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日本发明:高铁笔记本DVD摄像机单反航母。。。
送交者: 黑5类[☆品衔R4☆] 于 2021-07-08 10:51 已读 864 次  

黑5类的个人频道

战前[编辑]

自动织布机:最早的自动织布机是1924年丰田自动织机制造的Type G。[9][10]海上发起的空中攻击:1914年9月5日若宫丸在青岛战役首实现了世界历史上从海上发起的空中攻击。若宫丸原来是海军运输船,后改装成了一艘水上飞机母舰 (航母的前身) ,载有四架法国制法尔曼水上飞机。在青岛攻防战中,出动了49次,向德军阵地的通信和指挥中心投弹190颗,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从海上实行的空中攻击,一直到11月7日德军投降。[11][12][13][14]航空母舰:日本凤翔号航空母舰为最早完工并服役的航母,于1919年12月16日动工,1921年11月13日下水,并在1922年12月22日完工服役,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动工比凤翔早,于1918年1月15日动工,1919年9月11日下水,[15]1923年7月才完工,[16]另一种说法是1924年2月18日同时完工并服役。[17]日本于1918年3月12日批准八六舰队完成计划开始建造航母,[18][19]其中计划建造的包括翔鹤型,还有另外一艘未定舰名的姊妹舰,翔鹤型于1922年中止建造计划。[20]日文打字机:杉本京太于1929年发明了日文打字机。[21]

50、60、70年代[编辑]

