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曼昆:用怀疑的眼光看待现代货币理论
送交者: 木头强强强强[♂★★声望品衔10★★♂] 于 2020-09-21 8:32 已读 3402 次  

木头强强强强的个人频道

作者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译者:张一苇;来源:智堡

摘要

本篇论文讨论了一种叫做现代货币理论 (MMT) 的新的宏观经济学方法。本文分辨了MMT与主流教科书中的常见方法之间的关键区别。本文结论认为,尽管MMT蕴含一定道理,但遵循其自身设下的理论前提,并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新颖政策处方。

正文部分

过去一年多来,媒体将大量精力集中在一种新的宏观经济学方法上,该方法被其拥护者称为现代货币理论 (MMT)。MMT登堂入室的方式很不寻常。光从它的名字来看,有人也许会以为它诞生于顶级学府,是知名学者们就宏观经济理论的微妙之处辩论交锋的产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MMT是在学术界的边缘一隅发展起来的,只是在一些高调政治人物(尤其是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和众议员Alexandria Ocasio-Cortez)发现其宗旨可以为他们的政策立场服务,并引起公众对该理论的关注,MMT才声名鹊起。

这样的历史背景,已经足以令我这样的学者心生疑窦,但这还不足以全盘否定该理论。即便是以不寻常方式诞生的思想,也有可能是正确的。所以我最近试图弄清楚MMT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想分辨出这种新的宏观经济学方法,与主流教科书(比如我自己撰写的教科书)中的方法究竟有何关键区别。

幸运的是,有绝佳的容器可以完成这项工作。2019年,Red Globe Press出版了一本新教科书,书名就叫《宏观经济学》,由三位MMT拥护者撰写:William Mitchell, Martin Watts(两位都来自澳大利亚的纽斯卡尔大学)和L. Randall Wray(巴德学院)。本篇简短的论文阐释了我从这本教科书中学到的MMT相关内容。

首先我得承认,弄清楚MMT的任务颇为恼人。在研究它的过程中,我经常对MMT的确切主张感到困惑。不过我得补充一点,我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我自己造成的。也许在从事该行业40年之后,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过分痴迷,让我无法充分欣赏MMT。我之所以提出这种可能性,是因为MMT拥护者可能会说我错过了他们方法的精妙之处。不过,下文都是我在付出了切实努力去理解MMT之后的真实反应。

MMT的出发点,是法定货币体系下的政府预算约束。据Mitchell, Wray和Watts,将税收收入的现值与政府支出和政府债务的现值相关联的标准方法,是具有误导性的。他们写道:“MMT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货币发行方不会面临任何财务约束。简而言之,一个发行本币的国家永远不会把钱花光,也永远不会在以本币计价的情况下破产。它总是能在到期时支付所有款项。”作为结果,“对于大多数政府而言,政府债务没有违约风险。”

在阅读这些词句的时候,我的反应介于勉强认可与强烈反对之间。确实,当一笔账单到期时,一个发行货币的政府总是能印出更多的钱。这种能力看似是让政府从财务约束中解脱了出来。如果赋予一个人开动印钞机的能力,他/她的财务约束所具有的约束力自然会大打折扣。但对于一个国家政府来说,我并不认为就能得出一个类似的结论,有三点原因。

其一,在我们当前要为准备金支付利息的货币体系下,政府为了支付账单而印出的每一分钱,最后几乎都会流到银行业体系中变成准备金,而政府(通过美联储)要为这些准备金支付利息。也就是说,当政府在印钱支付账单的时候,它实质上是在借贷。这些钱可以永远作为准备金留存下去,但利息会日积月累。MMT拥护者会指出,利息也可以通过印更多的钱来支付。但无限扩张的基础货币会酿成进一步恶果。总需求会由于财富效应不断增长,最终刺激通胀上行。

其二,如果没有为准备金支付足够的利息,那么基础货币的扩张将增加银行放贷和货币供应。接下来,利率水平必须下降,以诱使人们持有扩张的货币供应,这又对总需求和通胀水平构成了上行压力。

其三,通胀水平的提高减少了货币需求的实际数量。实际货币余额的这种下滑,又会进一步减少政府能够通过货币创生征得的实际资源。这其实有点像铸币税版本的拉斐尔曲线。一个把财务约束当作不存在的政府,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滑向了拉斐尔曲线的远端,在那里印钱能力的边际价值微乎其微。

铸币税版本的拉斐尔曲线图示

面临上述情况的政府,即便有能力创生更多的货币,仍可能决定债务违约才是最佳选项。也就是说,政府违约可能不是因为不可避免而发生,而是因为它比恶性通胀更可取。

这就将我们的讨论引向了通胀理论。我一直采用的是主流观点,即货币数量论给出的最简单解释——货币的高速创生会引发通胀[1]。MMT拥护者质疑这一结论。他们断言,“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与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比例关系。”

[1] 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先驱欧文·费雪曾指出,在货币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呈正比例关系。

这种说法夸大了反对主流观点的理由。自1870年以来的美国十年际数据中,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9。跨国家数据显示出相似的强相关性。

不仅如此,主流宏观经济学家并没有止步于最简单的数量论逻辑。他们强调货币需求可能并不稳定,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很难区分货币和非货币资产,人们对未来货币增长的前瞻性预期会影响当前的通胀水平,以及货币政策之外的其他各种因素都会对总需求和通胀水平造成影响。他们还承认,根据当前的政策安排,中央银行的短期目标是利率,长期目标是通胀,而货币总量发挥的作用很小。但这些思想都进一步完善了货币数量论,而不是推翻它。

