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v/TLjmudgD6ig 這是一本顛覆認知的洞見之書。本書是美國進化心理學家、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的羅伯特·賴特多年研究與實踐所成。作者將佛學中的哲學思想和現代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現代腦科學等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證,求證佛陀當初說的關於人類的5大認知真相:(1)我們的快樂其實是基因設計出來的,基因的設定就是不滿足(苦); (2)快樂和煩惱都是“感覺”(非我); (3)人本質上是由感覺驅動的(無我); (4)我們無法客觀看待世間萬物(空); (5)我們能夠從煩惱和苦中解脫出來(冥想)。幫助我們認清基因載體、進化心理和人類自我意識之間的因果關係,將我們從自然選擇的局限視角中解放出來。 讓我們衝破大腦錯覺,發現更真實的自我;以超然的視角,抵達更廣義的同情;洞見事物的真相,真正體驗到世界的本原之美。★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榜榜首。 ★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獎提名獎得主,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羅伯特·賴特重磅作品。 ★現代進化理論與佛學的碰撞與交融,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 ★偉大的沉思與實踐之旅,世俗時代精神生活的基礎。摘录: ★第一,人是进化的产物。说白了,人就是一种动物。作为动物,我们本质上是在为我们的基因服务。基因想要被复制和传播我们就得好好求生存求发展,要觅食,要求偶,要为自己和后代的幸福不断奋斗。我们做这些事取得成功的时候就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可以说是大自然为了让我们去这么做而给我们的回报。动物的日子就是这样本本分分地生存、交配和繁衍。★第二,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我们就不完全是动物了。人性在觉醒,而动物性在消退。我们发现,为了基因去做事总是伴随着“烦脑”和“苦”。基因给予的快乐是短暂的,让人永远都不满足,因为只有不满足能让我们继续去做这些事。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烦恼多而快乐少的境地。快乐和烦恼,都是“感党”。★第三,大脑是一个多元政体,由至少七个情绪模块组成,包括求偶模块、安全模块等等,它们在大脑中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这就是佛学说的“无我”,也就是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各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声音,一个人做什么由他大脑中各个模块的竞争结果决定。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第四,因为受感觉驱动,我们看世界就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我们主观地赋予万事万物各种内涵一一这个东西对我的生存有利吗?对我求偶有利吗?据此给它们打上或好或坏的各种标签。而这些标签并非那些东西的本性,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而已,这就是“色即是空”。 我们的主观判断有两大倾向:一个是“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个是“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这就形成了“痴”。★第五,佛法能让我们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佛学提供的一个方法是冥想。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我们在冥想中要观察随时产生的各种感觉,而不被感觉所劫持,不做感觉的奴隶。这样我们就能超越贪、嗔、痴,看到更客观、更真实的世界体会到世界的美好。★下面一段文字选自大约有千九百年历史的佛教经文《三摩地王经》( Samadhiraja Sutra): 如焰寻香城 如幻事如梦 观行相空寂 诸法亦复然 无相”并非广为人知的佛教术语。但是有个更出名的词也有大概类似的含义:“空”(emptiness)★或许最好的解释是开悟和解放二者互相强化:你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的事情做得越多,看事物就越清明;你看事物越清明,就越容易从痛苦中解放出来,这也将使你获得更明的远见。贴主:maxerning于2021_09_13 8:24:41编辑
贴主:maxerning于2021_09_13 8:24:54编辑
喜欢maxerning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maxerning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