8英寸软碟:1952年中松义郎发明8英寸软盘,但是IBM公司并不认可这项发明是由中松博士独立完成的这个说法,IBM坚称是自己公司的工程师团队于1969年开发了最初的软盘。[22][23][24]全电动计算器:卡西欧公司于1957年6月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全电动式计算器14-A,是当时最轻小的电子计算器。[25][26][27]卡式录像带:索尼在1969年10月展示了一种卡式录像带的原型,并在1970年3月与其它七家合作制造商一起开发了一个工业标准。1971年9月在日本展示的索尼U-matic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卡式录像带格式。U-matic的卡式录像带使用3/4英寸或19毫米磁带,有60分钟的播放时间。索尼还推出了录像带的播放机VP-1100和录像机VO-1700。[28]VHS:日本JVC公司在1971年发明了卡式录像带Video Home System格式,简称VHS,VHS录像带使用1/2英寸或12.7毫米磁带。[29]在成为领导格式之后,接下来的30年JVC公司以VHS、Super VHS、VHS Compact、Digital VHS等等卡式录像带占据了家用录像市场并获得钜额收益。[30]VHS录像机:日本JVC公司于1976年9月9日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VHS录像机HR-3300,并于10月31日在日本上市。[31][32]Beta:索尼公司于1975年5月10日发布了卡式录像带Beta格式,和JVC公司的VHS录像带一样Beta录像带使用1/2英寸或12.7毫米磁带。[33][34]其后索尼的Betamax录像带与JVC公司的VHS录像带发生了录像带格式战,最终Beta的销量滑落使得VHS赢得格式战;1981年,美国的Beta销售量下滑至25%,在英国Beta有25%市占率,但到了1986年下滑至7.5%并持续下滑。索尼也开始在1988年销售VHS录像机。[35][36]Beta录像机:索尼公司于1975年11月在美国发布了电视与录像机结合的Beta一体机LV-1901,在1976年又推出Beta录像机SL-7200。[37]第三人称射击游戏类型:在游戏里只要能观看玩家控制角色、队友、敌友都属于广义上第三人称视角游戏,但严格上在游戏语术里说的第三人称射击游戏类型指的是以尾随镜头观看控制角色的第三人称视角游戏,因此玩家一般看到控制角色背面,而不是顶面、侧面。[38][39]由于早期2D游戏的局限性这些游戏都是固定视角游戏,与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类型或FPS一样,第三人称射击游戏或TPS在早期发展史上都是非人物游戏类型,包括任天堂公司于1979年12月推出街机游戏《Radar Scope》,[40][41][42][43]以尾随镜头观看的步行游戏为日本科乐美公司于1987年2月20日推出的街机游戏《魂斗罗》,但仅出现于部分场景,[44]其后全程采用尾随镜头观看的步行游戏为日本史克威尔公司于1987推出的《The 3-D Battles of WorldRunner》、[45][46]日本科乐美公司于1988推出的《饿流祸》、[44][47]日本TAD公司于1988推出的《Cabal》[48]等等。最早一批以自由视角的尾随镜头观看角色的射击游戏是任天堂公司于1993年2月21日推出的《星际火狐》[49][50]和法国Delphine Software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步行游戏《Fade to Black》,[51][52][53]这两款游戏都属于3D游戏。游戏剧情动画:剧情动画或cutscene最早由美国游戏设计师罗恩·吉伯特于1987年定名。[54]最早一批在游戏加入剧情动画的游戏为街机游戏,包括日本太东公司于1979年9月推出的《太空侵略者2》;[55][56][57]任天堂公司于1979年10月推出的《Sheriff》;[58]日本南梦宫公司于1980年推出的《吃豆人》;[59][60]任天堂公司于1981年推出的《大金刚》。[60]最早的全动态影像的游戏剧情动画为日本Data East公司于1983年推出的激光影碟游戏《Bega's Battle》。[61][62]时间最长的游戏剧情动画为的日本科乐美公司于2008年6月12日推出的《合金装备4》,长达27分钟。[63]潜行游戏类型:最早的潜行游戏类型为日本游戏设计师铃木寛于1979年11月开发的电脑游戏《行窃少年》,玩家需要操作男孩从便利店的柜台中盗取现金,在行动过程中要避免被店内工作人员发现;[64][65]铃木寛于1980年11月开发了该电脑游戏的续集《行窃少女》。[66][67]该游戏还影响了日本太东公司于1980年4月推出的另一款潜行街机游戏《鲁邦三世》。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上第一款潜行游戏类型为日本SEGA公司于1981年推出的街机游戏《005》。[68][69][70]美国Muse Software公司于1981年推出的电脑游戏《德军总部》也属于早期的潜行游戏类型。[71]在进入3D游戏时代之前比较知名的潜行游戏类型为《超越德军总部》(1984年)、[72][73][74]《合金装备》(1987年)[71]等等;进入3D游戏时代,比较知名的潜行游戏类型为《天诛》(1998年)、[75][76]《神偷》(1998年)、[75]《杀手:代号47》(2000年)、[71][77]《刺客信条》(2007年)[78]等等。一些3D第三人称射击游戏,例如《古墓丽影》(2013年)、[79]《神秘海域》(2007年)[79][80][81]等等,也加入了潜行游戏类型元素。移动电视:日本松下公司于1970年推出全球首款手提电视TR-001,带有1.5英寸黑白CRT屏幕,电视身长191mm,高114mm,为当时最小的电视,带有内置蓄电池并可携带。[82][83][84][85]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与双腿有膝机器人、手臂机器不同;英文词里Robot不仅能指机器“人”,也能指工业机械手臂。人形机器人目前没有完善的定义,不过据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 (INL),必须具备感知能力、沟通、学习与适应能力、移动的双腿、手臂的控制与灵巧的操作。[86][87]日本机器人占据世界比列40%,其次32%为欧洲,和16%为北美。[88][89]1973年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人形机器人Waseda Robot-1,简称Wabot-1。Wabot-1的身高2米,体重160公斤,在胸部有人工眼睛、耳朵和嘴巴,手上还装有触觉传感器,共26个自由度关节,能进行预先规定范围内的对话,根据语言命令巡视周围,找到物体,并测出与物体的距离,然后走到目标前,抓住目标再返回原地。[90][91][92][93][94]1984年又计出专用音乐人形机器人Wabot-2,四肢有50个关节自由度,胳膊和手的自由度要丰富一些,机器人能与人对话,用眼睛读乐谱并可在Yamaha FX-1键盘上演奏相当难度的曲子,曾在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展出。[95][96]

80年代[编辑]

上半叶[编辑]

