专家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评价总体来说比较中立。

斯特凡·珩(Stefan Heng)和杨·特亨茨泽克(Jan Trenczek)认为,在推动中国经济向智能型和高科技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是对常规的“五年规划”的一个补充,是为了一个更长远的发展。在建设智能型网络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制造2025”战略除提出了10个重点发展领域,也强调了社会相应的进步,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该战略计划的目标是宏伟的,也是极具野心的。

龙信鑫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工业发展转型战略,而德国“工业4.0”是一个未来工业技术发展的蓝图。“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在“工业 4.0”之外的另一个选择,这个战略计划的内容要远远比“工业4.0”丰富,是对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一个“战斗宣言”。如果中国顺利实施这个计划,那么,在尖端技术领域,对德国来说,中国将是站在同一高度的竞争对手。

因此,该战略计划所蕴藏的野心不能被忽略。因为,到那时,中国的生产商拥有的不仅仅是价格优势,而且也会制造出和德国一样高质量的产品。同时,龙信鑫研究员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的“工业4.0”概念对中国国内有关现代化和增强竞争力的讨论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向作用,“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灵感可谓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德国的“工业4.0”。两国可以在这两个计划和方案框架下,进行密切合作。

三、“中国制造2025”战略面临的挑战

关于中国能否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德国智库专家们表示,中国在整个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挑战。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在对德国“工业化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分析中,认为,中国想要全力贴近“工业化4.0”:在经历了蒸汽工业时代(工业 1.0),电气时代(工业2.0)和工业机器人时代(工业3.0)后,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挤进生产的数字化时代。

龙信鑫研究员表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者应该是企业,而不是国家。在德国,企业是技术革新的核心推动力量。而在中国,许多企业是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推动不够;中国的民营企业比如华为、中兴、海尔目前正进行着技术创新,掌握了不少核心技术,应该属于革新的推动力量。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中国的企业应该改变自身的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革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成为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

关于中国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龙信鑫表示:“中国制造2025”战略最核心的就是“Digitalisierung”(数字化)。这一过程应由企业自身来完成,要说服企业自己来做。

但是很多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大量生产便宜的产品,以最短的时间把产品卖出去,收回生产成本,并实现盈利。他们不愿意花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造和创新。尤其是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

所以,中国企业应该转变生产和商业模式,从低成本、低质量、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高效、高质、高生产率的生产模式。要生产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而不是低成本、简单的产品。生产数字化,机器化需要好的供货链,如果在这条供货链上,过多地依靠国外的技术和产品,在出现经济或政治变动的情况下,或者在竞争中,很可能导致供货链的断裂,从而影响生产。所以,中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是要让自己更多地掌握这条供货链上的技术,可以自己生产,供货,实现自给自足,只有这样,生产的数字化和机器化才能更好地进行。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是进行技术创新和革新,在接受德国之声电视台采访中,龙信鑫指出,中国的技术革新体系仍然受到一系列问题擎肘,包括资金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还有因科技水平不足而导致的生产失误。他还表示,虽然从数字上看中国在研发和申请专利方面的成绩不错,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很多企业还不具备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实质性技术革新的能力。

此外,还有德国智库专家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乏适于革新萌芽生产的土壤。德国弗朗霍夫劳动经济和组织研究所(IAO)在题为《中国技术观察》(China TechWatch)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动“工业4.0”的技术。

几年来,中国也是一直致力于“工业4.0”中的基础技术开发。从2013年到2015年,在这个领域,中国发明者登记注册了2500专利,超过了美国和德国,但是,这些数字并不能说明实际的创新力。弗兰霍夫研究所专家估计,这些专利中间,只有大约35%符合真正的专利标准。

德国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所(GIGA)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歌德(Margot Schueller) 和周芸舒(Yun Schueler-Zhou)在对中国是否由此会成为新的超级创新力量的报告中表示,中国虽然每年发表不少科研成果和专利,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很少得到重视。在大多数的研究领域,中国的科学文献和专利的引用率比较低。

在整个创新的战略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政治领导层对于线性过程的创新缺乏事先的统一认识。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对于科学家和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于基础研究方面的支出不够,对于人力资本不够重视。此外,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是遵循传统的单方技术转让模式,也就是创新的点子是从研究系统转移到企业。在整个创新系统中,不同的参与者——国家、研究所、大学和企业之间缺乏互动或互动的激励机制。虽然中国企业复制了或继续发展了不少技术,但是,还是一如既往地较少掌握战略工业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

欧洲商会的约尔克·乌特克(Joerg Wuttke)表示,中国的这个工业化战略存在模糊性:“战略中虽然有十分具体的时间计划——2020, 2025,以及到时间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但是缺少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哪个管理机构负责这个方面也不是很清楚。”

德国其他智库成员也表示,尽管中国在未来十年能够向其目标大步迈进,但是中国制造业向高附加值转型的过程在十年的时间里只能完成一部分。

四、对德国和欧洲的影响——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对于德国乃至欧洲会产生什么影响,德国智库的中国问题专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龙信鑫表示,中国的这个宏伟目标不应该忽视。对于德国来说,对这个计划的任何轻视都有可能是危险的。中国生产的产品总是以低成本,廉价著称。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提高,继续维持这种廉价商品生产模式,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中国现在这种低成本的廉价商品生产模式随之工资的日益增长。所以中国急需大跨步地前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长期以来,中国也已经一点一点的建立起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革新力量,比如华为、中兴。中国现在的这个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是对迎接未来挑战释放的信号。

同时,政府也在有目的地推动未来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国在工业领域已经发动了进攻。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工业界,政治界一定会面对一个崭新的、创新型的中国。龙信鑫也指出,在德国工业界,一个技术落后的中国形象广为流传。中国在某些领域和德国相比确实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比如,多年来,中国虽然在半导体工业领域投入了数以十亿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国际市场上这个领域的领先者来说,中国依然没有被看做是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

但是,中国强大的发展活动将会对工业新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中国未来将会实现积极的革新转变并且提供足以和工业大国相竞争的技术。所以,对于德国工业界来说,一定不能忽视这个战略。中国就是要通过这个战略,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取代对技术进口的依赖。

目前,在中国政府的采购单中,国有自主品牌的产品越来越多,许多外国企业被排除在政府采购清单的名录之外。在政府新的采购计划中,中国本土的生产商将得到照顾。今年,80%的德国企业商业活动由于新的互联网规定被阻止。

对此,墨卡托中国研究所所长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解释到“在某些领域,外国企业以后会很难获得机会,因为这些领域不再需要外国的专家、技术和投资,中国企业已经具有竞争力。”所以,不少德国智库专家表示,中国的这种工业政策、战略,商业政策对德国来说,具有直接的危害性。德国政府必须严肃、认真快速地应对。

所以,龙信鑫也表示,“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给德国工业界敲响了警钟。鉴于中国已经开始做这种长远规划,那么德国政府和企业也应该有所准备。作为应对,德国的高科技战略应为创新政策提供坚实有信服力的基础。同时,对科研和发展的投资要依旧保持高水平,不能减少或挪作他用。此外,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仅仅开发领先的技术是不够的。必须比现在更强势地进行新创新技术的营销。在特别重要的技术领域,比如微系统技术方面,不可以落后 ....摘自:乐知网

喜欢不清不楚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不清不楚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