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炸场助燃剂:十三年前财政银行“天王山之战”的未散硝烟
送交者: 木头强强强强[♂★★声望品衔10★★♂] 于 2020-12-23 7:21 已读 1521 次  

木头强强强强的个人频道

作 者 | 张磐

来 源 | 基本磐



正文

财政是银行的最终出资人和兜底人;
央行是银行短期资金的提供者。现阶段,银行赚钱,还是靠财政的资本金吗?不,银行赚钱,靠的是央行在银行间市场投放的流动性,其实质不过是从央行借来的钱。银行拿银行间从央妈借来的钱去赚钱,也就是转化为信用债(风险资产),如果这部分信用债违约,导致银行出现风险,最终买单的不是借钱给你的央行,而是最后兜底的财政。
按照这个逻辑,老楼错了吗?
十三年前,正值壮年的L总,操刀指挥天王山一役,财政以总计超过四万亿的代价惨胜。最终,财政从人行手中,买走了国开和四大行的控制权。那一年的财政总收入还不到六万亿。
天王山一役未完的硝烟,又在昨日,被当年的指挥者引爆。
四万亿当中,一万亿是财政直接买走的坏账;1.8万亿是财政兜底、间接买走的坏账;还有1.55万亿,则是通过融资买走的股权。这些数,只多不少。
最后的四万亿,终究是羊毛出在了羊身上。银行用未来十年的现金分红,填补了自己曾经的坑。大量分红之后,是现如今缺乏资本金的银行。
而十三年之后,熟悉的剧情又在上演。包商花了财政1700亿,恒丰又是600亿。但是现实的坑,远不止这2300亿。
那这次的坑,银行自己还填的了吗?
通读全文,老同志真正心疼的是,自己攒下的家底,被媳妇忽悠,被不争气儿子们,拿去填了各家外甥的坑。
1993年的夏天,在朱老板铁腕治通胀的同时,人民银行将企业债的审批权交给了当时的国家计委,现在的发改委。管理权移交的背后,是大量的违约债务。而违约的国有企业,给出的说法则是:我借的是国家的钱。换言之,我不还你的钱,但是和你没有关系。人民银行似乎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管不了国有企业和背后的地方政府。把权利移交给能管得人,是唯一的选择。与之伴随的,则是1994年开启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人行、财政分家,人行、商业银行分家,汇率改革。
2008年的春天,刚刚输掉天王山之战的人行,通过新设的交易商协会,创造并推出了一个期限3到5年的银行中期票据。和债券一次性发行,并被持有至到期日所不同,中期票据意味着,可发行人可以在特定时间、申请总额度内,根据实际需要循环发行。与三年前利用规则漏洞(证券法规定的债券为一年期以上)设立的短期融资券一起:美其名曰“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改委则对这样的文字游戏没有任何兴趣,表示对一年期以上所有的债券,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有管理权。国务院最终接受了发改委的申诉,中期票据的方法被束之高阁。然后,那一年的夏天,次贷危机的风暴改变了所有。2008年冬天,中期票据出现了。如饥似渴的国企们,一年之内把中票干到了2770亿。
2016年年底,钢铁省流出一则笑话:某位大人要求某大行为省内企业续贷,否则将划走省内所有企业在该行的存款;而大行给出的回答则是八个字:若敢如此,全省断贷。最终大家握手言和。
2018年的春夏之际,在职的徐大人石破天惊,一篇“财政政策大有可为”横空出世。随后的一年多里,徐大人被一撸到底,只留下了一个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的虚职。
而到了2020年冬天,退休的老领导则用一把火,跟着烧向了交易商协会。而在这之前的一个月前,交易所协会则把犯下大错的永煤相关违规材料,报给了有执法权的证监会。至于期间的赤字货币化,纯属是出来搞笑的插曲。这玩意是明面上该讨论的吗?
其实,这一系列故事背后,根本不是什么监管权的争夺,确是我们真正的内核问题:国企、银行、央妈和财爸。
烂账,谁买单?

天王山的前奏
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头10年,完成了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五大行相继上市。但是在这个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90年代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
[iframe]"[/iframe]

实际上,这屁股烂债,最终是被财政资金,以债务的形势直接给拿走的。
回到故事的原点:98年,央行先把准备金率从原来的13%下调至8%,直接为四大行释放2400亿的资金,四大行直接把这2400亿元资金和其余300亿元超储直接认购特别国债;再然后,中央财政再利用发债获得的2700亿向四大行注资,从而提高银行的资本金。其中,中、建拿走了917亿,工、农拿走了1783亿。
与此同时,财政出资400亿,成立4家AMC。人民银行向 AMC 提供了 5700 亿元的再贷款,AMC则分别向对口银行发行总计人民币 8200 亿元的金融债券。上述两个资金来源合计规模13900 亿元,直接原价买走了四大银行的1.4万亿坏账。
事实上,AMC收走的这部分坏债,最终的回收率只有20%左右。
换言之,AMC的1.39万亿债务,是不可能靠自己还的,靠谁呢?
财政部于2004 年9 月发布了一项通知:从 2005 年 1 月 1 日起,若信达公司无法就历史债券全额支付利息,财政部将提供资金支持;若需要,财政部亦将针对信达公司偿还历史债券本金提供资金支持。
2010 年,财政部成立共管基金,用于管理偿还历史债券的本金,而相关本金不再列入 AMC 的资产负债表。
[iframe]"[/iframe]