快速成型:1981年日本名古屋市工业研究所的儿玉秀雄是第一个提出了快速成型的技术设想,以多层叠加并固化来产生实体。3D打印亦称快速成型,是快速成型技术之一。[97][98][99][100]CD:1976年索尼公司成功研制出第一张激光读出型数码音频光盘 (Digital Audio Disc)。1979年索尼与飞利浦公司合作,共同研制C型DAD,即相对于直径12英寸的LaserDisc或DAD唱片而言的小型数码光盘,CD由此得名。1980年6月索尼和飞利浦公司将标准命名为红皮书,其中定义了光盘的直径。[101][102][103]1985年黄皮书被制定,使得CD能够适应各种二进制数据,CD-ROM诞生,1988年6月13日日本太阳诱电公司,由于成功开发了CD-R,推出首批CD-R光盘,1990年橙皮书第二部分被制定,1996年10月索尼、理光、飞利浦和惠普公司增补橙皮书,定名第三部分,并推出CD-RW,[104][105][106][107]世界上第一台CD-RW刻录机为日本理光公司推出的MP6200S,并在1997年3月13日CeBit展会上展出,售价620美元,Yamaha也于6月推出CD-RW刻录机CRW4001。[108][109][110][111]1998年8月15日苹果电脑推出第一代iMac系列G3,是第一台采用CD光驱动器的电脑,包括G3软件也是CD光盘,1999年6月21日推出的iBook G3是第一台采用CD光驱动器的苹果笔记本。[112][113][114]CD播放机:1982年10月1日,索尼在日本市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CD播放机CDP-101。[115]世界上首张CD专辑Billy Joel的《52nd Street》也同时发布。[116]Discman:Discman即CD随身听,如同索尼公司于1979年推出的Walkman卡带随身听,最早的Discman为索尼D-50或D-5 (北美销售型号) 于1984年11月10日推出,当时售价49,800日元或350美元。[117][118][119]电子单反相机:电子相机或静态视频相机可以说是完全数码化相机的前身。[120]1981年8月25日索尼公司发售了世界上第一款不用胶片的单反相机、世界上第一款电子单反相机Magnetic Video Camera,简称Mavica,采用2英寸的磁盘作为存储媒介。[121][122][123][124]此后电子单反相机,例如索尼ProMavica MVC-5000 (1989年) 、[125]MVC-7000 (1992年) 、[126]佳能RC-701和RC-760 (1987年) 、[127]美能达Maxxum 7000和9000 (1985年) 、[128]启能CP9-AF (1988年) 、[129]尼康SVC (1986年) 、[130]QV-1000C (1988年) ,[131]都以2英寸的磁盘作为存储媒介,省去了在更换胶卷时导致底片彻底曝光的不方便麻烦。[132]电视手表:日本爱普生公司于1982年7月16日或9月23日推出全球第一款液晶显示屏电视手表T001,带有1.2英寸的单色液晶显示屏,同时它还配有耳机和一个大小与索尼Walkman类似的可携带的电视接收器TR02-01,拨动接收器上的转换轮可以观看或收听选者的节目或电台。手表有两个屏幕,位于顶部的狭窄屏幕用于显示时间、日历以及闹钟功能,而下面的蓝色屏幕则用来显示影像,这款手表被堪称为智能手表始祖。[133][134]计算机手表、触摸屏手表:日本爱普生公司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推出全球第一款配有物理键盘的手表、第一款计算机式手表Data-2000和UC-2000,两款手表都带有可拆组的外接全键盘扩展坞,通过无线方式链接,拥有能够存储2000字符容量的备忘录功能,为智能手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该公司于1984年至1985年又推出类似产品UC-3000和Memo Diary。[135][136][137][138]爱普生公司于1985年推出全球第一款搭载处理器的手表、第一款可运行计算机应用的手表、第一款配有触摸屏的手表RC-20,它具有Zilog Z80 8位微处理器,8K的ROM和2K的RAM,该产品没有按键,使用触摸屏,通过RS-232C电缆可链接至IBM PC、IBM PCjr、Apple IIc和Apple IIe电脑。[139][140]笔记本电脑:爱普生公司于1981年11月18日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展览会上发布了一款采用液晶显示器及带有内置蓄电池的笔记本电脑HC-20,该笔记本在北美销售型号为HX-20,由爱普生公司员工横泽由纪夫于1980年7月设计出。