MMT拥护者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通胀方法。他们写道,“阶级斗争理论将通胀问题定位为工人与资本之间权力关系(阶级斗争)所固有的问题,而这种权力关系的调停是由政府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进行的。”也就是说,当工人和资本家各自在争取更大份额的国民收入时,通胀就会失控。根据这种观点,收入政策,例如政府对薪资和价格的指导,是遏制高通胀的解决方案。MMT拥护者将这些对薪资和价格的指导、甚至是政府管制,视为不断进行的阶级斗争中的一种仲裁手段。

主流通胀理论强调的不是阶级斗争,而是总需求的过剩增长,并常将之归因于货币政策。这一思想也出现在MMT当中。它的拥护者承认,“如果所有支出(不论私人还是公共)将名义总需求推高到经济能够吸纳的实际容量之上,就会引发通胀。”

但是,MMT拥护者似乎仅将这种可能性视作理论上的假设,而无视其现实意义。书中还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几乎从不会达到充分就业。由于经济通常在有闲置产能的状态下运行,并且往往失业率很高,因此‘当名义总需求增加时,企业不具备扩大实际产出的空间’的这种观点,很难站得住脚。”

冒着被当作看什么都像钉子的“铁锤人”的风险,请允许我将MMT的这一观察结论,与主流学界的新凯恩斯主义研究(其中一些我也有参与)联系起来。

首先让我们回想一下1970年代围绕一般非均衡 (general disequilibrium) 的相关研究。这些理论将薪资和价格视作给定条件,旨在理解当市场未能出清时的资源配置。根据这些理论,取决于哪些市场存在供给过剩、哪些市场存在需求过剩,经济可被归入几种体系 (regimes) 中的一种。最有意思的一种体系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体系” ("Keynesian regime"),在该体系中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存在供给过剩。在凯恩斯主义体系中,失业率上升,是因为在给定的薪资条件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以确保充分就业;劳动力需求低迷,是因为在给定的价格条件下,公司无法产多少卖多少;而对公司产出的需求不足,是因为很多消费者处于失业状态。经济衰退就是源于这一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再快进至下一个十年。因为凯恩斯主义传统大多基于薪资和价格无法完成市场出清的假设,因此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研究(主要是在1980年代)旨在解释薪资和价格调整。这部分文献探讨了各种假说:具备市场力量[2]的公司在更改价格时要面对菜单成本[3];公司会向工人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效率薪资,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薪资和价格制定者会偏离完全理性;实际和名义刚性之间存在互补性[4]。

[2] market power,即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

[3] menu cost, 由曼昆自己在1985年提出,是指考虑到调整价格的实际成本或机会成本,垄断竞争公司在面对总需求的随机变动时,并不会随之变动调整价格。

[4] 译者注:real rigidities, 由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鲍尔和罗默在1990年提出的实际刚性,是指微观经济主体缺乏调整实际价格或实际薪资的激励;实际刚性在解释名义刚性,即名义价格或名义薪资无法充分进行调整的现象上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路新凯恩斯主义研究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但常被忽视的关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把后期有关薪资和价格制定的研究,视作是进一步奠定了前期非均衡研究所强调的凯恩斯主义体系的中心地位。当企业具备市场力量时,它们收取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因此在给定的价格条件下它们总是想卖出更多。一种意义上讲,如果大部分公司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市场力量,那么商品市场通常会处于供给过剩的状态。商品市场的这一理论常与薪资高于均衡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比如效率薪资模型 (efficiency-wage model) 相结合。因此,普遍供给过剩的凯恩斯主义体系不仅是经济的一种可能的结果,更是通常的结果。

这种逻辑让我把话题又绕回了MMT。“经济通常在有闲置产能的状态下运行”的结论,可以被解读为与“经济常处于普遍供给过剩的凯恩斯主义体系下”相同的涵义。也就是说,MMT与新凯恩斯主义分析确有几分相似之处。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产出与就业的自然水平与最优水平作出区分。自然水平是经济在平均状态下的水平,是经济长期趋向的水平,而最优水平是社会福祉最大化的水平。如果由于市场力量泛滥而使普遍供给过剩成为常态,自然水平就会低于最优水平。

当产出与就业超出它们的自然水平时,即便仍低于它们的最优水平,往往会导致通胀上行。毕竟,价格制定者的目标并不是社会福祉最大化。他们的目标是私人福祉最大化,并通过达到超出边际成本的目标价格加成 (mark-ups) 来实现。

这正是MMT经济学家和新凯恩斯主义者之间的分歧之处。一个MMT经济学家大概会说,政策制定者应当追求最优解。如果价格制定者通过提价对这一目标构成阻碍,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动用价格指导或价格管制来解决。一个新凯恩斯主义者会承认,在一个市场力量泛滥的世界里,私人价格制定并非最优。然而,尽管从简单理论的角度看,让政府干预价格制定也许能改善资源配置,但是经济的复杂性和价格管制的过往历史告诉我们,这一解决方案是多么不切实际。

归根结底,我对MMT的学习让我找到了与其拥护者的一些共通点,却没有得出他们得到的所有激进推论:

我同意,政府总是能印钱来支付账单;但这一事实并不能让政府从它的跨期约束中解脱出来。

我同意,从经济产出总是不及其最优水平的意义上讲,经济正常来说是在供给过剩的状态下运作的;但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就可以不用去担心通胀压力。

我同意,从经济理论上讲,在一个市场力量泛滥的世界里,政府价格制定或许能弥补私人价格制定的缺陷;但这一推论并不能引申出,实际经济当中的实际政府就能通过对价格制定流程的重手干预,提高社会福祉。

简而言之,尽管MMT蕴含一定道理,但遵循其自身设下的理论前提,并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新颖政策处方。

喜欢木头强强强强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木头强强强强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