虽然这一部分坏债最终是在2012年之后,靠AMC商业化的利润与税收一同解决,但是实际上1.4万亿的不良就是被财政接走了。
而2003年第二轮通过AMC的不良处置,是7791 亿,只不过这一次是半价,也就是不到3400亿, AMC的资金来源依然是债券,背后依然还是财政。其他零星操作我们暂且不表。
总之,AMC接走、挂账财政的总额约是1.8万亿。节奏全部坏账,少不足以解决四大行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四大行股份制改革。但是股改的过程,则截然不同。中行和建行是在央行主导的体系下完成重组上市的,而工行和农行则是在财政主导的体系下完成上市的。
神操作开始:
先是2003年12月6日,央行直接以外汇储备注资成立了中央汇金公司,请大家注意,此时汇金隶属央行。
同时,汇金以拿到的2000亿美元资本,向四大行和其他金(xiao)融(lou)机(lou)构(men)注资。
具体到中、建两家银行的操作时,汇金直接注入资本金后,之前所有的净资产则全部用于抵消坏债。

这个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财政1998年通过特别国债注入中行、建行的917亿股本,全部抵债,一毛钱收益都没有。
但是这917亿国债,财政还是要还的,7.2%的利率,一年的利息就是六十多亿啊。
天王山之战
中、建改革之后,天王山之战拉下序幕。
我们的中庸之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但是在2004年和2005年的这段时间,有人似乎违反了规则。有人在建行和中行的投资损失惨重;有人在短融的开启过程中受到了冒犯而向外资银行出售证券公司股份,自然得罪主管部门。
在一些报道上,有人称呼汇金公司是“金融国资委”。更糟的是,有人正着手建立一个超级监管机构,试图将银行、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监管整合在一起。
各种各样的非议和人身攻击出现在中国香港的媒体上。在2005年,长假结束后,形势迅速变得清晰明朗了。
天王山之战似乎悄无声息的结束了,但是硝烟未散。

财政部恢复了对银行的影响,证监会成功阻止了外资进人(联合中诚信的分家也是因为这出)。
随后工、农的重组,完全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
2005年,工行进行财务重组时,将1760亿元损失类贷款以及700亿元的非信贷风险资产,合计2460亿元划归财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账户,相对应,工行获得等值的财政部优质债权。
注意,这个操作的精髓,就是工行资产总额没有变化,但是坏账资产被置换成了国债。与此同时,财政保留了之前1997年投资的,工行的所有股权。
农行亦是如此。

工行2460亿、农行6651亿、中建被吃掉的917亿,差不多正好一万亿。
这就是算法。
所以在IPO前,工农、中建的股权是完全不一样的。核心差异就是在财政部有没有直接的股权,这个问题延续到了现在。

工农与中建完全不同的重组方案后,整个金融体系又进入到一个争论:银行到底应该听财政的还是听央行的?
央行最终的努力失败了。
总之,2007年,经过几番利益抉择和轮番进言,最后尘埃落定。
财政借央行的钱,买走了的央行最优质的资产:汇金公司所有股权。
汇金下面,除了四大行之外,还有国开行的全部股权。
具体操作上,财政2007年发行了1.55万亿的特别国债(实际上就是央行的外汇储备对应发行的人民币),这一部分钱注资成立中投公司,然后中投公司把汇金从人民银行手上买了过来。
这一切的主导者,都是炸场的那位。第一任中投的董事长。
说到这里,之前的四万亿(坏账1万亿、AMC 1.8万亿、股权1.55万亿)已经算明白了。
但是借钱,终究是要还的?财政的这些账最终靠的是什么还呢?
银行的利润,或者说,现金分红。
换言之,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最终是被自己未来的利润所消化的,这也是真正的神之操作!

五大行累积分红是三万亿,到了财政手上大概不足两万亿,俗话来说:没回本。
对于股民而言,这更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国现金分红率最高的行业,竟然是银行。而之所以如此之高的现金分红率,尤其尽是还自己之前的老债。这也是为什么银行估值、PE一直起不来的原因。
四大行的分红已经远远多于自己的融资了。
天王山的余烟未散
这个模式,同时这也导致另外一个严重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又是余烟爆炸的核心问题。
银行大量分红,那么资本积累就没有了。银行体系,最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又恰恰是资本充足率。
特别是当你2009年一次性把信贷投放充分之后,又要大规模的现金分红,后续的信贷投放该怎么办呢?
而且,信贷形成的大量基础设施,不产生直接的效益。换言之,大量信贷被固定资产实质性占用了,那增量的资金靠什么?
于是乎,2012年之后大量的非标,除了监管套利外,就是为了规避对于银行资本金的占用,但是一旦这部分非标在2017年被收紧,你银行的资本金实际怎么办?
这才是现如今真正的死结。
在这其中,央行给出的方案,就是通过银行间市场投放流动性,银行拿流动性去支持实体企业。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企业最后还是挂了,银行的这部分钱怎么办,是不是就是最后的财政来兜底?
我们不妨回到最初的结论:
但是现阶段,银行赚钱,不是靠财政的资本金,因为银行的资本金基本已经消耗完。银行赚钱靠的是央行在银行间市场投放的流动性,其实质不过是从央行借来的钱。银行拿银行间从央妈借来的钱去赚钱,也就是转化为信用债(风险资产),如果这部分信用债违约,导致银行出现风险,最终买单的不是借钱给你的央行,而是最后兜底的财政。按照这个逻辑,老楼错了吗?
喜欢木头强强强强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木头强强强强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