[141][142][143][144][145]HX-20是广泛承认的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笔记本电脑,其重量仅有1.6公斤,而且内建可续航50小时的镍镉电池。[146][147][148][149][150][151]同年4月3日美国Osborne计算机公司也推出了Osborne 1,不过该计算机使用CRT显示器,没有内置电池,其体积庞大,重达10.7公斤,不容易携带。[150][152]第一台翻盖型专业笔记本是1982年美国Grid Systems公司推出的GRiD Compass 1101,重量5公斤,但由于售价太高,只有一些政府单位、军队、以及太空总署的太空任务得以使用。[153][154]东芝也遂在1985年11月推出了9英寸液晶单色显示屏T1100笔记本电脑,T1100被认为是世界首台广泛销售于市场的笔记本电脑。[155][156][157]3.5英寸软盘:1981年索尼首次发布3.5英寸软盘,1982年世界上第一台使用3.5英寸软驱的电脑是索尼SMC 70,[158]苹果公司1984年1月24日推出的Macintosh 128K也首次使用3.5英寸软驱。[159][160]3.5英寸软盘随后成为主流和最影响力的软盘格式,取代了市场上主流的5.25.英寸软盘及2英寸、2.5英寸、3英寸软盘。[161][162]软盘标志甚至成为许多软件,例如Office的储存图标。[163][164]2英寸软盘:2英寸软盘俗称Video Floppy,简称VF,第一批最早的2英寸软盘是索尼为了配合单反相机Mavica在1981年推出的存储媒介Mavipack,随后又陆续推出2.0版本Hi-VF。[165]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各厂牌都为自己的摄像机、相机、单反相机推出可多次擦写的2英寸软盘作为存储媒介,每片售价6-10美元,[132]美国天顶电子于1989年推出的小型笔记本Minisport也采用日本富士LT-1的2英寸软盘。[166][167]D-pad:D-pad的雏形在任天堂十字键出现以前在日本的两款街机游戏上就已经出现,日本UPL公司于1976年推出的《Blockade》游戏以及日本SNK公司于1981年推出《Vanguard》街机游戏就有由四个方向的圆形按键组成的类似十字键的操控界面;[168][169]但真正的十字键由任天堂发明,1982年6月3日任天堂的开发部部长横井军平推出了日后被称为“D-Pad”的操控界面的十字键的掌上游戏机,由四方向移动的扁平十字形按键组成,D-pad最早出现在Game & Watch掌上游戏机系列的DK-52《大金刚》游戏。[170][171]早期的游戏主机游戏控制器都以小旋轮、摇杆为主,D-pad随后成为游戏手柄的主流,包括微软的Xbox在内。越肩视角游戏类型:越肩视角属于第三人称视角游戏类型的衍生板,以尾随镜头观看,特点是镜头在后方肩上,因此只能看到控制人物角色的膝盖或腰以上,越肩视角游戏类型不特指射击游戏。[172][173]越肩视角游戏类型在早期发展史上的游戏都是格斗游戏,包括任天堂公司于1983年推出的《拳无虚发》、[174][175]日本ADK公司于1990年推出的《Crossed Swords》、[176][177]日本万普公司于1993年推出的《Dragon Ball Z V.R.V.S》[178][179]等等。法国育碧蒙特利尔公司于2002年11月12日推出的《Splinter Cell》是最早以越肩视角来切换瞄射模式的人物射击游戏之一,[180]而最早的全程采用越肩视角的人物射击游戏,包括不在切换模式下、以及切换模式后以越肩视角观看人物角色的游戏为日本卡普空公司于2005年1月11日推出的《生化危机4》。[181]恐怖游戏类型:最早的恐怖游戏是日本太东公司员工滝口明和三桥正幸设计的《AX-2: Uchuu Yusousen Nostromo》,这款科幻恐怖电脑游戏受到了另一款日本隐蔽类游戏《Manbiki Shoujo》(1980年) 和美国电影《异形》(1979年) 所启发,被认为是最早的恐怖游戏类型,于1981年被日本ASCII公司发行。[182][183]美国雅达利公司于1981年12月31日推出的《Haunted House》也属于早期的恐怖游戏。[184]最为知名的早期恐怖游戏为日本卡普空公司于1989年12月15日推出的《Sweet Home》部分影响了该公司于1996年3月22日推出的《生化危机》,[185]不过《生化危机》里固定镜头的机位摆放释出的电影效果则是受到了法国英宝格公司于1992年推出的《鬼屋魔影》影响。[186][187]平台游戏类型:在2D游戏时代平台游戏类型为横向卷轴游戏。最早的平台游戏类型为日本UPL公司于1980年11月推出的街机游戏《Space Panic》;[188][189]最早在不同平台间进行跳跃、翻过障碍物的平台游戏类型为任天堂公司于1981年7月9日推出的街机游戏《大金刚》;[50][190]最早的横向卷轴的平台射击游戏类型为日本ADK公司在北美于1981年推出的街机游戏《Jump Bug》。[191][192]在进入3D游戏时代之前比较知名的横向卷轴的平台游戏类型为《超级马里奥兄弟》(1985年)、《洛克人》(1987年)、《索尼克》(1991年) 等等。进入3D游戏时代,平台游戏类型在游戏主机和电脑上已经很罕见,比较知名的为《超级马里奥64》(1996年6月)、《古惑狼》(1996年9月) 等等,但一般以3D第三人称射击游戏出现,例如《古墓丽影》(1996年)、[50][193]《神秘海域》(2007年) 等等;[194]随着智能手机平台的兴起,很多游戏公司开始推出平台游戏类型,一部分为无线跑步平台游戏,平台游戏在制作上节约,适合智能手机的较低性能以及触屏上的单键控制。[195][196][197]比较知名的智能手机的平台游戏类型为《地狱边境》(2010年)、《Leo's Fortune》(2014年) 等等。微型卡式录像带:在1990年代末以存储卡作为储存媒介的摄像机出现以前当代的摄像机的储存媒介为卡式录像带。日本JVC公司在1983年开发摄像机专用的VHS格式的微型卡式录像带,为当时全世界最轻、最小的卡式录像带VHS Compact,简称VHS-C。随后作为与JVC公司在摄像机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的索尼公司便在1984年8月推出了8毫米微型卡式录像带Video8,简称V8,相对于VHS格式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体积却缩小了。1985年1月索尼还推出了采用V8格式的两款摄像机,CCD-V8和第一款Handycam系列的摄像机CCD-M8。由于摄像机市场上正在进行着VHS Compact与Video8的竞争。因此JVC公司在1987年推出了Super VHS Compact,简称S-VHS-C,即VHS Compact的高带型,它将图象的清晰度将250条扫描线提高到400,尺寸与VHS Compact微型卡式录像带完全相同,Super VHS Compact可以向下兼容VHS Compact录像带。随后索尼公司在1989年公布了Hi-Band V8微型卡式录像带,简称Hi8,也就是V8的高带型。将8毫米的图象质量也从270条扫描线提高到400。[198][199][200]摄像机:1970年代下半叶,RCA公司、Ampex公司、池上公司和日立分别推出世界上第一批可携带的广播摄像机TK-76、BCC-4、HL-77和SK-80,但都不是单体式摄像机,使用时一般必须经一条电缆连接至一台笨重的录影机才可以录制影片,例如以索尼U-matic卡式录像带作为储存媒介的VO-3800。[201][202]日本JVC公司和索尼公司于1983年分别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批两款家用摄像机BMC-100和GZ-S3U,[203][204][205][206][207]JVC公司的GZ-S3U分体式摄像机,摄像机和录影机可拆组,使用VHS格式的微型卡式录像带VHS Compact,微型卡式录像带尺寸大小与卡式录音带差不多;[208][209][210]索尼推出的Betamovie BMC-100摄像机则使用Beta格式的卡式录像带,不属于微型卡式录像带,BMC-100不具备播放功能。[211][212][213]1984年JVC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单体式摄像机GR-C1,采用VHS Compact微型卡式录像带作为储存媒介,虽然和之前的GZ-S3U一样具备播放功能,不过是单体式,这台摄像机在1985年美国电影《回到未来》中出现。[214][215][216]闪存:无论是NOR型或NAND型闪存都是舛冈富士雄在1981年东芝公司工作时发明的,[217][218]并于1984年的加州旧金山IEEE国际电子组件会议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简称IEDM) 上发表了这项发明。闪存储器是一种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内存的形式,允许在操作中被多次擦或写的存储器。这种科术主要用于一般性数据存储,以及在电脑与其他数字产品间交换传输数据,例如存储卡与USB盘。[219][220]

下半叶[编辑]

JEIDA存储卡: 1985年日本电子工业发展协会 (Japan Electron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简称JEIDA) 开始研制存储卡。1988年美国个人电脑机内存卡国际协会 (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简称PCMCIA) 成立。JEIDA的一些设计思想被美国的PCMCIA (个人电脑机内存卡国际协会) 采纳,例如将68针存储卡接口标准引入到自己的存储卡上,1990年PCMCIA推出1.0版本存储卡,而JEIDA也推出4.0版本存储卡,目的是为了取代现有的软盘软驱。这两个组织都一直致力于推动现在称为PC卡的国际标准,两个版本于1992年11月合并,并发布了该标准最新的版本PCMCIA2.0,亦称JEIDA4.1,成为了首批投入商业生产的存储卡格式。[221][222][223]爽安康氧气健康器:世界上第一台爽安康氧气健康器由日本Skylite Industry公司于1988年推出。[224][225]卡片数码相机、存储卡数码相机:富士公司于1988年10月5日在德国科隆世界影像博览会展示了世界第一款数码相机、世界第一款卡片数码相机DS-1P。DS-1P是广泛承认的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数码相机,也是数码相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20][226][227][228][229][230][231][232][233]首次搭载了东芝开发的SRAM存储卡,容量为16MB,是第一款完全数字化的文件格式相机,也是以存储卡作为储存媒介的数码相机的最早原型。[234][235]该相机没有上市,但富士于1989年推出了全球第一款以存储卡作为储存媒介的商业化数码相机DS-X。[236]东芝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推出以存储卡作为储存媒介的数码单反相机MC200和升级版MC200A;柯达从1994年8月开始柯达便在DCS 400系列数码单反相机搭载了PCMCIA三型界面存储卡作为储存媒介,最高可支持340MB容量,从此舍弃巨大无比的外置硬盘。[237][238][239]随着数码摄影的首次出现,也逐渐取代了胶片摄影;2006年1月12日,日本尼康宣布,将停止其传统胶片相机生产。同年5月25日,佳能召开记者发布会,明确了今后不研发胶片相机新产品的方针。[240][241]美国柯达公司工程师史蒂文·赛尚曾设计出一部黑白图像的数码相机,将影像储存在卡式录音带中,和胶片一样使用塑胶薄膜,不过这款相机相当笨重,且没有销售,在数据存储方面都还没有做到文件格式系统。[242][243]数码卡式录像带、数码摄像机:索尼于1986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款数码卡式录像带D-1,[244]1995年7月索尼推出两款专业摄像机DCR-VX1000和DCR-VX700,第一次采用Digital Video数码格式的微型卡式录像带,开创了摄像机的数码时代。[245][246][247]MOBA游戏类型:以美国Riot Games公司于2009年10月27日推出的《英雄联盟》为例子,多人在线战斗竞技场游戏类型是目前营收最高的游戏类型。[248][249]MOBA或多人在线战斗竞技场游戏类型,即时战略游戏 (RTS) 发展史上的衍生版。即时战略游戏最早于1981年出现,该词最早出现于1982年12月刊登的美国杂志《BYTE》,但最早被游戏设计师布瑞特·斯帕里于1992年定名。[250][251]一般被认为最早的即时战略游戏为美国Evryware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上古战争艺术》;[252]日本Technosoft公司于1989年12月15日在Sega Genesis游戏主机上推出的《离子战机》是一款一人一半屏幕的对战即时战略游戏,需要双方各控制一架变身机器人的飞机,不断的建造士兵、坦克等,以推翻对方的基地为目标,这款游戏不仅被认为是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现代即时战略游戏或RTS,[253][254][255]也被认为是多人在线战斗竞技场游戏或MOBA的始祖。[256][257][258]该游戏部分影响了后来美国西木工作室于1992年推出的《沙丘魔堡2》,[259][260]其后《沙丘魔堡2》还影响了暴雪娱乐公司于1994年推出的《魔兽争霸》。[261][262]美国Carbon Games公司于2012年10月5日推出的《空甲联盟》是献给《离子战机》的升级版制作,游戏还加入了现代多人互联网对战。[263][264]光盘主机:美国快捷半导体公司于1976年11月1日推出世界上第一个以ROM卡带作为储存媒介的主机Fairchild Channel F。1979年随着CD的出现NEC与Hudson Soft在1987年10月30日于日本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支持以光盘作为储存媒介的主机PC Engine,这台游戏机在1989年8月29日于北美出售,在北美称作TurboGrafx-16 Entertainment SuperSystem,简称TG-16。PC Engine最初使用的是一种名为HuCard的IC卡型卡带,后来NEC在1988年4月12日于日本推出了外接CD-ROM扩充设备PC-Engine CD-ROM²和与主机连接的Interface Unit连接单元,改为使用光盘作为游戏的存储介质,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光盘媒体的家用游戏机,这台外接扩充设备在1990年8月1日于北美以TurboGrafx-CD的名称发售,拥有大量的光盘游戏支援,不过大部分仅限于日本销售而非北美。[265][265][266][267][268]1991年9月21日NEC推出将主机和外接CD-ROM扩充设备一体化的游戏机PC Engine Duo,在北美市场于1992年10月10日以TurboDuo的名称发售,成为第一台内置CD-ROM光驱的游戏机,随后富士通也在1993年2月20日于日本推出内置CD-ROM光驱的游戏机FM Towns Marty。[269][270][271]索尼公司于1991年6月2日在芝加哥消费电子展览会上展示了名为Play Station的游戏主机,可支持超级任天堂外接光盘扩充设备 (SFC-CD)上的索尼Super Disc也可以支持其卡带游戏,该主机为白色其外观类似超级任天堂,[272][273][274]其后又在1994年12月3日推出PlayStation光盘游戏主机,PlayStation虽并非第一台光盘游戏主机,但它的问世却改变了此后游戏主机发展的方向。[275][276]可以说PC Engine和Playstation的出现决定了此后的第四代到第八代游戏机各种不同光盘,例如PlayStation、Sega Saturn、PlayStation 2 、Dreamcast、GameCube、Wii、Xbox 360、PlayStation 3成为主力游戏媒体的发展方向,从此取代了ROM卡带游戏机;这些游戏主机虽使用不同光盘格式,例如CD-ROM、DVD、GD-ROM、GameCube Game Disc、HD DVD和蓝光光盘,但都属于光盘游戏主机,以光盘作为作为储存媒介。液晶电视:日本卡西欧公司于1983年6月推出了2.7英寸黑白液晶显示屏的携带式电视TV-10,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液晶显示屏电视。[277]1988年6月24日夏普公司成功研制出14英寸彩色TFT液晶显示器,这顶技术的成功彻底改变了在此之后的家用电视、电脑显示器。[278][279]平板电视、平板电脑显示器:1988年6月24日夏普公司成功研制出14英寸彩色TFT液晶显示器,为平板显示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前的所谓液晶屏幕显示器甚至平板显示器都仅采用在电子手表、袖珍计算器、当代黑白屏电脑笔记本和其他携带产品的小屏幕上,而作为家用电视、台式电脑显示器,包括现代电脑笔记本,最低屏幕需求为14英寸,因此1988年可以说是平板显示器取代家用传统CRT显示屏的年代之始。[278]1996年9月,夏普公司在消费电子展展示40英寸1280x768彩色TFT液晶显示器,由2块29英寸液晶屏拼接而成。[280][281]最早一批采用彩色TFT液晶显示屏的电脑笔记本包括1992年4月27日推出的9英寸日本电气 UltraLite SL/25C、1992年10月5日推出的10.5英寸IBM ThinkPad 700C等等。[282][283][284][285]日本艺卓公司在1992年推出10.4英寸彩色TFT液晶电脑显示器FA-1020,为最早的台式电脑平板显示器之一,[286]1990年代台式电脑平板显示器品牌还包括优派、IBM和苹果公司,例如苹果于1998年推出的15英寸Apple Studio Display台式电脑显示器,[287]2003年台式电脑液晶显示器或平板电脑显示器在全球销售量上首次超过台式电脑CRT显示器,在台式电脑显示器上占主导份额。[288]而平板电视机在全球销售量上也于2007年首次超过传统CRT电视机。[289][290]

90年代[编辑]

上半叶[编辑]

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在1991年1月由日本筑波NEC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饭岛澄男使用高分辨率分析电镜从电弧法生产的碳纤维中发现的[291]。它是一种管状的碳分子,管上每个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相互之间以碳-碳σ键结合起来,形成由六边形组成的蜂窝状结构作为碳纳米管的骨架。主机存储卡、主机游戏存档:最早可存档的游戏为电脑游戏,例如在PALTO系统上的第一个电脑迷宫探索游戏《pedit5》(1975年) 和个人电脑上使用软盘存档的1982年3月推出的IBM PC平台版角色扮演游戏《Temple of Apshai》(1979年) 等等。[292][293]世界上最早可存档的街
喜欢黑5类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黑5类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